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从零开始读懂经济学
2166900000002

第2章 读懂经济学十大原理,就本科毕业了——哈佛教授曼昆的入门课(2)

三是任务激励。让个人肩负起与其才能相适应的重任,由社会提供个人获得成就和发展的机会,满足其事业心与成就感。

四是数据激励。明显的数据对人产生明显的印象,激发强烈的干劲。数据激励,就是把各人的行为结果用数字对比的形式反映出来,以激励上进,鞭策后进。

五是强化激励。对良好行为给予肯定,即正强化,使之能继续保持;对不良行为给予否定与惩罚,即负强化,使之能记住教训,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在一个组织中,引入激励机制都是必不可少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可以调动大家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加团队业绩,达到“双赢”的目的。激励机制可以有效控制“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行为出现,可以使得团队组织成员在工作中更有生机和效率。有句名言说得好:“人们只有在被追赶和被督促中才能进步”,也正是说的激励机制的重要性。

比较优势:贸易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曼昆十大经济学原理的前面四个都是涉及个人或个体的选择,它们说明了个人是如何做出自己的决策的。接下来的五六七3个原理讲述的是人们如何进行贸易。

贸易能使每个人的状况变得更好,这是曼昆第五个经济学原理。

在今天这个世界上,贸易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小到个体,大到国家,贸易往来随处可见。而且,现在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电子商务也日益兴起,人们的贸易活动也更加快捷、频繁。可以说,在今天这个地球村里,几乎所有人都和贸易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

通过与其他人的贸易,人们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无论是在耕种、做衣服或盖房子方面,贸易使每个人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擅长的活动。

我们来看看讲述分工和贸易的一个古老而有趣的、有关英国和葡萄牙生产毛绒和葡萄酒的例子。

在分工之前,英国和葡萄牙都有相同的劳动力资源,比如说都有200个人来进行生产,但是两个国家的生产技术不同。请注意,表1-1说的不是英国可以同时生产200单位的毛绒和180单位的葡萄酒,而是说英国200个劳动力可以生产200单位的毛绒,或者180单位的葡萄酒,只能选择一个,而不能同时选择两个。如果一个国家同时选择生产两种产品,如英国同时生产毛绒和葡萄酒,由于劳动力资源是有限的,在这里只有200个人的劳动力,所以就不可能同时生产出200单位的毛绒和180单位的葡萄酒。葡萄牙的情况也是类似的,葡萄牙200个人的劳动力可以生产160单位的毛绒,或者200单位的葡萄酒。

英国生产毛绒具有绝对优势,因而英国应该选择专业化生产和出口毛绒;而葡萄牙由于在生产葡萄酒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它应该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葡萄酒。这样,假设世界上就只有这两个国家,这可是简单的算术题,我们可以计算出世界上两种产品的产量,毛绒200单位,葡萄酒200单位。这是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提出来的绝对成本优势的贸易情况。

再来看看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的贸易情况。李嘉图认为,一个国家应该完全生产并且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不生产但进口那些它拥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实际上是很好理解的,来看下面新的生产与贸易情况。

现在葡萄牙在200个劳动力的情况下可以生产240单位的毛绒,而原来则是160单位。这样,葡萄牙不仅在生产葡萄酒上有绝对优势,而且在生产毛绒上也具有绝对优势,英国在生产两种商品上都处于绝对劣势。如果按照斯密的观点,它们之间还会发生贸易吗?不会。但是按照李嘉图的观点,它们会发生贸易。因为英国在专业化生产葡萄酒上拥有比较优势,而葡萄牙在专业化生产毛绒上同样拥有比较优势,这样双方发生贸易后各自的状况仍然会改善。这就是比较优势的“两劣相比取其轻”,就是说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但它只要选择专业化生产那些劣势相对较小的产品,并通过出口贸易,就能够改善本国的福利状况。

上面说的是传统的国际贸易,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世界经济水平水涨船高,成功的国际贸易可以使得每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变得更好。比如,东南亚的某个农业国盛产大米,而远在欧洲的某个工业国则有着发达的精密机床工业。两个国家坐在一起商谈,最后,前者向后者出口大米,并进口后者的精密机床,其结果是双方的国家都能享用大米和机床带来的好处——这就是国际贸易的好处所在。

看不见的手:市场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

曼昆第六个经济学原理为“看不见的手”。

据圣经《伯理以书》记载:巴比伦王伯沙撒在宫中设盛宴,正饮期间,忽然显出一只手,在宫墙上写下三个神秘的词:“弥尼”、“提克勒”、“毗勒斯”。众人不解其意。先知但以理说:“你冒渎天神,为此,神放出一只手,写下这些字。意思是:‘弥尼’——你的国位已告结束,‘提克勒’——你在天平里的分量无足轻重,‘毗勒斯’——你的国度即将分裂。”

