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赚钱要学温州人
2167700000005

第5章 学精明(4)

由于传统习惯的影响,在很多地方,人们往往安于现状,很容易满足。日子过得好一点,就“小富而安”,不想再辛苦了,开始搓麻将、上饭馆,有些人甚至沉沦于吃喝嫖赌。有些先富起来者就很快飘飘然,洋洋自得,骄傲陶醉,过早卸甲收兵,洗手罢工,奢侈浪费,尽情享受胜利果实,致使事业搁浅,甚至坐吃山空,直到一无所有。

与这种人截然不同的是温州人,他们对钱的追求似乎是永无止境的,他们绝不会“见好就收”、“知足常乐”。他们有了十万想百万,有了百万想千万。但他们的“想”不是幻想、空想,不是白日做梦,而是付诸行动的挣钱实践。他们对金钱的“贪婪”正是他们创造经济奇迹的巨大动力。

1965年,胡定海出生于素有“电器城”之称的乐清市柳市镇。初中毕业后,他开始进入电器行业。22岁那一年,有朋友告诉他,要想在电器行业有所作为,就必须到重工业城市发展。于是,他带着柳市的电器和进口摩配单枪匹马闯东北,来到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龙头老大沈阳。

来到一个寒冷而又陌生的城市,举目无亲的胡定海意识到自己孤身推销产品肯定困难重重,站稳脚跟才是首要,于是他将目光瞄准了当地的国有机电公司,经过一番选择,他最终与一家国营机电公司签订了协议,租用对方的柜台,自己身兼老板和伙计,开始销售家乡的电器产品。

虽然当时胡定海卖的电器是零散的,也没有品牌,但是凭着自己的眼光和努力,柜台开局不错,每月的销售额能达到5~6万元,重要的是,这是他生意上的第一步,这令他信心倍增。掘到了生意场上的第一桶金,他便开始思考怎样才能把这个“雪球”滚大。1998年,胡定海开始代理正泰集团的成套设备,这是他人生最关键的一步,也使他原来小打小闹的生意逐渐走上了正轨。

与许多温州人一样,2002年,手头已经有了资本的胡定海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想改造沈阳的一些老街,将其建成专业化的机电城。2003年,胡定海总投资2个亿,买下了沈阳南站的地皮,开发建设沈阳五金机电城。事实证明他对了,当机电城还在规划图纸上时,蜂拥而至的电器商人就买走了70%的预售店铺,而其中温州人占了40%。

2005年5月份,胡定海又斥资4个亿,收购了有30多年历史的沈阳国有五金集团公司,改造后的营业面积达到8万平方米。同年7月份,胡定海又准备投巨资在沈阳市沈河区建设沈河通讯数码广场,胡定海为此倾注了不少心血,他自豪地表示,打算将该工程建成沈阳市的标志性建筑。胡定海率领他旗下公司全面进军地产界,并取得不错的成绩,他因此被当地人称之为“地产大王”。

谈起创业时的艰辛和成功后的荣耀,已经身为沈阳温州商会会长、沈阳嘉乐不动产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的胡定海总结说,既然做生意是为了赚钱,那么钱就应该是赚得越多越好,绝不能小富即安。如果自己满足当年小打小闹的成绩,就不会有自己在地产界呼风唤雨的今天。

温州人赚钱的三个阶段

经商就应该学习温州人“贪得无厌”、“永不知足”的精神,如果商人胸无大志,小富即安,结果只能是:

如果开了一个小店,那么到了耄耋之年还会是只有那个小店,这不是创业,只是维持生计罢了。

如果开办了一个小厂,那么几十年后还会只是一个小广,这也不是创业,这与上班、替别人打工没有差别。

如果创办了一个小公司,那么到业主弥留之际,规模还是与当初一样小,这更不是创业,只是找到一个饭碗而已。

如果有了远大的志向,那么今后的经营中,会有第二次创业、第三次创业乃至更多次创业。几十年后,小店会变成大百货商场,小工厂会变成大企业集团,小公司会变成巨无霸上市公司。

很多温州人就是这样,最初准备赚到100万就罢手了,但是当有了100万之后,又将目标定为1000万,然后是1个亿……就这样一步一步地做大了。

许多学者将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经济的发展历程归为三个阶段:

(1)原始积累阶段。这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放手发展多种经营方式,形成了“小商品、大市场”的格局。

这一阶段可以说是勤劳的温州人创业资金的原始积累阶段,他们不需要政府的干预,不需要亲朋好友的提醒,更不需要别人的施舍,只要哪一行能赚钱,就一定积极参与,他们“吃常人不愿吃的苦,赚别人看不起的钱”,从小处着手,从小钱赚起,从而闯出了一条“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之路。在这一阶段,由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家庭小作坊式的加工业和个体工商业,出现了“家家办工厂、户户闻机声”的景象,也在此基础上涌现出了大量的“前门开店,后院生产”的家族式企业。

