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古代哲理故事大观
2176200000031

第31章 民间故事(1)

掩耳盗铃

春秋末年,晋国的六大家族之一范氏灭亡的时候,封地、财产被其他家族瓜分了。但是,有一口大铜钟却遗漏在屋旁的草丛里。

在范氏家族附近住着一个人,他好吃懒做,从不愿意靠劳动去挣辛苦钱,一天到晚总想着一下子捡个大钱包的好事。所以,他到现在还是光棍一条,家里总是穷得连饭都吃不上。

这一天,这个好贪小便宜的人来到范氏家族的宅院里,想看看范氏家还有什么剩余的东西。他寻思着范氏家族是晋国最富有的人家之一,金银财宝无计其数,那怕就捡到一件东西,也够自己吃一阵子的了。

可是,他把范家宅院里里外外翻了个遍,却什么也没有找到。他正要离开的时候,忽然看见在墙角下有一口钟。他走过去仔细一看,发现这口钟是青铜铸成的,又大又重,这可让他高兴坏了。心想,“这口钟可真大啊!要是把它扛去卖了,肯定能得不少钱,够我吃上几天好的了!”

想到这里,他就想去扛那口钟。可是那口钟实在太重了,他使尽了全身的力气,那钟连动也没有动一下。这下可把他愁坏了,他苦思冥想,总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找几个人帮忙抬吧,他又不愿意让别人分享这意外之财,实在让他很为难。这个时候,他看到了一堆被打碎的水缸碎片,一下子就有了主意,他对自己说:“既然铜钟那么大,搬也搬不动,我要是把铜钟砸成碎片,不就可以拿回去了吗?”他往四周看看,并没有看见有人。

于是,他便快速地跑回去,扛起一把大铁锤,又快速跑了回来。等到四周没有人的时候,他举起锤子朝大铜钟砸了下去。一锤下去,铜钟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巨响,把他吓了一跳。他想,这么大的声音,别人不是都听到了吗?那自己偷钟的行为不就暴露了吗?

他坐在地上,又想了好一阵,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想,我找个什么东西把耳朵堵起来不就听不见了吗?我在这么近的地方都听不到的话,那别人在远处,也肯定听不见的。想到这里,他就把自己的衣服脱了下来,把自己的耳朵蒙得严严实实的。然后抡起大铁锤向大钟狠狠地砸去,果然听不到钟声了。他心里激动得不得了,使劲地猛砸起来。

住在周围的人们听到了钟声,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就都跑来看。他们见到一个人正在使劲地砸钟,忙问他怎么回事,可是那个人却毫无反应。这时候,有个人走到他的跟前,拍了拍他的肩膀。他这才发现来了那么多人,忙奇怪地问:“我都听不见声音了,你们怎么会听见呢?”

他面前的人这时看到了他头上用衣服包得严严实实的,就明白了他的意思。都止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说道:“以为自己蒙上耳朵,别人就听不到声音了,真是荒唐可笑!”

故事中那个自欺欺人盗钟贼害怕别人听到钟声,暴露自己偷钟的行为,于是赶紧用衣服把自己的耳朵紧紧掩住,以为只要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一定听不见,这样的想法太荒唐可笑了。自己的耳朵被掩住,倒是听不见声响了,但是别人的耳朵没有被掩住,怎么会听不到声响呢?

客观存在的东西不会因为我们闭起眼睛不看,掩住耳朵不听,它就会不存在的。有些人以为只要自己的感觉不存在,那么,世界上的一切也都不存在,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主观唯心主义。我们只有正视问题,分析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才是出路。

割肉相啖

春秋战国之际,齐国人崇尚勇敢,很多人以勇敢为荣,为了获得勇士的称号,得到人们的尊重,都相互比勇斗狠。在当时有两位武士,一个住在城东,一个住在城西,他们都以勇敢而闻名,当地人都知道他们是最厉害的勇士。传说住在东边的勇士曾打死过两只老虎,而东边的勇士从一座山上跳下来毫发无损,到底他们俩谁更勇敢?芽人们都在猜测,而他们自己也一直想知道谁更厉害。

