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最好的养育,是让孩子做自己
21657200000002

第2章 陪伴,让孩子永远朝着光的方向

陪伴,是我们能够给予孩子的最好的礼物,

那结伴同行的岁月,让我们永生难忘,

那曾经温暖的时光,给我们勇往直前的力量。

帮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枚扣子

01

今天我们在办公室里讨论“生娃后什么时候最轻松”这个话题。

A姐孩子上小学,她说,上幼儿园时最轻松。每天不用起早贪黑做早点,不用下午三点请假去接娃,不用回家辅导孩子写作业。孩子上幼儿园的日子是天堂!

B姐孩子刚五个月,她说,我天天盼着孩子上幼儿园。不用夜夜起来喂奶,不用撑着眼皮哄他睡觉,不用没完没了地给他洗尿湿的裤子。不然等他两岁就送幼儿园宝宝班吧!

但是孩子正在上幼儿园的我,并没有觉得多轻松。白天要忙工作,晚上孩子睡着后要写稿子,其余的时间都给了月宝,感觉整个人成了一台永动机,忙得都快要精神分裂了。

也许孩子再大一点,上了初中或高中就会好了?

不!

一直没吭声的C姐说话了,上了中学孩子开始叛逆,成绩开始动荡,青春期的小火苗开始蠢蠢欲动,那时候家长才会领略什么叫操心。

讨论的结果出来了,原来还是生娃前的日子最轻松!

02

大家苦哈哈地笑了起来,却被C姐的一声叹气打断了。

“唉!”她说,“我劝你们好好珍惜孩子小时候的时光,很多问题等他长大后再解决,就难了。”

C姐年轻时在一家公司做业务员,为了保住工作,生完孩子两个月后她就回到工作岗位了,婆婆嫌在儿子家里照顾孙子不方便,非要把孙子抱到自己家里带。

C姐家和婆婆家虽然在一个城市,但是开车也要近一个小时。刚开始,C姐下了班就往婆婆家跑,去看孩子、喂奶。

后来因为下班晚,太累了,奶水质量也不好,干脆四个月时就把奶给断了。一断奶,人轻松了许多。

再后来,就懈怠了,三天回去看一次孩子,再后来一周一次,再再后来半个月一次。直到她每次走的时候,孩子不哭了,平时也想不起来用奶奶的手机给她打电话了,对她买的礼物,也不稀罕了。

但是真发现孩子的改变是从他六年级开始,因为孩子马上要上初中,C姐突然意识到该抓孩子学习了,就和老公商量着把孩子转到了家附近的小学。

她这才发现孩子成绩那么差!

以前差,是因为她没管。但是现在,她给孩子找了那么多家教,天天催着他学习,还那么差!好的初中自然没考上,勉强上了个普通学校。

C姐有前车之鉴,知道不能等到毕业班了才努力,所以孩子一上初一她就开始抓学习。

但是谈何容易!孩子沉迷网游,指东打西,三天两头被请家长,多说他两句,他就“砰”地把门一关,躲进自己卧室里去了。

有一次C姐急了,一脚把门踹开,指着他说:“陈XX,我不管你,你还来劲了是吧?!”

陈同学手捧着手机,不愠不火地说:“你管我?你什么时候管过我?”

C姐一肚子火“嗞”地一下被浇灭了。她站在原地,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脑子里突然闪过一句话——“我没有妈”——那是孩子小学时说的。

原来孩子对童年时父母的缺席,并非不介意。小时候他无力索取,只能被动地接受父母位置的空白,他等待着父母到来,从希望等到失望,从失望等到绝望。

后来,他不再等了,他忘了。但是潜意识中他并没有忘,他必须通过不停地制造麻烦来释放那些悲伤,来发泄那些愤怒,看到父母为他着急,他终于能证明父母是爱他的。

C姐后悔了,如果时间能够倒流,再苦再累她也要把孩子带在身旁,她现在终于明白,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基础,是在孩子年幼的时候打下的。

那时候你喜欢和他聊天说话,他长大了有什么事情也喜欢和你分享。

那时候你总是支持他,给他力量,他长大了遇到问题也第一个想到你。

那时候,你是他的朋友,他长大了也把你当哥们,当闺蜜。

那时候,你们的心靠得很近,他长大了也不会离你远去。

孩子长大后,你才会懂得,他身上的大部分问题,都源自幼年时期的亲子关系。

03

都说现在这个时代,哪个家长掌握了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哪个家长就拉近了孩子的起跑线。但是,最奢侈的教育资源,其实就是陪伴的时光啊!

