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次级贷款的安排下,借款人买房的首付金额可以低于20%,甚至降至零首付,而且利息也非常优惠,在最初的2~3年中仅需要按照很低的利率支付利息,或者头几个月免息,在随后的年份中支付浮动的贷款利息。在这样的优惠政策下,低收入者大都拥有了住房,使得美国政府倡导的居者有其屋的目标得以有所保证,也满足了美国政府的政治需求。由于房价不断攀升,使得低收入者都以为可以通过房屋的增值来偿还贷款利息。对于放贷机构而言,次级贷款的利率水平比普通贷款要高,可以弥补房贷机构承受的更大风险。在房地产市场持续繁荣、房产价格持续上升的情况下,即使贷款者无法偿还贷款,房贷机构仍可以出售抵押物即房产获得收益。正是在这种看似安全的策略指引下,房贷机构发放了大量的次级贷款,在随后房地产市场繁荣发展的时间里,这一策略确实运行良好,居者有其屋,放贷者也能够顺利收回贷款。
更糟糕的是面对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景象,华尔街上的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等其他金融机构也想从次级贷款的买卖中分一杯羹。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不同,不开展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业务,它们的业务活动主要是证券经纪、一级市场上的证券承销和二级市场上的证券交易。20世纪80年代开始盛行的资产证券化技术为投资银行进入次贷市场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它们从房利美、房地美和其他大银行处买入次级贷款证券化后的债券,又以此为基础发行新的债券,一部分自己持有,一部分出售给投资者获得买卖价差收益。这些由次级贷款衍生出来的债券,包括两房、商业银行发行的和投资银行发行的在内,我们都称之为次级债。这样一来,次级贷款市场进一步扩大,不仅仅包含了次级贷款本身,还包括了市场上其他的与次贷相关的衍生产品。
终于,美国楼市开始萎靡,房价下跌,购房者难以将房屋出售或通过抵押获得融资。由于贷款不能按期收回,放贷机构以及购买次贷债券的投行和对冲基金等开始出现大额亏损。随着2007年8月2日,贝尔斯登表示,美国信贷市场呈现20年来最差状态,欧美股市全线暴跌开始,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并迅速席卷美国、欧洲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那么,这次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要大于上次的互联网危机。由于互联网产业并不是影响国计民生的核心产业,因此互联网泡沫破灭较少冲击到实体经济。而次贷危机由于涉及美国的金融业,因此不可避免地蔓延到实体经济领域。
房价涨势停止和现房存货的增加,将使得建筑商不愿开始新的工程,在现有工程结束后,他们将解雇工人。受在建工程工期的影响,这一现象将滞后于房价疲弱3~6个月。随着失业率的上升,美国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降低,耐用品订单将出现显著下滑。耐用品订单的下滑,将影响到上下游企业,并引发进一步的非农就业人口下降。
伴随耐用品需求疲软的是服务业需求的疲软。美国服务业不仅是GDP贡献的主要部门,也是边际资本创造就业最多的部门。服务业就业数据不佳,将使得美国居民收入进一步降低。
遭遇次贷冲击的金融部门的存货灭失(次贷资产减计),产生了迫切的融资需求,这吸收了经济体内的很多货币资本。这些资本本可投向其他产业产生新的就业,但现在却用于弥补金融部门资产亏空。这使得美国经济创造就业的能力大幅降低,失业人口节节攀升。
回眸日本金融危机
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的股票市场和土地市场热得发狂。从1985年年底到1989年年底的4年里,日本股票总市值涨了3倍。土地价格也是接连翻番,到1990年,日本土地总市值是美国土地总市值的5倍,要知道美国国土面积是日本的25倍!两个市场不断上演着一夜暴富的神话,眼红的人们不断涌进市场,许多企业也无心做实业,纷纷干起了炒股和炒地的行当——全社会都为之疯狂。
幸福来得太快了。正当人们还在陶醉之时,从1990年开始,两个市场迅速走向崩溃,股票价格和土地价格像自由落体一般往下猛掉,许多人的财富一转眼间就成了过眼云烟,上万家企业迅速关门倒闭。经济繁荣如同昙花一现,人们形象地称其为“泡沫经济”。
那么,日本的经济泡沫是怎样产生又是怎样破灭的呢?