两位武士对对方也早有耳闻,但谁都不服谁,由于没有适当的机会,他们一直没有比试过,所以一时间也难以区分。

这一天,巧得很,两位武士在城中偶然相遇,都想:这是个好机会,可以和对方好好比试一下,分出胜负,来证明自己是最厉害最勇敢的。于是城东武士说:“兄弟,好久没见了,别来无恙吧?自从上次一别已是好几年了,没想到今天在这里碰见你,真是幸运啊,不如我们去喝几杯,畅谈一下如何?”城西武士也说:“正合我意,让我们不醉不归。”

于是两人来到一家酒楼,只见这里早已是人潮涌动,不断有进进出出的客人,还有高声说笑声和酒杯相碰的声音。两人刚走进门,酒店老板一看是两位勇士,赶紧过来欢迎:“二位勇士今天怎们有空来我这里喝酒?能够得到二位勇士的光临,小店真是荣幸之至,蓬荜生辉啊。二位快请,楼上有雅座。”

两位武士刚落座,老板忙吩咐伙计拿来一坛好酒,给两位武士斟上并说:“这是小店珍藏多年的好酒,希望二位能喜欢,请慢用,有什么事尽管吩咐。”

店里的客人本来就十分热闹,看到两位武士一同来喝酒,更是像开了锅一样。人们纷纷议论说:“你说他俩谁更勇敢?我看是城东的武士,看他的样子多威武。”有的说:“我不这样认为,你看那个城西武士,他上楼楼梯都咯吱咯吱作响,还是他厉害。”还有的说:“这次可有好戏看了,不知他俩会比试什么呢?”

两位武士边喝酒边听着人们的议论,心里盘算着如何才能显示自己的勇气。于是城东武士说:“干喝酒太没劲了,不如我们要几盘下酒菜,痛痛快快地边吃边喝?”城西武士说:“这又何必呢,我喝酒从来不用炒菜,我只把身上的肉当下酒菜。”此话一出,语惊四座,旁边的人都好奇地看着他们,想听听城东武士怎么说。城东武士也不示弱说:“原来我们的爱好一样啊,真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啊,我每次喝酒也都吃身上的肉,不过要是有盘调料蘸着吃,那味道就更好了。”城西武士本来想吓吓对方的,听到他这样说,只好叫了一盘调料说:“好,那就先从我身上割起,来,别客气。”城东武士也谦让道:“不行,你比我年少,我怎么忍心割你的肉呢,还是先割我的吃吧。”

周围的人都惊讶地看着他们,最后,两个勇敢的武士决定割自己的肉给对方吃。

于是,两人拿出刀,开始从自己身上割肉,然后用刀尖扎肉蘸上调料给对方吃,对方也毫不惧怕,大吃大嚼起来。顿时鲜血从两人身上流了下来,胆小的客人早就吓跑了,胆大点的这时也目瞪口呆吃不下去了,老板躲在柜台后面吓得直哆嗦。

两位武士继续割着身上的肉,继续一口一口的吃。不多久,由于失血过多,双双倒在血泊中。

二个莽夫为了争夺“勇敢”的名声,竟然相互割对方身上的肉吃,直到最后,由于流血太多,两个人都死了。他们两个人相互自残,实际上是误解了勇敢的内涵。

什么叫做“勇敢”?勇敢不是表面的鲁莽,而是一种理智的信念。人的勇敢有大小之分,不顾结果冲动行事,是毫无用处的。而真正的勇敢的人为求得有道义的结果去做常人不敢做的事。如果将勇敢的真正的含义误解,而以一种冒失的方式进行的时候,就会造成许多无意义的行为,包括浪费生命。

刻舟求剑

从前,有一个楚国人出门远行,他打算坐船过江去。他身上背着行李,腰间佩着宝剑,好不威风。他来到了江边,看到码头上面已经有不少人等在这里了。大家一边谈着话,一边排着队等着渡船的到来。

不一会儿,渡船就来了。船家是个年迈的老人家。他把船停靠在岸边以后,就对大家说:“大家不要争抢,按照先后顺序上船啊!”楚国人一看,自己排在队伍的最后了,也就耐心等待大家乘船。当他上船以后,他发现船上已经没有多少位子了,只有靠着船边的位置似乎还可以坐下一个人。这时,船家老大爷对他说:“小伙子,船上的空位不多了,要不然,你就等下一趟的渡船吧!”

