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谟是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近代不可知论的著名代表。在休谟看来,一切人类努力的伟大目标在于获得幸福,追求幸福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那么,什么是幸福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在,多数人似乎都认同这样的表述:幸福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既然是主观感受,那么当人们在拥有基本生活条件的保障后,也就难以或无法为幸福划定一个客观标准了。
幸福,不一定与货币收入、物质财富的多寡成正比。当一个人处于贫困状态时,物质财富的增加会增添幸福和快乐,而当温饱无虞之后,个人的快乐与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质财富以外的许多因素。因此,休谟说:“幸福与其说是用任何其他方法,不如说是用情感的这种敏感性来达到的。”如果一个人具有了那种能力,他由趣味的愉快中所得到的幸福,要比由欲望的满足中所得到的幸福更大。他从一首诗、一段推理中获得的欢乐要比昂贵的奢侈生活所能提供的欢乐更大。
【智慧心语】
人就其为人而言,首先是情感的存在,情感具有内在性、直接性,而且对于人的其它活动具有重要影响和作用,甚至起核心作用。情感丰富的人才能充分地感受人生、感受生活,才能更好地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享受幸福的生活;没有丰富、健康的情感,就不会有健全的人格,他的人生也就自然黯淡无光。心理学上将人对于自己或他人的情绪情感的感受能力称之为“情商”。人人都希望自己成功和幸福。智商无疑是一个人获得成功、幸福的重要因素,但更重要的因素则是情商。情商是一种心灵的力量,是一种为人的涵养,是一种性格的魅力,也是一种精神的境界。
因此,要培养一个健全的、富有活力的孩子,不仅要通过教育发挥他们的智力,从而在学习生活中感受自我的价值;更需要挖掘他们的情商,使他们不仅能够很好地觉察自己的情绪变化,调控自己的情绪,还可以敏锐地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从而及时地给予身边的人关心与呵护,营造快乐友爱的人际氛围。
虽然人的品性和气质是与生俱来的,但情商的可塑性很高,通过不断地学习训练,他们在情感技能方面的某些欠缺完全可以得到弥补和改善。要提高情商,改善生活品质,获得更多幸福体验,就必须从下面五个方面来训练:
第一,随时认知自身的情绪。
在某种情绪刚一出现时,便能察觉到并能对其进行理性的审视,这是情感智商的核心。这种及时认知情绪变化的能力是了解自己和把握自己的基础。不能认识自身真实感受的人,常常沦为情绪的奴隶;反之,只有把握住自我情绪的人,才能成为生活的主人。
第二,能妥善管理情绪。
也就是能有效地调控自我情绪,使其表达适时、适地、又适度。要会化解不良情绪:例如,如何自我安慰,如何摆脱焦虑、沮丧、激怒、烦恼等消极情绪。这种能力的不足将使人时常陷于痛苦情绪的漩涡之中;反之,则能使人迅速走出生命的低潮,体验到更多生活的乐趣与幸福。
第三,会自我激励。
自我激励是指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调动、指挥自我情绪的能力。一个人要想集中注意力,激励自我,发挥创造性,就必须具备这种能力。成就任何事业都需要对情绪加以控制,如推迟欲望的满足,抑制冲动的情绪,保持高度的热忱等。具备此种能力的人做任何事情都更有效率,更易成功。
第四,能认知他人的情绪。
这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能力,叫做“移情(同情心)”,它是在情绪情感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能力。具有移情能力的人,能通过细微的社会信息感受到他人的需求和欲望。
第五,善于管理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管理是调控他人情绪的一种艺术。一个人的人缘、领导能力、人际和谐程度(人际互动的效能)等都与此项能力有关,擅长处理人际关系者,凭借与他人的和谐关系即可事事顺利,使之成为社会上的佼佼者。
如果你的情感不服从你,你要对正在支配你的情感加以控制,你一定要用缰绳和镣铐限制它。——贺拉斯
【学海泛舟】
贺拉斯,文艺理论经典著作《诗艺》的作者,同时又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抒情诗大师。他筑成了古罗马抒情诗的艺术之宫,并把丰富多彩的希腊诗体移植到罗马,在保持其优美韵律的同时,把抒情诗的狭小题材拓宽到几乎无所不包:从个人情感到社会生活,从政论到哲理,从沉思到雄辩,从个人化到非个人化。
