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不生气: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2185600000020

第20章 莫较真,糊涂难得,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1)

小事糊涂,大事不可糊涂

现在,社会上有不少人欣赏郑板桥“难得糊涂”这句话,有的还将其手迹拓本精致裱糊挂在客厅里,殊不知,郑板桥是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和心态下说这番话的,于今又有什么现实意义?

郑板桥的有生之年(1693—1765),是康、雍、乾三朝封建思想统治十分强大的时期。郑板桥的家庭出身,从小所受教养以及所接触的社会环境对他的影响,使他的思想和世界观呈现比较复杂的矛盾状况。他在诗词中通过对各种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论,吊古伤今,表达了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然而当时清朝统治者大兴文字狱,“专制国官吏之淫威,文风之严密,文人苟非韬晦自全,鲜有不遭杀之祸者”。板桥虽被人视为“狂放不羁”,鉴于金圣叹等文人的前车之鉴,还是认为不问国事装糊涂为好。他说:“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这与当年屈原在与渔父的问答中所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以及苏东坡写诗调侃“惟愿子孙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等言论,都从不同角度表达了正直的知识分子对欲言不能、聪明误身、清醒遭殃的社会现实感到无奈愤怒的心情。

说到“糊涂”,自然会想到另一位历史人物北宋的吕端。此人心有大略,当时的名臣赵普对他的评价是“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之器也”。当时吕蒙正为相,宋太宗想用吕端代替他。有人反对,说吕端糊涂,并略举事例。太宗坚持说:“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心擢用。实践表明宋太宗是知人善任的。吕端拜相之后,“为相持重,识大体,以清简为务”。在关系到国家兴亡、人民安定幸福的事情面前,他心明眼亮,坚持原则,秉公办事,是非分明。

人毕竟没有三头六臂,当你事事比别人聪明时总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和嫉妒,终究“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导致自己受到无谓的伤害,甚至牺牲。真正聪明的人,正直的人大可不必在一些琐碎小事上锱铢必较,此时“糊涂”一下又何妨?只要能在大事上,原则上保持清醒头脑就行了。为人处世,千万不要在小事上纠缠不休,搞得自己精疲力竭,心绪不宁,而到了大事面前,却又真的糊涂了。这样的生活,太得不偿失。

小事糊涂者,轻权势、少功利、无烦恼,则终成正果;大事糊涂者,则朽木不可雕也。

真正聪明的人,聪明得让人不以为其聪明。这句话的本意不也就是难得糊涂的内涵吗?聪明的人表面愚拙。糊涂,实则内心清楚明白,这不正是一种更为高明的处事艺术吗?

“糊涂”常可使我们心境平静,无欲无贪,正如“值利害得失之会,不可太分明,太分明则起趋避之私”一样。没学“糊涂”学之人终于在社会上不得安宁矣。

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许多事情非要寻出个究竟,有时也是不现实的,倒不如多一点“糊涂”,少一点执拗,何尝不是另一番开朗、超脱的生活风光呢?

做一个“会吃亏”的人

做人要能吃亏,人生一世,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斤斤计较,反而会舍本逐末,失去的也许更多。真正聪明的人,不会在乎表面上的吃亏,他们看重的是实质性的“福利”,因为能够吃亏的人,往往是一生平安,幸福坦然的。能吃亏是做人的一种境界,会吃亏是处事的一种睿智。佛曰:吃亏决不亏,惜福才有福!

清朝时,身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给后人留下了两条含有深刻哲理的字幅:一条是“难得糊涂”;另一条就是“吃亏是福”。

“吃亏是福”的典故是这样来的。郑板桥有一个远亲叫郑煊,有一次郑煊做木材生意,运货到外地,没想到货价狂跌,眼看就血本无归了。郑煊以为自己的末日到了,便将苦恼告诉了郑板桥。这时,郑板桥便送了郑煊一幅勉词——“吃亏是福”,其内容写的是:“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已则利于彼,外得人情之平,内得我心之安,继平且安。福即是矣。”

看到横幅,郑煊精神上得到了稍许安慰,心境也逐渐平静下来,便带着自己的商船回家。没想到在回家的路上,木材的价格突然涨起,郑煊因此发了财。回家后,郑煊静静地思考着郑板桥给他的题词,并从中体会出了人生哲理,于是将郑板桥的题词作为家训,刻在墙壁上以示后人。

人生的得与失是不断交替而始终趋于平衡的,你得到一些就会失去其他的一些,反之也是一样。如果吃亏就是主动、心甘情愿地失去,那么失去之后你肯定会有所收获。吃亏是以退为进,吃亏是损小获大,吃亏是失利得益,吃亏是弃轻载重,吃亏是去粗取精,吃亏是丢卒保帅。会吃亏者,必定是参透了人生玄机的智者,才能在得与失面前保持不生气,所以不怕吃亏,甚至会主动吃亏。