楚国的年轻人却笑着对船家说:“老人家,我有急事要过江的。我看船边的位置上还有一个空位的,我就坐在那里好了。”船家回头一看,船边的地方还确实有一个不大的空位子,就对楚国人说:“那好吧,你可千万要小心啊!”就这样,渡船开始行驶了。

楚国人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当船行驶到江心的时候,楚国人一不小心,把随身带着的剑落到江中的急流里去了。船上的人都大叫:“剑掉进水里了!”但是,江水滔滔,大家再着急也无济于事。

没有想到,这个楚国人却神色从容,不慌不忙地拿出一把小刀,在船边上刻上了一道印子,然后回头对大家说:大家不要担心,我已经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了,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众人疑惑不解地望着那个刀刻的印记。有人催促他说:“快下水去找剑呀!”楚国人说:“慌什么,我有记号呢。”船继续前行,又有人催他说:“再不下去找剑,这船越走越远,当心找不回来了。”楚国人依旧自信地说:“不用急,不用急,记号刻在那儿呢。”

直至船行到岸边停下后,其他人都下船了,而楚国人还留在船上。他先试了一下岸边的水深,说:“还好,这里水不深。”然后,他就从他刻了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他的宝剑。捞了半天,哪儿还有宝剑的影子?他爬上了船,带着茫然的神色,看着刻在船上的记号,奇怪地说:“怪了!宝剑明明是从这里掉下去的,我还刻了记号,肯定不会有错,怎么会摸不到宝剑呢?”

那些下船的人见他下水,起初都只是觉得很奇怪,还以为他在找别的东西,都围在那里看。这个时候,船家问了一句:“年轻人,你在摸什么东西呢?”这个楚国人看了船家一眼,回答道:“我这是在找我那把在江心掉下去的宝剑。”大家一齐哈哈大笑起来,有的笑得连腰也直不起来了,有的竟然笑出来了眼泪。船家等大家笑完了,对这个楚国人说:“小伙子,你实在是太糊涂了!宝剑掉在了水中以后,是沉在江底的,是不会动的。而船已经行驶到了江边,你这个时候顺着刻的记号去找宝剑,又怎么会找到呢?”

楚国人听了老者的话,觉得自己的做法真的是愚蠢之极,于是就惭愧地低下了头。

楚国人为了找到自己在江心掉落的宝剑,在等到船停靠岸边以后,顺着他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像这样愚笨的人,世间是少有的。

其实,我们生活中也有这样脱离实际,不知道变通的人。客观事物在不断的变化,而某些成见、公式和旧经验就像“记号”一样束缚着人的思想,使主观想法脱离了客观实际。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必须做到以变应变,同时也要与时俱进,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不断发展变化的事物,否则,必然要犯脱离实际的主观唯心主义错误。

挖井得人

春秋时期,由于宋国地处中原腹地,缺少江河湖泽,而且干旱少雨。农民种植的作物,主要靠井水浇灌。

当时有一户姓丁的农家,他家没有水井,全家做饭、淘米、洗菜都要用水;日常生活洗洗涮涮要用水;灌溉田地就更离不开水了。为此,丁家每天都得派一个人外出担水,供应全家人用水。特别是在农忙的时候,不论怎样,都必须抽出一个人专门担水,实际上也就是减少了一个田间劳动力。

丁老汉一直为这件事情发愁,他也想在自己院子里打一口井,可是农忙的时候抽不出人力,到了农闲的冬季,虽有人力了。但是天寒地冻,也不适宜打井。就这样,打井这件事情一直耽搁下来,成为丁老汉的一块心病。

