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古代哲理故事大观
2176200000050

第50章 历史故事(4)

丁鸿,字孝公,颖川定陵人,汉和帝刘肇即位后,丁鸿被任命为太常。永元四年(公元92年),官拜司徒。当时,窦太后专权,她将她哥哥窦宪等人都封为文武大员,窦家在朝中权势很大,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他们培养自己的亲信随从,在朝中呼风唤雨,兴风作浪。朝中但凡有敢和他们作对的人,一定不会有好下场,一时间,朝廷被他们搞得昏天黑地。丁鸿对此很是担心,认为窦氏权势过大,将来一定会作乱生事。可是又没有足够的理由说服皇帝罢免他们的官职,正在他苦闷之计,一天,发生了日食,丁鸿以此为契机,上书皇帝,痛陈厉害。

丁鸿在他的奏折中说:“有些人违背天意,其结果就会在天上反映出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有些人的计谋即使再诡秘,神灵也会看得一清二楚,并且显示征兆,让君主知道,以示惩戒。窦氏兄弟仗着窦太后在朝中的地位,本来没有什么本领,也没有什么功绩,可是他们的官职不到一年竟连升三级,现在已经官至大将军。窦氏兄弟控制着朝廷的主要兵马,而窦太后又控制朝政,他们在朝中说一不二,俨然比皇帝的权力还大,长此下去,他们必定会起兵犯上,到时您再想治他们的罪就晚了。近来,不到农历十五月圆,月亮就已经圆了;过了十五,月还不缺,这就在向您暗示臣子过骄,已经背弃君主,独断专行。陛下您对此感觉不深,所以上天才屡次显示征兆,以示惩戒啊。我们君臣应该对此感到惶恐,备加重视,以防患于未然。《诗经·大雅》中说,‘敬畏天的震怒,不敢偷懒自逸啊’。如果陛下勤于政事,身体力行,把隐患消除于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就会避免凶险妖妄之灾,除去祸害,就会迎来福禄啊!”

皇帝看了丁鸿的奏折,也深知窦氏兄弟在朝中的确权势很大,于是就采纳了丁鸿的意见,解除窦宪大将军的职务,窦氏兄弟自尽身亡。

丁鸿看到窦氏兄弟在朝中权势过大,虽然现在还没有反叛的迹象,但是将来一定是朝廷的祸害。他从当前显示的一些微小的迹象判断,得出结论,建议皇帝削去窦氏兄弟的大权,以防患于未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善于从当前的事情出发,洞穿它的发展趋势,以提前做好准备迎接挑战;或者事先发现征兆,把恶势力消除在萌芽状态,否则,等它长大,就不容易清除了。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会有类似的事情发生。比如有些孩子小时候的坏毛病,父母不注意,认为不伤大雅,不加纠正,等到孩子大了,就会逐渐发展成大毛病,以至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我们要接受这惨痛的教训啊!

毛遂自荐

战国时期,有不少有权威的士大夫们,平素家里供养着许多有才华的人,作为他们的智囊团,借此壮大自己的势力,增加自己的声望。当遇到急事需要帮助时就请这些被供养的人出谋划策。这些被供养的人叫做食客,也叫门下客,而供养的他们的人叫养士。毛遂是战国时期大梁人,被赵国平原君赵胜招在门下,成为食客。平原君喜好招纳宾客,他府上的食客至少有上百人。毛遂只是这众多食客中最普通的一员,他在平原君府上已经三年了,一直没有得到重用。

