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古代用人故事大观
2177400000021

第21章 择才篇(3)

弦高说,听说秦国军队要去郑国,不知是路过还是协助郑国防务。郑国虽小,为了自己的安全,将士们经常日夜轮班,警惕地守卫着每寸领土。如果有人敢来侵犯,郑国是有能力把他们驱逐出境的。如果秦军帮助郑国搞防务,那就不用了。郑穆公特派他为特使,带了12头肥牛和4张牛皮,前来犒劳秦军,请将军笑纳。

孟明视听到来者话里有话,知道郑国不仅得知秦国的偷袭计划,还做了防御准备,弦高前来定是先礼后兵。只好推说他们不是去郑国,只是路过罢了。对郑国的犒劳,请弦高代向郑穆公致谢。说罢,绕道攻占了滑国(今河南省内),然后率军回国。

郑穆公接到弦高送来的报告后,立即派人到北门观察守门的秦军动静。只见秦军刀枪擦得雪亮,马匹已经喂饱,乃知弦高的通报属实,于是紧急动员全国准备迎战秦军。忽然探子来报,前来偷袭的秦军已被弦高用劳军之计退了。郑穆公如释重负,于是派人向三个守北门的秦将说:“你们整装待发,定是想回国了。郑穆公现在已经知道,特派我来相告,你们离家两年了,思乡回国是人之常情,那就请便吧。”等候秦军已久的三个秦将早知秦军已退,大事已经泄露,只好连夜率军回秦。

郑穆公对弦高在这一国难当头之际的行动深为赞许。他连忙召见弦高,亲自出城迎接他,设宴款待了他。在宴会上,穆公当众说,弦高这个为救国而自命的特使当得好。他不用一刀一枪,智退了前来偷袭的秦军,立了惊世奇功,是郑国的一流人才。说罢,封弦高为军尉。

用人点拨

牛贩子弦高自命特使,智退秦军。郑穆公将他封为军尉,是他纳贤不拘贵贱之名。司马光说,才是得之资,德是才之帅。弦高之智,并非奇招,无非是出自于他怀有满腔热爱郑国之德。一个人再有才,如果没有德,为民造福的良智是难得使出来的。所以,择贤应坚持以德为主,德才兼备的原则,切忌重才轻德。

举不避亲,荐不避仇一天,晋悼公和祁黄羊讨论政事。当谈到官吏任免和任派问题时。晋悼公说:

“现在南阳还缺个县令。南阳是我国一个重要的农业、军事重镇,这个南阳县令一定要是个德才兼备又能处理政务的人才行啊。前任县令就是因为贪财、好色,在任时只顾收敛钱财,贪慕美色,疏于政务。搞得南阳人民怨声载道。你看看目前谁能胜任啊?”祁黄羊思索了一下说:“,解狐勤于政事,让他去吧!”晋悼公睁大眼睛,不解地问:“我听说,你家和解狐家有世仇,你们两人势不两立,见面都不会讲话,怎么你会推荐他呢?你不会想让他去出丑,然后让我治他的罪吗?”祁黄羊郑重地说:“大王,我的为人相信您也有所耳闻。我不是那种小人。解狐对时政有着精辟的见解,同时又有丰富的治理经验。您是问我谁能胜任南阳县令,并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我只不过根据事实禀报罢了。”

接着,晋悼公又问祁黄羊:“现在县里缺一个执法大臣,你看谁合适啊!”祁黄羊想了想说:“大王,祁午能胜任。”晋悼公说:“祁午不是你儿子吗?怎么推荐自己的儿子,?”祁黄羊答道:“祁午正直、坚贞、善恶分明,又不会为金钱、美色所动,能够执法严格,是一个难得的执法大臣。大王您是问我谁能胜任执法大臣,并没有问我的儿子是谁,我只是实事求是罢了。”

晋悼公点点头表示赞许。

祁黄羊接着说:“大王,当您让我举荐大臣的时候,我并没有考虑谁是我的亲人,谁是我的仇人,我只是根据他们的德行、能力,据实禀报!”