20世纪80年代是日本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不仅低端产品在国际上有很强的竞争力,就连钢铁、摩托车、家电、汽车等行业也因为物美价廉而在世界上有极强竞争力,并且还在不断扩大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但是一场突然而至的经济危机却毁了这一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开始了缓慢的恢复,而带来经济发展契机的是1950年的朝鲜战争,这次战争让日本成为所谓联合国军的战略后方,大量战略物资源源不断运往日本,而运输成本太大的物资则在日本就地生产,就这样日本经济的机器日夜不停地运转了起来,比如大家熟悉的电器厂商三菱重工,就是当年生产坦克大炮的,至今日本人还保留了这些生产线。
同时日本的消费市场也火爆起来。各国军人在日本吃喝玩乐,也带动了当地巨大的消费需求,由此日本经济一发不可收,到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的元气已经基本恢复,且发展神速;到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日本经济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阶段,一个可以叫板美国、和美国争霸的阶段,日本对美国的统治地位形成了威胁。当时日本GDP达到了美国GDP的一半,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情,而个性张扬的日本人则开始到处收购,比如收购好莱坞,收购洛克菲勒帝国大厦,要知道那个时候美国资本主义的象征不是在“911事件”中倒下的世贸大厦,而是洛克菲勒帝国大厦,这个华尔街的标志性建筑。日本人坚定地认为超过美国是指日可待的事情。美国的贸易逆差达到创纪录的1000亿美元,美国感受到来自日本的强大经济威胁。这使得美国人惊呼,日本要和平买下整个美国。
这个时期,日美贸易顺差加大,而美国面对日益增长的贸易赤字,忧心忡忡,坐立不安。焦躁的美国人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加大出口,减少进口,以此达到贸易平衡。于是美国利用对日本的控制能力(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败国,被美国从军事、政治上控制,也就被间接地控制了经济)制订了一个现在来看完美的打击日本经济的行动。
在当时看来,美元兑日元贬值的要求很合理,于是在美国的强大压力之下,1985年9月,美国财政部长詹姆斯·贝克、日本财长竹下登、前联邦德国财长杰哈特·斯托登伯、法国财长皮埃尔·贝格伯、英国财长尼格尔·劳森等五个发达工业国家财政部长及五国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主要货币有秩序地下调,以解决美国巨额的贸易赤字。这就是有名的“广场协议”。“广场协议”后,日元对美元的比价在3个月内就从263日元降低到200日元,再降低到1986年的152日元和1987年的121日元。
日本人只看到了贸易平衡,却没想到,日元不断升值带来了一个副产品,大量国际资本流入日本,预期日元升值。热钱进入日本后,根据热钱赢利稳定、变现方便的特点,分别进入日本的股票、房地产、实体企业(主要以对赌形式进入)、古董文物,导致日本房地产、股市大幅度上涨,资产泡沫化开始严重起来。
这还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美国政府又要求日本政府自动约束出口——1989年日美《维持市场秩序协定》签订后,日本被迫采取对美出口的自动限制措施,日美彩电摩擦才平息下来。
与此同时,美国通过各种手段,限制、打击日本的出口企业。1985年达成协议,禁止日本的9种钢铁商品进入美国市场。
这时日本经济终于出现了问题,怎么办呢?美国建议日本通过扩大内需来刺激经济的发展,于是日本开始降低利率,加大国内建设。日本政府为了刺激内需,大幅降低利率水平,给予房地产行业很多优惠政策。热钱大量进入房地产、股票而开始抬高日本房屋价格,股票也不停上涨;日本企业因为企业利润下滑和房地产、股票市场的赚钱效益显现,也大量涌入。日本老百姓在存钱利息下降和房屋价格不停上涨的局势下,让曾经藐视虚拟经济的日本人民的投资欲望空前高涨(过半日本家庭加入股票市场),理财成为日本的时髦。于是,股票和房屋价格直线上涨,日本土地价格也飞涨。
在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美国股市创下当时的历史最大暴跌纪录。为了保持美国市场的吸引力,避免陷入危机,美国政府要求日本继续保持低利率和宽松的金融政策,日本从而放任了泡沫的膨胀。
这之后,美国金融界大量潜入日本,赚取日圆升值利润,利用金融杠杆对赌等。
股市、房市的上涨迫使日本央行实行宏观调控,不得不推行货币紧缩政策,日元利率上涨到6%,大量热钱开始撤离日本股市、房市,日本股市、房市应声下跌。在1997年的时候,日本股市已经开始从40000多点下跌,步入经济萧条阶段。自从1990年开始,日本股市见高点以来一直处于漫漫熊市。然而即使此时已经跌了7年,日本股市的平均市盈率仍然达到惊人的150倍。比2008年中国股市6124点时候股市平均70倍市盈率,还多了2倍多。股市的下跌使得日本大量中产阶级破产,而房地产的下跌则使得日本资产阶级破产。
