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古代哲理故事大观
2176200000069

第69章 人物故事(6)

丘迟一书平息干戈

战争是残酷的,每一场战争都要消耗巨大的财力物力,使成千上万的人死伤。我国历史上曾有过一封书信平息战火,招降千军万马的故事。写这封书信的入就是被称为“大智之人”的南朝齐梁时代的丘迟。

丘迟?穴463~508?雪,是吴兴乌程?穴今浙江湖州?雪人。其父丘灵鞠是个颇有文才的人。丘迟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八岁时就能写出优美的文章。父亲夸奖他说:“你文章的风骨,气魄都很像我。好好努力吧,今后将青出于蓝,成为一代名士,使文章流传百世!”

受到父亲的鼓励,丘迟的文章也愈写愈好,小小年纪,文名已遍于乡里。20岁时——当时正值齐朝,他以秀才授官至殿中郎。梁武帝萧衍即位后,丘迟在文德殿任职。梁朝开国之初的许多诏书、文告都出自他手。梁武帝见他很有才华,命其任永嘉太守。但丘迟是一介书生,写文章是大手笔,当地方官却毫无能力。结果,他把永嘉境内弄得乱糟糟的,成了一个很不称职的太守。上司或下属都对他意见纷纷,他处境尴尬,深深地感到自己力不从心。

天监四年?穴505?雪年底,梁武帝命萧宏为统帅,率兵北征北魏。军中需要文入,萧宏邀请丘迟任记室。记室是军队中的文职,任务是为统帅出谋划策和撰写文告、书信。这正合丘迟的特长,他欣然应聘,随军出发。

萧宏率领二万多兵马,浩浩荡荡向北挺进,第二年三月来到淮河南岸。北魏方面也派兵南下抵抗。两军在寿阳相遇,扎营相持。眼看一场恶战就要爆发了。

“殿下,先莫急于开仗。兵书上说,知已知彼,百战百胜。魏军有多少人马、士兵斗志如何,大将是谁,这些应先派人探听虚实,然后才可制订我们的策略。”丘迟向萧宏出谋道。

“对,丘记室言之有理。”萧宏点头首肯,他马上派出各路军探,探取敌情。

几天后,军探来报告:魏军号称一万五千人,实际上只有八千兵力,魏军大部分是江南人,他们不愿与梁军作战;主帅是平南将军陈伯之。

“陈伯之,哼!”萧宏听报告后咬牙切齿地说:“这个反复无常的叛徒!待我把他击败生擒,千刀万剐,才解心头之恨!”

“是陈伯之呀!”丘迟却非常高兴,一个别出心裁的策略忽然在他脑海中出现,他对萧宏说:“殿下,我们得用另一套方法对付他了。”

为什么一听到陈伯之的名字,萧宏切齿痛恨而丘迟却欢欣鼓舞呢?芽原来,陈伯之本是齐朝的江州刺史,梁灭齐时,陈伯之与梁军打了几仗,终于归降了梁朝。梁武帝待降将不错,仍让陈伯之任江州刺史的原职,还加封他为镇南将军。陈伯之的老部下邓缮、朱龙符等人在辖区内横行不法,营私谋利。梁武帝命令陈伯之把邓、朱等人捉拿归案,依法惩处。可陈伯之不服从命令。为庇护老部下,他又起兵叛梁,兵败后逃到北方,投降了北魏。

萧宏对陈伯之时降时叛的行为,当然怀恨在心,今见他领兵来抗,必想大战一场,置之于死地而后快。

而丘迟呢,他与陈伯之在齐朝时早已相识,两人关系较好,陈伯之很钦佩丘迟的文才。丘迟深知陈伯之这个人重友情重义气,又深深地热爱着故国江南的秀丽山河,投降北魏是他一时意气用事造成的结果。因此,丘迟决定以个人名义给陈伯之写一封招降信,他要用情义感化陈伯之,使陈偃旗息鼓,再次归降梁朝。

丘迟把陈伯之的性格和自己的打算对萧宏说了,萧宏的怒气消了一大半。他说:“如陈伯之能来归降,当然是好事,我们当然接纳他。谁会希望大战一场使万千生灵遭灾呢?芽丘记室,你赶紧写书,要晓以情义,彰明利害,打动陈伯之的心!”