这一年,赵王派平原君出使楚国,请求楚国出兵,共同抵御秦国。平原君知道此次出使任务艰巨,关系到赵国的生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赵王也对平原君寄予厚望。平原君不敢懈怠,知道楚国不会轻易答应赵国的请求,必须找几个得力的谋士陪自己一同前往,才有成功的可能,否则单凭自己一张嘴,肯定说服不了楚王。于是,平原君召集府内所有食客,打算挑选20名能言善辩之士一同前往楚国。可是平原君经过几番甄选,只挑出了19个,还差一个,这可让平原君着实着急。看看剩下的已无人可用,怎么也挑不出一个像样的来,这可怎么办呢。正当平原君发愁之际,毛遂主动提出来,说:“公子,我请求和您一起去。”平原君看了一眼他,心想,庸人一个,怎么能承此大任,但又不能说的太刻薄,于是说:“你愿意为我分担任务,这点我很感激,只是我想问你在我府上寄居多久了?”毛遂答:“三年。”平原君说:“那些有才能的人生活在世上,就像是锥子放在口袋里一样,锥尖很快就可以显现出来。你在我的门下已经生活了三年了,可你周围的人却从没有称颂过你的才能,我也从没听说过你的名声,可见你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既然这样,你还是留在这里,不要去了。”毛遂说:“公子,我是直到今天才请求进入袋子里的,如果我早一点能够进入袋子,我这柄锥子,早就刺破布袋,脱颖而出了!”平原君见他意见坚决,就勉强带上了他。

到了楚国,在与楚国国王和大臣的商讨会上,平原君费尽唇舌,就是不能说服楚王。与平原君同行的那19人面面相觑,一点办法都没有,急得平原君直冒汗。毛遂看到谈判马上就要进行不下去了,站起来,鼓起其如簧之舌,痛陈一番合纵的利害得失,终于把楚王折服了。于是签订了合纵条约,楚国出兵解除了赵国的危局。平原君圆满完成任务,从此重用毛遂。

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自身素质当然是关键,但是也需要良好的机遇,有时,机遇并不会按照自己的意愿来临,这就需要自己创造机会,主动争取。

毛遂的故事很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当我们想成就一番事业却又没有合适的机会时,我们不能盲目等待,要主动出击,要消除一切私心杂念和顾虑,不怕议论和讥笑,敢于冒尖,敢于自我推荐,为自己创造机会。因为成功不是等来的,要靠自己努力争取。机会也是一样,它总是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纸上谈兵

赵括,战国时期赵国人,大将军赵奢的儿子,赵奢机智善战,曾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赵括受父亲影响,年少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兵法,立志要成为父亲一样的大将军。他熟读兵书,每当谈论如何领兵打仗时,他总是口若悬河,认为没人能比得上他,一副天下为我独尊的模样。他还和父亲赵奢探讨兵法上的问题,赵奢也难不倒他,赵括更加骄傲了,简直目空一切,把打仗看成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人们听说赵括这样精通兵法,都纷纷来讨教,有的也向他挑战,但是都被赵括打败了。于是赵括名声大震。

但是赵奢并不认为儿子能领兵打仗,对于儿子这副样子更是看不惯。赵奢的妻子疑惑,儿子那么有出息,怎么他父亲就是不欣赏他呢,于是问赵奢:“夫君,我们的儿子饱读兵书,那么多有名的人来向他讨教,都说不过他,你怎么还是不满意,总是看他不顺眼呢。”赵奢说:“领兵打仗,是事关生死的大事,而赵括却把它看得轻松平常。要是赵王不任用他做将军还好,如果一旦让他做了将军,那么在战场上他一定会吃大亏的。”赵奢的妻子觉得夫君说得对,就说:“日后,如果赵王真的让他做大将军,我一定恳请大王不要这么做。”

