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古代用人故事大观
2177400000058

第58章 育才篇(5)

秦国的青,在音乐方面非常有造诣,他曾经对他的朋友说:“从前韩国的娥到东边的齐国去,没有粮食了,经过齐国的城门雍门时,就在那里卖唱乞讨食物。虽然她走了但是还有余音绕着那雍门的中梁,一连几日没有消失,旁边的人还以为她人没有走呢。住客栈时,客栈的人侮辱她。娥因此放声哀哭,整个里弄的老小都因此而悲伤愁苦,互相垂泪相对,三天都不吃饭。里弄的人知道遇到了高人,赶紧派人去把追她回来。娥回来后,又放声歌唱。整个里弄的老小欢喜跳跃拍手舞蹈,不能克制自己,全忘了刚刚的悲伤了。里弄的人于是给了她很多钱财打发她走。所以雍门那里的人,至今还善于唱歌表演,那是效仿娥留下的歌唱技艺啊。”

据当时的人说,青的音乐才能当不在娥之下,其实,娥就是他自己的生动写照。所以有很多人都去青那里学习音乐。青不仅在音乐方面造诣高深莫测,在培养人才方面也有自己的一套。

青的学生中有一个叫薛谭的,也是听说青的大名,远道而来参加学习的。

学生非常聪明,青非常喜欢他,也经常会夸奖他一下。周围的同学看到老师夸奖薛谭,也都对薛谭刮目相看,事事都对薛谭礼让几分。起初,薛谭还能够认真虚心地向老师学习,与同学处好关系。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就飘飘然起来,认为既然老师夸奖自己,同学礼让自己,自己的本领肯定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肯定已经学到了青的全部本事。于是就去辞别老师,要求回家。

听到学生要回去,青马上知道是怎么回事了。通过这段时间对薛谭的观察,他知道对这个年轻学生还需要好好进行教导,才能使自己的技艺得以传承。青也知道,如果薛谭继续学下去的的话,一定会得到成功,继承自己的衣钵。但是他知道应该怎样培养这样的学生。

青对薛谭并没有挽留,而是很痛快地答应了他的离去,在郊外的大路上为学生饯行。同是音乐人,饯行当然离不了歌唱。青就打着节拍唱起了饯行歌。和着节拍,歌声响起,这歌声凄迷婉转,只让人浑然忘我,歌声使林木簌簌振动,飘落的秋叶在空中翩然起舞,好像也在和着歌声倾诉对大树母亲的依恋;歌声使行走的云彩停下,云朵遮住了秋阳,好像也要为离别滴下伤感的眼泪。前来送别的弟子和行人更是早已经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了。青的歌声消失了,但是却深深印在了薛谭的内心。

薛谭至今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肤浅,痛哭着抱住老师谢罪,要求回去继续学习。从此以后,薛谭终身跟随青学习,再也不敢提回家了。用人点拨薛谭学讴的故事妇孺皆知,以往我们是多从薛谭方面理解这个故事的,我们往往从薛谭处吸取教训,不要自大,须知天外有天等。然而,今天我们从青的方面来理解这个故事,却也能得出很深刻的道理。领导者须向青学习。

培养人才时,身教胜于言传。领导者应该像青一样善于发现下属的弱点,及时有效的予以指导。让下属自己认识到自身的缺陷,往往会比领导直接指出能收到更好地效果。这时候,领导者就要首先提高自己,首先要有欣赏人的本领,然后要有教育人的方法。二者兼具,领导者培养人才就会得心应手。

汉武帝育弗陵

汉武帝是西汉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西汉在他的治理下达到了空前的盛世状态。但是任何英雄都有迟暮的时候,汉武帝也不例外,可是由谁代替自己治理国家呢,他就想到了找一个接班人。

