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古代用人故事大观
2177400000047

第47章 任人篇(9)

张松暗中把早已绘制好的西川地图带在身上去许都见曹操。可是,善于用人的曹操,自从破马腾、马超后,也滋长了骄傲的情绪。他闭门不出,饮酒作乐。听到西川张松来此,一直不想接见,让张松在西川空等了两天。第三天,曹操才勉强出来接见。他见张松额头尖、鼻子下垂,齿露出,身长不过五尺,心里早有不悦。他认为来的是个粗鲁莽夫,说话像敲铜钟一样,连他的来意也不问,开口就毫不客气的问刘璋为何久久不进贡。

张松说:“我们主公本想来进贡,只是因为西川到这里路途艰难,贼寇众多,带东西很不安全,所以,暂时没有进贡。等将来清平之日,定能补贡无疑。

曹操说:“我不是早把中原贼寇都扫清了吗?还有什么不清平的地区吗?”

慕名而来的张松,早就对久久不接见他的曹操有反感。听到这些骄矜的问话后,感到人们对曹操的好评有所失实,便也不客气的说:“丞相大人,不能这么讲吧!当今,南有孙权,北有张鲁,西有刘备,各雄互不相让,天下年年闹战灾,百姓饥荒难度,盗贼时有出现,怎么能说清平呢?”

曹操大怒,拍案而去。张松也大失所望对在旁的其他人说,西川虽穷,有看到这样骄横跋扈的人。

曹操主簿杨修见张松作为使者遭受如此委屈,感到有些失礼,便将他请到自己家里做客。杨修在用家宴款待张松后,特以《孟德新书》相送。张松将此书从头至尾通读一遍后,随即向杨修背诵如流,一字不错。杨修听后为张松的非凡记忆感到敬佩。便对曹操说张松是个难得的人才,建议曹操再次热情接见他。

曹操听说张松有才,觉得上次接见有些失礼,又想到连他的来意也没有问,便同意了杨修的意见,再接见他一次。

但是,曹操觉得上次张松的话小看了他,心想这次接见也要让他看看实力,他把接见地点改在有五万雄兵操练的校场。当张松被带到校场看了一阵操练后,曹操才走下校场接见他。开头就问张松西川有没有这样的雄兵。张松见曹操故态不改,也心怀不服地说:“如此雄兵西川自然有,、、汉中都有。主公不要过于满足于自己的一切,曾记得当年烧赤壁、走华容、割须弃袍的事吗?”

曹操见张松揭他的老底,不觉又怒火上升,喝令衙役将他绑了,扬言要斩。经杨修劝止后,方令众人乱棒将他赶出门外。

原想引曹操取西川的张松,不想曹操竟然是个不听逆耳忠言的人。他向这次既然碰了这么多次钉子,也只好放弃了寄希望于曹操的念头。他曾多次听到刘备用元直和请诸葛亮的事情,心想刘备兴许会好些,于是改道荆州,打算去会会刘备。

刘备由于诸葛亮的指点,急于取西川。他早知道张松有才,在得知张松去许都的消息后,早就派人打探张松在曹操那里的行动情况。当得知张松屡次受到曹操冷落后,刘备即派赵云去许都迎接张松。

张松来荆州的途中,遇到一个带着五百骑兵的将领突然向他失礼问话:“请问先生可是西川张大夫吗?”张说说:“正是在下,请问将军何往?”

那将领连忙下马,拜见张松,喜出望外地说:“我是常山赵云赵子龙,奉主公刘玄德之命,专程来迎接大夫去荆州的。”说罢,忙令军士在途中摆出带来的酒菜,为张松接风。

张松顿然心里热乎乎的,觉得刘备果然待人不错,很高兴地喝了接风酒,云同回荆州。

他们行至荆州边界,天色已晚。突然看见有百余人站在一个旅店门口打锣鼓,只见队伍前面一个将领向张松拱手失礼说:“云长奉兄长之命,为大夫在此打扫住宅和床桌,迎接大夫歇息。”张松很是高兴,当晚与赵云、关羽在旅店饮酒,至深夜才睡。