1991年日本经济正式步入崩溃,直到2003年才开始在中国经济强劲带动之下走出低谷,这段时间被日本人称为“失去的10年”。(其实总时间跨度远不止10年。)
美国的泡沫经济
18世纪末,22岁的时候就被选为下院议员的亨利·桑顿注意到,无论哪个时期,在过了几年相对繁荣的好日子之后,经历一场恐慌似乎都是不可避免的。回顾他所处的那个世纪的历史,他看到英格兰经历了以下年份的经济危机:1702年、1705年、1711—1712年、1715—1716年、1718—1721年、1726—1727年、1729年、1734年、1739—1741年、1744—1745年、1747年、1752—1755年、1762年、1765—1769年、1773—1774年、1778—1781年、1784年和1788—1791年。在这18次经济危机中,每一次都是经济自我复苏,而且多数时候经济在复苏后都会上升到更高水平的稳定状态。但是,每一次复苏都只有几年时间,随后又会发生新的危机,并再次摧毁经济。
亨利·桑顿发现的也就是所谓的经济周期,经济危机是经济周期的低谷阶段,经济繁荣是经济周期的高峰阶段。
那么经济周期是怎样变化的?普通民众应该怎样应对经济周期呢?
经济周期也称商业周期、商业循环、景气循环,它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它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人人都讨厌的经济危机就是和经济周期的波动密切相关。
说到经济周期,表现最典型的就是美国。1783年,美国建国后,分别于1825年、1837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1900年、1907年、1920—1921年、1929—1933年、1937—1938年、1948—1949年、1957—1958年、1969—1970年、1974—1975年、1980—1982年、1990—1991年多次发生过经济危机。而其中又以1857年和1929—1933年美国经济危机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我们就主要说一下这两次经济危机。
1857年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历史上是第一次具有世界性特点的普遍生产过剩危机。这次危机也是第一次在美国、而不是在英国开始的危机。由于英国对美国铁路建设进行了大量的投资,故美国铁路投机的破产对英国也造成了很大的震动。1847年经济危机结束后,从1850年开始的周期性高涨的最重要的特点是世界贸易急剧扩大,19世纪50年代世界贸易的年平均增长额比前20年提高了2倍。机器工业的发展,运输业的革命,新兴国家和新兴部门卷入国际商品流通,以及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金矿的发现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迅速扩大。
1848年至1858年,美国建成的铁路约达33000千米,超过了其他国家所建铁路的总和。而英国在40年代的建设热潮中,所铺设的铁路却只有8000千米。美国铁路事业的蓬勃发展,按道理应会带动其冶金业的大发展,然而,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而且,这一时期,美国生铁产量长期停滞不前,棉纺织业的增长速度也不快。与此同时,铁轨、生铁、机车、棉布和其他英国制成品的进口却增长得十分迅速,英国产品充斥美国市场阻碍了美国冶金业和棉纺织业等当时的重要工业部门发展。
随着危机的爆发,美国的银行、金融公司和工业企业大量倒闭。仅1857年一年,就有近5000家企业破产。粮食生产过剩,粮价和粮食出口下降,加上英国工业品的激烈竞争,促使了美国经济危机的加深。反过来,英国的经济发展也受到美国经济危机的打击。由英国向之提供资金的美国银行、铁路、商业公司纷纷破产,也使英国的投资者持有的有价证券急剧贬值。
1857年秋季,美国还爆发了货币危机,整个银行系统瘫痪了,美国的货币危机在10月中旬达到了顶点,当时纽约63家银行中有62家停止了支付,贴现率竟然超过了60%,股票市场行市则下跌了20%~50%,许多铁路公司的股票跌幅达到80%以上。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蔓延到英国和欧洲大陆,引发了一阵又一阵的破产浪潮。
1857年经济危机波及面很广,之后,爆发了美国的“南北战争”。其后,奴隶制的消灭、宅地法的实施、重工业的发展,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1864年2月25日,联邦国会通过了《国民银行体系法》,使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统一的通货,初步建立了一体化的金融体制,改善了之前由于各地滥设私立和州立银行而导致通货混乱、储蓄缺乏保障、信用不良、资金不稳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