受此启发,斯密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这一命题的含义: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在力图追求个人满足,一般说来,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但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社会利益,并且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更大。这只“看不见的手”实际上就是人们自觉地按照市场机制的作用自发调节着自己的行为,并实现消费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

1787年,亚当·斯密到伦敦与他的忠实信徒、英国历史上著名的首相皮特见面。斯密是最后一个到达会面地点,当他一进屋时,所有人都起立欢迎他。斯密说:“诸位请坐。”皮特回答说:“不,你坐下,我们再坐,我们都是您的学生。”皮特对斯密如此恭敬,原因在于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为当时各界名流奉为经典。即使到现在,斯密的观点仍然是现代经济学的中心。

对于每个人而言,市场是再熟悉不过的地方。当一个人进入超市买东西,可以说,他进入了一个市场。从某种程度上说,经济学就是伴随着市场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市场,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我们该如何获得我们想要的东西,如食物、衣服、日常生活用品等。有人可能会问:“我天天去市场,包括菜市场、服装市场等,但我不大明白为什么是市场,而不是其他什么类似的方式来组织经济活动,市场它到底好在哪里?”

市场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机制,使得人们相互进行交易,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价格和利益的激励引导着它们各自的选择,这就是我们一般说的市场调节。

市场调节就好比一只无形的手,而价格就是无形的手用来指引经济活动的工具。

例如,市场上的白菜卖2元1斤,而萝卜只卖5角1斤,那么农民们就会纷纷决定要种更多的白菜,原来用来种萝卜的地也改来种白菜了。3个月后大量的白菜流入了市场,而萝卜却无人供应了。过量的白菜供给导致其价格一下狂跌到了两角钱一斤,而萝卜却因为供给不足大幅涨价。这下子农民便会想,再种白菜不但已经无利可图,甚至可能亏本,而种萝卜可以带来更多的收入。于是农民们开始拔了白菜改种萝卜,当大量的萝卜涌入市场的时候,他们也会遇到像种白菜一样的市场结果。如此反复,市场上会出现供需趋于平衡的状态。

从表面上看,上面的故事只是农民在萝卜与白菜中的选择,而事实上,这是一种市场调节。亚当·斯密在书中写道:“他通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由于宁愿投资支持国内产业而不支持国外产业,他只是盘算他自己的安全;由于他管理产业的方式目的在于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能达到最大限度,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种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亚当·斯密用这只“无形的手”介绍市场经济对于经济活动的重要性,通过分散的、无数的个人的决策在市场上进行相互交易,这样就能够促进社会的利益。市场经济的核心优势便是竞争机制,竞争机制带来“优胜劣汰”,而优胜劣汰的压力驱使人人都会更加努力,从而整个社会的效率就会提高,也就创造更多的财富。

当然,尽管市场调节对于经济活动十分重要,但是市场也绝非万能,“市场失灵”的情况屡见不鲜,这正说明市场调节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曼昆在书中问道: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可以阻止造纸企业污染环境吗?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我们接下来要讲讲曼昆的第七条经济学原理: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政府干预: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曼昆的第七条经济学原理是“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乌托邦国处于一片混乱中,整个社会的经济处于完全瘫痪的境地,工厂倒闭,工人失业,人们束手无策。这个时候,政府决定兴建公共工程,雇佣200人挖了很大的坑。雇200人挖坑时,需要发200个铁锹;发铁锹时,生产铁锹的企业开工了,生产钢铁的企业也开始工作了;发铁锹时还得给工人发工资,这时食品消费行业也发展起来了。通过挖坑,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消费。大坑终于挖好了,政府再雇200人把这个大坑填好,这样又需要200把铁锹……这样,萧条的市场终于一点点复苏了。经济恢复后,政府通过税收,偿还了挖坑时发行的债券,一切又恢复如常了。

这则著名的经济学寓言“挖坑”,来源于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一本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通过这则寓言引申出了政府干预理论。

众所周知,在凯恩斯之前的西方经济学界,人们普遍接受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学派的观点,即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政府只扮演一个极其简单的被动的角色——“守夜人”。凡是在市场经济机制作用下,依靠市场能够达到更高效率的事,都不应该让政府来做。国家机构仅仅执行一些必不可少的重要任务,如保护私人财产不被侵犯,但从不直接插手经济运行。

然而,日益庞大的经济体系难免会出现一些运转不正常的现象,当这种不正常现象被扩大化,就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影响到整个经济体系的快速发展。这时,政府将会站在大众的利益和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高度出面协调。经济学家曼昆将之总结为:政府在一定时候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事实证明,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导致了严重的财富不均,从而造成经济周期性巨大震荡,社会矛盾尖锐。1929~1933年爆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就是自由经济主义弊端爆发的结果。因此,以凯恩斯为代表的政府干预主义者浮出水面。他们提出,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政府不再仅仅扮演“守夜人”的角色,而是要充当一只“看得见的手”。政府必须平衡以及调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这就是政府干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