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智者的启迪:教育学经典名言的智慧
2176000000007

第7章 和谐发展,健康成才(3)

罗杰斯认为,学生学习主要有两种类型:认知学习和经验学习,其学习方式也主要有两种: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并且认为认知学习和无意义学习、经验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是完全一致的。因为认知学习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对学生自己是没有个人意义的,它只涉及心智,而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因而与完人无关,是一种无意义学习。而经验学习以学生的经验生长为中心,以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为学习动力,把学习与学生的愿望、兴趣和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因而经验学习必然是有意义的学习,必能有效地促进个体的发展。

对于有意义学习,罗杰斯认为主要具有四个特征:(1)全神贯注:整个人的认知和情感均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2)自动自发:学生由于内在的愿望主动去探索、发现和了解事件的意义;(3)全面发展:学生的行为、态度、人格等获得全面发展;(4)自我评估;学生自己评估自己的学习需求、学习目标是否完成等。

总之,“有意义的学习结合了逻辑和直觉、理智和情感、概念和经验、观念和意义。若我们以这种方式来学习,便会变成统整的人”。

【智慧心语】

罗杰斯在心理治疗领域创立了“以来访者为中心”的理论,因心理咨询和教育都是帮助人实现自我成长,所以他又在教育领域创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他反对传统心理学派把学生看作是“较大的白鼠”和“较慢的电子计算机”,也反对那种认为学生具有自私的、反社会的本能,而是主张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加以接受,把学生作为具有各种感情、埋藏着大量潜能的一个尚未臻于完美的人来看待。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以促进学生整体人的学习和改变,其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技巧,而在于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安全感,信任学生,并同时感受到被学生信任。要建立这种促进学生学习的师生关系,罗杰斯认为,教师应该做到三个方面:

(1)真实或真诚:它是指师生关系中的坦城如实,思想感情要表里一致,既不掩饰自己的情感,也不粉饰自己的缺点,没有任何装腔作势或虚伪,师生彼此都要尽情地表露瞬间的感情和态度;

(2)尊重、关注和接纳: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认可每个学生都是作为具有他自身价值的一个独立个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重视学生的情感,欣赏并赞扬学生的优点,同时也宽容其缺点,维护学生的尊严与爱好,相信学生能自己做出选择和决定;

(3)移情性理解:教师还要能了解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所产生的情绪情感变化。“移情性理解”是一种对他人设身处地的理解,是从他人的角度来理解他人,不带有评价性的感情色彩,而是一种从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其思想、情感以及对世界的态度,不对对方作评价,只表示同情、理解和尊重,而且教师或学生要正确恰当地将这种体验传达给对方,让他感受到这种理解。

教师一旦做到上述三点,就能够创造一种自由的“心理气氛”。罗杰斯尤其看重这种“心理气氛”,将其看作是教学成功的充分必要条件。他说:“个体在他们自身内就具有巨大资源,如果能提供一定的具有推动作用的心理气氛,那么这些资源就能被开发”;“只有当我们创造出这样的自由气氛时,教育才能成为真正名符其实的教育”。

不难看出,罗杰斯所提倡的师生关系带有明显的情感化倾向。他力图确立师生关系中学生的绝对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需要、兴趣、情感和价值,强调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主张采用情感教育。这样一来,教师与学生改变了以往仅在认知领域通过教学内容发生联系的局面,师生之间还有情感的交流。师生关系由权威式转向了平等合作的交流,教学也就从硬梆梆、无生气的局面中走出,进入了一个充满生机、散发极浓人情味的“新世界”。

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爱因斯坦

【学海泛舟】

爱因斯坦是牛顿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在他26岁那一年,他在物理学领域做出了包括创建相对论在内的四项历史性贡献,开创了物理学革命的新纪元。此外,为大众所熟知的是,他小时候由于老师的鄙夷,他的妈妈不得已将他领回家,亲自教育他。这也导致他成为科学家之后,十分关注青少年的教育事业。

他的教育思想中,至为精辟的是要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和谐发展的人,而不只是某一领域的专家。他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只掌握某些知识或技能的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他深刻地指出:“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社会,一个不幸的社会。”

爱因斯坦很看重整个社会的伦理教育,因为他毕生都这样来定义个人的真正价值:“个人崇高的使命是服务,看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如果只是用专业知识来教育人,那可能培养出一批有用的机器,却不能为社会培养有价值的人才,那样的教育是不可持续的。

毋庸置疑,爱因斯坦本人在专业领域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他自己所奉行的生活理想却是:“我从来不把安逸的享乐看作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善美真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其中,他甚至把人文性(善和美)放在科学性(真)的前面,可见他对人文精神以及伦理教育的高度重视。他说:“如果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之间的亲切感情,那么生活就会是空虚的。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目标——财产、虚荣和奢侈的生活——在我看来都是可鄙的。”

忠于他的“和谐发展”教育理念的教学方法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经验,这是作为一个科学家的信念,在他看来,“一切关于实在的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又终结于经验”。太多太杂的学科(学分制)只会造成过度的精神负担,“过重的精神负担大大危害着青年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导致肤浅”。他推崇有兴趣的快乐教育,“教育所提供的东西(如作业)应当使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承担”。

【智慧心语】

尽管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基础教育仍然笼罩在高考、中考的阴影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切唯“考试”马首是瞻。只要高考命题组打个喷囔,全省及至全国的学校、老师、考生都要感冒。全国上下各种考试信息铺天盖地,复习资料狂轰滥炸,考试专家更有如过江之鲫,不厌其烦地研讨考试命题,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为考试入魔的情形不仅限于教育领域,甚至带动了最热门的新兴产业——考试产业。

全国上下弥漫着腐臭的“状元情结”,可是最后连学校、教育者自己都疑惑,若干年后,那么多的状元都在哪里?这么多年,那么多国际竞赛获奖者都在哪里?国家科技发明奖连续几年空缺,难道我们只配起步早而冲线迟?难道我们就仅仅要套牢考试,让一堆坏死的知识来囚禁好奇的孩子们吗?

爱因斯坦的个人事迹和他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和家长们深思。作为儿童与青少年教育的直接经手人,无论教育体制如何,我们的目的仍旧是培养活生生的、有个性的人,就应当秉持“和谐发展”的观点,而不能过分专注于智育或是专业技能的培养。一个正常发展的个体,必须获得对美和善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像设备精良的一架机器,而不像一个鲜活的人。

通常,人们把学校简单地看作是一种工具,靠它来传递知识、学问。这种认识是狭隘的,也是不利于培养人的。知识是呆板的,而学校的宗旨却是要培养活生生的个体。它应当发展青年人中那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知识才是工具,是我们立足社会和服务社会的工具。名副其实的教育,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此外,都是与教育背道而驰的行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这样说过:“德是做人的根本,一旦坏了这个根本,纵然你有一些学问的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最可怕的人,莫过于拥有高端技术的罪犯。但如果我们在传授给他们知识之前,就培养他们对社会悲悯之情,那他的才能很可能成为社会的财富、人们的福音。

“人类所做和所想的一切,都关系到满足生存的需要和减轻苦痛……感情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因此,学校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去发掘这种创造性的动力,首屈一指的任务就是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只有懂得感知真切的生活、体恤同胞的疾苦的人,才能有独特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