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有欲者:有吉祥愿望的人。“欲”,勘校本作“裕”,帛书甲本作“欲”。以为从古本妥。
③贵左:看重的是和气。左,表示和平、和气。
④铦袭:像锚鱼一样快速短促。铦,锚钩。勘校本作“恬淡”,帛书甲本作“铦袭”。以为从古本妥。
【译文】
战争呵,这是不吉利的东西。大家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是不去接近它的。君子平时以左边为尊贵,打仗时以右边为尊贵。战争是不吉利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是淡然处之。胜利了也不要得意洋洋、自以为了不起。如果洋洋得意、自以为了不起,就是以杀人为快乐。以杀人为快乐的人,就不能在天下取得成功。吉庆的事以左边为上,凶丧的事以右边为上。偏将军站在左边,上将军站在右边,这就是说出兵打仗用丧礼的仪式来处理。战争杀伤众多,带着哀痛的心情去参加,就算打了胜仗也要用丧礼的仪式去处理。
(第三十二章)政治保守
【原文】
道恒无名①。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俞②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
始制有名③,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俾道④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也。
【注释】
①道恒无名:自然界存在着一定规律性的东西。无名,这里指规律性的东西。
②俞:同愈。愈合的意思。勘校本作“雨”,帛书甲本、乙本均作“俞”。以为从古本妥。
③始制有名:原已有了一定形态的社会制度。始,本来。
④俾道:有助益性、合乎道理的(主张和措施)。俾,同裨,指有辅助性、增益性。“俾”,勘校本作“譬”,帛书甲本作“俾”。以为从古本妥。
【译文】
“道”永远是处于无名而质朴的状态。它虽然幽微不可见,天下却没有人能支配它。侯王如果能保有它,万物将会自动地服从。天地之间(阴阳之气)相合,就降下甘露,人民没有令它均匀,它却自然均匀。
万物兴作,就产生了各种名称;各种名称已经产生,就要知道顺应“道”的规律而止;知道顺应“道”的规律而止,就可以避免危险。
“道”为天下所归,正如江海为一切小河流所归一样。
(第三十三章)生活格言
【原文】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①,强也。
知足者,富也。
强行②者,有志也。
不失其所者,久也。
死而不忘者③寿也。
【注释】
①强:含有果决的意思。这和五十二章)“守柔曰强”的“强”字,都是老子的特殊用字,和七十二章)“坚强者死之徒”的“强”字,用法不一样。
②强行:勤勉力行。
③死而不亡:身没而道犹存。
【译文】
认识别人的叫做机智,了解自己的才算聪明。战胜别人的是有力,战胜自己的才算做刚强。
知道满足的就是富有。
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
不离失根基的才能持久。
身死而精神长存的才称得上是真正的长寿。
(第三十四章)论权威
【原文】
道泛①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②也。万物归焉弗为主,则恒无欲③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注释】
①道泛:自然法力无边。道,这里指自然力。泛,广泛。
②弗名有:非直接的参与方式。名有,具体有形的方式。
③恒无欲:一定的环境影响力。无欲,指环境要求。
【译文】
大“道”像泛滥的河水一样广泛流溢、无所不及,万物依靠它生存,而它对万物却从不干涉,化育万物却不自以为有功。(它)养育了万物却不自以为主宰,总是没有自己的私欲,可以说是很渺小了;万物归附于它而它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算得上是伟大。正由于它始终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造就了自己的伟大。
(第三十五章)少见多怪
【原文】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格止①。故道之②出言也,曰:淡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③也。
【注释】
①执大象……过格止:执守大“道”,天下的人都会向他投靠,投靠而不互相伤害,于是大家都平和安泰,音乐和美食,能使过路的行人停下脚步。“格”,勘校本作“客”,帛书甲本、乙本均作“格”。以为从古本妥。
②道之:从自然常识上。道,这里指自然常识。
③不可既:不能老重复。既,接着(再一次)。
【译文】
如果谁恪守大“道”,天下的人就都会向他投靠。(即使大家向它)投靠也不会互相妨害,于是大家都平和安泰。
音乐和美食,能使过路的行人停下脚步。而“道”要说出来,就淡得没有味道。看它,看不见;听它,又听不到;用它,却用不完。
(第三十六章)讲点小道理
【原文】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与之①。将欲夺之,必固予之②。是谓微明。
柔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示人③。
【注释】
①将欲去之,必固与之:将要被分离的,必定是连接着的。去,离开。与,交接。“与”,勘校本作“举”,帛书甲本、乙本均作“与”。以为从古本妥。
②将欲夺之,必固予之:将能被夺走的,想必是给予来的。予之,可以给予别人的身外物。
③邦利器不可以示人:国家政权不是用来威慑人的锐利武器。器,一字双意,既指政权又指武器,如同现代语把政权叫做国家机器一样。
【译文】
将要收拢的,必定先扩张;将要削弱的,必定先强盛;将要废弃的,必定先兴起;将要夺取的,必定先给予。这就叫做隐微的征兆。
柔弱胜过刚强,鱼不能离开深渊,国家的权势禁令这些凶利的政治制度不能随便实施于人。
(第三十七章)恪守自然规律
【原文】
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阗①之以无名之朴。阗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②。不辱以静,天地将自正。
【注释】
①阗:充满,恢复。勘校本作“镇”,帛书甲本缺失,乙本作“阗”。以为从古本妥。
②辱:勘校本作“欲”,帛书甲本、乙本均作“辱”。以为从古本妥。
【译文】
