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古代用人故事大观
2177400000057

第57章 育才篇(4)

到了赵国后,贾舍人把他安排在一家客栈里就去忙他的生意了。第二天,张仪就早早地来到苏秦的门口去求见苏秦。远远地他就看到苏秦家的辉煌气派,他感叹自己的生活潦倒。他是边感叹边往里走,可是走到大门口就被拦住了,问他找谁,他就说明了自己的来意。可是由于他是陌生人,又没说清楚找苏秦有什么事,府的规定,这是绝对不能放进去的。看门的人不给他通报,也不让他进去,他没办法只好回客栈。第三天,他又早早地来了,结果一样,他又无功而返,这样一直持续了五天。就在他准备放弃的时候,他告诉自己,再去最后一次,如果还见不到苏秦,他就回去。没想到,这次看门的竟然给他通报了,不过回话是:“相国现在很忙,不能马上接见你,你再等等吧1他想:“既来之,则安之,既然让我等就不会让我等很久,那就再等等吧。”

可是这一等又不知道等了几天,贾舍人给他的钱用完了,衣服也穿破了,由于他实在没钱住店了,就被店家赶了出来。苏秦又不接见他,也没钱回魏国了,他只好流落赵国街头,就在他悔不当初时,又接到了一个消息,苏相国第二天接见他。

第二天,他到相府后,满以为苏秦会客气地招待他,他也可以向老朋友倾诉一下来赵国后的遭遇,谁知,他进会客厅时,苏秦正高高在上地和人谈话,根本不理他。他等到了日过中午,苏秦才漫不带理地说:“好些年不见,老朋友,你还好吧?”没等张仪说话,他就招呼左右给张仪准备饭菜。下人给张仪端来的是青菜粗饭,苏秦就说:“老朋友,时候也不早了,你还是吃点饭回去吧。”说完就到堂上去自己吃开了。张仪看看他吃的是山珍海味,给自己的却是粗茶淡饭,就气呼呼地说:“季子(苏秦的字),我本以为你没忘老朋友,才跑来看你,没想到你这样势利、无情无义。”苏秦淡淡一笑,说:“我知道你的才干比我强,会比我先出人头地,没想到你竟穷困到这种地步。我把你推荐给赵侯,让你得到富贵,并不是什么难事。只是怕你没有志气,做不了什么大事,反倒连累了我。”张仪听后气得鼻眼冒烟,说:“大丈夫要得富贵,自个儿干,谁非让你推荐!”苏秦冷笑说:“既然如此,你为什么还来找我呀?老朋友的面子上,给你一锭金子,自找方便吧。”张仪气得扔下金子,头也不回地出了相府。

走到大街上,他是又气又饿,他决定到秦国去干出样子让苏秦看看。

这时,贾舍人赶来了,请他吃了饭,还为他做了一套新衣服,赶着马车把他送到秦国,并拿出钱来为他在朝廷里铺路,使他很快受到秦王的接见,被派为客卿。贾舍人在秦国也呆了很长时间了,看到他成功了就来和他辞行。张仪流着眼泪感激他说:“你真是我的知己,要不是你慷慨地帮助我,我哪能有今天。”贾舍人却笑着说:“你的知己不是我,而是苏相国。”张仪不解,贾舍人就悄悄地说:“这一切都是苏相国安排的。他怕秦国出兵攻打赵国,破坏了他的计划。就想借重一个亲信的人执掌秦国的大权,他认为这个人非你莫属,就让我扮作客商把你引到赵国,但又担心你得个一官半职就满足了,特地用了个激将法,引导你生气立志争口气,你果然这样做了。我是苏相国的门客,现在任务完成,该回去复命了。”

张仪听后恍然大悟,感叹苏秦的良苦用心。用人点拨古人云:“志不立者事无成”,张仪本有经纶满腹,可终是一无所成,贫困潦倒,苏秦对张仪用了激将法,使他立志成功,才最终得以任秦国客卿,可见立志对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性。

