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古代用人故事大观
2177400000038

第38章 择才篇(20)

一天,康熙召鳌拜进宫,说有要事相商。鳌拜不知是计,便大摇大摆地来见皇帝。只见康熙端坐宝座,两边站立的都是一班少年侍卫。鳌拜不把他们放在眼里,没有任何戒备,依旧傲慢地走到了皇上面前。康熙见时机已到,便果断地作出了擒拿的手势。少年侍卫一拥而上,将鳌拜团团围住。鳌拜大吃一惊,还以为是皇上与这些孩子在玩耍,但是,这些少年侍卫,围在鳌拜身边,这个抢腿,那个擎手,一个抓住头,一个揽住腰,顿时将鳌拜掀翻在地。鳌拜也不是等闲之辈,他号称“满洲第一勇士”,虎背熊腰,力大无穷,武艺高强。他猛一挣扎,那些孩子便被他绊翻在地。双方的厮杀是激烈的,鳌拜奋力抵抗着少年侍卫的进攻,但是,那些孩子是经过一年训练的精英,他们又都忠于康熙的热血青年,血气方刚,岂容奸人逃脱。尽管敌不过鳌拜,少年侍卫仍死命纠缠住。双方陷入势均力敌的局面。正在这紧急关头,康熙拿出暗藏袖中的匕首,一刀刺进鳌拜的胸中,趁此时机,少年侍卫一拥而上,将鳌拜擒住。康熙当即宣告:鳌拜谋反,令监禁听审。

康熙巧妙地翦除了权臣鳌拜和他的党羽,自己临朝亲政。康熙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平息了三藩叛乱,收复了台湾。康熙在位60余年,威震欧亚,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康乾盛世”,是历史上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

用人点拨

康熙是个少年天子,他手下的侍卫也是与他同龄的少年郎。他们的对手是老谋深算、力大无穷的鳌拜,这样一群稚气未脱的少年郎能活活把鳌拜生擒,实在是让人惊叹这帮少年的智慧和本领;鳌拜武功盖世,勇猛老辣,何以败在一群少年手里,这不单是人多势众的原因,致命的原因恐怕就是鳌拜根本不把少年郎放在眼里,一向老谋深算的鳌拜却对几个乳臭未干的小儿掉以轻心,恰恰是康熙掩饰自己最好的靶子,也是鳌拜的致命伤,这就好像阿壁硫斯的脚踵一样,刀枪不入,唯有脚踵是致命伤。谙知此道,鳌拜在康熙眼里不过是一个弱者,抓住机会,尽显少年人的英气和豪气,“自古英雄出少年”恐怕就是针对鳌拜这样的轻敌心理成长起来的。

“不以龄举人”,尤其针对童叟两极,而孩童的身份尤其不可小觑。甘罗十二岁做丞相,智力超群;康熙的少年侍卫生擒鳌拜,本事超群。凭智慧还是本领,少年人都能出奇制胜、化险为夷,关键是看择才者是否重视,是否一视同仁,如果只是当戏言,好哄骗,这样的择才态度,还会鼓励“自古英雄出少年”吗?

李光地的童年故事

清康熙年间,有一个同时活跃于政界和学术界的人物,叫李光地,他为清廷出谋划策,平定耿精忠叛乱,收复台湾,是一个出色的谋略家。

李光地早熟早慧,机密过人。9岁那年,不幸落入绿林大盗之手。当时,李氏一门人丁兴旺,家族中在外为官者不少,大家都说:“李家‘风水’好。”山里一姓李的绿林首领,绰号“李大头”,看中李家这块“风水宝地”,想据为己有。

一天清晨,李大头率一批唆蠫,杀气腾腾地占领了李氏祠堂。族长召集族人商量对策,李光地随父亲也来到了这里。

李大头看到了眉清目秀的李光地,突然冒出一个奇特的想法:自己的儿子已经8岁了,总不能接自己的班做强盗吧,应该让他去读书,如果能让眼前这个孩子去与自己的儿子做伴读书,那该多好。于是他打开祠堂大门,指着李光地大声喊道:

“喂,你过来!”

李氏人大气都不敢出,李光地镇定自若地走进祠堂。

李大头马上派人传出话:“一笔难写两个李字,你们如果同意把小孩送给我做儿子,从此,我们井水不犯河水。否则,……”

李父权衡再三,只好点头答应。

李大头对李光地说:“我们已是父子,就要以父子相称。”他见李光地没有答应,狠狠地瞪了李光地一眼说:“你听到了没有?”

