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古代哲理故事大观
2176200000034

第34章 民间故事(4)

第二天,农夫照旧到地里干活,可是他再不像以往那么专心了。他干一会儿就朝草丛里瞄一瞄、听一听,希望再有一只兔子窜出来撞在树桩上。就这样,他心不在焉地干了一天活,该锄的地也没锄完。直到天黑也没见到有兔子出来,他很不甘心地回家了。

第三天,农夫来到地边,已完全无心锄地。他把农具放在一边,自己则坐在树桩旁边的田埂上,守着那棵树,希望再有野兔撞死在树上,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美味佳肴。可是他又白白地等了一天。

后来,农夫每天就这样守在树桩边,希望再捡到兔子,然而他始终没有再得到。而农夫地里的野草却越长越高,庄稼也已经荒芜了,结果农夫日子更加贫苦了。

这件事很快就传遍了整个宋国,知道了这件事的人,都取笑农夫这样愚蠢的行为。农夫知道自己成了大家的笑柄后,连门也不敢出了。

宋国人把一次偶然的事件当作常有的现象、看成是一种必然规律的做法是缺乏根据和十分轻率的。一个人如果那样去看问题,就会做出像这个宋国人一样的蠢事来。

这个故事讽刺懒汉思想,也告诉了我们:我们切不可把偶然的侥幸作为做事的依据。一次幸运不等于永远幸运。不能因为一次幸运,就把最基本的实干精神丢掉。人,永远不可靠侥幸心理生活。放弃主观努力,把希望寄托在偶然、碰巧上面,早晚要把财富耗尽,什么也不会得到。

一鸣惊人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在历史上曾为楚国的发展建立过显赫的功业。可是在他登基的头三年内,没有发布过一项政令,在处理国家政事方面毫无建树,终日不理朝政,每天不是出宫打猎游玩,就是在后宫里和妃子们昼夜游戏,猜谜作乐,并且不允许任何人劝谏,并扬言:有敢进谏的,处以死刑。宫廷上下都十分着急,国家有这么个愚顽的国君怎么得了!

在楚国有一个担任军政官职的人叫成公贾。他看到天下大国争霸的形势对楚国很不利,而现在楚王又不理朝政,长期下去,国家命运岌岌可危。于是,他就想劝谏楚庄王放弃荒诞的生活,励精图治,使楚国成为继齐桓公、晋文公之后的诸侯霸主。然而,楚庄王有言在先,他不敢触犯禁令去直接进谏。他绞尽脑汁也没有想出使楚庄王清醒过来的办法。

有一天,他看见楚庄王和妃子们一起做猜谜语的游戏,楚庄王十分高兴。他灵机一动,决定用猜谜语的形式,对楚庄王进行暗示。

于是第二天,成公贾进宫觐见楚庄王。可楚庄王一见到成公贾,就说:“你知道,我是不准谁提意见的,你现在为什么不怕死来提意见呢?”成公贾说:“我来,不是给您提意见的,我只是想来跟大王一起凑趣解闷,猜猜谜语玩。”楚庄王说:“既然这样,那你说个谜我猜。”成公贾说:“好哇。”于是他给楚庄王说了一个谜语:“高山顶上有只鸟,羽毛丰满志气高,栖在树中三年整,既未展翅又不叫。”

楚庄王稍作思考,便胸有成竹地说:“这只大鸟停在南方的大山上,整整三年没有动,目的是在坚定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它三年不飞,是在积蓄力量使自己羽翼丰满;它三年不叫,是在静观势态、体察民情,酝酿声威。这只鸟尽管三年来一直没飞,可是一旦展翅腾飞必将冲天直上;尽管它三年来一直不叫,可是一旦鸣叫起来,必定会声振四方,惊世骇俗。成公贾先生,你放心吧,你的用意,我已经猜中了。”成公贾惊喜地点点头,欣然离去。