这是一封十分重要的书信,丘迟动起脑筋来了。他运用优美的词句,选择丰富的典故,通过他那娴熟的文笔,先写好初稿,接着又仔细修改,精心润色,整整花了三天时间。

这封信的标题就叫《与陈伯之书》。信的开头,丘迟先斥责陈伯之忘恩负义,投降北魏;接着又申明梁朝以宽大为怀,对陈伯之的过错既往不咎,希望他再次归降,之后,笔锋一转,又写到江南阳春时节的明媚风光,用故国的美景来打动对方;最后又指出魏军的虚弱之处,点明如果开仗的话,陈伯之必然失败,劝他尽早回头。

丘迟的这封书信用骈文写成,全篇显得委曲婉转,情文并茂。萧宏先睹为快,读后拍案称绝,连声说:“佳作,佳作!”并派人火速将书信送往对方军营。

“将军,梁军差使者送来一封书信。”陈伯之正在军营大帐里专心部署军务,卫兵的报告打断了他的思绪。

“书信?芽梁军中来的?芽”陈伯之拆开信,读了起来:“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

“哦,丘迟写来的私人信。这个大名士倒不忘旧谊,仍惦记着我。”陈伯之自言自语道。

当他读到信中对他投降北魏的行径作严厉的指责时,他的脸一阵红一阵白,不由得羞愧交加。再看到信中说梁朝不记前仇,盼他归降,他的心才平静了些。“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读到这几句,陈伯之坐不住了,江南春景在他脑际映现出来,他的内心涌起了思念故国的情感。读到信的末段,丘迟对魏、梁双方军事形势的深刻分析,使他又感到恐惧。当夜,陈伯之失眠了,丘迟的信从情、义、文等各个角度打动了他,他的思绪如大海波涛,不停地翻滚着……终于,他下了决心,返回故国,归降梁朝!

当陈伯之带着八千余兵马向梁军投降时,梁军大开营门,萧宏、丘迟出门欢迎,盛礼相待。两军将士及驻地百姓得知后载歌载舞,欢声雷动。

梁武帝倒也宽宏,他不记前仇,不仅没杀陈伯之,还封陈伯之为官。

丘迟一封书信息干戈,立了大功,那篇《与陈伯之书》也不胫而走,闻名遐迩。

在中国古代战争中,像这样“化干戈为玉帛”的事例并不算少,而类似丘迟一封书信便平息干戈的事并不多见,军事家们常说:审时度势才能韬略在胸。两军相遇时,丘迟不主张急于开仗,而是要完全熟悉对方后再定作战策略,这种谋略在一般武将身上,是很难表现出来的。

这个故事也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经验:对一个人要全面地看,既要看到他的过失,又要了解当时的背景和他的长处。如果不对一个人做全面的分析,因他的过失而全盘否定他,对人对己都没有什么好处。

李广智退胡兵

李广,西汉名将,陇西成纪人。其先祖李信为秦国名将,曾率秦军追逐燕太子丹直到辽东。公元前166年,匈奴大举入侵边关,李广少年从军,抗击匈奴。他作战英勇,杀敌无数,大受汉文帝的赞赏。公元前157年,汉景帝即位,李广升为骑郎将,成为景帝身边的禁卫骑兵将军。吴王、楚王叛乱时,李广以骁骑都尉官职跟随太尉周亚夫出征平叛,在昌邑城下夺得叛军军旗,立下显赫战功。平定诸王叛乱后,李广调往上谷、上郡、陇西、雁门等西北边陲做太守,抗击匈奴的入侵。

公元前144年,即汉景帝中元六年六月,匈奴攻入雁门郡,直到武泉县,并攻入上郡,抢去了汉在那儿放养的马匹,汉军将士两千多人战死。当时正李广担任上郡太守,曾率领一百名骑士出行,谁知在路上遇到了几千人的匈奴骑兵,匈奴人发现了李广的小队伍,以为是汉军大部队派出引诱敌人进攻的诱饵,都吃了一惊,连忙占据高山并摆开阵势。

