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心中总觉得自己比身边的朋友强。其实,没有一个朋友不如自己,虽然你在许多方面有过人之处,但总有一个方面要逊色于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古人云: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无友不如己者,并非指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而是说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都不如自己。你身边的每一位朋友都有其过人之处,不要认为你的朋友不如你,你应该发现他人身上的闪光之处,用其长而舍其短。这样你才能改过迁善,有所进步。
机心待人,劳神伤心
《庄子·内篇·人间世》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
颜回想去卫国劝谏卫灵公,孔子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冒昧前往,没有皇帝的诏书,王公大臣看到你这个年轻人,并且知道你是我的学生,妒忌心就来了,“必将乘人而斗其捷”,必然会乘机争斗你。接下来孔子为弟子勾勒了一幅生动的众生相,孔子说:“你一到卫国,卫灵公左右的人一定找机会跟你斗一下。”“而目将荧之”,每个人看到新来的,都用眼睛瞄他一下,表面上的样子还很好看,下来以后,大家就批评开了,成见就来了。
这里描写了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细节。处在人世间,庄子的白描,剥掉世俗的遮掩,即为世态人情。
这世间的人,仿佛都是戏台上的表演家,每个人都可以变换几种不同的脸谱。
人之所以要有这些脸谱,都是因为隐藏着机心,各种各样的机心就像不同种类的化妆品,涂抹在人的脸上,可能会使人看起来更漂亮,但是失去了自己的本色。同时,也让人与人之间更加隔膜、更加陌生,难以真诚相待。
一个人如果总是以“机心”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迟早会遭到别人的打击报复,即使别人一时报复不了你,你也要殚精竭虑谋划保护自己的各种措施,以致劳神伤心。如果你想要的东西始终得不到,又会陷入欲望不能满足的泥潭之中。用这样的机心去对待身边的各种人和事,你怎么能不心生痛苦呢?
苏轼在其《洗儿》一诗中这样写道:“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苏轼对自己一生因聪明而受的苦真是刻骨铭心,以至于希望自己的儿子愚蠢一点,才能躲避各种灾难。“机心”实在是人的痛苦之源。所以,在选择朋友或与朋友相处时,切忌以“机心”作为自己的衡量标准,否则最后你不仅失去了朋友,也使自己在人生中处于处处被动的局面。
绝圣弃智,安然度日
《庄子·杂篇·外物》中记载了这样一则寓言:
宋元君半夜里梦见有人披散着头发在侧门旁窥视,说:“我来自名叫宰路的深渊,我作为清江的使者出使河伯的居所,渔夫余且捕捉了我。”宋元君醒来,派人占卜,说:“这是一只神龟。”宋元君问:“渔夫有名叫余且的吗?”左右侍臣回答:“有。”宋元君说:“叫余且来朝见我。”第二天,余且来朝。宋元君问:“你捕捞到了什么?”余且回答:“我的网捕捉到一只白龟,周长五尺。”宋元君说:“献出你捕获的白龟。”白龟送到,宋元君一会儿想杀掉,一会儿又想养起来,心里犯疑惑。卜问吉凶,说:“杀掉白龟用来占卜,一定大吉。”于是把白龟剖开挖空,用龟板占卜数十次也没有一点失误。孔子知道后说:“神龟能显梦给宋元君,却不能避开余且的渔网;神龟的才智能占卜数十次也没有一点失误,却不能逃脱剖腹挖肠的祸患。”
如此说来,才智也有困窘的时候,神灵也有考虑不到的地方。即使存在最高超的智慧,也匹敌不了万人的谋算。鱼儿即使不畏惧渔网也会害怕鹈鹕。
聪明虽然是一种先天的东西,人们总是羡慕聪明人的智商,但这种表面的光芒不一定能令聪明人成功,在现实中也确实存在着众多一事无成的聪明人。“聪明”这种天赋犹如水一样,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
