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地球神秘现象大全集(优秀青少年最想知道)
2155800000043

第43章 迷雾重重的地理谜团(2)

塞万提斯一生经历坎坷,其生平历来争论颇多。23岁时他到了意大利,当了红衣主教胡利奥的家臣。一年后不肯安于现状的性格又驱使他参加了西班牙驻意大利的军队,参加了著名的勒班多大海战。这次战斗中,带病坚守岗位的塞万提斯在激烈的战斗中负了三处伤,以至被截去了左手,此后即有“勒班多的独臂人”之称。以一个英雄的身份回国的塞万提斯,并没有得到菲利普国王的重视,终日为生活奔忙。他一面著书一面在政府里当小职员,曾干过军需官、税吏,接触过农村生活,也曾被派到美洲公干。1592年到1605年,塞万提斯曾数次入狱,原因是不能缴上该收的税款,也有的却是遭受无妄之灾,就连他那不朽的《堂吉诃德》也有一部分是在监狱里构思和写作的。

1605年《堂吉诃德》第一部出版,立即风行全国,一年之内竟再版了6次。这部小说虽然未能使塞万提斯摆脱贫困,却为他赢得了不朽的荣誉。尽管《堂吉诃德》使塞万提斯获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坎坷的经历与数度入狱以及狱内生活却使塞万提斯的身体受到极大摧残。1616年4月23日,塞万提斯因水肿病在其马德里的寓所中逝世,终年69岁。塞万提斯死后被埋葬在什么地方,至今仍是个谜。

有人说,这位大作家于1616年4月23日死于马德里,第二天就被人埋葬在“三德派”的一个教堂的坟园,此坟园在甘太伦那司街。另有人认为,塞万提斯死后被人们草草安葬,教会对塞万提斯恨之入骨,连一块墓碑也不许为他树立,因此人们至今找不到他的墓冢。西班牙人民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作家,于1835年在马德里为塞万提斯树立了一块纪念碑。

还有人认为,塞万提斯一直生活于贫困之中,在他逝世前不久才得到其保护人托雷多大主教赠送的一笔款项。他死后被葬在一个修道院的墓地里,除了他妻子外无一人参加他的葬礼,其墓地里无一块碑石。1635年,修道院迁移到另一条街道上,原来墓地里的尸骨都被掘出进行火葬,所有的骨灰便掩埋在一起,但掩埋于何处则不得而知。

塞万提斯的一生充满了各种遭遇,他死后究竟被葬于何处,至今仍是一个未解开的谜。

神秘现象关键词:塞万提斯《堂吉诃德》马德里

河图、洛书千古之谜

河图、洛书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也是中华先民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易·系辞传》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洛地区是河图、洛书的发祥地,也是周易八卦的故乡。我们今天看到的用圆圈和黑点组成的河图、洛书,据说是五代道士陈抟传出来的,后来被南宋大儒朱熹列于《周易本义》的卷首,从此便家传户诵,流传开来。但是,这两张图既没有文字说明,也没有传承关系,便使人们疑窦丛生。它的起源、真伪、内涵、演变及其与周易八卦的关系等问题,遂成为宋代以来学术界争讼纷纭的重大课题,被称为华夏文明史上的千古之谜。因此,人们常把河图、洛书视为天书。

从古代的文献记载中人们发现,上自伏羲、黄帝、尧、舜、禹,下至商汤、周公、成王都与河图、洛书有联系,这反映出河图、洛书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但它们的具体内容,却始终是一个谜。相反,经过不断的谶纬迷信式渲染演绎,河图、洛书几乎成了荒诞的神话怪谈。

