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养心,道养性:用佛的境界道的胸怀点释人生
2191300000026

第26章 生活,现实,当下(1)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庄子·齐物论》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黄昏,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

他拍了拍翅膀,果然像是一只蝴蝶,快乐极了。这时候,他完全忘记自己是庄周。

过了一会儿,他在梦中大悟,原来那得意的蝴蝶就是庄周。

那么,究竟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庄周?

庄周可以是蝴蝶,蝴蝶也可以是庄周。

活在人生这场大梦中的人,很难弄清楚究竟自己活在其中的世界和自己死后所去的世界哪一个才是真实的。很多人只在快走到人生尽头的时候,才有了“恍然如梦”的感觉。

中国古代流传了许多“恍然如梦”的故事,读来让人回味无穷。

相传,唐代有个姓淳于名棼的人,嗜酒任性,不拘小节。一天适逢生日,他在门前大槐树下摆宴和朋友饮酒作乐,喝得烂醉,被友人扶到廊下小睡。迷迷糊糊中,仿佛有两个紫衣使者请他上车,马车朝大槐树下一个树洞驰去。但见洞中晴天丽日,别有洞天。车行数十里,行人络绎不绝,景色繁华,前方朱门悬着金匾,上书“大槐安国”,有丞相出门相迎,告称国君愿将公主许配,招他为驸马。淳于棼十分惶恐,不觉已成婚礼,与金枝公主结亲,并被委任“南柯郡太守”。淳于棼到任后勤政爱民,把南柯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前后二十年,上获君王器重,下得百姓拥戴。这时他已有五子二女,官位显赫,家庭美满,万分得意。

不料檀萝国突然入侵,淳于棼率兵拒敌,屡战屡败,公主又不幸病故。淳于棼连遭不测,失去国君宠信,他辞去太守职务,扶柩回京,心中郁郁寡欢。后来,君王准他回故里探亲,仍由两名紫衣使者送行。车出洞穴,家乡山川依旧。淳于棼返回家中,只见自己身子睡在廊下,不由吓了一跳,惊醒过来,眼前仆人正在打扫院子,两位友人在一旁洗脚,落日余晖还留在墙上,而梦中的经历好像已经整整过了一辈子。淳于棼把梦境告诉众人,大家感到十分惊奇,一齐寻到大槐树下,果然掘出一个很大的蚂蚁洞,旁有孔道通向南枝,另有小蚁穴一个。梦中“南柯郡”、“槐安国”,其实原来如此!

故事虽为大家所熟知,但读来仍别有意味,真正参透梦境、参透人生之人又能有几个?人生就是这样一场大梦,醒时做白日梦,睡时做黑夜梦,现象不同,本质一样,夜里的梦是白天梦里的梦,如此而已。什么时候才真正不做梦呢?必须得道,只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大彻大悟大清醒以后,才会顿悟人生不过是一场“大梦”。

人生的这场大梦,不知道能有几个人真的清醒。有的人可能一辈子就这样浑浑噩噩地走完了;有的人等醒悟的时候已经晚了,生命之车已经快驶到终点。因此,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沉浸在自己构想的如海市蜃楼般的梦想里,而是回归现实,把握今天,把握当下的生活,这样才能把握当下的自己,把握当下的幸福。

喜悦,来自禅悟的瞬间

唐代的智闲和尚曾拜灵佑禅师为师,有一次,灵佑问智闲:“你还在娘胎里的时候,在做什么事呢?”

“还在娘胎里的时候,能做什么事呢?”他冥思苦想,无言以对。于是说:“弟子愚钝,请师父赐教!”

灵佑笑着说:“我不能说,我想听的是你的见解。”

智闲只好回去,翻箱倒柜查经阅典,但没有一本书是有用的。他这才感悟到:“本以为饱读诗书就可以体会佛法,参透人生的哲理,不想都是一场空啊!”

灰心之余,智闲一把火将佛籍经典全部烧掉了,并发誓说:“从今以后再也不学佛法了,省得浪费力气!”

于是他前去辞别灵佑禅师,准备下山,禅师没有任何安慰他的话,也没有挽留他,任他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智闲来到一个破损的寺庙里,还过着和原来一样的生活,但是心里总是放不下禅师问他的话。

有一天,他随便把一片碎瓦块抛了出去,瓦块打到一棵竹子上,竹子发出了清脆的声音。智闲脑中突然一片空明,内心澎湃。他感到了一种从未体验过的颤抖和喜悦,体验到了禅悟的境界。

他终于醒悟了,只有在生活实践中自悟自证,才能获得禅旨的真谛。于是他立即赶到灵佑禅师身边说:“禅师如果当时为我说破了题意,我今天怎么会体会到顿悟的感觉呢?”

