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古代用人故事大观
2177400000020

第20章 择才篇(2)

鲁庄公是站在公子纠这边的,齐桓公发兵来到鲁境,强令鲁庄公杀死公子纠,交出管仲。鲁庄公一看,大兵压境,不愿意为一个公子纠冒亡国的危险,就急忙下令将公子纠杀死,又叫人把管仲抓起来,准备送给齐国。谋士施伯对鲁庄公说:“是天下奇才,如果齐国用了他,富国强兵,对咱们是莫大的威胁,我看还不如把他留在鲁国。”

这时候,鲁庄公的心里只有国门外的齐军,哪里还敢把管仲留下重用?施伯话还没说完,鲁庄公说:“那怎么行,齐桓公的仇人,我们反而重用,齐桓公是不会饶过我们的。”施伯说:“您如果不重用,就干脆把他杀了,也免得齐国用他。”鲁庄公动了心,打算杀死管仲。

鲍叔牙派到鲁国去接管仲的隰朋,听说鲁庄公要杀管仲,,急忙跑去对鲁庄公说:“我们国君对管仲恨之入骨,非要亲手杀他才解恨。你们把他交给我吧。”鲁庄公只好将公子纠的头连同管仲都交给隰朋带回齐国。

管仲进了齐国的地界,鲍叔牙早就等在那里了。他一见管仲,如获至宝,马上让人把囚车打开,把管仲放了出来,一同回到临淄。鲍叔牙把管仲安排在自己家中,随后去向齐桓公推荐管仲。

齐桓公说:“管仲不就是射我衣带钩的那个家伙吗?他射的箭至今我还留着呢!我恨不得剥了他的皮,吃了他的肉,你还想让我重用他?”

鲍叔牙说:“那时各为其主嘛!管仲射您的时候,心里只有公子纠。再说,您如果真要富国强兵,建立霸业,没有一大批贤明的人是不行的。”

齐桓公说:“我早已经想好了,在我的大臣中,你是最忠心、最能干的了,我要请你做相,帮助我富国强兵。”

鲍叔牙说:“我比管仲差远了,我不过是个小心谨慎、奉公守法的臣子而已,管仲才是治国图霸的人才哪!您要是重用他,他将为您射得天下,哪里只射中一个衣带钩呢!”

于是,齐桓公任命管仲为相。

管仲病重的时候,齐桓公问他谁能够接替他管理国家,当时齐国有名的大臣宁戚、宾须无已经先后去世。

管仲叹了口气说:“哎!可惜宁戚早死了。”齐桓公问:“除了宁戚之外,就没有别人了吗?我想任用鲍叔牙,你看怎么样?”齐桓公心想:鲍叔牙是元老重臣,对国家有很大功劳,而且又是管仲的朋友、大,他肯定会同意。

不料管仲却说:“鲍叔牙虽是个道德高尚的人,但是您不能让他做相,管理国政。因为他对别人的过错老是记在心里。这谁受得了?做相的人,度量不大一些怎么行呢!”

齐桓公想了想,觉得很有道理,便问:“隰朋怎样?”

管仲说:“隰朋为人很谦虚,遇事不耻下问,又能公而忘私,做相是可以的。”说完,长长地叹了口气,自言自语说:“怕隰朋年纪太大,活不了多久了。”

过几天,管仲的话传到某个奸人耳朵里,他马上去找鲍叔牙,对他说:“老将军,谁不知道管仲是您推荐的啊!可是管仲这个人忘恩负义,国君让您做相,他却说您一大堆坏话,推荐了隰朋,我真替您抱不平!”

对方满以为鲍叔牙听了这番话,会要恨死管仲,谁知道鲍叔牙反倒哈哈大笑,竖起大拇指说:“管仲忠于国家,不讲私人交情。这正是我推荐管仲的缘故啊!隰朋比我强多了。”对方碰了一鼻子的灰,满面羞愧地溜走了。

后来,管仲去世了,齐桓公采纳了管仲的建议,任用隰朋做相。没过一个月,隰朋也死了。齐桓公请鲍叔牙做相,鲍叔牙认为自己不合适,坚决不同意。齐桓公说:

“现在朝廷里没有比你强的了,你不同意,那么让谁来做相呢?”鲍叔牙只好从命。

鲍叔牙做了齐国的相以后,继续施行管仲的政策,所以齐国还能保持霸主的地位。

从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可以看出,鲍叔牙有知人之明,他向齐桓公推荐任用了管仲,使齐国富强起来。后来,管仲并没有因为这个原因就推荐鲍叔牙接替自己做相,而是推荐了比鲍叔牙更贤能的人。鲍叔牙不但没有责怪管仲,反而认为管仲做得对。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同时又以国事为重,心怀坦白。后人一直称赞他们这种真正的交情,“管鲍之交”就意味着这种意思。

用人点拨

管鲍之交最可贵的是做到了唯贤是举、荐贤不避党的举荐原则,他们是最好的朋友,然而就是因为最好的朋友,鲍叔牙才热切地向齐桓公推荐与齐桓公有一箭之仇的管仲,因为鲍叔牙知道管仲是射天下的相才,自己自愧不如;正是因为最好的朋友,管仲才诚恳地劝告齐桓公不要选择鲍叔牙做丞相,因为管仲知道在宽以待人上鲍叔牙还欠宰相的气度。可见,双方都深切地知道对方、清醒自己,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很坦荡地表达出来,这让齐桓公甚为诧异,让旁人起了离间之心,事实证明,这才是他们伟大的友谊,在举荐的大公之心面前,任何离间和挑拨都是无力的,直言不讳、有一说一,这种耿介的管鲍之交是齐国的大幸,也是齐国的大兴。

今天虽然很难再找管鲍之交,但是它说明了一条择才的原则:举荐离不开友情,又不能混淆。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往往是朋友之间互相了解,向公司推荐自己的朋友,可以说是举才的一个途径;但同时,又可能造成一个麻烦,就是发展小集团,朋党朋党就是这个道理,无形中也会靠朋党羽翼来扩展自己的影响力,滋长了包庇和掩盖。古人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告诉我们怎样在公司处理友情和工作的关系,底下是朋友,但是工作上要公事公办,如果不是某个位置合适的人选,就要选择更合适的,公私分明的处事原则做起来可能会有面子上的过不去,但是真正落实下去,对公司的长远发展会大有裨益。

勇者反被勇者伤

郑庄公准备伐许。战前,他先在国都组织比赛,挑选先行官。众将一听露脸立功的机会来了,都跃跃欲试,准备一显身手。

第一项是击剑格斗。众将都使出浑身解数,只见短剑飞舞,盾牌晃动,斗来冲去。经过轮番比试,选出了6个人来,参加下一轮比赛。

第二项是比箭,取胜的6名将领各射3箭,以射中靶心者为胜。有的射中靶边,有的射中靶心。第5位上来射箭的是公孙子都。他武艺高强,年轻气盛,向来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只见他搭弓上箭,3箭连中靶心。他昂着头,瞟了最后那位射手一眼,退下去了。

最后那位射手是个老人,胡子有点发白,他叫颖考叔,曾劝庄公与母亲和解,郑庄公很看重他。颖考叔上前,不慌不忙,“嗖嗖嗖”三箭射击,也连中靶心,与公孙子都射了个平手。

只剩下两个人了,庄公派人拉出一辆战车来,说:“你们二人站在百步开外,同来抢这辆战车。谁抢到手,谁就是先行官。”

公孙子都轻蔑地看了一眼自己的对手,哪知跑了一半时,公孙子都却脚下一滑,跌了个跟头。等爬起来时,颖考叔已经抢车在手。公孙子都哪里服气,提了长剑就来夺车。颖考叔一看,拉起来飞步跑去,庄公忙派人阻止,宣布颖考叔为先行官。

公孙子都怀恨在心。

颖考叔果然不负众望,在进攻许国都城时,手举大旗率先从云梯上冲上许都城头。眼见颖考叔大功告成,公孙子都嫉妒得心里发疼,竟抽出箭来,搭弓瞄准城头上的颖考叔射去,一下子把颖考叔射了个“透心凉”,从城头上栽下来。另一位大将假叔盈以为颖考叔被许兵射中阵亡了,忙拿起战旗,又指挥士卒冲城,终于拿下了许都。