第二天,楚庄王上朝处理国事。他根据三年来的明察暗访、调查研究和对大臣们政绩的考察情况,提拔了五位忠诚能干的大臣,罢免了十个奸诈无能的大臣。楚庄王的决定和处事的魄力,使文武百官大为佩服,因此大家都十分高兴。楚国的老百姓也都奔走相告,庆幸有了一位贤君。

不久,国内政局好转,于是发兵讨伐齐国,在徐州战败了齐国。又出兵讨伐晋国,同样也取得了胜利。最后,在宋国召集诸侯国开会,楚国代替了齐、晋两国,成为天下诸侯的霸主。

楚庄王执政三年,没有号令可发,没有政事可做,身边的大臣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心中着急,但是又不敢明言。他实际上是在调查研究,体察民情,以便积聚力量,蓄势待发。果然,很快楚庄王就大刀阔斧地处理政事,结果真的是使楚国确立了霸主地位。

有大智慧的人并不急着表现自己,他们往往先蓄足了底蕴,成竹在胸,一旦时机成熟,便会一鸣惊人。当然,要想取得丰硕的成果,平时必须脚踏实地、刻苦钻研。没有付出,也就没有收获,不然,很难做到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曾参杀猪

孔子有个学生名叫曾参,他的德行很好,很受孔子的器重。

一个晴朗的早晨,曾参的妻子梳洗完毕,换上一身干净整洁的蓝布新衣,准备去集市买一些东西。她出了家门没走多远,儿子就哭喊着从身后撵了上来,吵着闹着要跟着去。妻子觉得集市离家太远,带着年幼的孩子很不方便,因此就对儿子说:“乖孩子,你回去在家等着妈妈,我买了东西一会儿就回来。你不是爱吃妈妈做的酱猪肉吗?等我回来以后杀了猪就给你做。”这话还真的挺管用呢!她儿子一听,立即不吵闹着要跟妈妈一起去了,乖乖地望着妈妈一个人远去。

曾参的妻子从集市回来时,还没跨进家门就听见院子里捉猪的声音。她进门一看,原来是曾参和儿子一起到猪圈里去捉猪,准备杀猪做好吃的东西。她急忙上前拦住丈大,说道:“你这是干什么呢?“曾参说:“你不是跟儿子说等你回来就杀猪给他吃肉吗!”妻子一听就笑了,说:“当时他在闹,我是说着哄他的!家里只养了这几头猪,都是逢年过节时才杀的。你怎么拿我哄孩子的话当真呢?”曾参说:“在小孩面前是不能撒谎的。他们年幼无知,经常从父母那里学习知识,听取教诲。如果我们现在说一些欺骗他的话,等于是教他今后去欺骗别人。虽然做母亲的一时能哄得过孩子,但是过后他知道受了骗,就不会再相信妈妈的话。这样一来,你就很难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了。”

曾参的妻子觉得丈夫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心悦诚服地帮助曾参杀猪去毛、剔骨切肉。没过多久,曾参的妻子就为儿子做好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曾子用言行告诉人们,为了做好一件事,哪怕对孩子,也应言而有信,诚实无诈,身教重于言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有非常重大的影响,所以父母都应该像曾参夫妇那样讲究诚信,用自己的行动做表率,注意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子女做出榜样,绝对不要欺骗孩子。近来,社会上特别是青少年由欺骗而引发的犯罪活动有上升的趋势,这些往往都与家庭教育有关,这则故事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

郑人买履

郑国有一个人,他生活在偏远的乡下,在村子里是有名的迂腐成习的人。一天,他看到自己脚上的鞋子坏了,已经露出了脚趾,并且鞋帮和鞋底也已经很破旧了。所以,他打算去集市上去买一双新的鞋子。

在出发之前,他想着,“我家离城里有好几十里地的路呢,万一我买回来的鞋子不合脚,那可要怎么办才好啊!要回去换的话,还要再走很长的路,那样是多么的不方便呀!我要想一个好主意,省得我再走冤枉路。”郑国人想了一会,终于有了办法。他在家里找了一把尺子,把自己的脚长短宽都仔细地量了又量,然后把尺码记在自己平时记账的本子上面。他心满意足地对自己说:“有了我记下来的这个尺码,我就不怕我买的鞋不合脚了。我会好好比照这个尺码买双舒服的鞋子!”接着,他把记下来尺码的本子放在枕头下面,准备第二天一早就去城里买鞋。