于是,他经过仔细地考虑,决定立儿子弗陵为太子。

可是弗陵当时尚在年幼,他决定给他找个老师。汉武帝观察群臣当中,惟有霍光忠厚老实可以担当大任,就选择一个早晨送了一幅画给他。这幅画画的是一老者怀中抱了一个小孩坐在皇位上,皇位的下面是一群人跪在那里高呼“万岁”,画的标题是:周公助成王见诸侯。霍光见到画就明白了汉武帝的意思,决定立志学习周公,忠心耿耿地辅佐太子弗陵。

光有大臣辅助还不行,他身边还有一位年轻的母亲钩戈夫人,这又该怎么办呢?汉武帝犹豫了好久才下定决心。

弗陵由于年龄太小,他一向和母亲生活在一起,由钩戈夫人照顾他的衣食住行。一天,钩戈夫人在喂弗陵喝汤时不小心把汤洒了弗陵一身,这事恰巧又被汉武帝知道了,汉武帝就大发雷霆并把钩戈夫人送入了监狱。钩戈夫人再三求告,请求汉武帝宽恕她的无心造成的过错,并保证以后一定会倍加小心。尽管钩戈夫人凄婉哀求,汉武帝丝毫不为所动,并恶狠狠地说:“你不用多说了,求也是没用的,快下去吧,你是活不了了。”过不了多久,钩戈夫人就被凌迟处死。

大臣们很不理解,却又都不敢多言。汉武帝看到大臣们的疑惑就问大家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有人就说:“既然立了她的儿子为太子,为什么又要杀掉她呢,不致死啊?”汉武帝就说:“过去很多朝代发生动乱,都是由主少、母壮引起的,君主的母亲年轻寡居就会变得傲慢、淫乱自咨,别人又都管不了,这样是不利于社会稳定、君主发展的,吕后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吗?所以,我不得不先把她除掉埃”用人点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育难成才,即使有一定才华的人也需要培养、教育。汉武帝决定立弗陵为太子,就得刻意培养他,使他具备太子的素质,进而为以后担当大任奠定基础。于是他先找霍光为辅助大臣,又去其母,体现了汉武帝养苗去秽的良苦用心。

《诸葛亮集·治人第六》有曰:“固治人犹如养苗,先去其秽”。立苗先去其秽,汉武帝可谓是善于用人育人。立苗而使秽草相伴,便会招致苗秽俱毁。所以,历来帝王对所钟爱的王子和大臣,都注意选择贤德之人做师傅或做辅助,发现其周围有奸佞小人,必千方百计摒弃去。

司马光单育刘器之

北宋名相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妇孺皆知,然而司马光的人生也并非一直春风得意,当他失意赋闲在家时,曾经一度消沉,安于现状。好在他热爱读书,喜欢交朋友,闲暇时光与友人一起举杯小酌,谈古论今,逍遥自在,时光也好打发。

司马光当宰相后日理万机,案头文书堆积如山。这些文书中有不少是旧友来函,这些人在给司马光的信中,多半是回忆旧情,怀念举杯邀月的美好时光,先勾起司马光的怀旧情结,然后就是叙述个人目前处境如何不好,很多人都有怀才不遇的感叹,继而或者暗示或者直白地表示希望得到司马光的提携……司马光对这些来信并不是每函必复,对其中实在困难,啼饥号寒者有时也给以恰当的接济;对于有意进取功名者复函表示鼓励;对厚颜讨官要爵者则弃置一旁,置之不理。

但是,司马光并非全然不念旧情,工作之余,他也有时回忆起故交旧友,对旧友中那些德行好、有才气的,他是忘不掉的,还会着意加以培养。

这一天,司马光的旧交,现在任职史馆的刘器之来拜望司马光,二人谈完公事后,司马光就问刘器之道:“你可曾知道,你是怎样进入史馆的?”“知道!若不是君实(司马光字君实)兄举荐,器之现在还是布衣寒士呢……”

不等刘器之说完感恩图报之类的话,司马光又问他道:“那你可知道我为何要推荐你呢?”“知道知道!这完全是君实兄有念旧之情……”

“哈哈!这点你就说错了!我的故友旧交倒确实不在少数,如果仅仅是因为怀念旧情而举荐人,那朝廷里面不到处都是我的旧友了么?”