关于河图、洛书的解释非常多,最开始的时候有人认为它是古人对天象活动的记载。有关河图的记载最早曾见于《尚书·顾命》篇,文章记载周康王即位时,在东边厢房有大玉、夷玉、天球、河图。除河图外,其他实物在当时是观天察地的仪器,带有神圣和神秘的性质,因此后人就认为河图是测日晷仪与天象图标。还有根据《魏志》中说的“宝石负图”是一幅河图洛书的八卦综合图,看上去像罗经盘,磁针居中,外围着八卦,最外层为二十八宿。所以河图是古代测量太阳的晷仪时根据日影而画出的;而洛书则是张天文图,用来概括天文的原理。还有人认为西安半坡出土的石板上用锥刺的圆点排成的等边三角形图案是它们的原型,但这也还不过是一种设想。

现代人多认为,河图、洛书是以天地之数的奇妙组合来涵盖天人合一思想的宇宙图式。图中数字的结构和方位,是按照阴阳五行的生消原理配置的。河图之数的思想内涵,在《管子·幼官》、《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十二纪》、《素问经·金匮真言论》和《太玄经·玄图》等先秦两汉的文献中均有记载。它把天上的五帝(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五星(岁星、荧惑、镇星、太白、辰星)、五气(风、热、湿、燥、寒)、五色(苍、赤、黄、白、黑)、五季(春、夏、长夏、秋、冬),地上的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畜(鸡、羊、牛、马、彘)、五谷(麦、黍、稷、稻、豆)、五果(李、杏、枣、桃、栗)、五虫(毛、羽、倮、介、鳞)、五音(角、征、宫、商、羽)、五味(酸、苦、甘、辛、咸)和人体的五脏(肝、心、脾、肺、肾)、五体(筋、脉、肉、皮、骨)、五窍(目、舌、口、鼻、耳)等都涵盖其间,反映的是以太阳为中心的五星体系,侧重于自然天道。

洛书之数的思想内涵,除人们熟知的代表《洪范篇》所讲的五行、五事、八政、五纪、皇极、三德、稽疑、庶征、五福六极这九章大法外,还把天上的二十八宿、八节(冬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地上的八方(北、东北、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八物(马、牛、龙、鸡、豕、雉、狗、羊),人身的八体(首、腹、足、股、耳、目、手、口)以及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等都涵盖其间,反映的是以北辰为中心的二十八宿体系,侧重于社会人事。河图洛书通过十个自然数字的奇妙组合,把天文、地理和人事之间的万事万物有机地联系起来,是原始先民朴素的天人合一观念的深刻反映。

可以说,一千个人对河图、洛书就会有一千种不同的解释。但是关于“河图”、“洛书”的说法始终无法真正找到依据。它是如何起源的?古人如何绘制的?这些疑问都没有答案。

神秘现象关键词:河图洛书宝石负图八卦二十八宿

禹王碑的难解之谜

湖南长沙岳麓峰上的禹王碑字体奇古,似蜷身蝌蚪,难以破译,著名历史学家、甲骨文专家郭沫若钻研3年仅只识得3字。传说碑文记述和歌颂了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是一块功德碑,其实此碑是宋代时,人们从衡山拓来的复制品。真正的禹王碑唐代还在衡山。韩愈、刘禹锡赋诗歌咏,曾被称为南岳的“镇山之宝”。现在在文物保护界,禹王碑与黄帝陵、炎帝陵同为中华民族的三大瑰宝。

据记载,在唐代德宗时期,著名文学家韩愈、刘禹锡等就听说过衡山有禹王碑的事了。据说,韩愈曾游览衡山,却没有亲眼看到禹王碑。他在《岣嵝峰》一诗中写道:“千搜万索竟何有?森森绿树猿犹悲。”同时,刘梦得却记述“祝融峰上有‘神禹铭’古石,琅升姿秘,文蛹虎形”,肯定禹王碑真实存在。直到南宋宁宗嘉定五年(1212年),有一个名叫何致的人游览衡山,在樵夫的指引下终于找到了这块禹王碑。他照原样拓描下来,回到长沙,摹刻了一块碑竖立于岳麓山。从此,岣嵝峰的禹王碑名扬四海。据描述,碑面宽110厘米,高184厘米,共77字,每字径约17厘米。