李光地撇撇嘴说:“你不是我的父亲,我如何能喊你父亲呢?”李大头勃然大怒:“在认养仪式上,不是已经行过大礼了吗?”李光地接口说:“那是我遵从父命,并非出自本意。”

“我看你耍滑头嘴硬!”说着,李大头劈头就是重重的一巴掌,又把李光地关了两天。可他还是不肯屈从。

盛怒之下的李大头,想了个坏主意。他命人把李光地关进一间空屋,把门窗关死,用烟向里薰,声称如果李光地不讨饶,就将他薰死。倔强的李光地始终不讨饶,被烟熏了一天一夜。李大头估计李光地必死无疑,命人打开门看看。

谁知房门打开,浓烟散去之后,李光地揉了揉眼睛,却摇摇晃晃地站了起来!李大头惊得一时说不出话来。原来,精明的李光地发现靠门边的地面要低一些,门下也有缝隙,就趴在地上,用嘴巴靠着门边缝隙缓缓地呼吸。烟轻往上跑,地面烟雾浓度低,缝隙处又能换气,因此,李光地在满屋浓烟中幸存下来。

李大头心想:吉人自有天相,这小东西神志不凡,一定是有菩萨保佑,不知不觉中态度软下来了。

李光地说话了:“上天保佑,我命不该绝!你知道‘黄雀捕蝉,螳螂在后’这句话吗?”

“此话怎讲?”李大头心里一惊。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朝廷的军队肯定要给你们撒下天罗地网,我看你是‘秋后的蚂蚱,蹦不了几天了’。你想想看,自古哪有不败的绿林人?”李光地看了看陷入沉思的李大头,接着说:“官军要是抓住你,你一家人的姓名就要保不住了,你的儿子也不能幸免。我死了,我还有几个弟弟,我们李家还会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你的儿子一死,你家就会绝后,所以,我劝你赶快另打主意。”

李光地的一番话,把李大头说得动了心。李大头与妻子商议,只听妻子说:“这小孩命硬,将来肯定会大富大贵。我们过了半辈子提心吊胆的日子,该为我们的儿子想想后路了。眼看儿子渐渐懂事了,难道还要让他继续过这种日子?我看不如把李光地送回去,把我们的儿子也托付给他家。保全了儿子,就延续了我们李家的香火,万一我们有个不测,也不必担心什么。”

妻子的话正合了李大头的心意,于是,他派人请来李光地的父亲,将两个小孩都交给他带回。

用人点拨

李光地童年跟强盗智斗的经历奠定了李光地今后成长道路的光明前程,这两

个强盗夫妻不傻,看出了李光地小小年纪就要成大业,作出了投靠李家的明智决定。根据什么呢?就是李光地的聪明。别小看聪明,聪明是择才不可少的标准之一,是不少知名企业都看重的员工素质,聪明不聪明,关系着工作业绩和发展潜力,一个人若是没有随机应变、逆向思维、触类旁通、一点就通的机灵劲,很难在事业开拓、创业创新上有什么成绩,木头疙瘩的死脑筋,是不能应付变幻莫测的信息挑战和突变的市场风云的。

不拘一格降人才

清朝从嘉庆、道光朝以后,国势越来越衰落了。一些关心国家命运的知识分子不甘心一味埋头读古书。他们愤然而起,在社会上发出震荡人心的喊声,希望人们振作起来,为国家的重新振兴而做出努力;也希望当权者不要再浑浑噩噩地过日子,而要进行一番彻底的政治改革。

龚自珍平日里读书刻苦努力,所以参加科举考试连连得中,20多岁就在北京做官。那时候,国势十分衰落,危机四伏,可是许多文人只会一个劲地写文章颂扬“盛世”,说“皇上圣明”、“国家富强”之类的好听话来溜须拍马,讨好上司,以便谋取功名富贵。但年轻的龚自珍却不肯那样,他读过古今许多书,看问题、议论事情都十分精辟、透彻,而且他还专门喜爱研究社会政治、经济问题,把自己的学问叫做“天地东西南北之学”,可见他研究问题的深刻和广阔。

龚自珍写过一篇文为《》的文章,大意是“现在正是慢慢无边的黑暗长夜,大地一片静寂。忽然山中之民大声喊叫着奋然而出,天地为他们而敲响了钟鼓,神仙和人类也来帮助他们。”

龚自珍还在许多文章中呼吁要进行政治改革。他认为祖宗留下来的法制弊病很多,应该行动起来,进行变通改革。这样,社会才能进步。

后来龚自珍考中进士。在殿试的时候,他效法王安石的《上任宗皇帝书》,请求进行变法。他在文章中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文字十分尖锐。阅卷大臣看了以后大惊失色,一口咬定他的书法不符合考试规格,把他的文章从优等拉了下来。

龚自珍这样激励主张变法、改革,当然不符合统治阶级的心意。所以他做官20多年,一直只当些小官,根本得不到升迁,而那些不学无术、整日溜须拍马的官僚们反而在上做着高官,拿着丰厚的俸禄,他们都叫龚自珍为“龚呆子”。