待到赵括成年,他的名声更大了,赵王于是请赵括任赵国大将军。赵括的母亲听到这个消息,马上觐见大王说:“您一定不要拜赵括为大将军啊。”赵王不解,问:“为什么啊,赵括是赵奢大将军和你的儿子,虎父无犬子,他的父亲那么善于打仗,他一定不会差。而且,他少年时就显露出超人的军事才华,又跟随他父亲征战多年,怎么会不成呢?”赵括的母亲回答说:“早年我跟随他父亲的时候,他身为大将军,身边靠他奉养的人有几十个,和他要好的人有几百人,大王您赏赐给他的东西他都分给手下的军官和士兵。每当不打仗他空闲的时候,他便邀请朋友在家谈天、讨论政事。而他一旦接受了军职,就无暇顾家里的事,都是我一人承担。现在赵括刚刚被任命为大将军,他便摆出一副狂傲的样子,高高坐在帅坐上接见自己的部署,他的军官和士卒们没有敢抬头看他的。而大王赏赐给他的金银珠宝,都被他藏在家中,不但如此,他一旦看上合适的田地、住宅就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来,他对待自己的手下要求严格,稍有小错,就要军法处置。大王您看,他哪点像他父亲啊。您还是不要让他统兵打仗了。”赵王不听,说:“这你就不要担心了,我自有主张。”赵括的母亲看无力说服大王,只好无奈的说:“既然如此,那么将来如果赵括因战败获罪,我是否可以免除被株连的罪责呢?”赵王同意,不久赵括真的败给秦国将军白起,军破身亡。

把理论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使它得到升华,是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不能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只是像赵括那样,一味的夸夸其谈,最终会给工作带来大麻烦。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不把书本上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它永远只是死的,只有在实践中检验它,丰富它,并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不断充实、升华自己的知识,才能使我们更深刻的认识事物。我们要培养自己把理论应用到实践的能力,一味的好高骛远、夸夸其谈,只能给我们的工作带来麻烦和失误,甚至更为严重的后果。

蜀道难

战国时期,蜀国是个小国,它凭借着地理上的优势,阻断了其它国家的进攻,牢牢地占据着蜀地。此地物产丰富,人民自给自足,安居乐业。

秦惠王早就想消灭蜀国,只是蜀国周围是地势险峻的高山和湍急的河流,士兵们根本进不了蜀国,还没等到蜀国,自己早在爬山的路上、涉水的途中丧命了。秦惠王很是生气,心想小小的蜀国都收复不了,还怎么完成我统一天下的梦想。于是召集大臣们商议如何才能攻破蜀国。有的说:“我们现在就着手训练水军和能爬山的士兵,只有这样才能战胜蜀国。”“训练水兵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吗?训练一个合格的水兵要三五年,而训练一个能统率水兵的将领恐怕得数十年,我等不及了。”秦王说。又有人说:“不如我们去贿赂蜀国领兵的将军,只要他不抵抗,我们就能够战胜蜀国。”马上有人反驳说:“蜀国的大将军是个忠义耿直的人,不会接受任何人的礼物,更不要说我们的礼物了。”还有人说:“不如我们花钱修一条通往蜀国的路,我们的士兵就可以顺利通过了。”这个提议说完就遭到大家反对,现在战乱纷繁,国家哪里还有钱来修路啊?选大臣们讨论来讨论去,就是没有商量出一个好的计策。秦惠王真的头疼,心想就没有什么办法能收服蜀国吗?

这时,有人报告说抓住一个蜀国人,秦王马上令人把他带进大殿。秦王问那蜀国人:“你为什么不老老实实的在蜀国呆着,跑我秦国来做什么?”那人回答道:“蜀王贪财好利,征收百姓重税,只顾自己享受,不管人民死活。只好偷偷跑出来,寻个活路。”秦王听到这,心中突然想出一条妙计。于是命人打造了几尊石牛,并在每头牛的尾巴下面挂上许多黄金,打扮成会屙金子的神牛。又让人四处宣扬,说秦国国王得到几头会屙金子的神牛,要无偿送给蜀王。蜀王听到这个消息顿时乐开了花,心想会屙金子的神牛啊,有了它们我就可以要多少金子有多少金子,哪里还用像现在一样费力去向老百姓要呢。于是就派人给秦王送信,一方面确认消息是否属实,另一方面表示非常愿意接受馈赠。秦王回信说,这几尊神牛,又高又大,无法翻过你们国家那些高山,请您想个办法,我们好顺利给您送过去。蜀王十分高兴,于是调集全国强壮劳力修路,争取尽快把神牛运进蜀国。路很快就修好了,当蜀王正坐在椅子上兴奋时,有人报告秦国派大队人马将神牛送来了。可是,还没等蜀王欣赏到会屙金子的神牛,秦国的大军就已经顺利进入蜀地,打得蜀军抱头逃跑。蜀王这时才恍然大悟,但为时已晚,追悔莫及了。