明代学者杨慎曾对禹王碑进行过考译,他认为碑文有两层意思,一是舜命禹去治水,二是禹治水历尽千辛万苦,累弯了腰,长年泡于水中,连汗毛也掉了,最后治平了九州岛洪水。但杨慎释文也只是说法之一,难做定论。另外,在上古传说中,大禹为了寻求治水方法,日夜奔波于三山五岳,三过家门而不入。后来,大禹在南岳衡山梦见苍水使者,在仙翁的指点下,获得治水方略和金简玉书,终于制服了洪水。有些人根据此神话传说而猜测,禹王碑正面所刻77个奇字就是大禹记述有关治水方略的内容。然而毕竟是传说,要揭开石碑的真正面目还要依靠科学。这篇既不同于甲骨钟鼎文,也不同于籀文蝌蚪文的碑文,很难辨认。无论如何仅凭碑上这些文字是考证不出其内容的。

禹王碑至今仍是无法彻底揭晓的一个谜,它涉及远古历史及古文字发展问题,只有等待哪一天像甲骨文一样被大量发现,才有可能通过相互对照来解读。

神秘现象关键词:禹王碑镇山之宝韩愈

徐福真的东渡到日本了吗

民间最流行的传说,是2000多年前,为了给秦始皇寻找长生不死仙药,徐福率数千童男童女携五谷百工经朝鲜半岛东渡日本,此行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将我国古代文明输入日本,使尚处于绳纹文化时期的日本社会迅速进入了弥生文化时期。

百余年来,关于徐福其人其事,特别是他是否东渡日本,引起了中日学者们浓厚的兴趣。由于年代久远,目前还未直接发现与徐福相关的实物资料,这就造成了业界甚至一些地方对发生在徐福身上一些传奇的纷争。

徐福是活跃于秦始皇时期政坛上的著名方士。关于他的生平资料,在司马迁之后就很少被史学界谈及。而且,在各种文献中对徐福的记录,也比较简约、幽隐,甚至后来还把他列入了仙籍。由此导致的后果是,很多人甚至开始怀疑历史上是否真有“徐福”存在。

20世纪初,中日学者对秦汉史和海上交通史做了大量研究。对徐福有否其人作了肯定,以为司马迁所说可靠。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和杨宽等专家学者都对徐福求神仙作过叙述,马非百《秦集史》更为徐福作传。近年阎孝慈《秦代方士徐福东渡日本新探》、罗其湘等《秦代东渡日本的徐福故址之发现和考证》,还确定徐福家乡是江苏赣榆县的徐阜村,并称该地明清时系徐福村。

然而,徐福东渡到了日本吗?司马迁曾在《史记》中的《秦始皇本纪》、《淮南衡山列传》和《封禅书》中提及,秦始皇东巡琅琊,“遣徐氏(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并称“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于是百姓悲痛相思”。“平原广泽”指的是哪?是日本吗?并没有人知道。所以,司马迁并没有讲明徐福到了何处。马非百《徐福传》称徐福是有目的赴日本的,“其意初不在求仙,而实欲利用始皇求仙之私心,而借其力以自殖民于海外,岂非预定之计划耶!”徐松石《日本民族的渊源》说,战国先秦时期中国东南沿海民众大量往日本移民,徐福的童男童女是其中的一队,“徐福入海东行,必定真有其事”。卫挺生《日本神武开国新考》极力主张徐福东渡建立了日本王朝,说他就是神武天皇。所以马非百说:“徐氏(福)东渡日本事,中日学者最初皆首肯之。”由此,至今日本还保留若干徐福和侍员墓、徐福祠和蓬莱山,每年八月他们所在的新宫市还要举行祭仪。

台湾的学者卫挺生先生在《徐福与日本》一书中,甚至声称日本的第一位天皇就是徐福,而非传说中的“天照大神”。他的推论就是徐福在日本登陆的时间,与日本第一位天皇的诞生出奇的一致。当时的日本正处在原始的石器时代,他们对拥有先进铜铁器文化的徐福一行自然会表示尊崇。在日本的某些地区,徐福确实是作为神一样来对待的,他是掌管知识、医药、农业、水利的神,被尊称为“金立先生”,在日本九州的佐贺,还真有这样一个与徐福有着密切关系的“金立市”。