可是在社会上,龚自珍已经是很有名气的文坛大师了。他的诗词和散文都写得非常好,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他还同当时著名的学者和政治家林则徐、魏源等人是好朋友,经常在一起谈论国事,或者谈论诗词,互相勉励。

那时候,英国正非法向中国输入鸦片,毒害了人民,而且换走大量白银。国家国库空虚。人民的钱财也被搜刮一空,生活更加艰难,而且鸦片毒害人民的健康。龚自珍看见苦难的祖国由于鸦片的输入而更加虚弱,他坚决主张禁烟。

后来,他听说道光皇帝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东去禁烟,喜出望外,马上给林则徐写一封长信,帮他出谋划策,还表示愿意同他一道去广东,协助林则徐禁烟。

林则徐是龚自珍多年的老朋友了,他知道龚自珍的一片爱国之心,而其也了解龚自珍的才能,内心非常希望龚自珍同他一同去广东禁烟,拯救中华民族,然而当时朝廷内外昏庸无能,互相排挤,局面很复杂,林则徐虽然理解龚自珍的一片心意,但也只好回信婉言谢绝了龚自珍的一番好心。

林则徐走了以后,龚自珍再也不愿过那种官场生活。一方面他的才能、抱负无法得到施展,想报效祖国都没有办法,看着国家越来越衰落下去,他却只能在一旁叹息,另一方面是官场腐化、、小人当道,整日歌功颂德却不会为民办事。本来林则徐还在身边,平日里可以有个朋友谈谈,但是现在朋友也远在千里之外了,龚自珍决定弃官回家。

第二年4月,龚自珍雇了两辆车,一辆车上装着他珍爱的100部书,一辆车自己乘坐,龚自珍一人独坐在车中,想起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从小就苦读经书,满腹才学。本想通过考试做官后,为国家兴盛做出自己的努力,却屡屡遭到小人排挤,自己也耿介忠诚,反倒不能被委以重任,现在年纪大了,悄然返回家乡,真是无限的感慨。龚自珍一路吟咏不绝,把自己当时的感触和对往事的追忆,写成了许多感人的诗篇。

就这样一路地想,一路地走,龚自珍到了镇江。那天,镇江的居民正在举行迎神赛会。人们都穿着鲜艳的衣服,奏着鼓乐,演着各种各样的戏,把玉皇、风、雷之类的“神仙”都迎出庙宇,抬着周游全城,真是热闹非凡。百姓们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从家里走了出来,把大街小巷挤得水泄不通。

龚自珍见到这样热烈的场面,也受到感染,他让车夫停下来,自己则走下车来,走进人群中去,高高兴兴地观看着。他像普通百姓一样快快活活地看着这一切。这真是一个万民欢腾的场面,龚自珍理想中的人民就是这样生活在富裕、安定中的,龚自珍又想到了治理国家的宏愿……主持迎神赛会的是一个老道士,老道士听说有一位站着观看的远方来客是文坛大师龚自珍,就连忙拨开人群,走到龚自珍跟前。老道士手捧一方砚,一支笔,一张洁白的纸,极为恳切的样子,他对龚自珍说:

“先生,今日有幸请您代我们镇江人写一篇祭文吧!”

龚自珍看到这样的场面,早已豪兴大发,他接过笔和纸,双眼望着广阔的蓝天,略加思索,写道:

九州生气峙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要使国家振作起来,靠的是一场变革,可现在全国这样沉闷、寂寞,我劝天公抖擞一下精神,降下几个改革现状的人才来吧。

在那“万马齐喑”的社会里,龚自珍的诗像一声惊雷,使人惊醒,让人沉思。

不久,龚自珍回到杭州老家,在书院讲学。两年以后,这位掀起近代改革风潮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因病去世。用人点拨“不拘一格降人才”是龚自珍留名的一首诗,也是龚自珍在黑暗腐朽的年代对统治者发自内心的呼吁。他一生怀才不遇,是清朝末年日落西山的人才选拔制度的悲哀注脚,这个可敬的老人有抱负不能施展,想跟着林则徐去禁烟,无奈政局不许,花甲之年了仍旧是残破一衙门,辞官还乡也不过是一箱书,他这一辈子可以说对清政府已经是心灰意冷了。可是当他写下这首诗的时候,仍旧能够感受到老人心中点燃的激愤和希望,简直是激情的奔放,把他一生对择才的愿望都写在这首诗里了。

清政府不能满足龚自珍的愿望,然而现实中何尝没有龚自珍的这种迫切的呼吁和迸发的悲愤呢?多少真正有才之士需要不拘一格的选拔出来,冲破世俗的种种的陈规和阻力,等待被发现的那一天,这句诗不是清政府的无能,而是跨越时空整个人类的呼吁,让我们一同祈祷这一天,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