次日,张松随关羽、赵云来到荆州城郊,刘备、诸葛亮和庞统等人前来迎接。刘备把张松接到宫中,设宴款待。张松在那里住了三天,吃的是好酒好菜,睡的是绣花棉被,每天与刘备派来的大臣谈心。

通过与刘备等人的接触,张松为他们的盛情款待所感动。他又发现刘备确实爱才,乐于听取意见,又有远大的抱负,还有一批贤才名将,感到这才是治理西川的好头领。随即在第三天劝刘备取西川。他说,荆州,东有孙权争夺,北有曹操干扰,不是久恋之地。西川本来人杰地灵,只因为刘璋不能用贤纳谏,才地弱民穷。皇叔何不取西川,既可大兴汉室,又可大振西川。刘备说:“西川千山万水,地形复杂,不易进兵,恐怕我会辜负先生厚望啊!”张松随即拿出地图献给刘备。刘备见此图,里程、数据、道路走向,山川险要,粮仓军库,城镇坐落,标识得非常清楚,不禁大喜。

张松还向刘备推荐心腹法正、孟达二人相助。请刘备到时用他们,张松表示一定要与他们一起作为内应。

张松献图后,随即辞行回西川,刘备率众臣于十里亭设宴送行。

张松回益州后,向刘璋禀报,说曹操欲篡权天下,也有取西川之心,如果他与张鲁共取西川,西川恐怕有危险。他说刘备与主公同宗,仁慈宽厚,主公可迎刘备来西川救援。曹操在赤壁之战,知道刘备是不能轻易对付的,只要刘备来西川,曹操就不敢轻易举兵,张鲁就更不敢了。

刘璋认为此计甚好,便按张松的意见,派法正先持刘璋书信去荆州请刘备,后派孟达带五千兵,迎刘备入川。

当年冬天,刘备率庞统、黄忠、魏延随法正、孟达进西川,刘璋通知沿途州郡,供给钱粮,亲自带三万人马来涪城迎接刘备。刘备在西川站住脚后,以张松、法正、孟达为内应,掉过头来打刘璋,刘璋大败,降备,刘备遂领益州牧。用人点拨尚能礼贤纳谏的曹操,自大破西凉马超、马腾兄弟后,骄横起来,冷淡了前来帮他取西川的张松,容不得张松揭他的短,将张松拒之门外。而刘备则礼待张松,张松随即投靠刘备,帮助刘备取西川。

曹操、刘备两人对张松截然不同的态度,造成了截然不同的结果。作为一个领导者,最重要的人就是要礼贤下士,重用人才。不能向曹操那样以貌取人,骄横无礼。这样永远也得不到人才的帮助。

诸葛亮选贤任能

公元222年,蜀吴两军在夷陵会战,结果蜀军大败,几乎全军覆灭。刘备仓皇逃到白帝城。经过这次重大的打击,刘备的元气大伤,从此一病不起。公元223年,刘备自知时日不久,于是派人去都城请来诸葛亮和他的两个儿子,做最后的交代。

刘备见到诸葛亮,两眼含泪,激动地说:“先生,我当年在隆中初次和您见面的情形,至今还在我眼前浮现,这些年来,您为了我建立大业出谋划策,居功至伟。可是我却没有听您的劝告而去进攻孙吴,结果招来这么大的不幸,连性命都难保了。”诸葛亮紧紧握住刘备的手,眼泪也不住地往下淌。刘备接着说:“先生我自知命不久已,我死后万事就托付给您了!”说着,他使劲的拉住诸葛亮的手说:“丞相的才能比曹丕高千倍万倍,一定能完成治国的大业。要是阿斗可以辅佐,您就辅佐他,如果他实在不行,您就干脆代替他,自己做主公吧。”

诸葛亮一听到这里,心中一阵酸痛,连忙抱紧刘备的双手,低头痛哭道:“臣下怎么敢不全心全意地报道您呢?承蒙主公对我的知遇之恩,我就是死了,也要尽心辅佐太子啊!”接着,刘备又给太子写了遗诏,让他们兄弟三人要像对待亲生父亲那样,对待丞相。随后没过几天,刘备就撒手人寰了。