亲子关系和任何关系都一样,好与坏,不在于投入多少金钱,而在于投入多少感情;不在于花费了多少心思,而在于投入了多少“走心”的陪伴。

好的关系,不是我爱你,而是我懂你。99%的家长都爱孩子,但是只有1%的家长能懂孩子。

我把业余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对月宝的陪伴上,尽管累,却乐此不疲。先生有一次问我:“看到身边的朋友带孩子学奥数,学英语,学这学那,你慌吗?”

我不慌。如果孩子小小年纪学富五车,但是我却不懂她,那样我才会慌。

我们穿衣服时,如果扣错了第一枚扣子,后面扣子的位置就都会错,所以,我只想帮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枚扣子,剩下的她自然就会扣好。

因为我知道,孩子小时候省的事,都会变成以后要操的心。

所以我宁可在孩子小时候多费点儿事,多费点儿心,也要帮她把第一枚扣子扣好。

孩子小时候的时光其实一眨眼就过去了,一点也不漫长!

愿每一个被称为爸爸的男人,都能真正成为父亲

01

有一天傍晚在幼儿园接月宝,出大门的时候,撞见一个爸爸领着孩子匆匆赶来,他把一个书包举到值班老师眼前:“陈老师,不好意思,书包拿错了。”

陈老师接过书包:“这是谁的?”

“不知道啊。”

“您从哪儿拿的?”

“不知道啊!可能是刚才在滑梯那玩的时候拿错了。”

说着,他顺势推了孩子后脑勺一下:“你怎么连自己的书包都不认识呢?”

孩子说:“我认识啊,这书包不是你拿回来的吗?上车的时候还是我发现拿错了呢。”

爸爸脸上有点挂不住,把孩子往幼儿园里边推:“去去去,赶紧找你书包去,找不着明天别上学了。”

等父子俩走远了,陈老师说:“总看见这样的爸爸,要么拿错孩子的书包,要么拿错孩子的轮滑鞋,要么来问我孩子的教室在哪里,感觉现在的爸爸,对孩子上心的太少了。”

孩子的书包长什么样都不知道,难道孩子上学放学,做爸爸的都没有对孩子的背影深深望过一眼吗?

02

前不久,一个妈妈群里有人问,孩子和爸爸在一起的时间也不短,爸爸也经常抽时间和孩子在一起,但是为什么孩子就是和爸爸亲密不起来?

她的问题让我想起去年发生的一件事。

我们有几个朋友经常以家庭为单位带孩子一起小聚,其中有一个朋友的老公总是不出席,可能是月宝爸比较开朗的缘故,那个朋友的孩子小希很喜欢找月宝爸一起玩儿。

有一次大家一起爬山,爬到中途孩子们都累了,爸爸们就一个个地把孩子扛了起来,最后只有小希一个人剩下了。她嚷嚷着让妈妈抱,但是妈妈提着一堆东西抱不了,小希就很失落,说爸爸为什么不能一起来呢?

后来有一次,小希的爸爸也来了,但是小希还是喜欢找别人的爸爸一起玩。这是为什么呢?

我暗中观察了一下,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小希不止一次地靠近她爸爸,问他问题,请他帮忙,但是他都只顾着低头看手机,偶尔说句话,也是说:“你去找小朋友们玩,爸爸这忙着呢!”

后来小希在吃饭的过程中,不止一次流露出焦躁、委屈的情绪,在一群小朋友中间显得“很不乖”。这时候她爸爸反而及时出现,大声地喝止了她。有好几次矛盾马上要升级,朋友赶紧站出来打圆场,说孩子可能是困了,但我更愿意相信,小希的烦躁是因为对父爱的索求没有得到回应,而造成了她的压抑和愤怒。

我能看出来,那次小希的心情比爸爸不在场时更糟糕!