作为领导者,不仅要认清下属的才能,还要会激发这种才能,使其确立自己的志向,才能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利于工作的完成。

因此,在用人时,要善于引导人才,使其志高意远,树立崇高的理想,这是领导者对部属乃至全体工作人员进行教育的重要内容。

齐王与稷下学宫

战国时期,早在齐威王之前,齐国就在国都临淄的稷门附近设置学宫,但是规模不大。齐威王即位后,由于他特别重视人才的作用,特别重视培养人才,于是进一步扩大了稷下学宫,并且采取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方针,吸引各国学者到稷下学宫讲学,为齐国培养人才。

齐威王去世后,他的继任者齐宣王也很有作为,也十分重视培养人才。他的特点是“好士”,即重视知识分子,喜欢文学游说之人。他继承威王的传统,在齐国首都的稷门外又新盖了许多房子,名为立馆,又称为学宫,招来了各国的许多学者,在那里讲学辩论,著书立说,被当时的人们称为稷下先生、稷下学士,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稷下学派。

稷下学派为齐国的发展、为齐国培养人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时稷下学宫招揽了学者千余人,其中非常著名的学者就有七十六人。其中有慎到、田骈、环渊、邹衍、淳于髡等都大名鼎鼎,、荀子也曾经到过那里讲学。他们都受到齐国的尊崇,分配给高门大屋,有好房子住,享受上大夫的待遇,但是并不当政,不任职;只论国家大事,专门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其他一些社会问题发表意见,相当于一个政治设计院和智囊团。

孟子到齐国后,位为上卿,俸禄一万钟,每次出门都有仪仗队,相当威风。尽管齐宣王对孟子那一套仁政的方案不感兴趣,但还是对他十分尊重,对其中一些意见择其善者而从之。齐宣王之所以不惜花费那么多钱财在稷下养士,目的就是要集思广益,采各家之长。

从此以后,齐国由国家出钱,在稷下养士成为一个传统。发展到齐昏王时,稷下学士发展到数万人。齐国稷下学宫的建立和发展,为齐国培养了大批政治、军事人才,加强了本国同其他诸侯国竞争的力量。而且,还为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学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用人点拨稷下学宫的建立意义是十分重大的。齐威王、齐宣王通过稷下学宫的建立,培养、招揽了一批批的人才为齐国建设服务,使齐国在诸侯国中地位大大提升。其中,关键的一点就在于对人才的培养。

稷下学宫开了兴学育才的先河,然而,真正的政府有意识地兴学育才,并使之规范化,已经是西汉中期以后的事了。

孟尝君顺势育才

孟尝君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养士四公子之一,其门客多达三千人。但遗憾的是,孟尝君其貌不扬:四肢短小,不及中人,和他一帮相貌堂堂的宾客相比,更是相形见绌。

有一次,有人向他告密:他那宾客中有一人和他夫人有暧昧关系,并且为他出主意说:“宾客这样做,是对主人的极大不敬,这也是任何人都无法忍受的耻辱。所以,应该将他秘密杀掉!”孟尝君听后,思考了一会,就回答说:“男女相见,产生好感,互相爱慕,也是人之常情,不应该因此而大惊小怪。”并且嘱咐那个人说:“以后不要再向任何人提及此事。”

后来,孟尝君想:“那位宾客能博得夫人的欢心,一定很善于交往。善于交往的人一定很善于心计,善于辞令,善于应变,如此,倒也是一位人才。”

不久,孟尝君召见了那位宾客,并且和颜悦色地说:“你在这儿已经很久了,我没能让你做大官,如果让你做小官,又会委屈了你的人才。我和卫国国君是好朋友,我听说,他目前正急于选用一位善于交往的人才,所以,我想把你推荐给他,让你到那儿去做官。”那位宾客听到孟尝君这样说很感动,又看见孟尝君赠送的车马、金帛,还特地为他给卫国国君写了一封推荐信,在信中称赞他如何如何好,希望卫王能够重用他。那位宾客已经感动了眼含热泪。他弯腰垂拜,在心里暗自发誓:一定要报答孟尝君的大恩大德。