“道”永远是顺任自然的,但是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作为。侯王如果能保有它,万物就会自生自长。(人们)在自生自长时,(慢慢地有可能)贪欲萌生,我将用“道”的真朴来镇住他们。用“道”的真朴来镇住他们,贪欲就兴不起来。不起贪欲而归于宁静,天下自然太平安定。
下篇《德经》
(第三十八章)德的层次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①。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②。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仍之③。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④,道之华⑤也,而愚之首⑥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注释】
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缺乏思想道德意识,是因为德已经被有形具象化了。上,形而上,即思想意识。有,有形具象化,即量化、物化、形式化。
②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行为举止上不失德行,是因为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识。下,形而下,即行为举止。无,无形意识化,即化作了思想品德。
③攘臂而仍之:摆出撸胳臂挽袖子的架势来,一而再地奋力推行。攘,挽起袖子。仍,一而再。“仍”,勘校本作“扔”,帛书甲本、乙本均作“乃”。“乃”与“仍”,古相通。以为作“仍”妥。
④前识者:指“礼者”,那个礼教。
⑤道之华:一套迷惑人的路数。道,路数。华,花哨。
⑥愚之首:一个最大的骗局。愚,愚弄,欺骗。
【译文】
具有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形式的“德”,所以实际上是有“德”;下德的人死守着形式上的“德”,因此实际上是没有“德”。上德的人顺任自然而无心作为,下德的人在形式上表现“德”并有心做作。上仁的人有所表现但出于无意,上义的人有所表现却出于有心。上礼的人有所作为却得不到回应,于是就伸出胳臂,强掣牵拽。所以,丧失了“道”而后才有“德”,丧失了“德”而后才有“仁”,丧失了“仁”而后才有“义”,丧失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的不足,是祸乱的开端。所谓“先知先觉”,不过是“道”的虚华,是愚昧的开始。因此大丈夫立身敦厚,而不居于浅薄;存心朴实,而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薄华的“礼”,采取厚实的“道”和“德”。
(第三十九章)事物的同一性
【原文】
昔之得一①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②得一以灵,谷③得一以盈,侯王得一④而以为天下正。
其诫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⑤,谓谷毋已盈将恐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⑥将恐蹶。
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誉无誉⑦。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⑧。
【注释】
①得一:求得事物整体的平衡统一。一,指整体同一。
②神:指大自然。
③谷:指生命。
④侯王得一:侯王得到整体的同一。也就是说,他与他的国家、人民保持了一致。
⑤歇:歇息。指整个自然界该玩完了。
⑥侯王毋已贵以高:侯王不能自重,也就失去了人民的尊重,却依然盘踞高位。
⑦致数誉无誉:荣誉是真心对真心换来的。无,指真心的。
⑧禄禄若玉,硌硌若石:外表光亮如玉,里面却石头一块。禄,金属光泽。硌,同落,剥落。
【译文】
自古以来,天地间任何事物都是得到道这个“一”的——天得到“一”而清明;地得到“一”而宁静;神得到“一”而灵妙;河谷得到“一”而充盈;万物得到“一”而生长;侯王得到“一”而做了天下的首领。
推而言之,也就是说,天如果不能保持清明,恐怕就要崩裂;地如果不能保持宁静,恐怕就要陷塌;神如果不能保持灵妙,恐怕就要消失;河谷如果不能保持盈满,恐怕就要涸竭;万物如果不能保持生长,恐怕就要灭绝;侯王如果不能保持首领的地位,恐怕就会亡国。
所以贵是以贱为根本的,同理,高是以低下为基础的,因为这个道理,侯王才自己谦称为“孤”、“寡”、“不谷”。这难道不是把低贱当作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赞誉是无须夸耀的。因此(人君应当)不愿意如玉一般华美,而宁可像石块一样坚实朴质。
(第四十章)思维的哲学
【原文】
上士闻道①,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
明道如费②。
进道如退③。
夷④道如类。
上德如谷⑤。
大白如辱⑥。
广德如不足。
建德如偷⑦。
质真如渝⑧。
大方无隅。
大器晚⑨成。
大音希声⑩。
大象无形。
道褒无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注释】
①闻道:听讲哲学。
②费:耗损。指从复杂到简单的耗炼知识过程。勘校本作“昧”,帛书甲本缺失,乙本作“费”。以为从古本妥。
③退:倒退。指探询事物本原的逆向特征。
④夷:本含有游走、开拓之意,这里表示哲学是活的,是开放型思维的。
⑤上德如谷:思想品德是一个人的灵魂。上,形而上,意识。谷,生命。
⑥大白如辱:明白了世界的真谛,也就意识到人的渺小和脆弱。辱:卑微意识。
⑦偷:潜移。形容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
⑧渝:流露。形容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
⑨晚:勘校本作“免”,帛书甲本缺失,乙本作“免”。疑“免”为“晚”之误,故作“晚”。
⑩大音希声:音广阔则声稀疏。希,稀疏。喻志向大的人要大气。
大象无形:形态膨大的东西反而看不见其形体。喻一个人的形象是否高大,取决于其思想境界。
道褒无名:哲学博大,其里面装的全是思想。褒,(衣服)肥大。无名,无形的东西,指思想。
【译文】
上等士人听见“道”的道理,就赶忙去实施;中等士人听见“道”的道理,有时想起,有时忘记;下等士人听见“道”的道理,就大加嘲笑——不被嘲笑,就算不上真正的“道”了。所以古来通常有这样的说法:
明显的“道”,好似很暗昧;
前进的“道”,好似后退;
平坦的“道”,好像崎岖;
崇高的“德”,好似低下的山谷;
