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古代哲理故事大观
2176200000068

第68章 人物故事(5)

张良“桥下拾履”的涵养和气度实在令人敬佩。面对一个陌生老人的无礼要求,他“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表现出一种常人所不能及的大气度,也正是这种大气度,使他以小失换大得,获得《太公兵法》,终成一代名相。其实,“将相”与“庸人”的区别也就在此。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接受“伸”,却难以容忍“屈”,尤其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更是如此,其实,有时“屈”比“伸”更重要,它能使我们以小失换大得,所以说:大丈夫能屈能伸。

韩信忍受胯下之辱

韩信是西汉初著名的军事家,淮阴(今江苏淮安)人。以其杰出的军事才能,帮助刘邦击败了项羽等诸侯,建立了西汉王朝。

韩信少年时候很贫穷,有志向但没有力气。每天游手好闲,在街上游来荡去,还经常在淮阴河畔钓鱼。不务正业的他没有稳固的经济来源,家里人又死得早,所以经常是吃了上顿愁下顿,很多时候,连续一两天都没有食物下口,因此饿得面黄肌瘦,憔悴不堪。

在淮阴河畔,韩信认识了一个专门帮人洗衣服的老婆婆,老婆婆心地善良,看到韩信一表人才却衣不遮体,食不果腹,顿起怜悯之心,每天都分饭给韩信吃,并且不时的接济他一些旧衣服。韩信十分感动,对老婆婆说:“以后我一定要好好报答你。”洗衣婆婆听后,非但不高兴,反十分生气,责备韩信道:“大丈夫不能自己养活自己,我看你像王孙公子,不忍你挨饿,才给你饭吃,哪里想你重重报答!”韩信内心受到震撼,但是没过几天,又恢复了原样,照旧过他的吊儿郎当的生活。

有一天,韩信又来到淮阴集市上游来荡去,那天天气很好,阳光明媚,天气凉爽,又碰巧不是农忙的日子,赶集的人很多,市集上十分热闹。只见韩信穿着破旧的长袍,东瞧瞧,西看看,一下蹦达到新开的茶馆里瞅瞅,一下又盯着人家钱庄的金字招牌入神。嘴里吹着口哨,手中把玩着不知从哪里拔来的狗尾巴草,倒也是消遥自在,快活得很。

不知不觉来到了集市东头,那里有一排肉铺,屠夫们正在吆喝叫卖,讨价还价,好不热闹!可是韩信一走到那里,便马上往回走。原来前几天他和一个屠夫闹了意见,后来屠夫要打他,他一溜烟地就跑了。瘦弱的韩信怎是骠悍的屠夫们的对手,于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谁知那个屠夫眼尖,很快就看到了韩信。他马上冲了出来,揪住了韩信,大声说:“你还想跑?没那么容易。”其他屠夫看到了,也纷纷围过来看热闹,但没有一个帮韩信说话的。这个屠夫看到后,更加嚣张,调戏他道:“你不怕,就拿刀杀我;如果不能,就从我胯下爬过去。”说着,从案上拿来一把雪亮的屠刀递到韩信手中,韩信哪敢下手,心想杀人可是要偿命的,无奈之下,只好俯下身从屠夫胯下爬过去,围观的人都纷纷拍掌叫好,说韩信胆小懦弱。

真是奇耻大辱!韩信边走在路上,边痛心地责怪自己:都怪自己不争气,才会被人如此戏弄。男子汉大丈夫绝不能一辈子这么懦弱无能,一定要活出个人样!韩信回到家中,含泪告别了接济他的老婆婆,背着简朴的行囊决定到外面去求师拜学,闯荡天下。工夫不负有心人,忍受胯下之辱的韩信终成一代名将。

也许很多人会认为韩信忍受胯下之辱是“窝囊”、“无能”的表现,这其实是一种误解。韩信忍受暂时的屈辱,却在暗地里默默积蓄力量,等候转败为胜的时机,这不是窝囊,而是忍辱负重,是韬光养晦,是大智大勇的表现。

中国有句古话:大丈夫能屈能伸。意思是成就大事业的人既要能忍受屈辱,又要能伺机而发。我们既要有接受光明与成功的坦荡,也要有勇敢面对厄运与挫折的能耐,这种一时的“窝囊”,能“忍小忿而就大谋”,最终让我们成就一番大事业。

