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从零开始读懂金融学
2167000000034

第34章 谁也逃不掉的金融危机——每天了解一点金融危机的真相(1)

1929年大崩盘:10年萧条的序幕

1929年10月29日,星期二,对于美国的经济以及股民来说,都是最黑暗的一天。上午10点,纽约证券交易所刚一开市,猛烈的抛单就席卷而来,“抛!抛!抛!”所有股票成了烫手的山芋,不计价格、不计成本,只要抛掉就好,经纪人被“抛”得发晕,交易大厅一片混乱,随之而来的就是道·琼斯指数一泻千里,股指从最高点386点跌至298点,跌幅达22%。这是纽约交易所112年历史上“最糟糕的一天”,以这个被称作“黑色星期二”的日子为发端,美国乃至全球进入了长达10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

10月29日,股市彻底崩溃。当天美国钢铁公司的65万股股票以每股179美元出售,却找不到一个买主,于是其股价开始下跌,就像传染病一样,紧接着一个接一个公司的股票都开始下跌,大崩盘终于来临。股票成为废纸,数字全无意义,一个煤炭公司的老板看着正在下跌的指示板,倒地死在了他经纪人的办公室里。无数昔日的“百万富翁”一觉醒来便一贫如洗。一些开船出海游玩的富人们回来后发现,他们已变成了身无分文的贫民。当时跳楼的绝不仅仅是股价。

那么,这次股市崩盘是怎样引起的呢?

1929年,美国股市发生大崩盘,随即发生了“经济大萧条”,这是一场持续了10年之久的经济衰退,并扩展到了所有工业化国家。股市崩盘仅仅是萧条的序幕,但却给当时的投资者留下了最深刻的烙印。

无论股票还是房地产、艺术品的价格都有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当乐观情绪及其市场效应成为常规,价格会涨得很高,然后因为种种原因跌到谷底。价格的下跌总比上涨更加迅猛。

20世纪20年代对美国来说是值得回味的美好岁月,但是没有人能预见到暴风骤雨的悄悄逼近——人人都认为形势一片大好,盲目乐观,包括美国总统先生;

房地产市场的过度投机导致房地产市场的炙手可热与虚假繁荣;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的放松银根导致大量资金流入股市,从而推动股票价格的上涨;

大人物们对股市的推波助澜;

胡佛总统的当选进一步使股市大热;

保证金交易制度使越来越多的资金流向华尔街。

在股市上涨的荣景中,整天都将股票经纪人的办公室挤得满满的,大家宁可留在屋里注意股价的变动,也不去关心都发生了什么。

那么当时有没有人预感到这场风暴的来临呢?答案是有。

普尔出版社出版的《商业投资周刊》在1928年秋天就曾提及股票大骗局,而《商业金融时报》也一改往日作风,开始大幅报道坏消息。《纽约时报》也刊登股价已涨得太高,股市必会崩盘的报道,并多次宣布股市其实已经崩盘。美国股市分别在1928年6月、12月及1929年2月休市过几次。但不幸的是,对股市走势存疑的投资人,仍无法从中嗅出任何蛛丝马迹,因为股价仍持续走高。

此外在1929年,美国的经济已经开始走入困境,工业生产、货物运输和房舍建筑的效益均逐渐下降。但是,这种萧条的情况并不算太严重,若在股市崩盘前说经济会有所好转,这倒是合理的假定。加尔布雷斯指出,股市崩盘时,大家都未预测到经济大萧条即将来临。

1929年9月20日,大家发现英国企业家哈崔原来就是一个一流的大骗子,他伪造股票、发行未经授权的股票。有些人认为这项丑闻削弱了投资大众对纽约股市的信心,同时也是股票大崩盘的导火线。另一解释则是,公用实业麻州分部,在10月初驳回艾迪生公司股票分割的申请,并对外宣称股价已飙得太高,引发投资大众的恐慌。

但是这种种迹象和时间都未能充分解释股市大崩盘的起因。事实上股市大崩盘如何开始并不重要,因为任何事情都有可能让投资荣景破灭,这正是投资荣景的本质。

尽管股市“回档”,但在9月和10月间,并未出现任何崩盘的明显迹象。在9月间,经纪人融资给顾客的金额暴增了6.7亿美元,创下单月增加金额的新高。隐遁的金融专家克鲁杰接受《周六晚报》访谈,令投资大众相当振奋,但后来大家才知道原来这一切都是大骗局。同年10月15日,费雪教授发表著名演说,指出“股市已上涨到相当平稳的状态,我预期股市在几个月内,还会创下新高、成交量会比现在更好。”