《诗艺》是贺拉斯的经验之谈,以书信形式写得从容、亲切而风趣。他把源自亚理士多德的摹仿说诗学与特别强调诗教功能的罗马伦理观念糅合起来,阐述了他以下的诗学理论:诗源自生活,诗人应在生活中寻找题材和模特儿;诗是有机的整体,诗人对主题、内容和形式美都不可忽视,荷马是诗人效法的典范;诗的表现应当适宜,恰到好处,不走极端;诗既要有益,也要给人愉悦,寓教于乐;诗人应追求理想,虚心听取批评,力臻上乘,切忌平庸,否则不如把诗稿销毁。总体而言,他认为,对于诗人而言,虽然充沛的情感体验是必须要的,但他还是不主张诗人过分地随从个人情绪。相反,他支持诗人们很好地掌控飘逸的情绪,只有这样,才能从事严谨的诗歌创造,才能创造出有价值的作品。
诗人尚且如此,我们平常的个体更应该注意控制自己不羁的情感。情感过度展现的情感主义者往往用情感而非理智来指挥自己的行动,这常常会让你尝到冲动的后果。因为情感主义者会以冲刺的速度来行动,他们只关心眼前发生的事情,只看到事情发展的一个瞬间;而稍有理智的人,都能冷静地思前想后,他既懂得思考事情如何发展到现在这一步,更要仔细思量每一个决定对未来的影响。
【智慧心语】
情感的自我控制是一个人的必备素质,也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为了让孩子学会控制情感,威纳博士曾经采用“平静下来”的游戏来训练儿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这个游戏的规则是要求参加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堆木棍中移走一根,还不能碰到其他木棍。虽然很简单,但需要游戏者高度集中注意力,同时协调好自己的动作。因为设计这个游戏是为了让孩子学会控制感情,所以,当儿子诺伯特玩的时候,威纳博士可以在一旁以任何方式取笑他,但不能碰他。每取出一根木棍,他就可以得一分;如果他对取笑毫无反应,就得两分。
儿子诺伯特全神贯注,想把绿棍下的红棍取出来。因为太专心了,他的手有些发抖。他只有在不碰到黄棍的情况下,把红棍移动1/4英寸,才可以把红棍拿出来。这时,威纳博士对着他的耳朵吹了一下,弄出点噪声,并不停地与他说话逗他,试图分散他的注意力。但诺伯特完全不为所动,他慢慢地作深呼吸,放松肌肉,眼睛紧紧盯着目标。他知道,想要赢得这场游戏,就必须集中注意力,不受我的干扰。他暗暗告诉自己,只看眼前的目标。终于,他把红棍取了出来,而且没有碰到其他棍子。
威纳博士认为和诺伯特玩这种“平静下来”的游戏可以帮助他对付所有的干扰。这种游戏对于儿子学会如何控制情感十分有用。不过,威纳博士说,当孩子遭到取笑或别的干扰而感到愤怒时,光告诉他怎么做是不够的,同时还要告诉他应该怎样控制住自己的情感。
而控制情感首先要了解情感,于是,训练孩子认识和了解情感在身体上的反应非常重要,这样他就能逐渐学会自我控制了。当孩子生气时,脸色通红,身体发热,这种生理上的紧张会反映在他的姿势和面部表情上面。而这种“平静下来”的游戏训练就是要让孩子首先意识到生气的状况,然后通过深呼吸、分散注意力等方法,使自己的身体平静下来。有了良好的控制能力,孩子就会正确地认识自己,并对周围的干扰无动于衷,以一种轻松的心态来面对困难。这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能产生极好的影响,使他们能够在将来的生活中平静、和谐地与人相处。
情感淡漠使人平庸,情感衰退使杰出的人失色,有意摧残情感是绝对的蠢事。——狄德罗
【学海泛舟】
德尼·狄德罗,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百科全书学派的代表。虽然他继承并发展了洛克的唯物主义,反对贝克莱的唯心主义。不过,他反对的只是那些完全否认物质或离开肉体而谈论的精神呢和心理。贝克莱“以为自己是世界上存在的唯一的钢琴,宇宙的全部和谐都发生在它身上”,狄德罗认为,那真是一架“发疯的钢琴”,人只是一架有感觉和记忆能力的钢琴。即便是心理和感觉,也是物质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他说:“这些物质因素逐步产生的结果,便是一个有感觉的生物,一个有思想的生物。”
狄德罗坚持感觉是一切知识的唯一源泉,观念和思维能力都是由感觉发展而来的,这是典型的感觉主义心理学思想。因此,狄德罗虽是启蒙运动中理性学派的代表,但他并不忽视人的情感体验,甚至为自然的情绪感受叫好。他说,人们无穷无尽地痛斥情感,把一切都归罪于情感,而忘记了情感也是他的一切快乐的源泉。因此,在他看来,情感在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既不能说得太好也不能说得太坏的因素。