03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孩子们对父爱的渴求越来越多,爸爸的长期缺席会给孩子身心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但是有一些爸爸长期生活在孩子身边,付出了很多时间去陪伴孩子,也没有形成很好的亲子关系,这是因为,他们对孩子的陪伴都是“假性陪伴”。

所谓假性陪伴,就是单纯的“物理陪伴”,即我一直和你在一起,但是你做什么我不关心,你想什么我也不知道,这样的家长虽然表面上是在陪伴孩子,但是并没有与孩子展开情感交流和思想沟通,从而使得陪伴有名无实。

如同小希的爸爸,虽然出席了活动,但“身在曹营心在汉”,给了孩子陪伴的希望,却因为冷漠和疏离让她产生了更大的失落和失望。

在足球赛中,有的运动员上了场却不尽力踢球,一定会让队友懈怠,人心涣散。在工作中,有人按时到岗,却无所事事,反而会让工作滞后,拖团队的后腿。

所以陪伴不在于花费多少时间,而在于投入了多少心思,用了多少感情,办了多少实事!

04

还有一些爸爸虽然做到了陪伴,但是如果没有采用恰当的方式,这种陪伴反而会带来比缺席更坏的影响。

有一个朋友曾经跟我讲起他的爸爸,说他的爸爸对他管教非常严格,小时候从学习到交友,每一个细节都要牢牢把控,人生的每一步都要听从他的安排。

他18岁以前,卧室的门从来不允许关,抽屉不允许上锁,打电话给女同学也要汇报来龙去脉。

他唯一一件没听从老爸安排的事就是填报高考志愿,为了坚持自己的选择,他差点和家庭决裂,他唯一的想法就是要脱离老爸的掌控,考得远远的。

毕业后他曾经和同学一起创业,结果不到一年,资金链断掉,赔了个血本无归。

有一天傍晚,他们三个合伙人坐在马路牙子上抽烟,这时其中一人的电话响了,是他老爸打来的,老爸在电话里说,要是撑不住了,就回家。那哥们哭了,他也哭了。人家是被爸爸感动的,他哭是因为他忽然发现,同是爸爸,但之间是有天壤之别的。

有的爸爸被称为父亲,而有的却只能在口头上称一声爸爸。

什么是父亲呢?大概就是平日里觉得可有可无,不需要像母亲一样亲亲抱抱,通个电话也不像母亲那般絮叨,甚至可能还觉得无话可说。但是一遇到事就会第一个想起他,在做重大决策前想听听他的意见,憋屈了想找他谈谈,他话不多,但一两句话就能让你迅速恢复精神,让你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觉得无助,因为背后总有一个鼓励你的人。

但是能做到这般的父亲少之又少,他看似在孩子的生命中轻描淡写,实则投入了非常多的情感,给足了孩子目不转睛地关注,润物细无声的关怀,才能让孩子对他建立起足够的信赖。

一个像样的父亲,一定有足够的情感做依托,有足够的修养做底色,才能在孩子的世界里活得顶天立地。

而有一些爸爸在孩子童年时缺席,在孩子少年犯错误时靠武力解决,轻则骂,重则打,解决问题简单粗暴,在孩子青春叛逆时和孩子没有丝毫情感沟通,却天真地想拿出家长的威严来。

这样的爸爸未必不爱孩子,只是他把父亲这个角色想得太简单。

05

所有的男人都可以成为爸爸,但不是每一个爸爸都配称为父亲,成为爸爸只靠生理本能就可以,但是作为父亲,却一定要肩负起成就一个孩子的责任。

给足孩子关怀,让他在童年时感到温馨。

给足孩子力量,让他在少年时果敢、自信。

给足孩子包容,让他在青春期时和你没有秘密。

做爸爸没什么了不起,希望所有的爸爸,都能真正成为父亲!

母爱是一场轮回的辜负

01

自从教会了老妈聊微信,她每天都发消息给我。

有时正激情飞扬地写着稿子,突然“哐啷”一条微信进来,是条语音,58秒,老妈发来的。

与喷薄欲出的文思相比,老妈的语速显得格外悠软绵长:“今天我听一条广播,说鸡脖子不能吃了,他们会从鸡脖子注射激素……”“啊,好了妈,我没时间啃鸡脖子,我先忙了啊!”

有时候,急急忙忙赶去开会,老妈“哐啷”一条微信进来:“十分必要留个影,猜一个字。”

晕啊!“回头再说吧!我开会。”

更多的时候,老妈拉我聊家常,讲电视剧情节,聊得义愤填膺的,我说:“那种狗血剧情我能给您整八个,您别那么入戏好吗?”