广大的“德”,好像不足;
刚健的“德”,好像怠惰的样子;
充实的“德”,好像空虚一样;
最洁白的好像污黑;
最方正的反而没有棱角;
最重的器物总是最后才完成;
最大的乐声听起来反而少有声音;
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形体;
“道”隐微而没有名称。
只有“道”,善于施予万物而且成就万物。
(第四十一章)道家宇宙观
【原文】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译文】
“道”的运动是相反相成,循环往复的;“道”的作用是感觉不出力量的“柔弱”。
天下万物生于有形体的天地,有形体的天地生于无形体的“道”。
(第四十二章)道家人生态度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①,冲气以为和②。
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古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人。故强梁者不得其死。我将以为学父③。
【注释】
①负阴而抱阳:依托着大地,仰承着蓝天。
②冲气以为和:生命气息是吸吮天地之精华化合而成。冲气,指身体里运行着的气息。和,化合。
③学父:师父,引申为终身教诲。
【译文】
“道”是独一无二的统一体,由这个统一体产生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成为一种调匀和谐的状态,这种适匀状态便产生出万物。万物背阴而向阳,阴阳二气互相激荡而成为新的和谐体。
人们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这些字眼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有时贬低它,反而是抬高了它;有时抬高它,反而是贬低了它。人们教导人的话,我也用来教导人:强悍的人不得好死。我要把这句话作为教人的头一条。
(第四十三章)“无为”思想的现实基础
【原文】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出于)无有①,入于无间②。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③也。
不言之教④,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注释】
①(出于)无有:从天上来。无有,天空中的水蒸气。此句,傅弈本有“出于”二字。以为有这二字意思完整。
②入于无间:到土里去。无间,地底下的含水层。
③无为之有益:无形的东西能耐更大。为,能耐。益,增加。
④不言之教:事实告诉我们的。不言,不争的事实。
【译文】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够驾驭和征服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无形的力量能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知道了“无为”是有好处的。
“不言”的教导,“无为”的益处,天下人很少能够认识或者做到。
(第四十四章)生活的本质
【原文】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①。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注释】
①多藏必厚亡:倾注得越多,则损失感越重。藏,倾注,投入。亡,损失感。
【译文】
名誉与生命,那一个更亲切?
生命与财产,哪一个更贵重?
获得名利与失去生命,哪一个更有害?
因此,过分吝惜必定招致更多的破费,丰厚的贮藏就会招致惨重的损失。
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险情,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
(第四十五章)处事心平气和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①。
大盈若盅,其用不穷②。
大直如屈,大巧如拙,大赢如绌③。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可以为天下正④。
【注释】
①敝:残破、不完整。
②穷:极尽、空荡。
③大赢如绌:大盈余在于细水长流。赢,盈余。绌,不足、少许。“绌”,勘校本作“肭”,帛书甲本作“蚋”,乙本作“绌”。以为从乙本妥。
④天下正:天下太平。正,平正。
【译文】
最圆满的东西就好像有欠缺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衰竭的。
最充实的东西好像空虚的一样,可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
最正直的东西好像是弯曲的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像是笨拙的一样,最好的口才好像是不善言词一样。
清静能够战胜躁动,寒冷能够战胜炎热。清静无为便可以成为统治天下的君主。
(第四十六章)生活有节制
【原文】
天下有道①,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②,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③,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惨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④矣。
【注释】
①有道:一个崇尚物质文明的社会。有,物质的、物化的。道,走……社会发展之路。
②无道:一个讲求道德文明的世界。无,精神的、道德的。
③可欲:对欲望的奢求。可,偏好,奢求。欲,欲望。
④恒足:有一定限度的满足。恒,一定的。
【译文】
天下政治正常合理,(没有战争)战马就会退还给老百姓去耕田种地。天下政治秩序混乱、不合理,(战争频繁)连怀胎的母马也被用来作战,以至在战场上产仔。
没有比任情纵欲更大的罪孽了,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祸患了,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的罪过了。所以,知道满足这样的满足,就会自得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