但是,绝对不可以为了发展理性,而抑制情感的恰当表达。情感和理性和谐地发展,才是我们应该鼓励的正确的方向。也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真正有活力、有创意的出色人才。用狄德罗的话说:“情感淡漠使人平庸,情感衰退使杰出的人失色,有意摧残情感是绝对的蠢事。”
【智慧心语】
爱因斯坦有句话说:“情感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不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种努力和创造外表上是多么高超。”正是这样的思想,使得爱因斯坦十分看重科学教育中的情感因素,他认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情感才是基本的。智育中有了生命情感和理想,实质上就有了追求真与美、天与人和谐的动力和目标。”
而且,有许多研究证明,情感对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英国优生学者心理学家高尔顿研究了“热情”在智力活动中的作用,认为:“不存在没有热情的智力,也不存在没有智力的热情。”日本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泷泽武久在谈发展学生的智力时强调:“不能无视情感的作用。情感交织在人的思维中,或者成为刺激或者成为障碍。”他曾用大量实践结果证明: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了情感,思维、记忆等认识机能会受到压抑,无论何等抽象的思维,没有情感都不能进行。因此,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应该重视情感教育。有丰富情感的人,才能创造出喜人的成果来。最优质的教育都是注重学生情感的教育。
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情感因素似乎占着更多的地位,在他的许多著作中,多次、多方面地提到教学中的情感问题。其中的四点突出之处值得我们思考:
第一,他认为,要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学生,情感因素不容忽视。他认为:“从童年到少年的生活道路,应该是一条充满活力和富有生气的道路——这是整个教育工作体系的一条最重要的原则。”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快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后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人的不幸在我们的社会里是一种灾难,而儿童的不幸,则更是百倍的灾难。……给儿童以劳动的欢乐和取得学习成绩的快乐,唤醒他们的心灵的自豪感、自尊感——这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
第二,他十分注重情感因素对智力活动的影响。他强调:“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个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在优秀教师那里,学生的求知欲望之所以不熄灭,是因为他们总感到自己是知识的挖掘者,体验到因自己边思考边工作而带来的愉快感。”
第三,有情感的教育,才能激发学生“愿学”“乐学”的学习态度。教师关心、热爱学生,用敏感的心灵洞悉学生的情感世界,和学生交上知心朋友,常常能够有效地激发孩子们好学上进、积极乐观的求知欲望。
第四,他提出认知快乐的思想。所谓认知快乐,是指学生在掌握知识、探索真谛,发展智能过程中以及在此过程中克服了困难,取得成功所体验到的快乐情感。他在《写给小学教师的话》一文中曾这样写道:我又一个宿愿,这就是写一本书。专门叙述如何经常地在每一节课上,在教师与学生精神交往的每一分钟都能保持、珍惜、发扬认知快乐的精神。
此外,教师自身的情感表露也影响着情感教育。马克思有句名言:“如果你想感化别人,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时,必须加强自身的情感体验,调动自身的情感因素,做到以情育情,以情激情。教学中,教师能注意释放自己的感情,把育人当成人生的一件乐事,尽所能地做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表现出真诚的期待与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