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禄贝尔一生斐斯塔洛齐的影响,喜欢斐式教学,在他看来,斐式教学法是活泼的,注重启发学生的兴趣。这奠定了他一生的教育理念。福禄贝尔自己收了四十名儿童,按照斐斯塔洛齐的启发教学法,每周都要带孩子们到郊外自由玩耍,引导他们接近大自然、动手栽培植物;或者带他们到山坡看四周的风景,让他们直接接触活生生的河流、山脉,从中让学生们学习地理知识。由栽培花草、树木来培育儿童的爱心,由图画来启发心智,帮助他们理解空间的平面关系与立体关系。
他的人性教育提倡的就是神、自然和人类的和谐统一,为了实现这个教育目的,教师和家长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就是引导孩子们投入生动的大自然或真实的生活中,去意识、去思考、去表现,而不必主观地为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
一方面,他提出“自我活动原理”,要求幼儿自己决定自己的行动,成人不能干涉,只能提供一些必要的辅导。幼儿既能够从自己的行为表现中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又能够受益于成人恰当的启发,了解自己潜在的力量。
为此,福禄贝尔特别偏好儿童游戏的教育作用。在他的《人性教育》中,他强调,幼儿教育就是在幼儿游戏中展开的。玩耍、游戏是这时期最具吸引力、最具启发性的活动。因为游戏是一种喜悦、自由、平静、同时有第三者能和你起共鸣和同享的活动,是善的来源,是发展儿童的身体、精神与情绪的强大力量。幼童很专心的玩,玩到疲倦,在游戏中体会牺牲、帮助别人、协力合作,也能增进自己的幸福,培养稳定的耐性。全神贯注做游戏的孩子们充满着高贵的神情和宜人的朝气。
另一方面,为了保证幼儿自我的发展的自主性,他又提出“连续发展原理”,就是说,人类生命的发展,是在内部连续进行的,彼此是相关联,只有在每一阶段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能往前发展,外界的督促或要求必须顺应这种“连续发展”的规律。充分表现了孩子气的幼儿,才能顺利地过度到个性饱满的青少年,继而才能成长为成熟的青年……
福式期望父母理解生命发展的连续性,避免对孩子过分的、错误的要求,比如,将自己孩子的发展程度与同龄儿童的发展程度作比较,如果发展滞后了,就给孩子提出更严厉的要求,甚至否定自己的孩子。福式认为,这只会把一个健康的孩子培养成为一个虚弱的孩子。因为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最终都只能依靠自己在行动与经历中摸索,依据内心的成熟程度向前发展。就如一棵树的生长,先是一株健康的小苗,接着发芽,再生枝……任由主人们勤劳地浇水、施肥,它只服从自己内在的生长脚步,一步一步地完成各个阶段的工作,循序渐进,最后才长成一颗健全的大树。
福氏还特别重视父亲在幼儿教育中的影响。他明白大多数父亲工作都很忙,不过,不一定要特别找出时间来与孩子沟通,只是允许孩子们看着父亲做事或帮助父亲做事,那就是很好的育儿机会。真正关心儿女的父亲,无论他从事哪个行业,都能满足儿童多样的好奇心。幼儿喜欢知道很多事,不论父亲在那里,看到父亲就喜欢在父亲周围玩一玩、看一看。父亲需要做的只是,恳切地回答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无论这些问题是多么稚嫩,都不可以冲动地责骂之,那将破坏他们的成长,犹如掐断刚刚萌发的嫩芽。
【智慧心语】
所谓人性的教育,也就是顺应身心发展自然的教育,这是众多教育学家所期望的理想境界。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反复强调:“我们的格言应当是:凡事都要跟随自然的教导。”因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首先要适应自然界的法则;而教育对象是人,因此要适应人的本性,要使学校教育教学都适合儿童的天性。
但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多家长老师越俎代庖,僭越了他们的职责范围,总是担心孩子们不能很好地认识这个世界,不能处理好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不过心理科学发展至今,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孩子在胎儿期就已经能够感知外部世界,从出生之日起,其感官能力和大脑就迅速地发育成长。因此,重视早期教育的父母们,只需要准备好供孩子们学习的环境,放心地将幼儿放在这个安全的、可供自由探索的环境中,他就能够去观察、去认识事物的特性、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时间与空间关系,等等。
这也需要我们的父母明了,教育本身并不是一种艰苦的负担。能让孩子们自由探索、自己去意识、去思考、去表现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个性丰富的人。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也极力地主张对儿童进行“发现式”的教育,他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孩子的,而应当引导孩子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一个真正合格的教育者指点给孩子们的,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他去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建筑。”
教育的重心在于人性转变、性格转变和整个人的充分发展。——马斯洛
【学海泛舟】
