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道:“是的,好马在饮食上要求精当,而且食量很大,因此能有足够的能量抗御疲劳,有耐力,有长劲。而劣质的马吃不进很多饲料,身体素质就差,跑不了多远就疲劳不堪。如同人一样装进头脑里的知识越多,人就有智慧,就越聪明。”
有句话说的好,活到老,学到老。本文很形象的说明了这个道理。喂马不仅要看先天的素质,关键的是后天的饮食。后天的饮食则可以改变马的性能。
有研究表明,人天生的智商差别一般是不大的,也不会对今后的生活造成太大的影响,但是后天的努力足以使两个同样处境的人从此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所以,人应该善于学习,善于在精神上不断而且科学的补充营养,才能使自己的人生道路走向辉煌,更有意义。
田单攻城
田单是齐国的一位大将军,有一次,他决定率领部队去攻打狄国,临行前,去向鲁仲子请教对这次战争的看法。
田单问鲁仲子:“我准备带兵去攻打狄国,先生认为此行的结果会怎么样?”
鲁仲子摇了摇头说道:“恕我直言,此次出击,不会顺利。”
田单听到此话,虽然心中不快,却依然心平气和地问道:“此话怎讲?”
鲁仲子说:“将军此番一定不能攻克城池。”
田单反问道:“上次攻打即墨,那么大的一个城池,我用的都是一些老弱残兵,尚且能打败千军万马的燕国,收复了齐国的失地。这一次攻打如此小的一个狄国有什么难的呢?”说完,也不向鲁仲子告辞,拂袖而去。
田单率兵出发攻打狄国,一连苦苦战斗了三个多月,谁赢谁输仍然不见分晓。而此时田单的队伍已经是人困马乏,精神萎靡,士气低落。
有一天,田单坐在军帐内,心中无比烦闷,突然听到帐外传来孩子们唱的童谣。他仔细听来,虽然没有听清全部的歌词,但歌词的大意却听明白了:
“田单的军队,装备很整齐,打仗却不行,长枪如同烧火棍,士兵无用像狗熊……”
田单听了这首歌,心里很纳闷为什么孩子们会这么唱,他越想越是坐立不安,在帐子里踱过来踱过去,最后决定还是去请教一下鲁仲子。
田单想起当初鲁仲子曾说过一定攻不下狄城的预见,心里对鲁仲子明确的判断惊异不已。因此,他诚心诚意地对鲁仲子说:“先生,请原谅我上次的无礼,您的预见果然不错,出征直到现在有三个月了,我军还是没有获胜,而且军马劳顿,请指教这究竟是为什么?”
鲁仲子说:“上次攻打燕国,是为收复家园而背水一战,你和士兵们都是士气高昂。此次出征却已不同于以往,你现在金钱封地样样俱全,已经习惯高高在上做大将军,如何带动士兵冲锋陷阵?”田单听了鲁仲子的话心服口服,回到军营后,和士兵同甘共苦,鼓舞士兵,果然很快攻就下了城池,打败了狄国。
本故事形象的说明了一个为官之道:时刻要体贴民心。田单首次的胜利就是因为与战士们同甘共苦,而后次艰难也是由于脱离了战士。
民能载舟,也能覆舟。为官一定要时刻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此为出发点,才能使自己的工作实现真正的目标,同时也体现了自我的真正价值。否则,不仅损害公众的利益,自己也要背上骂名。
释鹿得人
一次,鲁国国君孟孙带随从进山打猎,臣子秦西巴跟随左右。打猎途中,孟孙突然看到了一只可爱的小鹿,非常兴奋,就自己动手活捉了这只小鹿。孟孙视小鹿为宝贝,专门下令让秦西巴把小鹿护送回宫中好好喂养,以供日后尽情玩赏。
秦西巴在回宫的路上,发现有一只大鹿紧紧跟在后面,不停地偷看着,凄惨地哀叫着。那只大鹿一哀叫,这里小鹿便应和,一唱一和,那叫声十分凄惨。秦西巴明白了,这是一对母子,母亲在召唤着可怜的孩子。秦西巴觉得心中实在惭愧,难以忍受自己的残忍举动,于是决定把小鹿放在地上。那母鹿不顾秦西巴站在旁边对自己有多么危险,也不顾后面还有没有猎枪对着她,凭着一股母亲的冲动,一下冲到小鹿身边,舔了舔小鹿的嘴,蹭了蹭小鹿的双腿,仿佛商量了什么机密一样,一瞬间,两只鹿便撒腿跑进林子里,一眨眼就看不见了,只留下了层层腾起的黄土。
秦西巴看此情形,不禁热泪盈框。但他很高兴,很欣慰。带着幸福的感觉,他回到了宫里。脑子里全是母子团圆的舒畅之情,几乎忘记了孟孙的交代和嘱托。
孟孙打猎归来,秦西巴便如实告诉了他放走小鹿的经过和感受。本想和孟孙分享一下自己的真实感受,没想到这次可惹大麻烦了,孟孙一下子火冒三丈,打猎回来的余兴全没有了。厉声喝道:“谁让你自作主张放走鹿的,你的眼里还有我这个国君吗?”