李广所率领的一百名骑兵,看到敌我悬殊如此之大,都很害怕,想赶快打马跑回去,李广制止说:“我们已经离开大军数十里远,现在,我们只有一百多人,如果逃跑,匈奴人就会追杀射击,我们马上就完了。现在我们停在这里,匈奴人必定把我们看成是大军的诱敌队伍,一定不敢来进攻我们。”李广命令骑兵们继续前进,来到距离匈奴阵地约有二里远的地方,李广让部队停下来,命令士兵们:“都下马解鞍!”他的骑兵说:“敌人很多而且离我们很近,如果出现紧急情况,怎么办?”李广说:“敌人估计我们会逃跑,我们解下马鞍,向他们表示不逃跑,用这个办法来坚定他们认为我们是诱敌部队的猜想。”

李广的这一招很凑效,匈奴骑兵真的不敢进攻。两军对峙了很久,后来,有一位匈奴将领跑出阵来,监护他的军队,李广翻身上马,和十多个骑兵奔向前去,张弓一箭,便射死了匈奴的将军,然后又返回来,到达他的百骑阵营中,解下马鞍,命令战士们放开战马,躺在草地上休息。这时正是黄昏,匈奴骑兵一直对李广部队的行为觉得奇怪,不敢前来进攻。天色刚黑,匈奴军队认为附近有埋伏的汉朝大军,准备夜间袭击他们,于是领兵撤走了。匈奴军队撤离后,李广舒了长长的一口气,马上率军返回军营。

消息传出后,李广声名大振。公元前136年,李广率军出雁门关,被成倍的匈奴大军包围。匈奴单于久仰李广威名,令部下务必生擒之。李广终因寡不敌众而受伤被俘。押解途中,他飞身夺得敌兵马匹,射杀追骑无数,终于回到了汉营。从此,李广在匈奴军中赢得了“汉之飞将军”称号。后来,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曾赋诗一首,缅怀这位英勇的将领,诗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德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说:“诡诈是以隐蔽自己的企图为前提的,……要使被骗的敌人在理论上犯错误,这些错误最后造成一种后果,使对方看不到事物的真相。”这种诡诈在战争中的一种表现,就是采用疑兵战术误敌。

李广使用的疑兵战术其实是空城计,虽然这里并不是城,而是山,但其实质却是一样的。空城计是一种心理战术。在己方无力对抗的情况下,故意向敌人暴露我方的空虚,就是所谓的“虚者虚之”。敌方产生怀疑,怕陷进埋伏圈内,更会犹豫不前,就是所谓的“疑中生疑”。但空城计是悬而又悬的“险策”,使用此计的关键,是要清楚地了解并掌握敌方将帅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

东方朔智见武帝

东方朔(前154-前93年),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东北)人。性情诙谐幽默,善于辞赋,巧于词令,是汉武帝身边受宠的弄臣。

汉武帝即位初年,征召天下贤良方正之士和有文学才能的人。各地士人、儒生纷纷上书应聘。东方朔也给汉武帝上书,他上书用了三千片竹简,两个人扛才扛得起,武帝花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才将它读完。在自我推荐书中,他说:“我东方朔少年时就失去了父母,依靠兄嫂的扶养长大成人。我13岁才读书,勤学刻苦,三个冬天读的文史书籍就已够用了。15岁学击剑,16岁学《诗》、《书》,读了22万字。19岁学孙吴兵法和战阵的摆布,懂得各种兵器的用法,以及作战时士兵进退的钲鼓。这方面的书也读了22万字,总共44万字。如今我已22岁,身高九尺三寸。双目炯炯有神,像明亮的珠子,牙齿洁白整齐,像编排的贝壳,勇敢像孟责,敏捷像庆忌,廉俭像鲍叔,信义像尾生。我就是这样的人,够得上做天子的大臣吧!臣东方朔冒了死罪,再拜向上奏告。”

武帝读后,哈哈大笑,但赞赏他的气概,于是命令他待诏在公车署中,俸禄不多,也得不到武帝的召见。东方朔本来以为来到公车署中,武帝很快就会召见他的,谁知过了很长时间,也没有见到武帝召见的迹象。东方朔心想:莫非是皇上将我彻底的忘记了?这可不行,得想个办法尽快见到皇上才是。

