书城历史大宋王朝4
2149000000028

第28章 大宋王朝的全面解读(5)

雍熙三年(986),宋王朝大举北征,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杨业为潘美的副将,又以王侁、刘文裕率兵加以接济。各路军马相继攻下了云、应、寰、朔四州。不久,太宗下诏让四州的民众内迁,并令潘美等用军队护送。当时,契丹的国母萧氏,与大臣耶律汉宁等率兵十多万,再次攻陷了寰州。杨业于是对主帅潘美等说:“现在辽军气势很盛,应该避其锋锐。朝廷只是命令争取这几个州郡的民众,只要领兵从大石路出来,先派人秘密地告诉云州、朔州的守将,等到大军离开代州的时候,让云州的民众先出来。然后我们的军队进驻应州,契丹肯定会来阻挡,这样便可让朔州的民众出城。之后我们的军队直奔石碣谷,并派遣一千多名弓箭手守住谷口,用骑兵从中路支援,这样,三州的民众,便可万无一失了。”王优当即反对说:“率领几万精兵而如此惧怕敌人,肯定会遭人笑话,倒不如从雁门关的北川直接向敌方发动进攻。”刘文裕对王侁的意见表示赞同。杨业坚持认为这样不可以。王优便挑衅地说:“您向来被称为无敌,现在看见敌人气势嚣张,您却逗留不战,是不是有反叛之心呢?”杨业迫不得已,只好违背自己的意愿,主动请缨,担任前锋。将要出征的时候,流着眼泪对潘美说:“这次出战肯定会不利,不过既然各位将领都以为我是贪生怕死而避让敌人,那么我就请求担任先锋,以表达我对朝廷的忠心。”接着又指着陈家谷口说:“您和各位将领应当在那个地方部署步兵和弓箭手,作为支援,等到我转战到这个地方,您就下令夹击敌人而营救我们,否则,我方将会全军覆没。”

潘美和王优于是率领士兵部署在陈家谷口。过了几个时辰,王倪派人登上托逻台瞭望,契丹佯装败走,王优想争战功,随即率领部下离开谷口。潘美不能制止,于是也令部队沿着灰河的西南方向行进了二十里。顷刻,王倪听说杨业战败,马上又挥兵逃遁。杨业孤军奋战,从中午战到傍晚,果然来到陈家谷口。杨业一看谷口空荡无人,抚膺大哭。只好率领部下再次全力出击,在自己身上有几十处伤口,士卒将尽的情况下,杨业还亲手杀了百来个敌人。后来,因为战马遭受重伤,不能前进而被敌人俘获,杨业的儿子延玉也英勇战死。杨业于是叹息说:“我为奸臣所追,以致战败,还有什么脸面活着呢?”因此绝食三天而死。杨业死后,太宗深为痛惜,并下诏褒奖。王优、刘文裕则受到了严厉的处罚。

杨业为将忠烈武勇,颇有智谋,又能和士卒同甘苦,所以深受部下的爱戴。朔州战败后,他的部下还残存一百多人,杨业对他们说:“你们都有父母妻子,和我一同战死也于事无补,倒不如各自逃命去吧。”部下泪流沾襟,却没有一个肯离去,因此没有一个生还的人。

宋太宗为什么说“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寇准(961~1023),字平准,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寇准年少英迈,通晓《春秋》三传,十九岁中进士第。太宗取士有一个习惯,中进士者必须当面考核,年纪太小的人往往会被斥退。寇准进士及第前,有人便教寇准增加年龄,寇准愤怒地说:“我正处进取之际,怎么能够欺君罔上呢?”中第后,被太宗授为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不久,擢为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寇准曾在宫殿中上奏陈事,言语不合太宗的旨意,太宗愤怒地站了起来,寇准拉住太宗的龙袍,让太宗重新坐了下来,事情解决了,才让太宗离去。太宗事后非常嘉赏他,曾对左右说:“我得寇准,就像唐太宗得到魏征一样。”