还没等秦西巴解释,孟孙就气地离开了,但他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派人将秦西巴赶出宫门。理由很简单:他认为秦巴西把自己最心爱的小鹿都放掉了,他的眼里是没有国君的,这样的人留下来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过了一年,孟孙的儿子到了念书的年龄,孟孙要为儿子找一位好老师。许多臣子都来向孟孙推荐老师,孟孙一一接见这些人,但他觉得都不是十分满意。正当孟孙闷闷不乐的时候,他突然想起了一年前被自己赶出宫去的秦西巴,心中豁然开朗,立即命人去寻找秦西巴,并把他请回宫来,拜他为太子老师。
左右臣下对孟孙的做法很不理解,他们问道:“秦西巴当年自作主张,放走了大王所钟爱的鹿,他对您是有罪的,您现在反而请他来做太子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呢?”孟孙笑了笑说:“秦西巴不但学问好,更有一颗仁慈的心。他对一只小鹿都生怜悯之心,宁可自己获罪也不愿伤害动物的母子之情,现在请他做太子的老师,我可以放心了。”
历史上,释鹿的秦西巴,以一颗仁慈之心打动了国君,终于被国君理解,国君捐弃前嫌而合理启用秦西巴的长处,这一点对我们是大有启发的。国君前后两次不同的反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用人观。
现实生活中,仁爱和宽容的品质成为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前提条件。作为一个成功领导者,学会以宽容之心对待下属,掩盖狭隘的个人利益,从大局出发,正确地看人、选人和用人,不可“为了芝麻,丢了西瓜”,更不可公报私仇。在人才的选用上,关键要看一个人的人品和信念。
后来居上
汉武帝时,朝中有三位有名的臣子,分别叫作汲黯、公孙弘和张汤。这三个人虽然同时在汉武帝手下为臣,但他们的情况却很不一样。
汲黯进京供职时,资历已经很深且官职也已经很高了,而当时的公孙弘和张汤两个人还只不过是个小官,职位低得可怜。可是由于他们为人正直,处事灵活,方法得当,加上政绩显著,因此,公孙弘和张汤都一步一步地被提拔起来,直到公孙弘封了侯又拜为相国,张汤也升到了御史大夫,两人官职都排在汲黯之上了。
汲黯这个人原本业绩就不及公孙弘、张汤,可他又偏偏心胸狭窄,眼看那两位过去远在自己之下的小官都已官居高位,心里很不服气,总想要找个机会跟皇帝评评这个理。
有一天散朝后,文武大臣们陆续退去,汉武帝慢步踱出宫,正朝着通往御花园的花径走去。汲黯赶紧趋步上前,对汉武帝说:“陛下,有句话想说给您听,不知是否感兴趣?”
汉武帝回过身停下,说:“不知是何事,不妨说来听听。”
汲黯说:“皇上您见过农人堆积柴草吗?他们总是把先搬来的柴草铺在底层,后搬来的反而放在上面,您不觉得那先搬来的柴草太委屈了吗?”
汉武帝有些不解地看着汲黯说:“你说这些,是什么意思呢?”
汲黯说:“你看,公孙弘、张汤那些小官,论资历论基础都在我之后,可现在他们却一个个后来居上,职位都比我高多了,皇上您提拔官吏不是正和那堆放柴草的农人一样吗?”
几句话说得汉武帝很不高兴,他觉得汲黯如此简单、片面地看问题,是不通情理的。他本想贬斥汲黯,可又想到汲黯是位老臣,便只好压住火气,什么也没说,拂袖而去。此后,汉武帝对汲黯更是置之不理,他的官职也只好原地踏步了。
传统观念中,论资排辈心理严重影响着领导的决策和管理。一些领导根据下属的资历、年龄、身份等进行排序,资历高的人永远高高在上,享有特权,资历低的人什么事情都要往后排,所谓的“元老”成为权威的象征。领导在提拔人时都以资历为标准,而不是以才能为标准。
后来者居上,大胆地迈出了领导用人新标准的改革和尝试,真正做到了一视同仁,能者居上,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汲黯认为提拔人才一定要论资排辈,反对后来者居上,是不可取的。当今时代,领导者要树立良好的心理素质,任人唯贤,排除论资排辈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