一天,东方朔出游都中,见到一群侏儒,他顿时心生一计。走到侏儒面前,恐吓他们道:“你们的死期要到了!”侏儒连忙问他为何,他说:“像你们这样矮小的人,活在世上无益,力不能耕作,也不能做官治理百姓,更不要说拿兵器到前方去作战了。像你们这样的人,无益于国家,只是活在世上糟蹋粮食,所以如今皇上一律要杀掉你们。”侏儒听后,抱头大哭起来。东方朔又安慰他们道:“你们先不要哭,我有一个办法能救你们。你们守在这里,等到皇上从这里经过,你们就过去叩头谢罪。皇上便会赦免你们。”

侏儒们每天都守在那里,焦急地等待武帝出现。一天,汉武帝乘辇过来,侏儒们拦在辇前,号泣叩首。武帝感到很惊讶,问侏儒们:“你们为何而哭?”侏儒说:“东方朔说皇上对我们这些矮小的人,统统都要杀掉!”汉武帝叫人马上将东方朔找来,问他为什么要如此说。东方朔回答道:“臣东方朔活着要说,死了也要说这些话。那矮子身长只有三尺多,却有一袋米的俸禄,还有钱二百四十。我身高九尺多,也只拿到一袋米的俸禄,钱二百四十。那矮子饱得要死,我饿得发慌。陛下广求人才,您认为我讲的话对的,是个人才,就重用我;不是人才,就罢退我,不要让我在这里浪费粮食。”皇上听了哈哈大笑,觉得此人确实聪明过人,任命他为待诏金马门。这样,东方朔以后见到皇帝的机会就多了。

战国时的荀子早就说过:“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东方朔可谓是“善假于物”的高手。他凭借自我推荐无法见到汉武帝,便借助一群很不起眼的侏儒成功地见到了皇帝,并且被委以高职。东方朔这一“借”可谓效果斐然!

生活中,每个人的本领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借助身边的人和物为自己服务的人,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中站稳脚跟。当然,这种利用和借助必须以不危害社会和他人为前提。

东方朔正色谏武帝

汉武帝有个姑妈叫馆陶公主,也叫窦太主,她的丈夫堂邑侯陈平英年早逝,窦太主便一直守寡,转眼就到了五十多岁。后来,窦太主结识了一个卖珠宝的女子,这位女子经常到她家去,身边还带了个13岁的儿子董偃。

董偃长得十分漂亮,人又聪明,很是招人喜欢,窦太主就把他留在身旁,教他御射术。到了18岁时,董偃已是个仪表堂堂的英俊少年了,他与窦太主出则执辔,入则侍侧,关系非同一般,整个京师都知道他与窦太主的关系,以董君称呼他。

一天,汉武帝到窦太主家做客,公主激动万分,亲自下厨做菜。武帝坐定后,对姑妈说:“希望能见见你的主人翁。”窦太主就把董偃引了出来。董偃头戴绿帽子,手套皮筒子,跟在公主的后面,对武帝说:“微臣董偃,公主家的庖人,冒死叩拜皇上!”武帝见他长得英俊潇洒,也很喜欢,赏赐了他很多东西,并喊他“主人翁”。从此,董偃经常与武帝斗鸡走狗,游猎踢球。

由于与武帝关系日趋亲热,董偃名声大噪,京城王公贵戚没有一个不认识他的。一天,武帝在宣室设酒宴款待窦太主和董偃。当他们要进入宣室时,武帝身边的弄臣东方朔突然出现,执戟上前阻拦,对武帝说:“董偃有三个罪名,每条罪都是死罪。他以人臣的名义,私侍公主,这是第一条死罪。败坏男女风化,搞乱婚姻礼制,有伤先王的制度,这是第二条死罪。陛下正当壮盛之年,须积思于六经,留心于王事,追慕唐虞的政治,仰敬三代的教化,而董偃却不知依经书劝学,反而以靡丽为重,奢侈为称,尽狗马之乐,极耳目之欲,行邪枉之道,径淫辟之路,这是国家之大贼,社会之大害,这是他第三条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