淳化二年(991)春天,大闹旱灾,太宗召见近臣谈论时政得失,其他大臣都认为这是天命,唯独寇准认为这是刑罚不公平导致的。太宗极为生气,拂袖进入禁宫。顷刻,又召见寇准问其不平具体表现在哪里?寇准说:“陛下如果把二府之官召来,我便把这件事说出来。”太宗即令二府官员王沔入殿,寇准于是说:“不久前祖吉、王淮都违法受贿,祖吉受贿少而被诛,王淮因为是参知政事王沔的弟弟,受贿至千万,只是杖打一顿,仍然恢复了他的官职,这难道还公平吗?”太宗责问王沔,王沔叩头谢罪,因此太宗知道寇准可以大用。随即便拜寇准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院事。

寇准与张逊一向不和。有一天,寇准与温仲舒同行,在路上碰到一位狂夫高呼寇准万岁,判左金吾王宾与张逊相友善,所以把这件事告诉了张逊,张逊立即向太宗禀奏。寇准让温仲舒作证,张逊则让王宾启奏,争执特别激烈,互揭短处,太宗发怒,贬谪了张逊,寇准也罢知青州。太宗素来器重寇准,寇准外任后,太宗颇为想念,常常郁郁不乐,曾对左右说:“寇准在青州还好吗?”左右回答道:“青州是一个好地方,应该不会很苦。”过了几天,又问这个同样的问题。左右揣知太宗想召还寇准,于是对太宗说:“陛下时刻不忘寇准,听说寇准每天纵酒,不知是否也在想念陛下?”太宗不语。第二年,仍拜寇准为参知政事。

至道元年(995),太宗又加封寇准给事中。当时太宗在位已经很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君,太宗颇为恼火,把冯拯贬斥到岭南,朝廷内外再也没有谁敢议论这事。寇准刚从青州召还,入见太宗,太宗便迫不及待地询问寇准:“我的诸多儿子中到底哪一位可以继承皇位?”寇准回答道:“陛下为天下选择未来的君主,与妇人、宦官谋议,这不可以;与亲信的大臣谋议,也不可以;这件事只有陛下您自己单独决定。”太宗沉思了许久,屏退左右,对寇准说:“襄王可以吗?”寇准说:“知子莫如父,陛下既然认为可以,愿立即决定。”太宗于是立襄王为皇太子。庙祭回来的路上,京师的人们夹道欢庆,说:“真是少年天子。”太宗听后不高兴,召见寇准说:“人心忽然之间全都归属太子,我将处于怎样的位置?”寇准称贺道:“这才是国家的福祉。”太宗才高兴起来。

至道二年(996),太宗在南郊祭天,朝廷内外的官员都得加官晋爵。寇准平时看中的官员,大多得到了请要的官职。冯拯愤怒,上奏太宗寇准擅权专任,又上陈岭南官吏升迁不平的事实。广东转运使康戬也上言说吕端、张洎、李昌龄都是寇准引荐,因此寇准得以胡作非为,败乱朝政。太宗于是引见寇准,并说到冯拯的上奏,寇准自我辩解。太宗说:“如果是廷辩,那么你便有失执政的大体。”寇准仍然力争不已,又拿了中书省的判决来到太宗面前,太宗更加不高兴,因而叹道:“鼠雀都能知道人的意思,何况是人呢?”因此谪寇准知邓州。

为什么说丁谓“几败国家”

丁谓(966~1037),字谓之,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丁谓年少时与孙何友善一同拿着文章去拜谒当时的文坛盟主王禹偁,王禹偁大为惊赏,认为自唐韩愈、柳宗元后,二百年间始有此作。所以当时人将他与孙何并称“孙丁”。淳化三年(992),丁谓登进士甲科,被任为大理评事、通判饶州。景德五年(1008),丁谓因防河有功,被封为权三司使,掌管财政大权。

大中祥符初(1008),真宗商议封禅泰山,未作出决定,真宗问丁谓经费是否够用,丁谓回答说有余,因此封禅之事得以最终确定。接着,真宗又准备修建玉清昭应宫,以存放“天书”。对此,许多官员上谏反对。真宗召见丁谓询问,丁谓说:“陛下拥有天下之富,建筑一宫侍奉上帝,用来祈祷陛下的后代。如果群臣中还有谁反对,就这样回答他。”宰相王旦秘密上疏劝谏,真宗如法回答,王旦再也不敢议论了。后来,祭祀汾阴,修建会灵观,再建景灵宫等,丁谓都担任了主要的角色,浪费了不少朝廷的财政开支。