但是有些中日学者对徐福东渡日本产生了质疑。他们认为,秦始皇灭六国后,中国人为了逃避秦始皇的暴政,大量移民日本,但是这其中不包括徐福及其率领的童男童女们。徐福的故事不过是民间的传说而已,找不到可靠的历史文献证明。而且徐福东渡的传说,是日本10世纪左右的产物,并非最先由中国人提出来的,

在日本,近年考证徐福事,不少学者认为这只是民间传说,而徐福并没有到达日本。徐福在日本遗迹多系后人伪造。汉、唐以后,日本和尚常来中国散布徐福事,致使后人不辨真伪而记入书中。发展到后来,人们就对这样的说法深信不疑了。

在中日学术界,对于徐福到日本的问题,至今都未做出肯定和否定的结论。

神秘现象关键词:徐福秦始皇日本司马迁

曹操的“七十二疑冢”之谜

2009年岁末,河南安阳西高穴大墓的考古发现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围绕其是否为曹操高陵及相关问题,学术界展开了热烈讨论。其中自然也牵连着各种利益的纷争。

据传,曹操早年军费紧张,于是设置了一支秘密的军队,专门盗掘富贵人家墓中的金银财宝。他亲眼目睹了许多坟墓被盗后尸骨纵横、什物狼藉的场面,为了防止自己死后也落得如此下场,便在力主和实践“薄葬”的同时,他还采取了“疑冢”的措施。布置疑冢,当然也和他生性多疑有关。生前,他因多疑,错杀了许多人;死后,他的多疑之性仍不改。传说,在安葬他的那一天,72具棺木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从各个城门抬出。曹操之墓的千古之谜随之悬设。

然而,这个传说是否属实呢?

由于曹操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曹操逝后的数百年间,历代诗人对曹操陵墓多有吟咏,如刘宋谢朓诗:“繐帷飘井干,樽酒若平生,欝欝西陵树,讵闻歌吹声。”唐代王无竞诗:“北登铜雀上,西望青松郭。繐帐空苍苍,陵田纷漠漠。”这些诗歌,都明确而无争议地写到曹操归葬于西陵,却没有任何疑冢之说的痕迹。所以,唐以前并无曹操“七十二疑冢说”。

南宋诗人范成大在《揽辔录》里又记载说:“过漳河,入曹操讲武城,周遭十数里。城外有操疑冢七十二,散在数里间。传云操冢正在古寺中。”《明一统志》卷28《彰德府志》记载:“曹操疑冢在讲武城外,凡七十二处。森然弥望,高者如小山,布列直至磁州而止。”并且还引用宋代王安石诗:“青山如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邱。蝼蚁往还空陇亩,骐驎埋没几春秋。”按王安石此诗以“铜雀台”、“八九邱”和“埋没”、“骐驎”等词语暗喻曹操的七十二疑冢,虽然不知何据,但它却是中国古籍中最早关于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记载。而正是从宋朝开始,曹操被描绘成了一个奸雄的形象,“七十二疑冢”正是他性格奸诈、多疑的一个证据。

经两宋诗人的反复记载和歌咏,曹操“七十二疑冢说”在元、明、清三朝广为人知,有些学者还以实地的考察见闻,来证明曹操“七十二疑冢说”并非虚传。尤其是经过《三国演义》的普及宣传,这种说法流传更广。

据传,军阀混战年代,东印度公司的一个古董商人为了寻找曹操的真墓,雇民工挖了十几座疑冢,除了土陶、瓦罐一类的东西外,一无所获。曾经认为是“曹操七十二疑冢”古墓的河北省磁县古墓群,后经查明实际上是北朝的大型古墓群,确切数字也不是72,而是134。关于“七十二疑冢”的说法实在是找不到可信的证据。

曹操墓究竟在何处?是在河南安阳吗?河南安阳西高穴大墓是真是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