(2)股份合作经济阶段。这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以资金、人才、技术为纽带,引导家庭工业走向股份合作,大力发展股份合作经济,产生了“小资本、大辐射”的效应。

这一阶段算得上是温州人资本的整合阶段。由于私营经济的迅猛发展,个体或家庭作坊式的生产经营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企业更大规模、更高档次的发展,于是小企业纷纷走向联合,由多个业主共同投资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应运而生,“股份合作制”成为当时最典型的企业组织形式。由于发展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家庭作坊“模枋型”生产,在产品质量上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一度,温州变成了假货的代名词温州的企业经历了全国各地抵制温州货的“阵痛”。这也促使永不言败的温州人联起手来重新整合资源,整合他们拥有的资金、技术和无数宝贵经验继续向前走。

(3)二次创业阶段。1992年以后,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鼓舞下,温州人开始了以提高经济质量为核心的第二次创业,整个温州的民营经济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营造了“小区域、大发展”的态势。

这一阶段成了温州人资本的迅速扩张阶段。邓小平南巡讲话结束了市场经济姓“资”姓“社”的争论,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正了名。因此温州人开始了新一轮创业行动,不过这次他们不再白手起家,而是在拥有大量的资金、先进的技术、优秀的人才的前提下进行。他们注重产品质量,应用品牌效应,采取信用经营。甚至还提出“争创世界品牌,实现产业报国”的口号,放言要“成为中国民族工业的脊梁”。在这一阶段,涌现出了大批的优秀企业,造就了大批的亿万富翁。,

看看温州人这三个阶段的创业史,我们会明白:“赚钱无止境”是他们与其他商人最大的不同之处,也是他们能够成为中国最会赚钱的人的一个主要原因。

越有钱越想赚钱

有人说,哪里有中国人,地球上哪儿就有温州人!如果在哪儿只有一个中国人,那么,这个中国人准是温州人!也许,这话绝对了一点儿,但温州人为了做生意,勇于开拓,四海漂泊却是不争的事实。很多年以前,无数的温州人就勇敢地走出国门,把生意做到了国外。而且,在国外做生意,他们同样是遵循“越有钱越想赚钱”的原则。

德国华人社团联合会副主席张香国于1981年随叔父到荷兰淘金;1993年他在荷兰开设中日泰餐馆,很快成为当地华人开办的最大的中餐馆。1995年,他来到德国继续从事餐饮业。生意红火之后,他又开始涉足服装和皮革批发业。

1997年,张香国在诺伊斯市时装批发中心租下铺位,开始经营时装生意。在服装批发经营过程中,张香国发现,尽管德国的服装批发中心不少,却没有一家是中国人开的。为何不建立一座华人开的中国贸易城呢?他找到结识的豪斯米兰诺(Hausmilano)大厦经理,反复磋商以后,双方达成了协议,并于1999年正式开张了中国交易城。很快,商城运作走上了正轨,生意日益红火,成交额不断攀升。进驻的商家依托诺伊斯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中国商界在德国的商贸活动,得以迅速发展壮大,人驻率接近90%,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国商品批发集散地。

之后,张香国的目光又瞄向了法兰克福。于是,德国最大、最集中的贸易批发区——法兰克福的德莱艾希(Dreieich)市场里,一个占地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当时德国最大的中国商贸城——“中国贸易中心”于2003年5月正式开业。为拥有经济实力的华商提供了良好的交易平台。数十家来自法国、意大利、奥地利及德国的实力雄厚的华人商家率先进驻中心。一个月后,中心的贸易额就达到了原来该商场经营几年的水平。

现在,不知足的张香国又开始酝酿着下一步的计划,他要建设一个大规模的现代化的“中国商城”。这既是因为他心中有着一个牢牢的“中国结”,想通过建商城搭建一条新时代的“丝绸之路”,把中国制造的商品引入欧洲。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够由此将生意做得更大、钱赚得更多、影响力更好。

这就是典型的温州人的经商风格:赚钱“没有最多,只要更多”。他们赚到了第一桶金后,并没有得意忘形或者沉溺于享受,而是激励了他们想去赚更多的钱。而第一桶金给他们带来的资金、经验、信心方面的优势,又使得他们很容易成功。就这样“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地发财了。

(六)生意人要会顺大势而为

识时务者为俊杰。在经营中随机应变、见风使舵,如此才能事半功倍地赚钱。

选择决定结果

作生意要有胆意承担风险,但是并不是盲目的投资能够看清形势,分析其中的利弊,及时改变策略,才是真正胆识。亚洲首富李嘉诚的发展史,就是最好的例子。李嘉诚之所以能成为华人首富,就是因为他善于审时度势,及时调转船头。20世纪60年代,大陆形势混乱,逃港潮汹涌,因此香港人心不稳,很多人出国躲避风险,地产业一度非常低迷。李嘉诚从一大陆公社书记(这是他当时所能接触之最高级别大陆干部)口中探得,文革不会波及到香港,解放军也不会进攻香港。于是李嘉诚大胆投资香港房地产,买房买地,赚了个盆钵两满,为他人以后的产业大发展奠定了厚实的经济资本基础。