“我正忙着呢!”这是我回复老妈最多的一句话。但也有很多时候,我发现自己其实在群里闲聊了半个小时,逛淘宝逛了整个下午,看跑男笑得差点撒手人寰……

我真的有那么忙吗?

于是,我心怀内疚地打电话过去,老妈不管在做什么都会停下手里的事跟我聊天。我说什么她都觉得好笑,我说什么她都感兴趣,我说什么她都念念不忘。

那天我跟她说起我在公交车站遇到一个挺逗的大妈,拉着我讲她青春年少时一个人带孩子的经历。老妈第二天早上七点突然打电话给我:“喂,我跟你说,以后你别跟陌生人闲聊,把你骗走了怎么办?!”

02

我小时候玩过的跳棋里有一枚棋子做了特殊标记。

小时候我把所有的棋子撒在床上,把立着的挑出来,剩下的再撒,再挑,直到最后一个“一直没站起来”的就被淘汰!这样重复N次,最后几乎所有的棋子都被淘汰了,只剩下一个“常胜将军”,它从未倒下!于是我郑重地给它做了标记。

我也不知道我一共撒棋子撒了多少次。在我的记忆里,我总是在做这件极其无聊的事。我妈或者在做饭,或者在织毛衣,或者在鼓捣那个总是熄火的炉子……

她在老式录音机里给我录下365夜故事,我拿着那本全是字的故事书跟着录音机看,然后我妈突然发现我不到4岁的时候竟然认识了好多字。

小时候,我特别希望我妈能陪我玩,哪怕跟我玩一盘跳棋,做一会儿手工折纸,但是我妈总是说:“妈妈要去忙,你先自己玩。”

03

心理学上说,人在成年后会复制童年的经历,或者推翻童年,走向另一个极端。

因为小时候母亲疏于陪伴,我格外重视对自己孩子的陪伴。只要一下班,我就把时间完完全全地留给孩子,周末也绝不谈工作。但是因为要上班,总免不了分离。

在孩子小的时候,因为害怕分离时过于纠缠,我总是趁她不注意时开溜。家里人都说,孩子哭几声没关系的,一哄就好了。但我总是担心她会因此失去安全感。

因为我一直对此事耿耿于怀,她长大一点后,我就有意无意地和她提起这件事,她竟然非常郑重地说:“妈妈,以后你去上班,一定要告诉我。”

从那以后,每天上班前我一定郑重其事地跟她“打报告”。如果第二天要上早班,前一天晚上就跟她“备案”。

这样做的结果是,每天早上她都紧紧地拉着我的胳膊,或者早早地醒来。每天晚上我熬得灵肉分离,她也不睡觉,一会儿讲故事,一会儿玩玩具,一会儿趴在我身上,变着花样折腾。

有一天,我充满怨气地凶她:“让你睡个觉怎么这么费劲呢?”她却平静地问我:“明天我醒了,你是不是就去上班了?”原来,她熬着不睡觉,只是想跟我再多玩一会,她担心睡醒后我又会消失不见。

我终于明白,母亲对孩子的陪伴,永远永远都是不够的。

我常常尽可能耐心地陪孩子玩那些幼稚的“过家家”,因为我知道,等她长大后,也需要耐下性子才能听我把那些说了不知多少遍的车轱辘话说完。

我常常不厌其烦地给她解释那些没完没了的《十万个为什么》,因为我知道,等她成年后,也需要她教我了解那些新科技和“外星语”。

我珍惜和她一起吃的每一顿饭,因为等她长大后,我可能一个月甚至更久才能盼到和她一起吃饭。

每天上班前我会微笑着对她挥手直到房门关上,因为有朝一日我送她远行,也会希望她再多回头看我一眼。

母爱是一场轮回的辜负。

在孩子需要母亲的童年,母亲常常无暇陪伴。当母亲垂垂老去,儿女又成了每日的期盼。

母爱的时差让我们奔向了生活和事业的白昼,错过了本该紧紧相拥的夜晚。辜负与被辜负,分离与想念,在母子之间像更迭的四季一般,是永恒的轮回。不是我对你,就是你对我。

好在,现在轮到我。我愿意偶尔放下诗意和远方,暂且搁置琐碎的日常,给你,我的陪伴。

感谢当下!你,小得不谙世事,而我正当年;您老得像个小孩子,而我正当年。

全然关注的力量

01

最近月宝脾气很不好,每次我给她提出一些要求,或跟她说一些事情时,她总是非常烦躁地用“哎呀”两个字打断我。

刚开始我没有理会,但是后来这种情况越来越多,“哎呀!”这种粗鲁的语言已经快成了她的口头语,动不动就从嘴里蹦出来,我决定要管一管了。

但是,通常我们越想掰正孩子一些行为的时候,他在这方面的举动非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变本加厉。在我的纠正和明令禁止下,月宝不仅总是说“哎呀”,还慢慢多了一句“哼!我就要这样”。