一路上,他紧走慢走,走了一二十里地才来到集市。集市上真是热闹极了,人群熙熙攘攘,各种各样的小商品摆满了柜台,商品真可谓是琳琅满目。这个郑国人径直地走到鞋铺前。里面有各式各样的鞋子。郑国人让掌柜的拿了几双鞋,他左挑右选,最后选中了一双自己觉得满意的鞋子。这双鞋子样式不错,质量也是上乘,等掌柜的说出价格以后。他觉得价格也是很公道的。所以,他准备买下来。可是,正当他准备拿出自己事先记下来的尺码,来比一比新鞋的大小的时候,他才发现尺码竟然忘记在枕头底下没有带来。

他用手拍了一下脑门,懊恼地说:“我真糊涂了,怎么把尺码忘记带了呢?跑了一躺冤枉路!”

于是他放下鞋子赶紧回家去。一路上他跑得气喘嘘嘘地,汗水把衣服都浸湿了。回到家里,他在枕头底下拿了尺码,又急急忙忙赶往集市。尽管他快跑慢跑,还是花了差不多两个时辰。等他到了集市,太阳快下山了。集市上的小贩都收了摊,大多数店铺已经关门。他来到鞋铺,看到鞋铺也关门了。他鞋没买成,低头瞧瞧自己脚上,原先那个鞋窟窿现在更大了。

这时,有个人路过鞋铺,看见他垂头丧气的样子就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情,他把自己忘记拿尺码的事情讲了一遍,那人听了以后,不怎么明白,就问他:“你是帮谁买鞋?”郑国人说:“当然是我自己了,

那人哈哈大笑起来,笑得眼泪都快出来了,说:“你自己买鞋,用脚试一下不就行了吗?还要跑回去拿什么尺码呢?

他回答说:“那可不成,量的尺码才可靠,我的脚是不可靠的。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这是一则非常有名的寓言,这个郑国人宁愿相信比照自己的脚而量出的尺码,而不肯相信自己的脚,结果没有买成鞋,还贻笑世人,成了被嘲讽的对象。这则寓言的原意是对无视社会现实而死守先王遗典的守旧派持否定态度,认为他们就是一帮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买鞋的郑人。

寓言的内容很生活化,而蕴涵的道理却是很社会化的。墨守成规,迷信教条的人在生活中也是随处可见的,他们对活生生的事实视而不见。他们不懂得书本上的现成的结论是从当时的社会实际中“拷贝”下来的。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我们要反对顽固不化的做事方法,主张依据客观现实的变化适时地调整、制定我们行动的计划和方针政策。

自相矛盾

古时候,有个楚国人靠卖兵器为生。

这一天,他又早早地来到集市上去卖兵器。这个集市是附近最大的集市了。每天早上都会有来自各地的货郎和商人在这里做生意。街道两旁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摊位,大大小小的铺子里各色货物应有尽有。买东西的人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楚国人看着这里繁荣的场面,心里真是喜不自禁。他想,这个集市这么热闹,对我来说,真是一个好机会啊!只要我好好地叫卖,我的生意一定会很好的,我的兵器也一定会有很多人来买的。