做生意首先要看清形势,这点是任何人都不会怀疑的。大至世界格局的重组,小至市场上一粒纽扣样式的变化,都要看得明明白白想得清清楚楚,这样才能够赚钱,才能够事半功倍、轻松地赚钱。在“力卡”、“兄弟”、“蛇目”。日本家用缝纫机制造行业中,这3家厂商都实力雄厚,产品质量一流,可谓势均力敌,三足鼎立。但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缝纫机市场走向滑坡,由于消费者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很多人以购买成衣取代自己缝制。面对市场风浪,另外加上台湾大量廉价的中低档缝纫机推出,挤占了一些市场使这3家厂商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然而这3家大名鼎鼎的缝纫机厂商各有对策,但结果却不同。

“力卡”缝纫机公司错误估计了形势,认为市场的清淡是暂时的,并自恃产品质量上乘,“皇帝女儿不愁嫁”。所以按兵不动,依然故我没有做任何调整。

“兄弟”缝纫机制造厂则认为缝纫机在家庭的作用准会逐步消失,缝纫机会从生活必需品中退出,所以36计走为上计,迟走不如早走。他们抓准这个时机,迅速改产办公自动化设备及电脑。

“蛇目”缝纫机公司则认为缝纫机产品尚未到衰落期,需要创新和改变目前的消费支住只要进行改进,家庭和服装加工厂会更需要它。因此,该公司花本钱开发出电脑缝纫机。

有什么样的选择就有什么样的结果,其实力相当的3家缝纫机厂商的命运最终结果是大相经廷:“力卡”的产品因无法与“蛇目”的电脑缝纫机匹敌,又难与台湾的低价缝纫机竞争,最终走向绝路,最终于1984年宣告破产。而“蛇目”和‘兄弟’公司由于善于驭势,及时适应潮流,不断更新发展自己则兴旺发达。

孙中山先生说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从商业哲学与实践的角度看伟人说的话同样可以视为指导赚钱的商业思想。

精明的温州商人就是如此,在商业战场中,时时刻刻能顺市场潮流而动,随机应变,及时调转船头识时务而成为商战中的俊杰,因此他们总是能事半功倍地赚钱。

做生意要明大势

社会生活也是政治,每一个政策的变化都与我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商人也不例外。他们多到的影响会更大。所以要做生意首先就要明大势。怎么明大势呢?那就要时刻关心国家大事,从国家大事中找信息,其实国家的经济、政治、外交活动,甚至每一项新政策的出台,都蕴涵着赚钱的机遇。

黑龙江省的国家级贫困县明水县有着好听名字,但是却多盐碱地又不通铁路,黑龙江人常用“明水没水,拜泉没泉”来形容这一带的落后与贫瘠。然而温州商人林永敏却在这片贫瘠的黑土地上开始了他的“实业”梦想,不仅在此落户,一个接一个地创办着企业,还带来一大批温州老乡来此,共同富裕,为什么会看出这样一个不能挣钱的地方,他又是怎样让贫土变富地的呢?因为林永敏看清楚了大势。

1999年,明水县到浙江招商,林永敏当即看中明水县的民用爆破企业的改造项目。这是一个设备陈旧、已经停产的老厂,还有250多名工人的就业和200多退休职工的养老问题没有解决。但林永敏还是勇敢地成为了当地招商引资引来的第一个“外商”。

仅用5年时间,老林就把这家民用爆破企业改造成为县里的纳税大户,他还从温州请来妹夫帮助自己管理企业,自己专职跑销售。近几年,他又陆续投资扩建了厂房,建成了自动化水平更高、全程安全监控的新生产线,使生产水平大大提高。

别人问他当初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地方、这个行业,林永敏颇为自豪地说:“炸药行业是特种行业,是个人很难从头做起的‘控制行业’。原来的这家工厂已经具备了生产炸药的各种必需条件如批号、技术、设备、人员,只是由于经营不善而面临破产,而且产品的需求是不成问题的这样的项目摆在眼前还能不立刻抓在手?这几年,我只要保证生产安全,产品不仅在黑龙江市场,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后来,明水县领导请林永敏参与发展龙头企业搞粮食深加工,眼光敏锐的他看到了一个更大的赚钱机会——粮食深加工项目。经过考察调研,林永敏带来了自己温州老乡创办的全国百强民营企业环宇集团,共同投资1.2亿元建设玉米淀粉加工企业——环宇集团黑龙江格林粮食开发有限公司,自己入股40%。由于设计周密,企业在半年内完成建设并投产,把以往是明水农民发愁的玉米成了销路顺畅的淀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