蜀国因为凭借艰险地势才没能被秦国所灭,但是由于蜀王贪财,听说秦王送给他神牛就不考虑后果,为迎接神牛而打破本国的自然屏障,筑路迎牛,亲自为秦国入侵铺路,结果招致亡国。这就是见利忘义的结果,见利忘义往往是“利”、“义”尽失。

为了眼前的利益,而不惜牺牲长远利益,虽然享受了一时的快乐,但是随之而来的将是终身的痛楚。为了物质上的享受而不惜失去国格、人格,这是每一个爱国的人,每一个有尊严的人都不应该做的事情。

心细才能理乱丝

田忌是齐国的大将军,他作战勇敢,处事果断,就是有点粗心。平日里丢三拉四自不必说。有时候出征,也会不小心落下东西。比如,每次出征他都会亲自选上几本兵书带上,可是经常是只拿了上卷和下卷,而中卷却不小心忘记拿了。还有的时候出门喝酒,竟忘记带钱,等到要付钱了,掏掏口袋,才发现空空如也,只好先记帐再派人送来。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自从田忌请孙膑做了他的军师后,孙膑也发现了他这个粗心的毛病。于是出门时总是提醒他。一次,魏国派重兵攻打赵国,由于齐国和赵国签有盟约,共同对付那些攻打两国的国家,于是魏王请求赵王发兵援助,田忌受命要率军援救赵国。接到命令后他迅速号令部队集合,整装待发准备开往赵国。正当他在给手下军官分配任务,迫不及待地要出发时,孙膑站起来说:“将军,要解开一团乱丝,只有心细才能理出头绪来,而不能强拉硬扯。”田忌说:“是啊,现在我忙着要去救赵国,你那理丝的事还是等打完仗再说吧。”于是又要继续分配任务。孙膑又说:“将军,按照您这种援救法,恐怕不但救不了赵国,自己也得被魏国大败,即使魏国打不过您,也是两败俱伤。我们援赵的确应该,但是也不能为了救赵国,把自己的军队也搭进去吧。”田忌觉得孙膑说的有理,示意他继续说,孙膑接着说:“将军,您想想,魏国派重兵去攻打赵国,那么他们国内的兵力肯定不足,这样我们可以直接去攻打其都城大梁。这样,进攻赵国的魏军害怕丢了都城,必定不战而退,赵国之围不解而缓啊。”田忌大叫:“好,好,好,军师的计策的确高明。我马上出兵。”孙膑说:“将军不必着急,我还有话说。魏军得知自己的都城被围,必定慌忙回国,乱了手脚,而不会顾及是否有伏兵,我们就在魏军回来的路上再布下重兵,必定会大获全胜。”

田忌听到这里,高兴的说:“军师说的对啊。我太心急了,遇事不细加考虑,会吃大亏的,心细才能理乱丝啊。军师的计策不但可以解赵国之围,还可以将魏军一举消灭。”田忌按照这个计策,果然取得了这次战役的胜利。

遇事仔细分析,不蛮干,才有可能又快又好的解决问题。否则,粗心大意,慌忙行事,定会招致失败。就像故事中的田忌,慌忙出兵去迎战魏国重兵,即使嬴了也会元气大伤。而孙膑则正确分析情况,并制定出翔实的计划,不仅解救了赵国,还大败魏军。

现代生活中,快节奏的生活往往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有些人就形成了遇事着急,不认真分析的毛病,结果可想而知。细心做事不仅是性格上的特征,更是现代人需要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素质,我们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这种遇事不急不躁的心理素质。

完璧归赵

蔺相如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宰相,他不但智慧过人,而且心胸宽广,得到了赵国人民和大臣们的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