就拿做生意来说,主动的一方吃亏不仅能换来长久的合作和源源不断的利益,还能为自己赢得良好的商业信誉。如果某个商人吃不得亏,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就与合作伙伴斤斤计较,就对员工大肆盘剥,那这个商人迟早会输得精光。古代十大商帮之首是晋商,晋商之冠是乔家,而乔家大院的建筑上刻的却是“学吃亏”这三个大字,为什么他们不刻上“学赚钱”呢?因为乔家在上百年的商海沉浮中,认识到了一个真理——吃亏就是赚钱。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在城里大肆掠夺和抢劫财物,当时北京的许多钱庄都被洗劫一空。那些逃到西安的王公贵族,则带着大把大把的银票,向西安的各大票号兑钱。日升昌票号的老板山西人雷履泰,与其他票号掌柜都面临着同样的一个难题:由于日升昌的北京分号被洋鬼子一把火给烧掉了,账本全部没有了,那么在没有账本的情况下,如何知道谁存了多少银两呢?如果只要有银票就给兑换银子,那么元气大伤的日升昌,很有可能面临倒闭的危险。

有伙计说:“干脆不兑钱给他们了,暂时关门算了,咱们票号也是受害者啊!”也有人说:“等把账目核实清楚后再兑换也不迟,这样也不会影响信誉。”但是这些建议,统统都被雷履泰否定了。雷履泰在深思熟虑后决定,凡是储户能拿出存银凭据的,无论是高官权贵,还是平民百姓,而且无论数额大小,一律无条件足额兑换。当时很多人听到这个消息,议论纷纷:雷履泰真是疯了,这不是自己往火坑里跳吗?

雷履泰真的疯了吗?当然没有,雷履泰是在以看似“吃亏”的方式收买人心。作为一个早期银行家(票号掌柜),兑现储户的存款,进行正常的存贷业务,是恪守职业行规的一种体现。储户看到雷老板讲信用、底气足,就会对日升昌票号更加信任。当时前来兑钱的大多是从北京逃亡而来的朝廷官员或者达官权贵,尽管目前时局动荡,洋鬼子甚嚣尘上,但毕竟只是暂时的,大清朝还是要由这些人重新掌权。如果你能够在危难时刻帮他们一把,人家就会牢牢记住你。等到这些人重回京师之后,以他们的政治势力和经济实力,将会给日升昌票号更多的信任和好处。

雷履泰这一“吃亏”的行为,果然为其带来了大机遇。因为这件事,日升昌票号“诚信为本,童叟无欺”的招牌声名远扬,各地的储户对其有口皆碑。战乱过后,当日升昌的北京分号重新开张时,上至达官显贵,下至草根百姓,无不前来捧场,纷纷将自己的积蓄放心大胆地存入票号,甚至朝廷也将大笔的官银交给其收存、汇兑。

人世间的事情就是这么捉摸不定,吃亏之后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柳暗花明。我们对于得失要看淡一些,不要刻意去追求占便宜,更不能因为吃了亏而耿耿于怀。从我们身边的一些所见所闻不难看出这样一个规律:越是不肯吃亏的人,越有可能吃亏,而且往往还会多吃亏,吃大亏。

很多时候,吃点小亏对你自己的利益其实不会有什么损失。人心是一杆秤,如果你能使自己做到不斤斤计较,对别人不过分苛求,待人宽厚,你周围的人就会信赖你、尊重你,你就会有一个宽松而和谐的生活氛围,你就会时时有很开心的感觉。这大概就是“吃亏是福”的真谛。

有人主张一点亏不吃。这种想法是否聪明不敢说,但可以肯定的是,一点亏都不吃理论上可行,实际上不可能。小贩们卖东西常缺斤短两,钱是赚了些,可亏心;欠了人家钱赖着不还,还转移财产,钱财是落下了,可理亏;仗着有点钱有些权,做很多不公道的事,无权无钱的人敢怒不敢言,歪风行其道,公理靠边站,这种人的权势也许越来越大,可他们亏了德行。

能想明白吃亏就是占便宜,而且能够身体力行,是一种做人的境界。

做人不要太计较

计较是我们人性的缺点,它让我们失去太多宝贵的东西。一个快乐的人,不是他(她)拥有的东西多,而是他(她)很少去计较;一个事事都计较的人,他(她)失去的不仅仅是快乐,还有更珍贵的东西。

当你与金钱计较的时候,金钱也会与你斤斤计较。所以我们要看得开。只有当你不是为金钱而活着的时候,你才可能获得更多的钱——金钱仅仅是成功的附属品而已。

当你与他人斤斤计较的时候,别人也就与你斤斤计较。做人不要太计较,要努力改变自己,努力喜欢你周围的每一个人,这样别人才会喜欢你。

一个喜欢周围所有人的人,一定是宽容、善良、厚道、正直、向上的人。喜欢别人的同时,你也可以改变自己的性格,你就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厚道、善良、正直、阳光,变得很容易与别人接近。

假如你是一位家长,同样你要给孩子作出榜样,不可以随意放纵自己,不可以教坏孩子还去指责孩子;因为,你别忘了,在你要求孩子做的时候,自己也要严格要求自己。

假如是一位领导,你要全面地考虑问题,你要好好地要求自己,率先垂范,这样才有资格去要求别人。

假如你已结婚,同样的家庭责任在你的肩上,你首先必须去做好,尽到自己应尽的家庭责任,否则你无权指责对方。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变得比较快乐。与朋友的相处也是一样,千万不要斤斤计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