晋悼公见祁黄羊举不避亲,荐不避仇,就采纳了他的意见。用人点拨“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是春秋时晋国大夫祁黄羊如此荐贤留下来的。无论是推举解狐还是他的儿子,祁黄羊都是出于公心,“据实禀报”。有的人,为了避免“任人唯亲”的嫌疑,通常不举荐与自己有关系的人,造成了人才的浪费;有些人却因为与某人不合,而避讳举荐此人,造成了对人才的压抑。,还是祁黄羊有勇气,不畏世俗。

精明的领导者,在举荐人才时,只会考虑其是否有才能,是否适合企业的需要,而不会考虑是否与其有仇,是否是自己亲人,这样对企业的发展才有利。

工之侨卖琴

在很久很久以前,中国有一个很高明的琴师,他的名字叫工之侨。工之侨能够弹奏出一手动听的琴乐,同时还会自己动手做琴。

村里有个人知道工之侨很喜欢琴,特意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托人弄来了一段好桐木,他把这段桐木送给了工之侨。工之侨拿到这段桐木后一看,高兴得不得了,这可是做琴的好材料啊。他连夜就画了好几张制琴草图,最后他挑选出一张最满意的,按照草图的模样在桐木上精雕细刻起来。工之侨整整花了一年时间,终于把桐木制成了一张琴。

简直出现奇迹啦!工之侨安上琴弦弹奏起来,发出的声音美妙极了,就像金玉合鸣。工之侨高兴地说:“我造了一辈子琴,也弹了一辈子琴,可是像这样的琴,天下少有呢!”他觉得这张琴应该是世界上最好的琴了。

工之侨得了一张好琴的消息立刻传开了。全村的老百姓都跑来看,啧啧称赞不已。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到了主管礼乐的官府。官府把工之侨叫了去,要工之侨说说这张琴的优点,并叫工之侨当场演奏一番。但是官府闹了半天,却无人识货,结果乐官们又叫了全国最好的乐师们来鉴定。这些乐师们本来就不学无术,本就看不起工之侨。他们只是围着琴,这里弹弹,那里听听,说不出什么道理。最后你看我,我看你,摇摇脑袋说:“这张琴并不值钱,因为不是古代的,它的年代不够久远啊!”乐官听了乐师们的意见后,就把琴还给了工之侨,并高声骂道:“这种不值钱的琴今后不准再宣扬!”

工之侨气坏了,心里非常失望,回到家几天几夜没有睡好觉。难道是琴不好吗?不!那乐工连琴都没有弹一下,根本就听不到它的音质,凭什么就断定这琴不好呢?于是,工之侨请来了刻工,在琴上添了些仿古的花纹,又请来了漆工,在琴身上刻了一些谁也看不懂的蝌蚪文字。最后工之侨自己又制作了一只美丽而精致的小盒子,把小盒子连同琴一起埋进土里了。

转眼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工之侨把琴和盒子从土里挖了出来,一看还真有点像古董,于是就拿到市场上去卖。

这时有个大官路过这里,一眼就看见了这张琴,琴身上斑斑驳驳,还有许多看不懂的蝌蚪文和古彩花纹。他接过琴看了半天,赞叹不止:“这可是张历史悠久的好琴啊!”他当即掏出了200两黄金,出高价买下。

大官拿着琴献给了朝廷。朝廷又叫当初那些乐官来荐评一番。这次朝中那些乐官见了,争相传看,一个个赞不绝口,一致说:“这张古琴简直是国宝,太妙了,音质好,造型好,文字与画也好。难得呀,难得。”

工之侨听到后想起当初无人识琴的情景,不禁摇头又叹气:明明是一张好琴,有些人不仅不识,而且偏偏要百般挑剔。如果是难得的人才,也是这样对待的话,那不是糟糕透顶了吗?用人点拨