有一天晚上,我哄月宝睡觉,我们俩一起依偎在床上,头顶着头,手拉着手,月色正浓,心情大好,甜腻有加,我觉得时机成熟了,就问月宝:“最近,你总喜欢说‘哎呀’,是为什么呢?你是想表达什么意思呢?”

她说:“我是想表达:我知道了,不要再说了。”

“你不让我说,是因为你明白怎么做了,还是不想按照我说的去做?”

“是我明白怎么做了,妈妈,你以后说一遍就行了,不用重复很多遍。”

其实我自己也明白,有时候我们教育孩子完全是一种自我陶醉,比如她读书,某个字的拼音拼错了,我必须马上告诉她,纠正她,即使我知道她现在拼音不太熟,是不可能一下子拼会的,但是我还是想要马上说出来。

有时候,我们唠叨不过是为了缓解自己内心的焦虑和急躁。但是孩子也不傻,当我们的焦虑和急躁影响到他们的时候,他们也会用自己的方式为自己建立起防护网,把家长的过度干预抵挡在外。

这样看来,月宝的这句“哎呀”未必是攻击,而是自保。

于是我对她说:“那以后妈妈说话只说一遍,如果你觉得你已经明白了,不需要我反复提醒了,就明确地告诉我:‘妈妈,我知道了’,不要总用‘哎呀’‘哼!’这种没礼貌的语言好吗?”

“嗯,好。”

那天晚上以后 ,不知道是我自己的唠叨少了,还是月宝变乖了,总之她再也没说过“哎呀”“就不要”“哼”那种话了。

02

对于我和月宝来说,每天临睡前的10分钟特别重要,有很多重要的沟通,都是在这10分钟里进行的。

前不久很多朋友问我,是怎么让月宝喜欢上钢琴的,其中重要的一个因素是睡前10分钟的谈话。

那时她对练琴产生了抵触,我就利用睡前的时间跟她说:“你看每周三不管刮风下雪,我们都要去上课,克服了很多困难,如果你只上课,不练习的话,那我们的课就白上了,前面的努力就都白做了。”

她真的听进去了,早上一爬起来就要去练琴。

她有一段时间不吃蔬菜,我就利用睡前的时间跟她说:“小朋友不吃蔬菜,容易上火,你看我最近公司的午饭里蔬菜特别少,我嗓子都说不出话了,所以你在幼儿园一定要多吃蔬菜,多喝水,好不好?”

结果,她一下幼儿园就告诉我吃了好多蔬菜。

睡前10分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功效呢?因为,在这段时间里我给予月宝的是“完全关注”,所谓“完全关注”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不仅仅有身体上的陪伴,也有精神上的沟通,在这段时间里,我们眼里和心里只有彼此,我们可以互动,可以沟通,在此刻,我们的心贴得非常紧密,所以很多体己的话都可以说出口,对对方的话也容易入心。

其实不一定是睡前10分钟,只要每天能找出10分钟,做到对孩子完全关注,效果也是一样的。

03

我有一个朋友就是每天利用接孩子下学的路上和孩子交流。

学校离家不远,他每天接了孩子两个人一起走路回家。一路上,他会问孩子这一天发生了什么好玩的事,学到了什么有趣的知识,趁机教孩子如何与老师相处,如何和同学们打交道,某一类知识怎么掌握。

他每天雷打不动地去学校接孩子,因为他觉得这一路上的时间,虽然不长,但特别珍贵,很多教育都是在这十几分钟里完成的。

如果连接孩子的时间都没有,那么利用吃完晚饭后的时间也是不错的。聊一聊孩子学校里的生活,关注下他的思想动态,而不是放下筷子就开始各找各的手机……

04

现在家长和孩子都比较忙,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每天在一起的时间其实不是很多,而且回到家吃过饭,又开始各忙各的,家长忙于应酬或上网,孩子写作业,这样的话,即使我们和孩子天天见面,实际上却并没有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这样的关注程度对孩子而言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如果想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和孩子建立比较亲密的亲子关系,能在孩子面前说得上话,能让孩子对你的话听得进去,就一定要保证每天有至少10分钟的时间,是对孩子完全关注的时间。