尽管如此,几天以后股市又传出另一项坏消息。像《纽约时报》这类对股市现状持悲观看法的媒体,不断小心地提醒投资大众股市即将崩盘。同年10月21日,星期一股市交易量略微超过600万美元,是历年来美国股市单日成交量的第三大。连续几天的庞大成交量后,股市行情板无法显示即时的价位,在中午时仅能报出1个小时前的股价,到当天收盘前,差异已拉大到仅能报出1小时40分钟前的股价。在股价大涨的多头市场,这种时间差异倒还不打紧,但在股价开始下跌时可就不一样了。这种无法显示即时行情的缺失,不但让投资人更为紧张,也促使投资人加速抛售股票。

最终,灾难还是到来了,纸上富贵付诸东流。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对过去进行反思,在1929年年初,股市大热时,最现实的选择就是有意识地策划股市下跌,如果听之任之,日后将会发生严重灾难——

(1)当时的美联储采取了两种收效甚微的传统的控制手段:在公开市场上出售政府证券,收进现金,但是收效甚微。主要原因:各商业银行不在此列,可以照旧为股市提供现金;无法长期坚持抛售等。

提高再贴现率(各商业银行向所在辖区的联邦储备银行借款利率),由于各方反对,一直拖到1929年夏天,错过最佳时期。

(2)联邦储备系统本身不作为。出于谨慎的目的,它未要求提高保证金比例;对火爆行情,它关心的不是限制投资,而是推卸责任。

(3)由于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沉默,市场恐慌情绪蔓延。1929年3月26日,股市大跌。米切尔的国民城市银行的出尔反尔,招来一片批判声。从而让美国政府与联邦储备当局全选择了不干预政策。

现在回过头再去看看,导致1929年股市崩盘的原因是什么呢?

(1)金本位放松了银根,刺激了投机。从股市的角度看,1927年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年。根据一种长期被接受的观点,就是在这一年播下了末日性灾难的种子。责任在于一次慷慨但又愚蠢的国际主义行动。英国恢复实行以前或者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维系黄金、美元和英镑之间关系的金本位制。接着,黄金便从英国和欧洲源源不断地流入美国。政府大量买进发行在外的证券,其必然的结果就是使抛售政府证券的银行和个人持有了备用现金。因联邦储备系统放松银根而变得可利用的资金不是投资于普通股,就是帮助别人融资购买普通股(而这点更加重要)。这样,人们就有了资金,并匆匆投入股市。

关于联邦储备当局在1927年采取的行动是随后投机与股市崩盘的罪魁祸首的观点从来也没有被真正动摇过。这种观点具有吸引力的原因就在于它简单易懂,并且为美国人民和美国经济开脱了一切重大罪责。但是,这种解释显然是假设,只要能够筹集到资金,人们总会进行投机。这种解释仅仅证明了人们在经济问题上重新偏信那些不可思议的胡话。

(2)投资信托放大了投机热。20世纪20年代末,最著名的投机品种就是投资信托或投资公司股票,它们的发行方案更能满足公众对普通股的需求。投资信托不是创办新的企业或扩大已有企业,而只是一种旨在通过成立新公司来让股民持有已有公司股票的安排。

在投资信托中,杠杆是这样发挥作用的:通过发行债券、优先股和普通股来购买品种不同的普通股组合。当采用这种方法购进的普通股价格上涨(总是这样假设股价走势)时,信托中债券和优先股的价格基本不变。因为债券和优先股的价格是固定的,派生于一个特别规定的回报率。投资信托所持有的证券组合因增值而产生的利润,全部或大部分分配给投资信托的普通股。结果,投资信托普通股的价格奇迹般地上涨。

次贷危机:风起于青萍之末

2007年是黄金大涨的一年,是美元快速贬值的一年,同样也是世界经济遭受沉痛打击的一年,这一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开始泛滥。在2008年9月份的第二个星期,次贷危机第五波风暴席卷而来,有着158年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再也挣扎不下去了,当地时间9月14日宣布申请破产保护,15日道指暴跌504点。

那么次贷危机是怎样产生的呢?它对美国经济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巴西雨林一只可爱的花蝴蝶,轻轻拍打它的翅膀,就有可能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引发一场风暴。”这是著名的蝴蝶效应,而在2006年,美国金融界的一次蝴蝶效应直接打开了金融危机的大门,进而拖累了全世界。

从2006年年底开始,随着美国房价增速趋缓和放贷违约率的小幅升高,美国出现了对房地产泡沫的零星质疑声音。这种质疑声音在2007年年初开始放大,并开始获得媒体和社会的关注。

当时美国社会的主流声音并不否认房地产出现了泡沫。他们认为,美国房地产价格可能高估了15%~20%,但这是正常的,宏观经济向好的情况下这种泡沫也是在可控范围内的,受需求影响难以出现楼市崩盘的情况。当时观察人士普遍没有考虑到房价下跌可能产生的对美国投行的冲击,他们认为,即使房地产市场价格下跌,也主要是影响到建筑领域和部分房贷提供商。