外黄少年说服楚霸王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灭秦后,项羽与刘邦展开了为期四年之久的“楚汉相争”。这篇外黄少年的故事就发生在楚汉相争这个时期。

当时,刘邦派部下大将彭越镇守外黄城?穴今河南民权西北?雪。有一天;楚霸王项羽亲自带兵前来打攻,连战数日,花了很大代价,才把外黄城攻破,彭越弃城而逃。

项羽进城后,对城里老百姓曾帮助彭越守城十分恼火。他下令将外黄城15岁以上的男人全都拘押在城东,打算活埋这些人。

消息传出后,老百姓惊恐万分。前些年楚霸王就曾在一夜之间活埋了几十万投降的秦兵,眼看当年的悲剧又要在这里重演了!

正在这危急关头,外黄城有位13岁少年,为了救出即将被活埋的百姓,挺身而出,去求见楚霸王。

“你这娃娃,好大胆子,敢来见我!”楚霸王双目圆睁,厉声对少年喝道。

少年冷静沉着地回答说:“大王起兵灭秦,救民于水火之中,乃百姓之父母。我作为百姓中的一员,自然是您的孩子了。孩子求见父母,不是人之常情吗?芽”

喜欢听奉承话的楚霸王转怒为喜,和气地问少年:“找我有什么事,你就直说了吧?选”

少年不慌不忙地说:“外黄城里的老百姓,早就盼望大王来。但在彭越武力威逼下,只好听他摆布,无法开城迎大王。现在好了,都归顺大王了。可是外面有人谣传说,大王要把城里15岁以上男子全都活埋。我以为大王对百姓仁慈,是决不会这样做的。而且活埋百姓,对大王只有坏处,毫无好处。因此,我请求大王张贴布告辟谣,以安定民心。”

脾气暴躁的楚霸王听到这里,生气地打断少年的话,责问他:“你说说,活埋这些刁民有什么坏处?芽你要说得有道理,我就放了他们,否则连你也一起活埋!”

少年微笑着说:“大王是个明白人,古语说得好,得人心者得天下。要活埋这些手无寸铁的百姓,大王并不费力,可是外黄城四周还有不少城池,那里的百姓听说大王活埋了已归顺的无辜百姓,谁还敢再开城门迎接您呢?芽他们只好拼命地帮助刘邦守城,以求保存自己的性命。结果大王四面树敌,失去民心,这难道不是对您只有坏处、毫无好处吗?芽”

少年这番话,击中了楚霸王的要害。楚霸王想:是啊,如果老百姓都站在刘邦一边来反对我,今后怎么能取胜并夺取天下呢?芽想到这里,楚霸王忙按少年所说,下令释放了被拘押的百姓,并贴出安民告示,不准伤害百姓。

果然,其他城池的百姓听说楚霸王不伤害百姓,纷纷开城归顺。没多久,外黄城以东一直到睢阳的十多座城池,都不战而降,归属了楚霸王。

外黄城的老百姓纷纷赞扬这位机智勇敢的少年,是他巧妙地说服了杀人不眨眼的楚霸王,救了大家。

可惜的是,史学家只记下了这件事,没记下这位外黄少年的姓名。

在危机关头,仅凭一张嘴,使下了决心的楚霸王收回成命,这足以显示出外黄少年言谈的微妙和一语中的。也就是说,他的语言妙就妙在针对楚霸王的心理,切中了要害。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妨得出这样一种结论:在排难解纷当中,语言运用的是否巧妙、有力,在于是否抓住并掌握对方的心理,及对方最关切的问题。当然,语言还要以摆事实、讲道理的形式说出,这样就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陈平脱衣救己

陈平,汉初阳武?穴今河南原阳东南?雪人,是汉朝著名的谋士。陈平少时家境贫寒,日子过得很苦。可是因为他聪明机智,脑筋灵活,善于谋略,所以很快就变得富有起来。

有一天,陈平穿了一套新衣服,腰上佩着一把宝剑,到一个地方去帮人家办事。走到半路上,碰到了一条大河,河上又没有桥,只有坐船过去。好不容易找到一艘船,船上坐着几个人,一个个十分骠悍,目露凶光,以异样的眼光打量着他。陈平心头一愣,但抬头一看日头,太阳就要偏西了,再晚可能就赶不到目的地了。于是他请求船夫渡他到对岸去。