刘器之听后一时茫然,他静静地等待司马光说下去。

司马光果然接着说道:“在我赋闲居家时,你经常去我那里。我们在一起谈文论史,各抒己见,有时候还争得面红耳赤。回想起那段生活,还真很有些意思。我当时心境不好,你常常宽慰我,鼓励我。我那时无权无势,能有你这样的朋友,真是一大幸事!更重要的是,后来我做了官,如今已是宰相,那些过去的泛泛之交,甚至仅见过一面、只说过几句话的人,都纷纷给我来信,借叙旧的名义,实在是想要一个一官。只有你是从不给我来信的人!你并不因为我居高位而生依附之心,无所求,依旧读书做学问!对失意人不踩,对得意人不捧,这就是你与其他人的最不同处。我就是冲这一点竭力向朝廷推荐你的……”

刘器之听罢,起身对司马光深深一揖:“君实兄了解我,我由这件事情也更加了解了君实兄!”

用人点拨

司马光的故交旧友那么多,陪着他度过了漫长的失意岁月,但是司马光还是不知道谁是真正的人才。直到自己官居高位,那些故交都有求于自己的时候,司马光就想到了当初的好友,现在一直不和自己联系的刘器之,知道了谁是可以真正培养的人才,于是不声不语的就进行了培养。

领导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人才,这时候是任人唯亲,还是秉公办事,都取决于领导者自身。高明的领导者如司马光者会首先发现、辨别人才,然后加以重点培养。如果把自己的故交都吸收进来,产生的后果将会是不可想象的。

汉宣帝树楷模育才

汉朝时,对官吏的培养以汉宣帝树立良吏作为楷模最为兴盛。汉宣帝树楷的措施不仅抓得扎实,而且对良臣的奖励也十分优厚,所以,当时的官吏都争相为贤,吏治达到了清廉刚正。据记载,当时俸禄拿到两千石的官,凡是治理、政绩有显著成效的,就会被树为吏楷,皇帝还会下诏书加以勉励,增加薪俸,给予重赏,或者是加官封爵。如果公卿有缺,就会从被树的楷吏中次第选用。

王成在胶东当相的时候,治理的政绩是全国最好的,当时国内外都知道王成的政绩。汉宣帝就最先树了王成为楷模。在公元前67年下诏全国说:“现在胶东的相王成,工作不辞劳苦,积极鼓励慰劳人民,使得境内大治。外流的人口都闻讯自动回来上报户口,计有八万余人。王成的治理政绩突出,效果显著。现在特别赐予王成关内侯的爵位,俸禄是中两千石。”宣帝把这个决定昭告天下,令中外臣吏以王成为楷模。

还有黄霸,他转任好几个地方,政绩都很突出,人民都很拥护。于是汉宣帝下诏说:“让御史制定诏书,把以贤良和高风亮节著称的扬州刺史黄霸擢升为颍川太守,俸禄是比两千石,赐他的官车上有车盖,车盖可以高一丈,在他的官车的车辕处抹上高级的明油,以这些来彰显黄霸的有为有德。”诏书面向全国,黄霸的品德得到表彰,也号召全国的官吏和臣民向其学习。

八年后,黄霸的政绩考核又是全国第一,汉宣帝高兴地又下诏书通告全国,特别赐予黄霸关内侯的爵位,奖赏黄金百斤,俸禄加到中两千石,并把他树为全国官吏的楷模。汉宣帝觉得这还不能彰显黄霸的功劳,于数月后又擢升黄霸为太子太傅、御史大夫。最后擢升为汉帝国的丞相。