亚伯拉罕·马斯洛,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曾任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主席和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尼采有一句警世格言——成为你自己!马斯洛在自己漫长的生命历程中,不仅将毕生精力致力于此,更以独特的人格魅力证明了这一思想,成功地树立了一个具有开创性的形象。《纽约时报》评论说:“马斯洛心理学是人类了解自己过程中的一块里程碑”。还有人这样评价他:“正是由于马斯洛的存在,做人才被看成是一件有希望的好事情。在这个纷乱动荡的世界里,他看到了光明与前途,他把这一切与我们一起分享。”
马斯洛的教育思想都是源于他对人性之自我成长的理解,以及他在心理学领域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人类的需要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生理上的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等。若不满足,则有生命危险。安全的需要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较高一级,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要保障这种需要。社交的需要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社交的需要比生理和安全需要更细微、更难捉摸。尊重的需要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但基本上的满足就可产生推动力。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
马斯洛把自我实现的需要看作是每一个人的终极目标。在他看来,人人都有自我成长的要求。所以,他的教育思想就很强调促进每个学生个性潜能的发展,帮助学生“成为他自己”。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能产生出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这个时候是人处于最激荡人心的时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销魂的感觉。
【智慧心语】
一如英国教育家尼布列特所说:“重视知识的考试和偏重智育的教育,都是不正常的;学校不能成为制造某种人格类型的工厂,培养同一种类型的人。”马斯洛则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发展人的潜能,尤其是那种成为一个真正人的潜能;教育要在满足人最基本的需要的基础上,强调自我实现需要的发展。人本主义教育认为,教育和教学就应该使学生发展得更像他们自己,而不是相互类似。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有300名学生就会有300种不同的兴趣和爱好。”
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其实践主题最根本、最集中地也表现为对个体潜能的开发和完满人格的培养。从一定意义上说,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把其发展的可能性展现出来;其次是重视培养受教育者的完整人格。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人本主义教育的理念,即主张培养“完整的学生”,追求“人的能力的全域发展”,实现受教育者在身体、精神、情感、理智等方面的有机统一。
全新的教育理念,也要求全新的师生关系。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学派反对将学生个体组织化,而更期望教师能认真地对待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而不能用同一种思想管理一群学生。他们希望老师帮学生认识到:第一,我是一个可自我选择的个体,在生命的过程中不能逃避自我抉择;第二,我是一个自由的个体,有完全的自由去设定我的生活目标;第三,我是一个负责的个体,当我选择了我应该过何种生活时,我必须为其负责。
他们将教师角色区别于传统的教师,他们认为,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并不是智能方面的,不是所谓的掌握有“正确的答案”,而只需要有意愿帮助学生一起探索可能答案的人,是能够帮助学生明确他们内心真正需求的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教师+家长+朋友+学生”。首先是教师,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其次是家长,对学生要有母爱亲情,无微不至;第三是朋友,要与学生平等沟通,要有民主作风;第四是学生,教学相长,教师也要向学生学习。
具体而言,教师要全面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本性,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与关爱。对于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的失误或错误,要能够宽容,继而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健康地成长。此外,至为重要的是,师生之间要努力形成一种“真实、相互接纳和理解”的心理气氛,这是保证学生“自由表达”“积极参与”的最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