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赚钱要学温州人
2167700000004

第4章 学精明(3)

(3)“面子”观念:温州人认为能赚钱就是最大的面子,许多温州人抛家舍业,不远千里地去外地创业。他们干其他人不愿意干的事比如修鞋。很多人都看不起他们,认为他们干的是很下贱的工作的情况下,他们不以为然,默默无言地接受着世俗的眼光,踏踏实实地赚钱,许多人就是通过这些工作赚得人生的第一桶金。

(4)“行动第一”的观念:温州人创业自强不息,不等不靠,没有条件就马上创造条件,没有本钱就从补鞋、弹棉花开始,一点一滴地积累。比如正泰集团的南存辉,就是利用补鞋淘来的“第一桶金”,开办了一个小作坊,然后一步步发展为大集团。

(5)“择业”观念:温州人只要能挣钱,什么都敢干,什么都能干,什么都愿意干。而且,在他们的字典里,没有“下岗”这个词,别人认为的“下岗”在他们眼中,就是换一个生意做;世上没有“贵贱”这个词在他们看来能赚钱就是好工作,没有贵贱的区别。

(6)“团队”的观念:温州人信奉的是“生意一起做,有钱大家赚”的原则,他们喜欢合作、善于合作、甘于分享、追求双赢,“集团军作战”的巨大优势,使得他们在商战中无往不胜、所向披靡。

(7)“大钱与小钱”的观念:温州人有钱就赚,不管其多少从来不看不起小钱。没有能力赚大钱就赚小钱,然后由从赚小钱发展到赚大钱,而在赚大钱后依然赚小钱。对于钱,温州人大小兼容,大小通吃。

(8)“吃苦”的观念:为了赚钱,温州人“千方百计地想,千言万语地说,千山万水地跑,千辛万苦地干”。这四个“千”就是他们创业的最大本钱。

(9)“抢先”的观念:当商机在人们视野之内刚刚萌芽时,有的人还在观望,温州人已经抢在最前面抓住了机会,抢得了市场的制高点,大大地赚了一笔。他们认为商机就是金钱,一旦来临就要抢抓、快抓、抓住、抓紧。

丢掉面子带来财富

思路决定出路,思路带来财富。因为思路领先,所以温州人不靠国家投资,不靠引进外资而独立自主地创造了经济奇迹;同样因为思路领先,他们做的很多事情是很多人不能理解的中国人例来重视面子在轻视商业的生活观念中放弃体面的工作去做小买卖简直就是疯子,但是就是温州人抛开面子,反其而行之,从小买卖干起。

一个23岁的女交警辞了公职而去异地贩卖小商品,这在有些人眼中,未免太傻了,可是蔡瑶媛就是这么干的。10年前,蔡瑶媛辞掉温州交警的公职,带了2000元钱到山东省济南租门市房开店,专门卖从温州贩来的领带夹、徽章等小饰品,她带着样品到处跑单位,央求人家订货。功夫不负苦心人如今,蔡瑶媛已成为济南市南方礼品有限责任公司的总经理了。

面对他人最初的不理解与后来的赞叹,蔡瑶媛很不以为然。她说:“温州人就是这样的,四海为家,哪里有钱挣去哪里。而且男女是没什么区别的,都要出来闯。”

在温州人的创业大军中,有很多人原来是机关干部,他们不恋官、不恋位、不恋权,敢于丢掉铁饭碗,辞职创业。

温州人还有不少科技人员抛弃“言利有辱斯文”的陈旧观念,放下学者的架子,直接开办公司创业或以技术、专利成果入股的形式创业,实现科技与企业的有效结合,以科技优势引领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又因此体现出了自身的专业价值。

温州人就是这样,在赚钱这个问题上,他们以不争论“能不能干”、“有没有先例”这些问题,而是用尽心思来琢磨“怎么干才赚钱”、“怎么干赚得最多”的问题。

马克思有一段话是描述犹太人的,如果原封不动地用来描述温州人,一点也不显得夸张,仿佛就是马克思为今天的温州人提前写下的:

“在他们的眼里,整个大地都是交易所;在这块土地上,他们除了要比自己的邻居富有以外,没有别的使命;生意控制了他们的全部思想,一种生意换成另一种生意,是他们唯一的休息方式;即使他们偶尔没有考虑他们的生意,那也是想探听一下别人的生意做得怎么样。”

人们在惊叹、佩服温州人经商、办企业的成功之余,不禁会想:温州人与我们同为中国人,为什么温州人能赚钱,而我们却不如他们呢?“人与人不同,花有百样红”,细究起来,主要还是思路的不同。

因为观念决定出路,有了生路才有财路,所以要想赚钱,就要向温州人学习,学习他们勇于开拓,不断创新,为自身发展闯出更广阔的新天地的能力。因为钱来源于头脑!钱会往有头脑的人的口袋里钻,正所谓:脑袋空空口袋空空,脑袋转转口袋满满。更新观念,引入新观念,抛弃旧观念,才能真正使脑袋聪明,充实起来。

(四)赚钱最光荣,商人很体面

富比穷要好,金钱对任何社会、任何人都是重要的。商人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是在对他人和社会做贡献。