转眼间,又是一年的农忙时节,因为他家的地里没有水井,浇起地来全靠马拉驴驮,从很远的河汊取水,所以经常要派一个人住在地头用茅草搭的窝棚里,一天到晚专门干这种提水、运水和浇地的农活。日子一久,全家人都感到有些劳累和厌倦。

丁老汉一咬牙,下决心打一眼井,解决多年困扰全家的难题。他把这件事对家人一说,全家人一致赞成。接着,丁家男女老少齐心协力投入到打井劳动中。虽然只是开挖一口十多米深、直径不到一米的水井,但是在地下掘土、取土和进行井壁加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丁老汉一家人起早摸黑,辛辛苦苦干了半个多月才把水井打成。

值得高兴的是,井水很旺,水质也很甜,第一次取水的那一天,丁老汉全家就像过节一样。当丁老汉从井里提起第一桶水时,他全家人欢天喜地,高兴得合不上嘴。从此以后,他们家再也用不着总是派一个人风餐露宿、为运水浇地而劳苦奔波了。丁老汉掩饰不住自己喜悦得心情,逢人便说:“我家里打了一口井,还得了一个人哩!”

村里的人听了丁老汉的话以后,有向他道喜的,也有因无关其痛痒并不在意的。然而谁也没有留意是谁把丁老汉打井的事掐头去尾地传了出去,说:“丁家在打井的时候从地底下挖出了一个人!”

村里人的传说议论,被一个大臣听到了。这个大臣来见宋国的国君说:“臣有特大新闻要向您禀报!”宋国的国君问:“什么新闻?”这个大臣说:“丁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来,整个宋国上下传遍了!”

宋王听了大臣的话,感到很惊讶,心想:“假如真是从地底下挖出来了一个活人,那不是神仙便是妖精。非打听个水落石出才行。”为了查明事实真相,宋王特地派人去问丁老汉。

这个大臣奉命来到丁家询问,丁老汉起初还以为自己闯了什么祸,还吓了一大跳,后来问清缘由以后,才放下心来,对大臣解释道:“我家打的那口井给浇地带来了很大方便。过去总要派一个人常年在外搞农田灌溉,现在可以不用了,从此家里多了一个干活的人手,得到一个劳力,但这个人并不是从井里挖出来的。”

丁老汉一家挖井后,免去了一个人经常住在外面打水,等于增加了一个人劳动力,但是竟被人传为挖井挖出了一个人,以至于闹得沸沸扬扬。

挖井得一人的故事说明,凡事总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当听到什么传闻时,都要动脑子认真地想一想,看看说得是不是合乎情理。单纯听是靠不住的,因为语言经过你传我传会改变原样的,只有掌握第一手材料,深入到现场去进行调查研究,才能真正了解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切不可轻信流言,妄加穿凿附会,人云亦云,以讹传讹,造成视听混乱。

画蛇添足

从前,有个楚国的贵族,他在祭祀过祖宗后,发现还剩有一壶祭酒,于是便对他的众多门客说:“这壶好酒就算是我赏给你们的,你们拿去喝好了。”门客们起初一听,都觉得很高兴。但是细细想来,又不免有点为难。

因为门客众多,而酒却只有一壶,应该怎么去分呢?门客们拿着这壶酒,也不知应该如何处理。他们觉得,每人都喝一点吧,酒太少了。大家平分的话,喝的也不过瘾,还不如干脆给一个人喝,喝得痛痛快快还好些。可是到底给谁好呢?大家就坐在一起商量办法。

就在这时,有人站出来提了一个建议。他说:“我们来比赛画蛇,在一柱香的时间内,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大家觉得怎么样?”大家想了一下,都觉得这个建议不错,于是一致同意。

比赛开始了。门客们每人都拿着一根小棍,分排站开,头也不抬地在地上画了起来。每个人都想喝到这壶上等的好酒,于是每个人都使出了自己浑身解数,一分钟也不敢耽搁,专注地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