我们常常发出感叹:“天妒英才”,究竟是天不容英才,还是英才不被天容呢?说到底是因为世俗对人才的偏见,才让英才落马,排斥到社会的边缘。为什么会有种种对人才的偏见呢?譬如说工之侨的琴,琴是一张好琴,可为什么这么多行家里手都不识琴,不由不让我们深思。他们是懂琴的行家,而且是皇家琴师,这样的级别可谓高了,可是为什么有了这样优越的专业知识,仍旧蒙蔽了他们鉴琴的眼睛呢?看来,这里的问题不是不懂行,就是因为他们抱守残缺的种种鉴琴标准蒙蔽了他们的眼睛。在他们看来,好琴一定要是出土的、残破的、古董的,不符合这些标准的琴,即便是再动听,再悦耳,也是废琴一张,工之侨的悲哀就在这里,工之侨的包装也就在,可以说,不是工之侨被行家愚弄了,而是行家被工之侨愚弄了,这张琴的价值终究是被肯定了,然而这张琴与生俱来的天分却被否定了,是幸抑或不幸,恐怕是不幸多一些。

琴行如此,择才何尝不是如此呢?多少英才被排挤在择才的范围之外,默默无闻,却留给世人真正的艺术、创作和发明,直到被湮没了许久才又从故纸堆中出土,重见天日,焕发异彩,试想,难道不是英才走了一条与古琴相反的道路吗?古琴埋在土里才顿时生辉,人才却要超越所处的那个时代才能被后人推崇,这难道不是说只有超越时代限制的选才标准,才能挖掘出真正的人才吗?也就是我们所呼唤的英才,看来,天妒英才,妒的是被世俗偏见蒙蔽的英才,然而终有一天,会冲破种种偏见和限制,重见天日,被公认为旷世奇才。

“工之侨卖琴”提醒我们,择才者切勿先入为主。

平原君荐贤不计私怨

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之子,惠文王之弟。司马迁称之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他礼贤下士,门下宾客数千人。

赵奢,战国后期赵国名将。赵惠文王时,赵奢初做赵国的田部吏,专门负责征收田赋。可是在当时,征收田赋特别困难,尤其是征收官家的更加困难。可是赵奢却执法无私,从不惧怕当时的权贵,也不怕得罪他们。

有一天,赵奢带着人来到了平原君的家里征收田赋。当赵奢对平原君的一位家臣说明来意之后,没想到这位家臣傲慢地看了一眼赵奢,说:“你知道你是站在谁家的府门外吗?”赵奢耐着性子点了点头说:“这我当然知道,这是大名鼎鼎的平原君的府邸。”这位家臣更傲慢了:“既然你知道,那为何还来这儿征收田赋?你的胆子可真不小啊!”这可有点惹恼了赵奢,他沉着脸说:“难道平原君就不该上交田赋?”这位家臣大声嚷起来说:“!平原君与惠文王是兄弟。还交什么田赋?还不快快给我滚开!”赵奢大怒了,大声喝道:“岂有此理!大王有令,违抗君命不交赋者,斩!来人,将他绑了,就地斩首!”就这样,他一连斩了好几个违法的平原君的家臣。

赵奢依法处置此事,当然得到了人们的拍手称赞。但是这也无疑是在虎口里拔牙,必定会得罪平原君的。因此很多人都劝赵奢赶快逃到别国去躲一躲,免遭杀身之祸。但是赵奢却是毫不畏惧。果然,平原君得知此事后,怒不可遏,立即命令武士把赵奢擒进府内,二话不说就要问斩。赵奢毫不惧色,挺着胸膛质问平原君道:“你为什么要斩我?”平原君说:“你先回答我,为什么斩我家臣。”赵奢说:“他们拒交田赋,王法不容。”平原君又问:“我是什么人你难道不知道吗?”赵奢说:“我当然知道,您是赵国的相国,名扬天下的贤公子。可是不管您是谁,都不应该纵容您的家臣不奉行公事,拒交田赋。因为你做贵族都不守法的话,国法就会削弱;国法削弱了,国家就会衰弱;国家衰弱,各国就会进兵侵犯赵国;各国进兵侵犯,赵国就不能存在,那您的地位,您的财富,您的名誉,又怎能保得住呢?您还怎么保持现在这样的富贵?反之,像您这样有着高贵地位的人,如果能够奉公守法的话,那么全国上下就会公平合理;全国上下公平合理,国家就会强盛;国家强盛,赵国统治就会更加巩固,您作为国君的亲族,也必定会更有地位、财富与名誉,天下人也必定会更加尊敬你。”