由于宣帝十分重视在臣吏中树立楷模,所以当时出现了一大批优良的官吏。被树为楷吏的大臣还有许多,他们都身先示范,带动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为国尽力。汉宣帝树立的楷模朱邑死后,噩耗传到宣帝处,宣帝十分悲痛,他命令,特赐朱邑的儿子黄金百斤,让他用来奉祀自己的父亲。宣帝如此怀念、尊崇、保护良吏,是对所有官员的极大鼓励,他激励了更多的人去争取做良吏,达到了培养人才的目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汉宣帝积极树立楷模培养人才,大大调动了臣吏的积极性,良吏清官不断出现,贤臣辈出,天下大治。用人点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汉宣帝通过树立良吏作为楷模,并且给予奖赏,也就是给很多人树立起了追求的目标,使得全国的官吏都向他们看齐,自然地全国的吏治清明,包括楷模在内的一大批人才也就培养出来了。

领导者在培养人才的时候,为了使人才按照自己预想的标准发展,树立一个楷模让大家效仿就很有成效,也很有必要。所以,我们看到,高明的领导者总会不时地表扬、奖赏成绩突出的下属,以此来激励更多的人才发挥自己的能力。

刘秀诚恳待人育人才

西汉末年,当光武帝刘秀展开地图,总结其统一天下的战绩时,他不禁茫然,便对幕僚邓禹说:“天下如此辽阔,如今我才平定了一些小郡,要到哪年哪月,才能使全国安定下来呀?我真是没有把握呀!邓禹回答说:“的确,现今天下群雄兴起,战乱不息,前景难测。但是万众都盼望着明君的出现。自古以来,兴亡都在于仁德的厚薄,而不在于土地的多少。只要您不灰心丧气,一心一意积王者之德,最终天下一定会归于统一的。刘秀采纳了邓禹的建议。半个月后,他率领将士击败了称作“铜马的农民军。对那些愿意归降的将士,非但不治罪,反而维持原职让他们参加刘军,继续作战。对归降的将领们还一一封侯,并下了一道命令:“投降军队不予整编,维持原编制,各降军将领仍复原位,带领原部下参战,本部不作干涉。刘秀这样对降军恩宠,以致他们都不敢相信,心中不免充满疑惑及不安。但刘秀为了观察其实际反应,经常一个人单骑巡视各营地,若有人此时想行刺的话,那可是件手到擒来的事情。然而,众将军将士见刘秀如此诚恳,便产生了景仰之心,都异口同声地说:

“刘秀能推赤心置入腹中,诚恳待人,不怀疑我们,真乃是一位度量宏大的宽仁长者!以前我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怀疑他居心叵测,回想起来实感惭愧。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上刀山、下火海我们在所不辞!从此后,这些降将跟随刘秀南征北战,披荆斩棘,赴汤蹈火,为最终平定天下混乱,建立东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用人点拨刘秀告诉我们的是:要重视发挥“情治的作用。首先要从领导者做起,以德服人才能以情感人,否则就是有情也是虚情假意,起不到任何好的效果,只能是虚造声势,自欺欺人。一个高效的团队不但要靠严厉、严密的管理制度来约束每一个成员的行为规范,更要靠融洽、和睦的环境来激发每一个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刚性的制度化管理与柔性“以人为本的管理完全有相互结合的余地。领导者在制度化管理中适当地引进亲情、友情、温情的内容,来一点人情味,“淡化一下规则,“软化一下制度,下属的潜能有时就是靠人情味激励出来的。无情的制度,有情的管理,情理交融,刚柔相济,成为领导者追求的境界。

曹操虽胜责己

三国时期,曹操为了统一北方,决定北上征服塞外的乌桓。这一举动十分危险,许多将领纷纷劝阻,但曹操还是率军出击,将乌桓打败,基本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班师归来,曹操调查当时有哪些人不同意北伐计划。

那些人认为要遭到曹操严惩了,一个个都十分害怕。不料,曹操却给了他们丰厚的赏赐。大家都很奇怪:事实证明劝阻北伐是错误的,怎么反而得到赏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