17岁的刘禅,也就是阿斗在刘备死后不久就继承了皇位,并加封诸葛亮为武乡侯,称其为相父。从此,蜀汉政权事无巨细都要由诸葛亮决断。为了治理好国家,诸葛亮不仅教育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而且还特别重视选拔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他写了《便宜十六策》呈现给后主刘禅,再三强调选贤任能的重要性。

联吴抗曹是诸葛亮振兴蜀汉的重要战略决策,可是夷陵之战,蜀吴联盟遭到破坏。诸葛亮担心孙权会趁刘备刚死之际,对蜀汉发动突然袭击,于是想找一个得力的人去吴国修好,可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正在诸葛亮愁眉不展之际,尚书邓芝来拜见诸葛亮,当二人谈到目前国家的状况时,邓芝说:“眼下皇上年幼,且初登大宝,民心不安。如果要完成先皇的统一大业,就必须摒弃前嫌,和吴国修好。只有如此,才能消除东顾之忧,才能北上中原,不知丞相意下如何?”诸葛亮听到这里,脸上不禁浮现出几分喜色,他笑着对邓芝说:“我对这件事情已经考虑很久了,只是我正苦于找不到一位合适的人选出使吴国。今天我终于找到这个人了!”说着慢条斯理地品起茶来。邓芝兴奋地问道:“这个人是谁啊?”诸葛亮神秘一笑,说:“就是你啊!听了刚才您的一番话,我知道只有您最了解联吴的目的,所以也只有您能顺利地完成联吴的使命啊!”,诸葛亮立刻派邓芝出使吴国。邓芝到吴国的时候,正巧魏国也派人来说服孙权,联魏攻蜀。邓芝并不畏惧魏国实力强大,充分发挥自己能言善辩的本领,不但帮助孙权分析联蜀抗曹的优与劣,还帮他分析联魏攻蜀的优劣,通过对比,最终说服孙权放弃联魏攻蜀的念头。从此,蜀吴两国又结成了抗拒魏国的联盟,不断地发展友好关系,使得三国鼎立的局面得以进一步地延续。

邓芝此次出使吴国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求孙权释放蜀国巴郡太守张裔。张裔原本是成都人,很有学问,办事果断,善于处理政事。刘备占领四川后,他被任命为巴郡太守。后来,四川益州的一个豪强勾结孙权,把他绑架到了吴国。诸葛亮非常爱惜张裔的才能,特地嘱咐邓芝一定要把张裔带回蜀国。张裔在吴国的数年间,被流放到南海,他尽力掩饰自己的才华,让孙权看不出他的底细,孙权观察张裔那么久,也看不出什么过人之处,所以当邓芝提出要带走张裔时,孙权也就爽快地答应了。临走的时候,张裔和孙权进行了一次很风趣的谈话,孙权这才发现张裔很有才干。事后,孙权懊悔不该把张裔放走,便赶紧派人去追。张裔深知孙权也是个很会用人的人,但是更加钦佩诸葛亮的才德。所以,张裔日夜兼程地赶路,等到孙权派的人快要追上他的时候,他已经进入蜀国境内数十里了。张裔到了成都,诸葛亮根据他的学识和才干,马上让他做了丞相府的参军,又兼任益州治中从事。

,诸葛亮带兵北上,进驻汉中时,又命张裔和蒋琬一起担任丞相府长史,代自己掌管蜀国的政事。由于用人得当,诸葛亮虽然常年在外征战,而蜀国的内部却治理得井井有条。

诸葛亮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的结果,使蜀汉地区政治清明,官吏廉洁奉公,开明守法。当时蜀国内外重要的官吏,如蒋琬、姜维、杨洪、邓芝等人,都是清官,他们不治私产,去世的时候都和诸葛亮一样,家无余财。因此,蜀国才成为三国时期治理的最有条理的国家。用人点拨人才是成就事业的关键,合理地使用人才才能使事业兴旺。任何一项事业的成功,没有人才的辅佐是不可能的。自己掌握的人才,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所有潜能,让他们把自己最大的力量用到你的事业中去,只有如此才能不浪费人才。

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善于发现人才潜能的人,发现了人才的本领,就可以不拘一格,大胆提拔任用。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光靠一个人的本领是不行的,纵然诸葛亮本事再大,如果没有张裔、邓芝这些人的辅助,也无济于事。所以,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学会如何正确地使用人才,让他们发挥自己最大的能量。