众所周知,在音乐的世界中,技巧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过多的花哨技巧只会减弱情感的表达。与人交往特别是朋友之间交往也是如此,人人都玩弄聪明才智,只会使人际关系繁杂凌乱,相互间猜疑防范。绝圣弃智,才能朴实安然地生活。
摒弃聪明心,朋友间以诚相待
尧的老师是许由,许由的老师是啮缺,啮缺的老师是王倪,王倪的老师是被衣。
尧请教许由说:“啮缺可以担任天子吗?我想通过王倪邀请他。”
许由回答说:“这样恐怕会危害天下呀!啮缺这个人,为人聪明睿智、机警敏捷,天赋过人,又能以人力去成就天然。他懂得去防堵过失,但却不能知道过失从哪里产生。要他担任天子,他就会凭借人力而摒弃自然。他将会以人为本体而区分人我,将会看中智巧而急着使用,将会被小事役使,被外物牵绊,四处张望而应接不暇,事事苛求完美,随着外物的变幻而不能保持常态。他哪有资格担任天子呢……”
人所依仗的聪明才智有时是工具,凭借它,或许在人生的旅途中能够走得更顺畅,但不要忘了,过分依仗工具,有时反而有害无益。
《庄子·人间世》中有一段话:“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泰至则多奇巧。”意思是:再说,用智巧角力的人,开始时手段光明,最后常常使用阴谋,到了极点就诡计百出。最终还是会聪明反被聪明误。
《道德经》中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充分表明老子反对标榜圣人,反对卖弄世智辨聪的思想。老子认为:人们如果不卖弄聪明才智,本来还会有和平安静的生活,却被一些标榜圣人、标榜智慧的“才智之士”搅乱了。世人都渴望聪明,但是他们不知道,有太多的人为聪明所累、所误。交友之道,贵在交心,与朋友交往,重在以诚相待,才能赢得长久的坚实的友谊,如果玩聪明、耍花招、弄点子,朋友最后会一个个离你而远去。
评价朋友,不可人云亦云
中山国叛乱时,魏文侯派乐羊为帅,领兵伐中山国,而乐羊的儿子乐舒恰恰在中山国做官。乐羊因故连续三次延缓攻城日期,此时魏国一些本来就对乐羊得宠而忌恨在心的大小官员们,听到这个消息纷纷上书告乐羊的状,说乐羊不但念及私情,不进攻中山国贻误了战机,而且有与中山国合谋反叛魏国的意图,大肆攻击乐羊。魏文侯凭着对乐羊的了解和信任,终不为之所动,把这些告状信统统锁进一个箧子里,并不时派人到前线慰劳乐羊和他的部队。
其实,乐羊之所以没有起兵攻城是因为他顾及城中百姓的安危,因此给中山国三个月时间,想让他们自动投降。但是三月期限已到,中山国仍不肯投降,乐羊马上亲自督战攻城。中山国王无计可施,只好把乐舒给杀了,用他的肉煮了一罐汤,让人送给乐羊,企图使乐羊为之心惊胆战,动摇攻城的信心。乐羊接过汤来,毅然食之,并对来者说:“回去转告你的国王,我军中炊具很多,马上就要轮到他了!”随即发起全线攻击,一下子就占领全城,中山国王走投无路,自杀身亡。
乐羊回朝后,魏文侯出城远迎,并在宫内设宴为其庆功洗尘。宴毕,魏文侯命人取来两个密封的箧子送给乐羊。乐羊以为是因立功所赏的金银财宝,回家一看,全是一些告他围城不攻企图谋反的书信状纸。乐羊大为吃惊和感慨,心想:朝中有如此多的人造谣诽谤我,要不是君主信任我,不为谗言所动,我恐怕早变成刀下鬼了。从此,乐羊对魏文侯更加感激,忠心效劳。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意思是说:大家都厌恶他,我必须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欢他,我也一定要考察一下。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好与坏不是绝对的。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们心目中,往往有很大的差别。假如当初魏文侯自己没有主见,相信群臣的传言,临阵撤换乐羊,甚至问罪,那么魏国能够这么快取得战争的胜利吗?答案不言而喻。