凡夫转境不转心,圣人转心不转境。

参禅何须向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

学佛,不是对死亡的一种寄托,而是当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彻悟,不是向外悟到了什么大道理,而是彻底认识了永恒的自己。

只有在生活中自悟自证,才能获得禅旨的真谛;只有体验了一种从未体验过的颤抖和喜悦,才能体验到禅悟的境界。

圆满生活在于顺应自己的习性

你不了解那养虎的人吗?他从不敢用活物去喂养老虎,因为他担心扑杀活物会激起老虎凶残的习气;他也从不敢用整个的动物去喂养老虎,因为他担心撕裂动物也会诱发老虎凶残的习气。知道老虎饥饱的时刻,通晓老虎暴戾凶残的秉性。老虎与人不同类却向饲养人摇尾乞怜,原因就是养虎人能顺应老虎的性子;而那些遭到虐杀的人,是因为触犯了老虎的性情。

爱马的人,以精细的竹筐装马粪,用珍贵的蛤壳接马尿。刚巧一只牛虻叮在马身上,爱马之人出于爱惜随手拍击,没想到马儿受惊便咬断勒口、挣断辔头、弄坏胸络。意在爱马却失其所爱,能够不谨慎吗!

只要懂得顺应习性,养虎也不会受到伤害;如果违逆了习性,即使是温顺的马,也会对你发怒。

《庄子》的《骈拇》篇中说:“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

意即:凫的腿即使很短,但如果你把它接长,凫就会很痛苦;鹤的腿即使很长,要把它截断,鹤也会很悲伤。所以,本性长的不要折断,本性短的不要接长,这样就没有什么可忧愁的了。

风靡欧美的《简单生活》一书的作者丽莎指出:“每天都给自己一段独处的时间,好好问问自己,到底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是可有可无的?什么是必须去不懈追求的?这样的追问可以一直延续下去。还可以把每天的想法记录下来,这样你会看到,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思考的深入,你的回答也不断成熟。只要我们不再一味追求外界的认可,疲惫无奈地生活在他人的注视之下,我们就会真诚生活,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者。”这里,简单生活的法则和庄子的观点不谋而合。

世事无常,活在当下就是幸福

有一天,老禅师带着两个徒弟,提着灯笼在黑夜中行走。一阵风吹过,灯灭了。

“怎么办?”徒弟问。“看脚下!”师父答。

当一切变成黑暗,后面的来路与前面的去路都看不见,如同前世与来生,都摸不着,这时我们要做的是什么?当然是“看脚下,看今生!”

日本的亲鸾上人九岁时,就已立下出家的决心,他要求慈镇禅师为他剃度,慈镇禅师就问他说:“你还这么年少,为什么要出家呢?”

亲鸾:“我虽年仅九岁,父母却已双亡,我不知道为什么人一定要死亡?为什么我一定非与父母分离不可?为了探究这层道理,我一定要出家。”

慈镇禅师非常嘉许他的志愿,说道:“好!我明白了。我愿意收你为徒,不过,今天太晚了,待明日一早,再为你剃度吧!”

亲鸾听后,非常不以为然地说道:“师父!虽然你说明天一早为我剃度,但我终是年幼无知,不能保证自己出家的决心是否可以持续到明天。而且,师父,你年事已高,你也不能保证你是否明早起床时还活着。”

慈镇禅师听了这话,拍手叫好,并满心欢喜地说道:“对的,你说的话完全没错!现在我马上就为你剃度吧!”

路就在脚下,现在不走,更待何时?

许多人都相信来生与前世,如此,在面对今生的不幸时,便可以用前世做借口,说那是前世欠下的;在对今生不满时,可以用来生做憧憬,期待来生再实现。

人生无常,很多事情都不是我们能预料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是把握当下,珍惜拥有的此刻与现在,踏踏实实地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

认认真真把今天过好

有一天,佛陀刚刚用完午餐,一位商人走来请求佛陀为他除惑解疑,指点方向。佛陀将他带入一间静室中,十分耐心地听商人诉说自己的苦恼和疑惑。

商人诉说了很久,有对往事的追悔,也有对将来的担忧。最后,佛陀示意他停下来,问他:“你可吃过午餐?”

商人点头说:“已吃过。”

佛陀又问:“炊具和餐具可都收拾得干净完好了?”

商人忙说:“是啊,都已收拾得很完好了。”

接着商人急切地问佛陀:“您怎么只问我不相关的事呢?请您给我的问题一个正确答案吧!”

但是,佛陀却只对他微微一笑,说:“你的问题你自己已经回答过了。”接着就让他离开静室。

过了几天,那位商人终于领悟了佛陀的道理,来向佛陀致谢。佛陀这才对他及众弟子说:“谁若对昨天的事念念不忘,追悔烦恼,或者对明天的事忧愁妄想,他将成为一棵枯草!”