真宗天禧三年(1019)六月,王钦若因事罢相,寇准再次入相。丁渭本来是寇准的门生,这时已当上参知政事,并且事奉寇准非常谨慎。有一次,同僚会餐,羹汤沾到了寇准的胡须上,丁谓立刻起身,来到寇准跟前仔细地把它擦干净。寇准很厌恶他的为人,便讥笑他说:“参知政事是朝廷的重臣,怎么能够为上司擦胡须呢?”丁谓因此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天禧四年(1120),寇准欲以太子监国,由于计划不太周密,被丁谓等告发寇准试图谋反,寇准因此被贬到岭南,丁谓最终爬上宰相的位置。

仁宗即位,丁谓又进封司徒兼侍中,为山陵使,寇准被再贬,并且凡与寇准友善的官僚,丁谓把他们全都逐出。由于仁宗年幼,政事大多取决于刘太后。丁谓于是私下勾结内侍雷允恭。这样,翰林学士拟订的制诰,雷允恭都先让丁谓过目,然后才进见。因此,二人狼狈为奸,肆无忌惮。随后,雷允恭为山陵都监,负责真宗陵殿修建,但因择地不当而受罪。丁谓极力庇护雷允恭,为刘太后所知,刘太后便与仁宗在承明殿召见大臣冯拯、曹利用等,并对他们说:“丁谓身为宰相,却与宦官交结。况且,丁谓以前依附雷允恭奏事,都说他与你们议定,因此奏章都得以批准。更为罪不可赦的是,负责营建真宗的陵殿,却擅自迁移地方,差点误了大事。”冯拯等上奏说幸亏太后与陛下发觉了丁谓等的奸邪之状,这真是国家的福祉,于是贬降丁谓为太子少保,分司西京。不久,丁谓作奸犯科的旧事一一败露,因此被贬为崖州司户参军。因为丁谓而受牵连的官僚自参知政事任中正以下有十多人。

不过,丁谓为人机敏,有智谋,记忆力超人,几千字的文章,均能过目不忘。而且喜欢做诗为文,至于绘画、下棋、博戏、音乐等,无不精通。但是他的才智不用于正道,而是勾结小人,残害忠良,贪财贪权,贻误国家,所以史官评价他说:“党恶丑正,几败国家,(丁)谓其尤者哉。”

“鱼头参政”谓谁

鲁宗道鲁宗道(966~1029),字贯之,亳州谯(今安徽亳县)人。年少丧父,寄养于外公家,他的几个舅舅都是习武之人,因此对鲁宗道颇为轻视。鲁宗道更加发奋读书,进士及第后,被任为濠州定远尉,调为海盐县令。海盐县的东南原来有港口,引导海水到城邑之下,年久岁深,港口被泥沙堵塞,失去了功效,鲁宗道因此征发县里的壮丁疏理,不久就完工了,人们得到了极大便利,而这个港口则被改名为“鲁公浦”。天禧元年(1017),擢为右正言。鲁宗道利用职务之便,对朝廷大事多有议论,真宗对他颇为厌烦。一天,真宗召见他,他乘机上言道:“陛下用我,难道只是想猎取纳谏的虚名吗?我自己对尸位素餐感到羞耻,还是请您罢免了我吧。”真宗对他安抚了许久。过了一段日子,在宫殿的墙壁上写下了“鲁直”的字样。随即授鲁宗道为户部员外郎兼右谕德。

仁宗即位后,迁鲁宗道为户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兼侍讲、判吏部流内铨。他在任内精简办公程序,严厉惩罚为非作歹的官吏。当时,章献太后临朝执政,问鲁宗道说:“你认为唐代武后与高宗相比,谁更有能耐?”鲁宗道回答道:“武后是唐代的罪人,差不多断送了国家社稷。”章献太后沉默了许久。这时又有官员请为刘太后家立七庙,章献太后向辅臣征询意见,没有谁敢回答。鲁宗道站了出来,说:“如果为刘太后家立七庙,那么皇上又该如何处置呢?”章献太后觉得有道理,于是接纳了鲁宗道的意见。