可怜武功盖世的颖考叔落了个被人陷害的下场,郑庄公看着满身鲜血的颖考叔,又看着也是一员猛将的公孙子都,两下都无法交代,两下都无法埋怨,只得伏尸大哭:“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这真是勇士反被勇士伤!”用人点拨颖考叔的教训容易被看作竞赛选拔的反面教材来对待,也就是一方面在看到竞争择才的优点的同时,还要看到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即竞争容易产生的敌对情绪,下属之间因为竞争造成的反目成仇、勾心斗角、人心不和,可以说颖考叔就是敌对、妒忌的牺牲品,正如郑庄公所哭的“何必当初”,言下之意就是否定竞争的选才制度了。

然而,如果换个角度看,颖考叔的教训恰恰是郑庄公一手造成,不是竞争让两个勇士反目成仇,而是郑庄公没有给两个勇士充分竞争的机会才酿成的后患。颖考叔和公孙子都旗鼓相当,就算是抢战车的环节,也只是因为公孙子都大意的跌倒,才让颖考叔捷足先登,郑庄公可能是念在颖考叔“年纪一大把”的分上,顺水推舟让颖考叔得了第一,却不想竞争场上人人平等,不分老幼,公孙子都就是两个字“不服”!倘若是郑庄公能及时地纠正竞争定位,让二人再赛,针锋相对,非要争出个实力的水落石出,让对方心服口服,试想,在面临行军作战的关键时刻,公孙子都还能一见颖考叔又一次捷足先登而咬牙切齿,一箭报私怨吗?

由此我们得知,竞争择才拼的是实力,无论如何,必须将实力较量贯彻到底,而不能有任何的偏袒和成见;其次,竞争择才结的是友谊,而不是仇恨,心胸狭窄、小肚鸡肠的公孙子都实在是有欠比赛风度,而锋芒毕露、不甘示弱的颖考叔又太过求急心切、当仁不让,双方都没有让一让的雅量和气度,反倒是你死我活的杀气腾腾,在这样的氛围中,竞争就变得不是为了选才,而是伤才了。这就提醒择才者要把握竞争的度,把握得好,你赶我拼,再创佳绩,把握得不好,则就是上面我们所说的有关竞争的负面影响,它的的确确是存在的。

晋文公尽释前嫌

重耳在62岁做了晋国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文公也是大器晚成,年过花甲始称君。

晋文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派人杀了他的侄儿晋怀公,也就是晋惠公的儿子。晋怀公被杀,吓坏了晋怀公的随从吕饴甥、裕芮。他们二人想:晋文公只是为了稳定军心、民心,才放过了他们,一旦地位巩固了还会杀了他们的。

于是他们找到勃?,商议谋杀晋文公。勃?说:“晋文公刚一做国君,晋国百姓的生活就安定了下来,可见晋文公深得人心。而且也没有杀你们二位,可见肚量很大,我们为什么还要杀他呢?”

吕饴甥说:“晋文公迟早会杀我们的,他连自己的侄儿都会杀,还会放过我们吗?我们三番五次追杀他,他忍辱而逃,在外漂泊整整19年,他会忘掉过去的恩怨吗?”

裕芮说:“杀了晋文公,我们还有一条出路,不杀晋文公我们只有死路一条。”勃?点头答应。

这一天夜里三更时分,宫门突然失火,火光冲天,而又有风,火势越来越猛。宫内乱作一团。这火正是裕芮所放,吕饴甥、裕芮各带一班人马在东西门口把守,准备杀重耳。而重耳这时早已安全地从南门口出来了,南门是勃?把守的。原来勃?早已告诉了重耳。

勃?本是一位重臣,他两次追杀重耳,都是受晋献公和晋惠公之命。而这一次,他想:重耳已是国君了,我若再杀重耳,岂不是杀君吗?天下之人岂不笑我不忠吗?

于是勃?没有听吕饴甥、裕芮的话,而将二人的密谋告诉了晋文公。

晋文公将计就计,命宫中的人从南门走。吕饴甥、裕芮觉得很奇怪,原因是没有一个人从东门、西门跑出来,更不用说重耳。正在二人还在指挥时,早有晋军大将将二人擒住,押到了晋文公面前。晋文公大怒:“我放了你们,不怪罪你们,你们却还想杀死本王,推出去,斩首!”

勃?这次救驾有功,而且对君王一心不二,得到了晋文王的重用。有人劝阻重耳:“主公不要相信勃?,他两次暗杀你,一次还斩断了你的一节袍袖,害得你四处奔走,您难道忘了吗?”