这些时间可以是在送孩子上学的路上,可以是每天吃饭的过程中,也可以是每天临睡前、晚饭后、散步的途中。

总之,让孩子每天能有机会在有限的时间内,享受到你全然的关注,这样,他的心就会向你全然敞开,心敞开了,一切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

自己带孩子,是我做过的最正确的决定

01

闺蜜是个工作狂,生完孩子3个月,她就回去上班了,当时因为背奶太麻烦,她只坚持了一个月就给孩子断了奶。

那时候我的孩子刚出生,她以过来人的身份提醒我说,一定要让孩子适当喝点配方奶,让她提前适应配方奶的味道,不然以后断奶就麻烦了。

可是每次抱着襁褓中的小婴儿,看着她一脸满足地吸吮着奶水,我都不忍心给她喝配方奶,明明奶水够,又有营养,为什么要给她喝配方奶呢?

为了让孩子喝上母乳,我在产假结束后也没有给她断奶,而是选择了辛苦的背奶生活。那时我每天要往返家两次,花在路上的时间近2个小时,非常耗费体力和精力,但是为了不长时间和孩子分离,我还是这样坚持了一年多。

每天下班后我就从老人家里接回孩子自己带,只要孩子在身边,我就会完全忘掉工作,把全部时间都留给孩子,于是很多事情不得不留到孩子睡着以后再做。

家里的老人常说,如果你工作忙不过来,就不要接孩子回去了,但是我铁了心要尽最大努力自己带孩子,因为我不想错过她任何一个成长的瞬间。

02

自己带孩子,当然并不完全是享受和孩子温馨甜蜜的时光,而是下班后拖着疲乏的身体,回到家还要面对孩子的各种大事小事,烦琐得让人没有片刻喘息时间,所以难免有一些瞬间,我会很羡慕闺蜜。

她的孩子完全交由老人带,连晚上也放在老人家里,所以她可以轻松地出差,旅游,一边赚钱养家,一边貌美如花,因为一直把精力放在工作上,职场上自然也就风生水起。

她经常对我说:“你这样不行的,一心扑在孩子身上,只会把自己熬成黄脸婆,到时候,连孩子都看不起你。”

可是没想到,最先遭到打击的是她。有一次闺蜜的公司组织去香港玩,她想带3岁的孩子一起去,但是没想到,孩子根本不跟她去,说是不愿离开奶奶。

她这才发现,孩子跟奶奶比跟自己亲多了,有了好吃的东西,孩子第一个给奶奶,有了高兴的事情,孩子第一个告诉奶奶,有一天晚上,闺蜜把孩子接回家睡觉,没想到大半夜孩子居然哭着找奶奶。

除了亲情上的疏离,她还发现自己一点也不了解女儿。她给孩子买的玩具女儿连看也不看,幼儿园老师问她女儿平时穿多大的鞋子,她也说不出来。她带女儿去学舞蹈,女儿哭丧着脸,就像受了天大的委屈。

“不是说,不管谁带孩子,孩子都是跟妈最亲吗?”闺蜜一脸沮丧地来问我,有没有类似的情况。

我说:“怎么可能呢!”

孩子从小就没有离开过我,我当然知道她穿多大号的衣服,吃什么东西过敏,有什么兴趣爱好,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第一个向我求助。

记得有一天晚上孩子睡着了,我去洗澡,洗到一半孩子醒了,可能是做了噩梦,大哭不已。孩子爸爸又是拍又是抱,怎么哄都哄不好,我急急忙忙地擦干身上的水跑到孩子身边,她眼睛都没睁一下,只是摸到了我的手,就马上安静下来,踏实地睡着了。

那一刻,我十分感动,我用了三年心力交瘁的时光把孩子培养成了和我最亲近、最信赖我的人,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03

都说孩子长大的过程,是妈妈看着她的背影一步一步远去的过程,但是随着孩子长大,我不但没有发现她渐行渐远,反而觉得我和她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她虽然慢慢变得独立,但是遇到问题还是第一个来问我;她虽然慢慢变得坚强勇敢,但还是经常在我面前显露出她小小的困惑和不安;在我面前,她没有秘密,我们母女无话不谈。

现在我把一部分精力转移到了工作上,女儿也快上小学了,我们有各自独立的生活,但亲密感依旧。

我想,不管孩子长到多大,不管孩子走得多远,我都会是她身后最稳固的依靠,让她像3岁的噩梦中那样,只要触碰到我,就能马上找到安全感。

自己带孩子,是我做过的最正确的决定!