齐武帝用人不计门户

公元482年三月,南齐高帝萧道成在临光殿去世,由太子萧赜继承帝位,齐武帝。齐武帝生于公元439年,卒于公元493年7月,终年54岁,在位11年。

武帝萧赜,在帮助其父萧道成夺取帝位后,又历任州郡长官,积累了一些治国的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唯才是举,不计较门第高低选用人才,并且能够做到量才使用。如中书舍人纪憎真出身寒微,但很有才能,智谋过人。齐武帝发现后,命他担任中书舍人,从此将他视为亲信大臣。纪憎真向武帝请求道:“臣不过是出身于本县的一名武官。幸运地赶上清时盛世,官阶和荣耀才如此之高,我的儿子又娶了苟昭光的女儿为妻,实在担当不起。我一切都满足,别无他求,只求陛下允许我做士大夫。”对此,武帝没有应允,仍然坚持要他做中书舍人。事后,武帝经常对其他文武大臣说:“人生何必计较门户?纪憎真出身寒微,但人才出众,智谋过人,士族豪强都赶不上他。我不重用他难道去重用那些出身高贵但是能力低微的贵族吗?”

按照南齐旧的制度规定,在京城,各个亲王只准有40名侍卫跟随。但是,长沙王萧晃非常喜好威仪,视规定于不顾,进京时私自带了几百名武士。武帝听说这件事后大怒,要将他绳之以法。豫章王萧嶷叩头哭着求情说:“先帝临终时嘱咐我们要相互扶持,万不能兄弟之间相互残杀。刘姓如果不是骨肉之间相互残杀,外姓人怎么会有可乘之机?让我们引以为戒!现在萧晃的罪过,诚然不可以宽恕,但请陛下不要杀他啊。”武帝听了萧嶷的话后便低头哭了。想起父王生前的教诲,就像在昨天,历历在目。于是武帝看在兄弟之情的分上,没有将萧晃处死,但是,从此再也不信任他了。

从上述两件事情可以看出,武帝萧赜在位期间,为政比较清明。能够不计门第广选人才为其服务。所以,在他统治齐国的时候,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太平盛世。用人点拨人才,无论出身高低,只要是人才就大胆拿来用。出身、地位这些外在的东西,都是人才不可选择的。只要是真正有本事的人,何必计较他的出身呢,作为领导者最关键的是看他的能力。

同时,对于自己手下的人才,要量才使用。不能大才小用,就像萧赜对纪憎真一样,纪憎真有做中书舍人的本事,就让他做中书舍人,不能委屈他的才能,让他做士大夫。相反,也不能小才大用,明明没有那么高的本事,还要赋予他重要的任务,这样不失败才怪呢。所以,领导者一定要善于发现人才的潜力,从而给他们正确的归位。

陈霸先用敌将终称王

陈霸先,南朝最后一个王朝陈的开创者,世称陈武帝。他出身小吏,以勤勉得到梁朝宗室萧映的赏识,萧映任广州刺史,他随同赴任,为中直兵参军。萧映死后,他又参与平定交州的叛乱,任西江督护、高要太守,督七郡诸军事。梁武帝太清二年冬,侯景作乱,包围京城建康。太清三年,陈霸先于广州起兵,后受湘东主萧绎节制,与王憎辩共同攻灭侯景。萧绎即位后,陈霸先为南徐州刺史,镇守京口。萧绎被西魏俘虏杀害后,陈霸先攻杀王僧辩,独揽朝政,并于梁敬帝太平二年接受敬帝禅让,正式建立陈朝。

陈霸先由寒微的小吏而最终能成为一代君王,与他豁达大度,能任使过去的仇敌是分不开的。如杜僧明、周文育曾围攻广州,被陈霸先生擒后遂归入他麾下。侯镇原为王僧辩部下,王僧辩被杀后,侯镇居守豫章不肯入朝,后来他的部众叛散,有人劝他投奔北齐。侯镇思索良久,认为高祖陈霸先,肚量大,一定能够容纳自己,于是就亲自去向陈霸先请罪,陈霸先非常高兴,亲自迎接他,而且还恢复了他的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