仁宗在朝时,朝廷的高级官员多让自己的孩子在馆阁读书,鲁宗道不平地说:“馆阁应该培育天下英才,岂能只是纨袴子弟独受恩泽的地方。”枢密使曹利用此时恃权骄横,鲁宗道在仁宗面前屡屡指摘他。因此,皇帝国戚及朝廷高级官僚都很害怕他,把他视为“鱼头参政”,这是从他的姓中取得,而且还包含了他为官言事就像鱼头一样鲠直的含义。

鲁宗道为人刚正,嫉恶少容,遇事敢言,不拘小节。这还表现在他担任谕德时,有一次曾微服在外边的酒店饮酒,真宗有急事召见他,使者到他家等了许久,鲁宗道才从酒店回来。使者把情况告诉他后,又对他说:“如果真宗怪罪下来,我将如何回答?”鲁宗道对使者说:“你就实话实说。”使者又疑惑地说:“如果这样的话,那么您又当获罪。”鲁宗道又说:“饮酒是人之常情,而欺君却是滔天大罪。”真宗果然责问使者,使者就原原本本按照鲁宗道所说的做了回答。真宗又诘问鲁宗道,鲁宗道谢罪道:“有朋友从乡下赶来,我家贫困,没有酒食款待他,因此就请他去酒店了。”真宗因此认为他忠实,可以大用,曾把这件事告诉太后。后来,太后临朝执政,鲁宗道因此被委以重任。

为什么说蔡齐“从容一言绝女后相踵称制之患”

蔡齐(988~1039),字子思,祖籍洛阳(今河南洛阳)。蔡齐以状元及第,真宗见他风神俊伟,举止端庄,于是对宰相寇准说状元得人。仁宗朝,蔡齐被召为右谏议大夫、御史中丞。章献太后死后,留下遗嘱让杨太妃为皇太后,与仁宗共同裁定军国大事。朝廷百官都前往祝贺,唯独蔡齐让御史台的官员不要跟随而去,并且亲自去见宰相说:“陛下正值年富力强,周知天下情伪,如今刚刚亲自执掌政事,怎能让后妃们又相继称制执政呢?”于是否决了让杨太妃参预执政的遗嘱。这就是史官所说的蔡齐“从容一言绝女后相踵称制之患”。

“神将”说的是谁

高继勋(958~1035),字绍先,祖籍燕(今北京)。高琼不仅晓达军政,而且善于教子,他的儿子高继勋、高继宣、高继忠等在当时都很有名气,以高继勋最为有名。咸平三年(1000),王均在益州叛乱,高继勋以崇仪副使为益州兵马都监,提举西川诸州军巡检公事。招安使雷有终给高继勋分兵五百,让他进攻城东的二处大门,适逢叛贼进攻弥牟寨,高继勋引兵出战,在嘉州大败了敌方。雷有终又给继勋增派精兵再次进攻这二处大门,顷刻攻破,在城上飘扬起官兵的旗帜。雷有终于是领兵向天长门进发,王均派兵抵抗。战斗到傍晚时分,雷有终打算让军队稍为修整一下,高继勋进言道:“敌方气势窘迫,应该火速进攻,才不会丧失战机。”便亲自率领骑兵与敌方激战,高继勋身上多处负伤,鲜血流满了铠甲,战马也战死了,但他更换战马后又继续驰入敌阵,奋勇杀敌。这时,人内都知秦翰前来支援,敌军只好退保子城。当天夜间,敌军想趁机逃遁,被高继勋探知,设计全歼了在逃的敌军。

后来,高继勋徙屯岢岚军。契丹聚兵五万驻屯草城川,高继勋登高探望后,对军使贾宗说:“对方军队数量虽然众多,但战阵混乱,缺乏战斗力。我方士兵虽少,但可以以奇取胜。依据我的意见,先在山下埋伏士兵,敌方见我方势单力薄,必会急速进攻。我引诱他们向南行进,等到时机成熟,你们乘势前后夹击,敌军肯定大溃。”契丹军队果如高继勋所料,当被引诱到寒光岭的时候,宋军全力出击,契丹军队首尾不顾,死伤人数达一万多,余众只得狼狈逃窜。

高继勋性格谦让,胸有谋略,善于抚恤和驾驭部下,每战必胜。他在蜀地之时颇有威名,被当地人号为“神将”。

为什么尹洙说狄青是“良将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