楚国人想到这里,就赶紧在集市上铺开了摊子,把他的货物“矛”和“盾”陈列好。为了招徕顾客,使自己的商品尽快出手,他就夸大其辞、言过其实地高声炒卖。

一会儿的功夫,他的摊位前面聚集了好多的人,觉得这是个绝好的宣传机会。他首先举起了手中的盾牌,在人群中走了一圈,向着过往的行人大肆吹嘘:“列位看官,请瞧我手上的这块盾牌!”谁料楚国人的话一落地,就有个年轻人回应道:“有什么了不起的?这个集市上还有好多的店铺在卖盾牌呢!”楚国人说:“这个盾牌和一般商铺里面卖的普通的盾牌是大不相同的,我手里拿着的这个盾牌可是用上好的材料一次锻造而成的好盾呀,质地特别坚固,任凭您用什么锋利的矛也不可能戳穿它!”说完,他用手使劲拍了拍盾牌,又把盾牌递到那个年轻人面前,围观的人们也被他的话说得来了兴趣,纷纷围拢来,仔细观看。

可是,人们只是看了看,却没有人要买盾牌。楚国的商人不免有些失望,他把盾牌放了回去,又拿了一支长矛在手上,拉开架式舞了一会儿,更加肆无忌惮地夸口:“诸位豪杰,请好好看看这支矛吧!它是用上等的好钢打造的,锋利无比,世界上无论怎么样坚固的盾它都能刺破!”

此番大话一经出口,围观的人群先是愣了一下,接着就都笑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只见那个年轻人在人群中站了出来,指着那位楚人问道:“你刚才说,你的盾坚固无比,无论什么矛都不能戳穿;而你的矛又是锋利无双,无论什么盾都不可抵挡。那么请问:如果我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结果又将如何?”

楚人听了,一下子怔住了,但他想了想也确实回答不了这样的问题。他后悔刚才吹牛吹得太过头了,只好满脸羞愧地收拾了东西,低着头狼狈地走了。

我们都知道,戳不破的盾与戳无不破的矛是不可能并存于世的。这个故事里面的楚人,说话太绝对化,不顾实际,无限夸张,前后抵触,就像自己打自己耳光。这个商人乱吹一气,前后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难免陷入尴尬境地,失信于人成为人们的笑柄,可见,这种不老实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因此,我们无论做事说话,都要讲求实际,恰如其分,切不可有市侩之气,自吹自擂。如果在同一个时间和同一个关系中,竟有两个相互的说法,前后互相抵触,就像这个卖矛和盾的人一样,经人一反驳,竟然哑口无言。所以,我们尤其要注意在说话的时候,或在写文章的时候,我们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要把话说绝,不要走极端。

东施效颦

西施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大美人之一。她是春秋时的越国人,她的美貌简直到了倾国倾城的程度。无论是她的举手、投足,还是她的音容笑貌,样样都惹人喜爱。西施略用淡妆,衣着朴素,无论她走到哪里,人们都惊叹她的美貌。

西施家住在若耶溪的西岸,在东岸也有一位女子,名叫东施。东施不仅相貌难看,而且没有修养。她十分妒忌西施的美貌,每当听到人们赞美西施的时候,她总是在心里对自己说:“哼,有什么了不起呢!我一定会比她更美丽的?选”从此以后,东施开始处处模仿西施,和西施穿一样的衣服,梳一样的发式。但即使是这样,还是没有人说她长得漂亮。为此,东施耿耿于怀。

有一天,东施去集市上去买东西,忽然看见有好多人在一起,像是在谈论着什么事情。东施走上前去,听到人们说:“真是美丽极了!”接着,还不时的发出“啧啧”的赞叹声。东施顺着人们的眼光看去,发现是西施正从路口走过。

西施这时候走到了人们的面前,见到有那么多的乡亲在一起,就赶忙向大家打招呼。这时,有人问道:“西施,你这是往哪里去啊?”“我的心口病又犯了,我现在要去抓点药。”西施说完,又把眉头微微一皱。东施仔细看了一下,发现此时西施手捂胸口,双眉皱起,不经意之间流露出一种娇柔的女性之美,东施不得不承认她自己也被西施的这种美丽打动了。

回到家里,东施还在想集市上发生的事情。她心想,人们那么青睐西施生病的时候,她捂住心口,皱着眉头的样子,就说明那样的动作和表情一定是很漂亮的,要不然,村子里的人们怎么会那么喜欢西施呢?我也要学着那样去做,人家一定也会夸奖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