虽然常常感到筋疲力尽,虽然克服过种种困难,虽然放弃过很多,但是我却收获了一个贴心的孩子,一个健康、阳光的孩子,还有一段美好的亲密的亲子关系。

任何人都不能替代母亲的角色,任何爱都填补不了母亲的空白。所以,面对无比后悔的闺蜜,我只想对她说,把孩子带在身边吧,不管要经历怎样艰难的过程,你都该用母亲的陪伴补回来。

趁孩子还小,一切都来得及!

真正的陪伴,是为了有一天能放手

01

周末带月宝到淘气堡玩,遇到了一个3岁左右的孩子,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别的孩子都是自己玩,只有他,身后跟着一队家长——妈妈、姥姥和姥爷。

想象一下皇帝的出巡队伍,你就会了解那场景,一个人在前面气宇轩昂地走,后面一行人拎着包、打着伞、弯着腰、亦步亦趋地跟着,如果不小心和他们迎面撞见,会让人本能地退到一边,让出一条道。

后来我才明白,这个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跟着——他简直是一个小惹祸精!

他先是跑到积木区,把别的小朋友刚刚搭好的积木一脚踢倒,然后跑到秋千旁,拽着秋千让别的小朋友荡不了。一会儿跑到决明子区,抓了一把决明子就往滑梯上撒,一会儿抓别人的衣服,一会儿拍别人的脑袋。别说是3个大人,就算是10个大人跟着,也不足为怪。

后来家长们终于稳住了他,隔离出一小块区域让他恣意玩耍,但是没两分钟,大呼小叫又开始了:

“帅帅,来,玩这个!你爬上去,姥姥扶着你!”

“帅帅,别拽那个绳子,摔掉你的牙!”

“帅帅,给你这个球,这球好玩!”

“别跑了,快回来!”

……

这一个家庭鼓捣出来的动静比整个淘气堡的动静都大,后来帅帅不知怎么就急了,对着姥爷又踢又打,非要往淘气堡上爬,而姥爷就死死拽着他的衣服,说什么也不让他上去。

刚才还让人有些讨厌的“熊孩子”忽然又让人生出一丝同情来,在家长如此密不透风地监管下,这孩子能玩得痛快吗?

他玩不痛快可不就是想通过惹祸、打人等途径来发泄心中的压抑嘛!

02

想起上次在餐厅遇到的一对母女,女孩大概5岁,在吃饭的过程中,她的妈妈一直不停地对她说:“先吃比萨吧,一会凉了……别吃沙拉了,太咸……擦擦手,赶紧擦擦手,一会儿摸得衣服上都是油了……哎呀!烫你嘴!你吹吹再喝……”

我暗自佩服这个小女孩,心理素质真够好的,别说是她本人,坐在旁边的我听着都烦,就不能让孩子安安静静地吃顿饭吗?

经常有家长们集体抱怨陪孩子写作业有多痛苦,其实如果孩子可以发声,他们一定怨气更重,被家长看着写作业更烦好吗!

好好写个作业,身边非有一双眼睛盯着,走神不行,咬笔不行,挖鼻孔也不行,数算错了不行,字写歪了不行,去厕所也不行。

整个写作业的过程变成了一场家长和孩子的拉锯战,双方都想在这件事上获得主导权,孩子想边玩边写,家长想让她规规矩矩地写,但是家长越让他规规矩矩地写,孩子就越想玩。最后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

03

曾经有一个孩子讲述过他钓鱼的经历,本来他非常喜欢钓鱼,但是有一次他钓鱼时遇到了一个钓鱼高手,这位身经百战的老爷爷为了帮他多钓几条鱼,就不停地在旁边指导他:“钓竿高一点,再高一点……停下,不要动……马上起竿……快起竿!……哎呀,这样不行的……来,我抓着你的手……”

这个孩子最后把钓竿一扔,说:“我一点也不想钓鱼了!”