佛陀告诉我们,人只能生活在今天,也就是现在的时间中,谁都不可能退回“昨天”或提前进入“明天”。“昨天”是“存在过”的,不可及;“明天”仅是“可能存在”的,同样不可及。所以,最重要的是做好今天的事情,认真过好今天。

不能珍惜今生,也就无法向往未来

从前,有个小和尚每天早上负责清扫寺庙院子里的落叶。

清晨起床扫落叶实在是一件苦差事,尤其在秋冬之际,每一次起风时,树叶总随风飞舞落下。

每天早上都需要花费许多时间才能清扫完树叶,这让小和尚头痛不已。他一直想要找个好办法让自己轻松些。

后来有个和尚跟他说:“你在明天打扫之前先用力摇树,把落叶统统摇下来,后天就可以不用扫落叶了。”

小和尚觉得这是个好办法,于是隔天他起了个大早,使劲地猛摇树,这样他就可以把今天跟明天的落叶一次扫干净了。一整天小和尚都非常开心。

第二天,小和尚来到院子里一看,不禁傻眼了——院子里如往日一样落叶满地。

这时老和尚走了过来,对小和尚说:“傻孩子,无论你今天怎么用力,明天的落叶还是会飘下来。”

小和尚终于明白了,世上有很多事是无法提前的,唯有认真地活在当下,才是最真实的人生态度。

有人请教大龙禅师:“有形的东西一定会消失,世上有永恒不变的真理吗?”

大龙禅师回答:“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多么美妙的一幅山水画啊!

花开的本身,注定要凋落,山花却不因要凋谢,而不再蓬勃开放;清清的涧水不因其流动,而不映衬蓝天。时间之箭是单向的,我们这些有生命之物,都要把握住现在、今朝,开心地活好今朝每一刻。

看来,不要预支明天的烦恼,认真过好今天比什么都重要!人活在当下,应该放下过去的烦恼,舍弃未来的忧思,顺其自然,把全部的精力用来承担眼前的这一刻,因为失去此刻便没有下一刻,不能珍惜今生也就无法向往未来,你能把握的就是每一刻的当下而已!

将心灵的琴弦调控适宜

一位官场失利、妻离子散之人心绪烦乱,烦恼、忌妒、浮躁、忧虑整日困扰于心,不得安宁,于是去拜见德高望重的无生禅师,请求开解。禅房里,面对慈祥、超然的无生禅师,他一股脑儿地道出了自己的困惑和烦恼。无生禅师笑笑,伸出右手,握成拳头,握得越来越紧,让来人照做。“感觉如何?”禅师问。来人茫然不觉。“把手伸开。”无生禅师拿出一枚野果和一片琉璃碎片放在这人手中,说道:“握紧。”这人将野果和碎片握在手心。“握紧一些,再紧一些。”“不行了,禅师,我的手都快要被割破了。”此时,禅师突然喝道:“那你还不赶快把拳头松开!”

这人吓了一跳,伸开手掌,看着手掌有些微红的硌痕,琉璃碎片已经扎到野果里了。禅师望着他,说:“现在,把琉璃碎片取出来,丢掉吧!”此人顿时豁然开朗,说:“这野果就好比我的事业和生活,而这琉璃碎片就是生活中困扰着我的烦恼、忌妒、浮躁、忧虑……”

禅师笑了笑,说:“看来施主已经有所悟了。生活中的事就好像这枚野果和琉璃碎片。如果你什么都不取。空握拳头,即便使出再大的力气,也是一无所获,这叫徒劳无功。果实好比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琉璃碎片就是困扰你心灵的无尽烦恼,要记得及时将果实中的琉璃碎片取出来丢掉,不然就会心浮气躁、精魄散乱。”

每个人都应该如此,消除思想的纷繁,阻止情感的躁动,不让自己的心灵在散乱中一发不可收拾,劳生一世,苦痛奔忙在所难免,心灵的安宁才是幸福的归宿。

精魄合一是让人不为情感、生活的纷乱所侵扰。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将心灵的琴弦调控适宜,才能弹奏出悦耳动听的音乐。人的心灵好比一张弓,如果上好了弦,一直绷得紧紧的,长时间这样放着,弓背和弓弦的效用就差了,力道也减弱了,根本就射不了多远。现实生活中,一个人要是始终神经紧绷,处于紧张状态,就会导致身心疲惫、精神涣散。身处繁忙的时代,我们要时常懂得放松自己的身心,将心灵的琴弦调控适宜,这样才不会迷失自我、丧失本性,做自己生活的主人,体会人生幸福的真谛。

放松心情,欣赏人生的美景

崛多禅师游历到太原定襄县历村,看见神秀大师的弟子结草为庵,独自坐禅。

禅师问:“你在干什么呢?”

僧人回答:“探寻清静。”

禅师问:“你是什么人?清静又为何物呢?”

僧人起立礼拜,问:“这话是什么意思?请你指点。”

禅师问:“何不探寻自己的内心,何不让自己的内心清静?否则,让谁来给你清静呢?”

僧人听后,当即领悟了其中的禅理。

一个人无论处于什么地位,过哪种生活,只要他内心清净、安谧就可以过得幸福。

有一天,李端愿太尉问昙颖禅师:“禅师,请问人们常说的地狱,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