赵胜听了赵奢的这番话感到很有道理,顿时惭愧万分,然后就转怒为喜了。当他发现赵奢是个难得人才的时候,毫不犹豫地将赵奢保举给了赵惠文王。赵王也很赏识他,封了他一个掌管整个赵国税收的官。赵奢走马上任后,没有仗着权势欺杀百姓,仍然公正、无私的处理一切事务。,赵奢又被赵王任命为大将,为赵国建立了汗马功劳。

赵奢死后,赵王为追念他为赵国建立的功绩,厚葬于邯郸附近的西山,时人称之为“马服君”。其子孙以马为姓。用人点拨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特指身为百官之首的宰相必须能团结百官,搞好内部建设,抗御外来侵略。宰相缺此胸怀,常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之想,一味党同伐异,就没有成为贤相的基础。

博大的胸襟!恢弘的意识!从容的气度!正是成功的择才者所必备的。

人,就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大胸襟的主要尺度之一。是否具有大胸襟,是能否广得才、精择才的必备素质。相反,妒贤嫉能,小肚鸡肠,护短庇亲,这样的择才者反倒是对人才的伤害。

毛遂自荐

秦国攻打赵国,占领了许多地方,连赵国国都邯郸也被包围了。形势十分危急,赵国的国君现在已是孝成王了,他见国都被围,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就把平原君找来商量。

平原君叫赵胜,是赵孝成王的叔叔。和齐国的孟尝君一样,他也喜欢收养门客,靠着门客给他出谋划策,在当时有很大名声。平原君见了赵王说:“现在国都被围,形势危急,光靠咱们赵国自己的力量恐怕难以保住国都,只好向楚、魏求救。魏国和我们关系还可以,而且我和魏公子信陵君交情很深,我写封信去,估计会派救兵来。只是楚国离我们较远,楚王又害怕秦国,不一定会答应出兵。但楚是大国,举足轻重,必须争取它的帮助,我打算亲自到楚国去一趟,说服楚王派兵,您看如何?”赵王一听很高兴,就点头同意了。

平原君回来把这件事同门客说了,决定在门客中挑选20个文武双全的人跟他一起到楚国去说服楚王出兵救赵。平原君挑来挑去,只选出了19个人,别的人不是没有口才,就是武艺太差,平原君感慨万分,说:“哎,花了几十年,养了这么多门客,如今连20个管用的人也挑不出来,全才实在太少了。”

这时从后面角落里传来一个声音:“公子看我能不能凑个数啊?”

平原君并不认识说话的人,就问:“先生尊姓大名?”回答说:“姓毛名遂。”

平原君想了想,好像不记得有这么一个门客。毛遂接着说他已经给平原君当了3年门客了。

平原君冷笑道:“我听说有才能的人,不管到什么地方,他的才能就像锥子放在口袋里一样,锥尖马上就会扎破口袋露出头来。如今先生在我这呆了3年,我不知道您,看来是没什么本事,跟我去又有什么用?”

众门客都嘲讽地笑起来。

毛遂并不介意,从容地说:“问题是公子您一直没有把我放在口袋里,要不然我的才能早已像锥子一样全部显示出来了。岂止是只露个尖呢?”

平原君见他机敏过人,就同意他加入了去楚国的队伍。到了晚上,平原君和门客们化装悄悄溜出了城外直奔楚都去了。

平原君一行来到楚都,第二天一早就去拜见楚王。平原君让毛遂等人在殿外等候,他自己进去先和楚王谈判,可谈来谈去,一直到中午,楚王仍不答应派兵援赵,在殿外等候的毛遂按捺不住,大步流星地冲进殿去。楚王一见闯进个外人,很是恼火,就喝问他是何人,平原君说:“这是我的门客毛遂。”

楚王一听,更为恼火,斥责道:“我跟你主人议事,你来干什么,赶快给我退下去!”

毛遂不但不后退,反而手按长剑,走到楚王跟前,说:“和纵抗秦是天下大事,大家都可以议论,大王凭什么不让我说话,还赶我出去?告诉您,如果我想的话,随时都能见到您的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