数年后,齐、卫两国关系恶化。卫国国君联合其他国家去攻打齐国。那位已经被国君信赖、重用的宾客得知后,急忙出面阻谏:“齐国的孟尝君是您的好朋友,您曾经和他约定卫齐要代代友好,永远互不侵犯。如今,您却准备伐齐,这不是背信弃义,欺骗您的好朋友吗?”他看到卫王仍然没有放弃这一想法,就表示:“您如不罢兵,我就立刻死在你的面前!”

卫国国君看见他如此坚决,感到震惊,又前思后想了一番,终于收回成命,免去了一场恶战。

用人点拨

在孟尝君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孟尝君的宽容与大度,他知道宾客和他夫人有暧昧关系后,没有生气,竟然从中看到了宾客的才能,可见孟尝君的仁厚。并且,孟尝君没有听之任之,而是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就是把他推荐到卫国去,最终使他成为对自己有用的人。

可见,培养人真是一门学问,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培养,那孟尝君的不动声色,以善报恶,最终也能变害为利,这是更高明的培养啊!,我们在培养人才时,也要学习孟尝君的做法,才能更有效地培养人。

燕昭王与乐毅

燕昭王重用乐毅,终于在与齐国的大战中取得了节节胜利,眼看就能灭掉齐国报仇雪恨了。乐毅这时候一举打下了齐国的七十多个城,为燕国报了齐灭燕之仇。

燕昭王更加信任、器重乐毅,乐毅也更加倾力相辅。

高处不胜寒,乐毅这时候也遭到了嫉妒。与燕太子乐资一向亲密的大夫骑劫,位在乐毅之下,心里早就不平衡了,总想借机除去乐毅然后取而代之。他就对乐资说:“齐王已经死了,齐国就剩下莒城和即墨两处,其余的地方都已经在我们的掌握之中。乐毅开始只用了半年的工夫就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打下七十多座城市,后来却又几年不能打下这两座弹丸小城,这是力量不够呢,还是另有原因?”

太子听了,觉得是那么回事,点了点头。骑劫见势,又进一步煽风点火说:“人谁都知道,凭着他的才干和燕国的实力,乐毅要是诚心去打这两座城,早就应该打下来了。听说他是怕齐国人不服,因此想拿这种恩德去感化他们,等到齐国人真正归附了他,他不就当上齐王了吗?,他还会回燕国当臣子吗?你的太子之位恐怕也难保了吧?”乐资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就急冲冲地把这种担心告诉了燕昭王。

昭王听了自己混账儿子的话,立刻火冒三丈,急得从宝座上跳起来指着太子破口大骂。昭王愤怒中要求行刑官照着太子屁股上结结实实地打了二十大板,燕昭王还没有解气,直指着皮开肉绽、哼哼唧唧的太子大骂他是忘恩负义的畜生。昭王痛心地对太子说:“先王的灭国之仇是谁给咱们报的?是昌国君乐毅!他对燕国的功劳简直没法说,没有他既不会有今日的报仇雪恨,也不会有燕国今日的强大繁盛。人不能有仇不报,更不能有恩不报。咱们把昌国君当作恩人还怕不够尊敬,你们竟然敢说他的坏话!就是他真做了齐王,也是应该的。齐国是他打下的,由他为王,不是天经地义吗?”

这件事情就这样过去了。后来又有人当昭王的面谗毁乐毅,昭王认为不予严惩不足以止谗,也不利于彰显乐毅的功劳。于是召集群臣,当着百官的面宣布说:“我们击败齐国,为燕国雪耻,完全是乐毅的功劳。齐地应该属他,他当齐王是名正言顺的,是我们燕国的福事。燕国有他做兄弟,互相保护,彼此援助,才能长期安宁。”说完,命令立即将谗毁者推出斩首示众,严厉地对大臣们说:“如果再有诋毁乐毅的人,格杀勿论!”

