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智者的启迪:教育学经典名言的智慧
2176000000006

第6章 和谐发展,健康成才(2)

学会共同生活——使学生学会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从而消除彼此间的隔阂、偏见与敌对情绪,和周围人群友好相处,并且从小就要培养学生具有为实现共同的目标与计划而团结合作的精神。现代社会既充满竞争,也离不开合作。要学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既要尊重多样化的现实,又要尊重价值观的平等,增进相互了解、理解和谅解,加强对相互依存关系的认识。

学会生存——为适应社会的迅速变革与发展,应使学生学会掌握自己命运所需的基本能力,即思考、判断、想象、表达、情绪控制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既是个人为完善自身的个性所需要的,也是作为社会成员发挥自主性和首创精神进行革新与创造的保证。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认为,上述四个方面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塑造年青一代的品德与能力素质,以及解决现代社会的基本矛盾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其报告中就把这四种学习能力的培养称之为“教育的四大支柱”。

它与传统的学校教育相比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四大支柱”强调以“学会共同生活”作为教育的基础。众所周知,“人与人相处之道”是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所以,这里涉及的是伦理道德教育,目的是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强调要把“学会共同生活”作为教育的基础,就是强调要把“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支柱,这正是当前全球学校教育所普遍忽视的。

(2)“四大支柱”对于智育不仅强调知识的学习而且强调实际能力的掌握。传统学校教育在“智育第一”前提下,强调的只是书本知识、理论知识,而对实际工作能力与适应能力的培养不予重视。“四大支柱”则把这些能力的培养,放在“学会共同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之一来加以强调。而且不仅要求学会做事(能在不同环境下胜任、愉快地工作),还要求学会生存(具有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应变能力)。

(3)“四大支柱”对于知识的学习,强调的是让学生掌握认知的手段、方法,即学会如何学习,而不是系统化的知识本身。由于信息时代知识急剧增长,若是像传统学校教育那样只强调对系统知识本身的学习与掌握,那么学到的知识大部分会很快过时,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学习方法,才能在进入社会以后,通过自学继续学到工作中所需的各种新知识、新技能。

正是由于“四大支柱”具有强调德育为基础,重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认知等三大特征,所以能较好地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与传统教育相比,更显示出其革命意义。

【智慧心语】

培养学生的“四会”能力,是一种高度的概括,事实上,这“四会”包含了几十会、几百会,凡是学生在未来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东西,在学校里都应该学会,或者说都要打下基础。培养“四会”的能力,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为人处世”的能力、“生存”的能力。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生活教育”这一概念,它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刚好翻了个筋斗,所要表达的意思也是360度大转弯。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是把一个鸟放在林子里;教育即生活是把鸟放在笼子里。”“生活即教育”是从书本的到人生的。“四会”精神,也就是“生活即教育”的意旨。

著名教育学家肖川教授为此提出教师的“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在他看来,只有当我们的教师具备了“六会”的素养,才能培养出具有“四会”能力的青年一代,人类社会才能看到美好的希望。

学会等待,就是要求老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表现,不急于求成,不心浮气躁。因为任何一个学生的成长进步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作为老师,更应该理解我们大多个体的生命历程中,有90%的努力都仅是做准备的,这90%的努力才能给予我们9%接近成功的机会,最后成功的可能只有1%。所以,我们更应该懂得——耐心等待。

学会分享,就是要求老师懂得倾听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能够用孩子们的眼光来看待世界。高高在上的老师,听不到学生真情的呼唤;自以为是的学生,也无法理解老师的肺腑之言。学会倾听,是在师生之间创造一种新的沟通模式,将心比心,以真心换真心。

学会宽容,就是努力使自己变得胸襟开阔、气度恢宏,不固执,不狭隘,尽可能地尊重多样性、珍视个性,尽可能地从多种角度看待事物,尽可能地习惯“一个世界,多种声音”。

要做到如此这般,就必须不断地学习,领悟人类心灵的广表与深邃,理解世界的多样与神奇,明了世事的无常与诡异。

学会选择,对教师而言就是学会选择教育的内容,选择教育的时机、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现代社会是如此地多元、多变、多彩,不确定性和可选择性都呈无限扩大的趋势,这就要求教师有非常丰富的积累,有高度的判断力和鉴赏力,才能有不俗的选择能力。

学会合作,作为教师,就是要很好地与校长合作,与同事合作,与学生合作,与家长合作。这需要有善于沟通的品质和能力,需要有理智的判断和成熟的热情,需要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品质和推己及人的胸怀。教师要处理好各方面的合作关系,也就意味着对于不同、对于差异、对于另类,甚至是对于异端的尊重与接纳;意味着必要的妥协、退让、隐忍和放弃。

学会创新,就是要求教师能够不断地探索,改进自己的工作,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能够从不同角度对那些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情做出新的解释;能够对那些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物抱以重新的审视;能够对那些似是而非、以讹传讹的种种说辞予以警示。创新不仅仅是一种说法,更应该是一种心态、一种工作作风、一种人格特征。我们希望教师学会创新,就是希望教师通过自主探究,将古老的教育智慧变成自己的信念和教养,从而体现于自己的日常的、细微的教育行为之中。

可以说,学生的“四个学会”和教师的“六个学会”是架构21世纪全新教育模式的基石,是优质教师与优秀学生的标尺,也是民族教育的希望之所在。

教育的目标应是促进整体的人的学习与变化。——罗杰斯

【学海泛舟】

卡尔·罗杰斯,是当代美国最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罗杰斯是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因人本主义心理学观点而带动的人本主义教育改革思想,引起了巨大的国际反响。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成熟的驱力。所谓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就是“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它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通俗地说,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于自己的本性”。

罗杰斯继而提出,自我的正常发展必须具备一个条件: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因为只有别人对自己有好感(尊重),自己才会对自己有好感(自尊)。如果自我正常发展的条件得以满足,那么个体就能依据真实的自我而行动,就能真正实现自我的潜能,成为自我实现者、心理健康者,或称“完整的人”,即“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会一体的人”。

罗杰斯认为,情感和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彼此是融为一体的。既用情感的方式也用认知的方式行事的情知合一的人,才能称之为“完人”。不过,这只是一种理想化的人的模式,而要想最终实现这一教育理想,应该有一个现实的教学目标,这就是“促进变化的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他说:“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只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是可靠的人,才是真正有教养的人。在现代世界中,变化是唯一可以作为确立教育目标的依据,这种变化取决于过程而不是静止的知识。”

由于人本主义强调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习,因此学习并非教师以填鸭式严格强迫学生无助地、顺从地学习枯燥乏味、琐碎呆板的教材,而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吸收任何他自觉有趣和需要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