2007年3月13日,美国房地产市场的问题第一次引发了股市的恐慌,道琼斯指数下跌242.7点。经营次级房贷的新世纪金融公司于当日被纽交所紧急终止交易,理由是美国证监会认为其面临巨大的流动性危机。自此,次级房贷的风险开始为人们所认识,但人们仍然没有意识到这会为各大投行带来危机。

随着标准普尔和穆迪调低次级债评级,以及美国新屋销售量的下滑,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2007年7月开始,人们对次贷危机的关注焦点转移到投资银行领域。

投资银行贝尔斯登旗下对冲基金可能大面积亏损和房贷商亏损的预期是2007年6月25、26日美国股市大跌的主要原因。这些预期都变为了现实,贝尔斯登最终被JP.摩根收购。那么作为中央银行的美联储采取了什么样的挽救行动呢?美联储自2007年9月18日开始了降息行动,但这并不能挽救美国股市的趋势。道琼斯指数于2007年10月9日见顶于14164点,随后进入漫漫熊市。

那么,次贷危机因何而起?这次危机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我们知道如果个人从银行获得贷款买房,对于银行来说,这些贷款就是未来获得收益的资产。近年来美国的银行进行所谓的“金融创新”,把很多个这样的贷款“打包”,定制成债券,命名曰“次级债券”,出售给其他的金融机构或者投资者。因为一旦出售这些债券之后,这些贷款的风险就分担给了其他投资者,所以银行就更有动力贷款给个人买房。一定程度上,因为贷款变得更容易了,所以贷款买房的人也就更多了,所以房价就往上涨。

在一个房价上涨的市场里,那些以房贷为背景的债券的风险也就变小了。因为就算有人还不起贷款,投资者也可以把房子轻松地处理掉。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这些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就很乐意持有这样的债券。所以银行也就更加大胆地放贷款,房价也就继续涨,投资者就更喜欢这种“次级债券”。

除了这种循环之外,对于银行来说,按照会计准则本来贷款是需要计提准备金的,因为贷款毕竟是有风险的。这些准备金就减少了银行可用的资金,影响了银行的利润。可是,如果对于同样的贷款,银行持有的是对应于这些贷款的次级债,则不需要计提准备,这样银行可以运用的资金就大大增加了。所以这些由银行发放的债券,最后又回到了银行自己手上。

本来次级债的逻辑是,如果把很多人的贷款打成一个包,那么其中某个个体违约的风险就被其他人分散了,于是次级债降低了直接面对借款人的风险。可是,因为前面说过的逻辑,正因为银行可以以此把风险转嫁给其他投资人(或者自己),所以银行的风险控制不像过去那么强,即使可以分散个体的风险,但是整体的风险是没法用这种伎俩减少的。而且,对于同样的贷款,原来需要计提准备金预防风险,现在通过债券化便不用计提准备金,难道仅仅通过债券化,原来打算违约的借款人就会不违约了吗?

2006年年底,上规模的房贷违约开始出现。很多时候是借款人在银行或者其代理机构的销售代表的“半哄半骗”之下(可想而知,当时这些销售代表有多么大的动力去完成销售任务),签署了以他们的收入根本无法还清的房贷。这时候起,两个自然的结果导致了后来的金融危机:①面对这些大量违约的房贷,银行当然只能收回这些房产然后在房地产市场里出售,于是大幅增加了房地产的供给;②银行开始对房贷更加审慎,审批更加严格,于是获得新的房贷的人就变少了,这样对房产的需求就变小了。

与此同时,因为物价上涨,一部分是因为油价高企,美联储开始提高利息来打压物价。可是同时,提高后的利率也让供房的借款人很难过,以及减少大家借钱买房的动力。很有可能这也促成了后来的危机。

一些不良效应产生了:一些处在还贷与否边缘的借款人,开始觉得原来的借款协议不再有含义:“为什么我要为现在只值18万元的房子还25万元的贷款呢(原来房价可能值28万元)?”于是这些人选择违约,而不是继续供房,这当然继续增加房产的供给,打压房地产价格;其他房产的所有者,本来是用信用卡等工具从银行获得贷款大量消费,银行之所以肯借钱给他们正是看到他们不断升值的房产,但是一旦房产市场价值开始下降,银行就不再愿意借那么多钱给他们消费,于是消费者手上的现金变少;回到金融危机上来,那些建立在房贷基础上的次级债券,在房地产价格大幅下降和违约率不断攀升的背景下,开始被信用评级机构从AA降到CC,再降到“垃圾债券”,所以这些次级债券的市场价格就开始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