晋文公说:“那都是过去的事了,我相信他。”

当年重耳逃跑时,管理财务的头领卷走钱财,害得晋文公差点饿死在路上。他一听说重耳做了国君,:重耳要怪罪下来,早晚难逃一死,我不如去请罪,重耳豁达,或许还能饶我一死。于是那个头领前来向重耳请罪。这可气坏了魏武子,他气呼呼地说:“主公你若不杀了这个可耻的头领,我就告劳还乡。”晋文公说道:“这是为何,头领一时贪财,我们就原谅他一次吧!”

魏武子始终咽不下这口气,执意要回老家,晋文公左右为难,心想:杀了头领,头领就没有改过的机会;不杀他,我的左膀右臂魏武子就要离我而去,要没有他的出生入死,岂有我晋文公的今天。

正当晋文公胡思乱想之时,那个当年逃跑的头领,手拿宝剑,见到魏武子,说道:“大将军若不能容我,那就请杀了我,以免主公左右为难!”说着宝剑向前一推,魏武子也深受感动,一为这个头领所为,二为主公如此爱惜自己,心想:主公不忘往日的情意,我虽老,仍舍不得我离去。想着想着,魏武子伸手相搀,扶起了头领,君臣合欢。后来晋文公又重用头领,那个头领百般努力,几年后,把晋国的财务管理得井井有条。

晋文公不计前嫌,重用勃?,又重用当年逃跑的头领。众人见晋文公如此豁达大度深感佩服,一时间,有才能的人纷纷投靠晋文公。晋文公爱民如爱子,很重视农业的发展。渐渐地,晋国的国势越来越强。百姓安居乐业,到处是一片太平的新景象。晋文公勤于朝政,广纳贤士,得到了天下人的尊敬。用人点拨晋文公的择才态度是只要能共事,共谋大业,不管以前发生过什么恩怨、纠葛和不快,都过往不咎。晋文公能够原谅不断暗害自己的勃?,抢走自己钱财的强盗,还有什么人不可原谅。晋文公年过花甲始称君,经历了大半个人生的坎坎坷坷,他深切地懂得人的弱点,也悲悯人的弱点,能做到这样的高风亮节,实在是生活的苦难磨炼出的。正是抱着尽释前嫌,原谅过去的宽容之心,晋文公择才方才海阔天空。普天之下,唯看到贤才,小人也被感化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境界,这个强盗不是最好的说明吗?

我们说择才,总是强调对人才的要求,人才要具备哪些标准,才为人才,殊不知择才者自身的道德修炼也是重要的一环,唯有择才者以身作则,超越常人的私心、恩怨和得失。这种春风化雨的择才态度,恐怕都免去了筛选的步骤,人才闻声而来。

郑穆公封牛贩子当军尉

公元前628年,从郑国退兵的秦穆公得知郑国又与晋国好上了,认为郑国骗了他。乘晋文公重耳病亡,儿子晋襄公刚即位,全国上下正忙于国葬之际,与留在郑国守北门的三个秦将作了里应外合的密谋,派孟明视为大将,西乞术和白乙丙为副将,率300辆兵车偷袭郑国。

郑国有个叫弦高的牛贩子,正赶着一群牛去洛阳卖。他在途中碰到刚从秦国回来的好友蹇他,得知了秦国欲偷袭郑国的消息。他想到自己的国家危在旦夕,百姓生命财产就要遭到损失,强烈的爱国思想使他急得团团转。

弦高心想这里离郑国都城还有两天路程,秦军指日即到,通知郑穆公已经来不。他突然急中生智,决定扮作郑国特使,冒称受郑穆公之命,中途慰劳秦军,给秦军制造郑国已知秦军偷袭的消息,已做好迎战准备的假象,诱骗秦军退兵。于是弦高一面派人抄小路通知郑穆公,一面挑选了12头肥牛和4张熟牛皮,穿着官家服装,乘着马车,带着随从,在秦军必经之路等候秦军。

弦高等了不久,秦军果然浩浩荡荡地开来了。他往前拦住去路,拱手作揖,并高喊道:“郑国使臣弦高,受国君派遣,专程来此慰劳贵军,求见孟将军。”

孟明视不禁大吃一惊,暗想这次偷袭本是绝密行动,郑国怎么会知道,这么远派使臣来,必定有细。随即下马接见来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