人都有从众心理,这种心理也时常发生在识人的过程中,很多人都习惯通过别人的想法来判断一个人的品行,其实由于不同的利害关系,任何人对他人的评价都不可能准确,都有可能出现偏颇。因此,对于众人的意见、社会的传言,既不要盲目相信,也不要全盘否定。正确的态度、重要的途径是“察”之。查清内情后,才能尽量不做出错误的举动。
不以荣辱观人,不以贫富择友
《绎史·卷九十五》引《留青日札》里记载了关于孔子弟子公冶长的故事。传说公冶长擅长鸟语。他生活贫困,经常没有粮食吃。有一次,一只鸟飞到他的房前,大声对他鸣叫着说:“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个虎驮羊,尔食肉,我食肠,当急取之勿彷徨。”公冶长听了之后,马上跑到南山,果然看见一只被虎咬死的山羊,于是拿了回来。后来,羊的主人在公冶长家里发现了羊角,就认为是他偷了羊,把他告到鲁国国君那里。公冶长将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但鲁国国君不信他懂得鸟语,将他关进了监狱。而孔子知道他的秉性,为他向国君申辩、求情,鲁国国君没有理会。孔子叹息着说:“公冶长虽然在监狱里,却是无辜的啊。”
过了几天,公冶长在狱中,听到上次那只鸟又叫道:“公冶长!公冶长!齐人出师侵我疆。沂水上,峄山旁,当亟御之勿彷徨。”他听后,马上将此事报告给了国君,国君仍然不相信他的话,但还是派人前去查看,结果真的发现了齐国的军队,于是发兵突袭,取得大胜。因此释放了公冶长,并给了他很多赏赐,还想让他做大官,公冶长坚辞不受,因为他觉得凭自己懂得鸟语获得官位是一种耻辱。
人生的遭遇有时是身不由己,一时的荣辱有可能只是假象。所以我们不可以戴着有色眼镜看人。
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就是带着固有的感情色彩,也就是带着成见去识别人。戴着有色眼镜看人,会使我们犯下许多错误,从而影响我们正常的人际关系。摘下“茶色眼镜”,看一论一,以眼前论眼前,凭事实说话,对别人做出客观评价,这样才能使我们尽量不犯错。
识人,当用明眸、真心,方能准确、恰当。
不因容貌对人盖棺定论
唐玄宗时,裴宽曾在润州地方官员手下做事。当时的润州刺史韦诜的女儿正是待嫁之龄,他一直想挑选一个好女婿,却没有遇到最满意的。一天,他在家里休息,登楼远望,发现花园有个人正在埋东西,他很好奇,于是问家里人那个人是谁,家人出去打听了一下,回来报告说:“那个人是裴宽。他为官清廉,不愿意接受别人的贿赂,生怕玷污了自己的名声,辱没了家门。有人送给他一大块鹿肉干,没容他回绝,放下东西就走了,他没办法,只好将这块鹿肉干埋了起来。”韦诜听后,对裴宽的人品赞叹不已,决定把女儿许配给他。
成亲那天,韦诜让女儿躲到帷帐后面偷偷看一眼裴宽。这一看,让韦家小姐很是难过,因为裴宽又高又瘦,穿着一件碧绿的衣裳,当时人们都取笑他,叫他“碧鹳”。韦诜见女儿如此态度,于是严肃地说:“父母爱惜自己的女儿,一定要让她嫁给贤良的公侯做妻子,怎么能够以貌取人呢?”果然,裴宽不负岳父的厚望,后来官至礼部尚书,声名远扬。
《荀子·非相》有云:“故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心不胜术;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意思是说,观察人的外形不如论及人的内心思想,论及人的内心思想又不如看其所采用的处世为人的方式方法。内心思想的魅力高于其形象,而处世方式又胜于其内心思想。如果处世为人的方式方法正当、合理,又与内在思想和谐统一,就算身材相貌不好,也不会妨碍他成为光明正大、道德高尚的君子。相反,身材容貌虽好,但思想行为是邪恶的,也不会妨碍他成为卑鄙无耻的小人。
由此可见,识人当观其心术以及为人处世的方法,这才是识人之道。我们平时交友也应如此,不能因外貌形象来对其做出是否相交的结论,这样的做法是非常偏颇也是有害的,实际的结果是造成你难以找到与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正确的做法是应当从全面的角度客观地评价一个人,同时也应当有开阔的胸襟、宽容的思想,包容对方的缺点和不足,这样才能结交到更多的对自己人生有帮助和裨益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