当商人不丢人

中国曾是传统的农业社会,而是由于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人们信奉的是“勤于教子,耻于经商’、“君子不言利”、“无商不奸”等儒家信条生农抑商是社会传统。儒家重礼、重义、重仁、轻利、蔑商等思想导致大部分人重仕轻商。

温州人而在那样的大环境下为什么能率先喊出“赚钱很光荣”这样的壮语呢?这是有历史渊源的。

从地理来说温州地处东海之滨,三面环山,东临大海,历来远离政治文化中心,人多地少,加上经常遭受台风袭击,生存环境十分恶劣。为了寻求生计,小商小贩的特别多。而是在北宋兴起、南宋形成的永嘉学派提出“以利和义”、“义利并举”的主张,在物质和道义的关系上,摒弃了那种“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的重义轻利观念,更是给温州人的思想作了一次大胆的革新和洗礼,进而造就了温州人强烈的商业意识和商业头脑,他们把通过辛勤劳动拥有物质财富看成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从而也推动了温州历史上几次商业的空前繁荣。古已有之的重商传统,让勤劳的温州人认定了市场是衣食父母,赚钱是创业目的。

如果说温州人传统的商业意识是一粒种子,那改革开放政策就是阳光和雨露。当1978年改革的春风吹向祖国大江南北时,敏感的温州人便迅速寻找自身发展的突破口。一时间,温州人奔往全国各地,温州货更是雨后春笋般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家家是工厂,户户叮当响”,专业村、专业镇、专业街成了温州的一大景观。十万农民购销大军“走南闯北,拾遗补缺”,闯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震动了整个神州大地。有的人创业,因为耻于与“赚钱”联系在一起,就掩饰地说自己做生意是为了创一番事业而不是为了赚钱等等。但温州人实事求是,毫不掩饰自己的目的,理直气壮地说创业是为了赚钱!威力打火机有限公司老板徐勇水面对“你创业成功的动力是什么?”的问题,他坦然地回答:“就是为了赚钱,过上好日子。”当商人不丢人,因为想当商人想赚钱,所以温州人百事可为:轻松的工作能干,繁重的工作也能干;高薪厚禄的工作能干,报酬低微的工作也能干;干净舒适的工作能干,脏累艰难的工作也能干;位尊权重的工作能干;平凡利少的工作也能干;自己热爱的工作能干,自己不甚热爱的工作也能干。温州人可贵之处就在于,认为赚钱光荣、做生意不丢人。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那些肩挑担子的温州人,穿行于全国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用当地人听不惯的声音吆喝着,做着修修补补的小生意:补锅、修鞋、弹棉花……

当时很多人看不起他们,觉得修一双鞋赚几毛钱没出息,甚至连农民都认为他们干的是很低贱的活。但他们不以为然,全能不顾世人的庸俗看法,踏踏实实地赚钱。等到讥笑他们的人醒悟过来时,温州人已经完成了原始的资本积累,已经在更高的平台上大展宏图了。

富比穷好

费孝通曾在宁夏西海等地区考察时发现,当地的修鞋匠竟然都是从江浙一带过去的。他十分感慨:在那样一个穷的地方,本该当地人自己赚得钱还是让温州人赚走了。温州人就是这样的思想: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赚钱才是最主要的。正因为如此,温州人才四处闯荡,占据了许多当地人不屑一顾的领域,不声不响地富了起来。

20世纪70年代开始,不少温州人迫于生计来到东北谋生。一些“老东北”这样描述他们对温州人的最初印象:寒冷的冬天里,几个身材瘦削的温州人,冻得哆哆嗦嗦,用围脖包着脑袋,穿着不太合体的棉衣,讲一口蹩脚的普通话,走家串户推销他们的小商品。这就是早期外出经营小商品的温州人的真实写照。温州人的生意就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起步的。

温州人陈巍初到辽宁的时候,每天黎明背着一大包纽扣、拉链在各个家属区、服装加工点推销,回到住的地方总是很晚。他说,早期大部分温州人干的都是别人很少干、不愿干、嫌脏、嫌累的零活儿,卖的都是一些别人嫌挣钱少而不愿卖的小商品,他们不怕利小,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大部分温州人就是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积累了创业的“第一桶金”。

而现在的情况又如何呢?目前在东北活跃着近10万名像陈巍这样的温州商人,服装业、皮鞋业、眼镜、房地产、商业流通、环保行业等绝大部分行业里都能听到来自温州的声音。沈阳服装、皮具市场的60%、品牌鞋业的80%以上市场都在温州人的手里。市场上的眼镜70%以上是“温州制造”,打火机约90%来自温州。因此有沈阳人这样说:“如果有一天温州人突然完全撤出沈阳,绝大部分沈阳人都不知道怎么生活了。”

洛克菲勒说过一句话:“我曾经穷过,我也曾富过,听我一句话,富比穷好。”美国作家希克斯在《职业外创收术》中也指出:金钱可以使人们在这些方面生活得更美好:

物质财富;

娱乐:

教育;

旅游:

医疗:

退休后的经济保障;

朋友:

能给你更强的信心;

更充分地享受生活:

更自由地展示自我;

满足更大的成就感;

能够从事更多的公益事业。

这就是事实,在当今的社会中,金钱可以买到很多东西;而且80%的人生目标,都可以通过金钱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充分证明:金钱对任何社会、任何人都是重要的是必不可少的;金钱是有益的,它使人们能够从事许多有意义的活动;个人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在对他人和社会做着贡献;只要不违法犯罪,有了金钱的人生肯定是成功的人生。因此,温州人说“赚钱光荣”是一点也没有错的。

赚钱光荣

“赚钱光荣”。温州人对于金钱的渴望与追求是尽人皆知的,他们从不讳言自己对金钱的热爱与追求,强烈的赚钱欲望使得他们什么事情都愿意做,包括做一些传统观念中认为低人一等的工作,比如补鞋、弹棉花、卖苦力等。

盛俊敏现是是贵州省温州商会会长,贵州神鹰西服有限公司董事长。他的过去就是一个温州商人在外的奋斗史,也是众多温州同人离乡奋斗的缩影。

1980年,高中毕业后的盛俊敏来到宁波广播电视公司,成了一名修理无线电的学徒,学成后,他回到乐清开了两间电器维修店。不久,不愿只做小本生意的盛俊敏把目光转移到西部的四川,和他的母亲一起在那里办起了一家服装厂。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1994年,他就独自跑到贵州开了一个服装加工作坊,当时条件很简陋,厂房的面积才200多平方米,工人也仅有10多人。

经过短短几年的努力,贵州神鹰西服有限公司一跃成为两南地区较大的西服生产专业企业,在贵州民营企业中独树一帜,在贵州市场销量连年稳居首位。2004年,该公司首期投资3000万元的西服工业城落成,生产车间总面积7000多平方米,新生产线投产后年产值将达到2亿元。该公司从中型企业发展为上规模、上档次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

企业规模扩大了,经营环境也有了完全的转变。回想起从前盛俊敏刚创业时,因为没有资金,他准备向银行贷款5万元,花了3个月时间去办理有关手续,可是到最后还是因为企业太小,银行认为信誉难以保证,连一分钱都没有着借的到。而今,情况恰恰相反,很多银行都请他到自己那里。让盛俊敏真真切切感受了一次“赚钱光荣”的滋味。

做生意不丢人,这句话现在听起来很平常。但在20多年前能够说出这样的话,不仅需要智慧,还得需要勇气,能够说到做到的人就更是凤毛麟角了。所以温州人才能够先赚钱、先发财。盛俊敏就是其中的一个。

物质决定精神,没有充分的物质保证,盛俊敏就不会体会到什么才是成功的商人,也根本不可能展现出自我价值。

对于当初创业的温州人,追求金钱是他们不辞辛劳、不怕风险去经商的最根本动因。没有钱时的贫困,人穷志短的经历,有钱人的随心所欲都深深刺痛他们的心。一心想当老板,一定要赚到钱的内心冲动使得无数温州人前仆后继地走上创业之路。

专心致志赚钱

一些地方,职工下岗找政府似乎已经司空见惯,但温州人从不去找,他们说,自己的路干嘛要别人帮着走?只要肯吃苦,够精明,到处都是发财的机会“发财致富光荣,贫穷落后可耻”。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温州,资本的多少已经成为检验一个人自身价值的尺度。你挣钱多,我比你挣得还多;你干得好,我比你干得更好!今天的温州,“挣钱”已经成为最要紧的事。以至于有这么一个流传:

一个外地人走在温州的马路上,不小心重重踩上了一个温州人的脚面,习惯于被斥责的外地人停下来有些尴尬。但没想到,这个温州人竟瞅也没瞅他,继续大步流星地往前赶路,外地人大惑不解:究竟是怎么回事?后来,另一个温州人告诉他,我们温州人都急着赶时间做生意,哪有空计较你那“鸡毛蒜皮”的小事。

不管这故事真假与否,温州人“抓钱”的意识之强是众所周知的。从一无所有到“前店后厂”,从原始积累到“积沙成塔”,温州人即使是一分钱也要去赚。

温州年轻人的理想也不是到国有企业上班或坐机关,大多想自己创业,办厂或开店。经验不足的,都是先到一些民营企业去打工见习,等学得差不多了,再出来自己创业当老板。另外,无论是干部还是普通员工,温州人投资意识都很强,大多把闲钱用于入股办企业,或用于借贷,或购置房地产,所以温州人那么喜欢炒房,而且是太太们炒房,是因为先生们都在忙于当老板、即使在机关上班的人,一般家里至少也有一个人办企业或开店,在机关下班时,马上赶回家里经营自己的企业忙于赚钱。

但是赚钱也要专注与投入,三心二意决不能赚到钱,成者长期稳稳的赚钱,因此专心的赚钱,才能赚大钱。

(五)钱赚得再多也嫌少

温州人的经商风格是“没有最多,只有更多”,这是他们能够成为中国最会赚钱的群体的一个主要原因。

赚钱不会见好就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