谁知船夫竟然爽快地答应了。陈平跳上小船,在船尾找了一个干净的地方坐了下来。这时,坐在船上的几个人窃窃私语,对着陈平指指点点,其中有一个骂了一声“妈的”后便站了起来,要往陈平这边走来,却被身边其他人拉住了,于是又坐了下去。河很宽,船夫又故意把船划得很慢,老半天还在原地晃悠。陈平看到这种形势,心中大喊不妙,看样子今天真的是坐上贼船了!他们看到我衣着华丽,还配着一把漂亮的宝剑,一定误以为我是贵族子弟,身上带有很多的银子,所以想打劫我。可我身上实在没钱啊,如果我这么说,他们肯定不会相信,会以为我是在耍赖,这样说不定他们会一不做,二不休,杀了我。想到这里,陈平不禁打了个冷战。但他很快就灵机一动,心想,有了,就这么办!

坐在船尾的陈平故意叫着说:“哎呀!好热哟!”然后掀起衣袖使劲在脸边扇来扇去,过了一会,他又对船夫说:“要不要我来帮你撑一会儿船?”船夫听后,不知道陈平想耍什么花招,但是转念一想,我们这多人,难道还怕你不成?于是答应了陈平的要求。

陈平边摇船边连声叫喊“好热好热”,同时一面当船夫的面,把身上的衣服一件件脱下来放在船板上。船夫和船上其他的人看他放下衣服时,并没有钱币的声音,知道他身上没有财宝,便打消了抢劫的坏主意。

知道船上这个人并没有多大的油水可捞,船夫加快了划船的速度,其他的人也对陈平失去了兴趣,扭过头去谈论自己的事情。船很快到岸了,陈平道过谢后,拾起衣服马上往岸上走。心里暗自庆幸,今天终于躲过了一劫!一阵寒风吹来,陈平冻得打了个冷战,连忙穿上衣服,继续赶路。

聪明的陈平,利用自己的机智,巧妙地躲过了一劫,使得自己安全地渡过了河。我们之所以说陈平聪明,是因为他采取智谋,让强盗们在下手前明白无利可图,从而预防了这起抢劫案的发生。

其实我们的一生,难免会经历许多困难和危险,假如在事前能有周密的顾虑,想出万全的办法来加以防范,就可以化解很多麻烦。

陈平智答文王问

汉文帝是位贤明的君主,在位期间,休养生息,励精图治,一心想把国家治理好。

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赈济贫民;减免赋税;考察官员;选拔人才;奖掖后进;并且规定郡县不得向宫廷进献珍宝等等。结果几年下来,国家大治,百姓安定,使汉朝走向了鼎盛时期。

一天,文帝上朝时,问右丞相周勃:“国家一年之内,处理了多少犯罪案件?”

周勃一愣,心想,国家安定犯罪案件不多,但要说出一年之内全国各种大大小小案件的确切数目,可还真是个难题,于是他只得照实回答:“不知道。”

汉文帝又问:“国家每年的钱粮,一共收入多少,支出多少?”

周勃虽然是右丞相,但是这些有专人管理,不是他工作的重点,因此又不知道底细,依旧回答说:“也不大清楚。”口中虽然这样回答,心里却是万分惭愧,急得冷汗直流,后背湿透。

文帝看到周勃如此狼狈,很不满意,便转过头去,查问左丞相陈平。

陈平其实也并不熟悉这两方面的详细情况,但他不像周勃那样直说,而是随口答道:“像这类事都各有官员专职处理,陛下不必问臣。”

文帝追问一句:“那该问谁呢?”

陈平从容回答说:“陛下要知道断了多少罪犯,请查问延尉;至于钱粮出入多少,请查问一下治粟都尉就清楚了,这是他们分管的事。”

文帝听后,很不高兴,板起脸问道:“照你这样说来,丞相究竟管些什么事情呢?”

陈平连忙跪在文帝面前,磕头请罪说:“陛下不嫌臣是个愚拙的人,让臣担负起丞相的重任。臣只知道丞相的职责是:对上辅助天子,制订治国大策;对下安抚万民,让其安居乐业;对外镇服四夷、诸侯;对内使卿大夫和各部官员尽忠守职。任务重大得很呢!”