你可能无法理解,你的热情也许会浇灭别人的热情,你的好意也许会让别人很失意,你尽心尽力的指导在比别人看来有可能不过是无休无止的打扰。

04

都说孩子需要陪伴,但是有一种陪伴叫作“过度陪伴”,即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过多地干涉孩子的决定,植入自己的观念,让孩子无法拥有独立的意识,无法做出自己的选择,也无法有效地获得成长的经验。

过度陪伴一般会造成两种后果:

一、孩子过于依赖父母

习惯了父母不停地在身边给予指导的孩子,离开了父母就会不知所措。

我们经常看到沙坑边那些玩沙子的孩子,有的孩子鞋里进了沙子,会脱下来把沙子倒掉,但有的孩子第一时间会去找她的父母帮忙。久而久之我们会觉得后者独立性太差,但那还不是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凡事都亲力亲为造成的!

还有一些孩子会接收到一些暗示,觉得父母在的时候,就需要做某些事,不在,就不需要做。比如写作业,习惯了有父母陪同写作业的孩子,父母一走开,他会马上扔掉作业本,因为他会默认为,父母在旁边看着才需要写作业。

二、孩子戾气很重

如果孩子的自由意识比较强,他在面对家长不停地指导时会奋起反抗。家长越让他往西,他就越往东,家长越不让他做什么,他偏要试试看。这就如同前面提到的那个淘气堡中的孩子,他不停地挑战家长的权威,去做一些“越轨”的事,用这些调皮捣蛋的事来寻找自己的存在感。

所以,有的孩子表面上过得像个皇帝,其实活得像个奴隶。

05

陪伴太少让孩子感觉不到爱,陪伴过多又让孩子失去了自由,到底什么样的陪伴才恰到好处?

我认为,好的陪伴需要做到三点:

一、在场,但不干涉

在场当然不是指在孩子旁边玩手机,而是让孩子感觉你是和他一起在做一件事,或者同时、同地地在经历一件事。

比如,孩子在玩滑梯时,我们总想玩会儿手机,或者和别人聊天,但是孩子总会大叫:“妈妈,你看我!”

你看她摆个花样滑下来,然后夸声“好棒!”她就很满意,因为,你关注了她,看到了她,她才会感觉你和她在一起。但是如果加入了你的观念,例如告诉她不要头朝下滑下来,不要弄脏了裙子,不要从滑梯底下爬上去……这些都是在干涉。

所以,你可以关注他在做什么,但请不要掺杂进自己的观念。我们都想把自己的经验告诉孩子,我们把它叫作爱!但是,那不是爱,是干涉,是剥夺孩子自由体验的枷锁。

二、放弃自己的身份,让自己成为孩子的同龄人

陪孩子玩儿,不是忍着自己的无聊,虚情假意地和他一起“过家家”,也不是端着家长的架子对他指手画脚。没人喜欢一个心不在焉的演技派,也没人喜欢一个一本正经的大人。把自己当成孩子的同龄人,以他的视角看问题,才可以看到他的内心。

写作业的确有一点无聊,算这么多数学题的确很麻烦,背了好几遍还没背下来,真的很挫败;老师批评我了,让我很难堪(鬼才相信他是为我好!)同学欺负我了,我很生气,恨不得把他拧碎(别跟我说什么团结友爱)。

如果你是他这个年龄,你不爱听的话他也不爱听,你会有的情绪他也会有。为什么不可以?!当你理解了孩子,自然就知道该怎样和他说话了!

三、陪伴,但以放手为目的

还记得教孩子走路吗?开始是托着他走,架着他走,拉着他走,但是每走一步,我们都会尝试着放手。陪他走,是为了让他以后能独立走。

同样,现在的陪伴是为了以后能放手,为的是他可以独立于世。可是我们常常在做相反的事,本来孩子要自己走,我们却不停地指导、控制、说教、唠叨……直到他像那个钓鱼的孩子一样,扔掉鱼竿,不想再继续。

所以,在陪伴过程中,我们要经常检查自己的行为,检查我们的陪伴方式是会延续这种陪伴模式,还是在帮孩子拓展某种能力,引导他独立。

陪伴孩子就像烹饪,火小一点,不熟,火大一点,煳了。掌握好陪伴的火候,是每个家长必备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