随后昭王的使者拿着节杖到了临淄去见乐毅,立他为齐王。乐毅听使者备述前事,非常感激燕昭王对自己的信赖和深厚情谊,他对天发誓,情愿一死,也不会接受这封王的命令。他决心终生辅佐燕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使者回报昭王,昭王也感动得直流眼泪,也更加痛恨谗毁者了。燕国君臣和谐,同心同德,诸侯不敢谋燕,四邻争相与燕和好。用人点拨当我们看到由于君臣的相互信任而感动得“直流眼泪”的时候,我们不由得被燕昭王培育人才的真诚感动着。乐毅之所以能够对昭王倾心相报,正在于昭王对自己的倾心相待。充分信任人才,待人才以赤诚,使人才充分为自己效力,是燕昭王留给后世当政者的最大智慧。

然而,信任、赤诚待人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领导者始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始终有坚定的立场,才能不被流言蜚语所迷惑。生活中总是有一些人嫉贤妒能,一遇到机会就要兴风作浪,这时候领导者要始终信任人才,掌握准方向,为人才的成长肃清障碍。

飞卫训练纪昌

飞卫是个远近闻名的神箭手,他射箭的本领十分高强,百发百中,方圆几百里都没有能够比得过他的人。

有个叫纪昌的年轻人,很想学习射箭的本领,听说了飞卫的大名,就来到飞卫家拜他为师。飞卫说:“练射箭不能怕困难,首先要练好眼力,练到能够盯着一个目,眼睛一眨也不眨才行。你回去练吧,练好了再回来见我。”

纪昌回到家里,认真地练起了眼力。他躺在妻子的织布机下面,用眼睛盯着穿来穿去的梭子,一练就是一天。很多次当妻子不织布的时候,纪昌都对她软磨硬泡,请求她织布让自己练习眼力。就这样日复一日地练了两年,就是有人用针扎向他的眼睛,他也能一眨不眨了。

纪昌高高兴兴地去见飞卫,告诉他自己的眼力已经练得差不多了,可以学习射箭的技术了。飞卫却说:“这还不够,你还要继续练眼力,直到能把小的东西看大了,再来见我。”

纪昌又回到家里,用一根头发拴住一只虱子,把它挂在窗口,每天站在窗前,紧紧地盯着那只虱子看。这次真是废寝忘食,每顿的饭都是妻子催好几次才匆匆吃几口完事,然后继续练习。日复一日地连续看了三年,那只虱子在纪昌的眼里,简直就像车轮那么大了。

纪昌又去找飞卫。飞卫对这个徒弟极为满意,这次点点头说:“现在可以教你射箭的本领了。”

从此,飞卫开始教纪昌怎么拉弓,怎样放箭。纪昌又苦苦地练了好几年,终于成为一名百发百中的好射手。纪昌张开弓,可以轻而易举地一箭便将虱子射穿。用人点拨其实我们发现,有名的神箭手飞卫在培养纪昌时有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考验、训练阶段,同时也是练好基本功的阶段。如果在考验阶段中纪昌不用功,或者畏惧困难放弃了,那么第二个阶段升华阶段也就不会到来了。其实,在飞卫看来,第二个阶段就很简单了,学生有了基础,只需要教一些技术性的东西徒弟就培养出来了。

有的人虽然非常喜欢干什么事情,但是或许只是一时的热情,一旦遇到困难就会退缩了。领导者在培养人才时就要注意发现这样的人,帮助他们找到真正的兴趣点,选择真正能予以培养的人才。在磨炼中不断选择、培养,最后确定培养目标,人才的培养就水到渠成了。

薛谭学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