文帝见他说得在理,连连点头,不再追问。

周勃看到陈平不慌不忙,对答如流,更显得自己相形见绌,越加惶愧。等到文帝退朝,周勃和陈平一同出殿,周勃就埋怨陈平,说:“你为什么不先教我?”

陈平笑着回答说:“你身居丞相的高位,怎么连自己的职责都不清楚,还要别人教你?倘若皇上问你,长安的盗贼现在还有几人,试问你将如何回答呢?”

周勃无言以对,默默退回家去,暗自寻思自己才智确实比不上陈平,就推说有病,请求将相印交还。汉文帝也不挽留,顺水推舟免去了周勃的右丞相职务,只用陈平一人为相,辅佐自己处理国家大事。

面对同样的问题,同样不知道答案,周勃是哑口无言,令文帝十分生气,而陈平却是对答如流,令文帝十分高兴。陈平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能从文帝的具体问题中跳出来,并指出文帝这个问题的前提就是存在问题的:做为丞相他不必知道这些具体数目。

有一个笑话说:有两个面馆,一个面馆总是这么问顾客:“您是要加两个鸡蛋还是一个鸡蛋?”另一个则这么问:“您要不要加鸡蛋?”结果前一个面馆的鸡蛋卖的很好,这是因为人们往往容易陷入到这个问题的陷阱中去,其实,面对这种问题,我们首先就应该质疑它的前提:为什么我一定要加鸡蛋?

聪明的黄琬

汉朝的时候,有一年的正月初一,京城洛阳发生了月食。那时候,人们还不懂得为什么会发生日食。有的人就用迷信来解释,他们说日食就是太阳让天狗给咬上了,必得想法把天狗赶跑,才能救出太阳,所以,一到有日食的时候,人们就又敲锣又打铜盆的,说这么一敲,就能把天狗吓跑,把太阳救出来。

这次日食特别厉害,大白天的,一下子就黑了下采。这一黑不要紧,皇宫里可乱了套;皇帝当时还很小,又不懂事,吓得到处跑。皇太后着急了,赶紧下命令,叫宫里的人全都快快敲锣敲盆,抢救太阳……

这样折腾了好一阵子,日食过去了,太阳又出来了。皇太后松了一口气说:“哼,可把天狗吓跑了,幸亏我命令大家敲锣敲盆。要不然,天狗真的把太阳吃掉,那还了得呀!来呀,把这次日食的情况记下来!”

“是,臣遵旨!”大臣黄琼很快就写了一个日食的记录,大概的意思是这样的:“京城洛阳一带,日食得很厉害,幸亏皇太后圣明,命令一刻不停地敲锣敲盆,才把天狗吓跑,国家从此可以平安无事了,这也是皇帝的大福……”

黄琼写好后,立即呈给皇太后看,皇太后一看就火了,“唉,黄琼真是越老越糊涂了,光说日食得很厉害,究竟食了多少呢?芽干嘛不写明白?芽”

黄琼听说皇太后生气了,吓得他出了一身冷汗,赶紧把记录拿回来重写。可那时候记录日食的一套科学术语,像现在说的什么日偏食、日环食、日全食什么的,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

黄琼写了半天,还是不能把日食的情况说清楚,急得他在屋子里直打转转。

黄琼有个小孙子叫黄琬,那时候他刚刚七岁,他看爷爷这天着急,想了想说:“爷爷,您别着急,我记得天狗吃日头那天,吃得最厉害的时候,剩下的日头跟初三、初四的月牙儿差不多,您就写:食得和月牙儿差不多,不就明白了吗?”

“对对对”,黄琼一拍大腿说:“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黄琼高兴极了,就用小孙子给他讲的重新写了一份记录,交给了皇太后。皇太后一看,说:“不错不错,同那天的情况一点不差。”

生活中常常遇到这样的事,人们最熟悉的往往又最容易被忽略。在当时能对日食做出如此形象、贴切的比喻,实在是难得,况且这是一位仅七岁的小孩。这说明他是一个有心人,事物在他看来,并不是过眼烟云,而是用心记下了自己所看到的。所以,一旦产生联想,他便显得比别人聪明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