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养心,道养性:用佛的境界道的胸怀点释人生
2191300000025

第25章 慈悲,善念,感恩(2)

一天,丈夫看见一些长者们前往寺院里参加供僧法会,回到家后,想着想着,不禁哭了起来。妻子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什么事让你这么伤心呢?”丈夫回答道:“唉!别人能够满心欢喜地供僧修福,而自己却是贫穷下贱,连修福报的机会都没有!心里真难受。”妻子便安慰他:“别再伤心了,这于事无补,不如把我卖了,卖来的钱就可以布施供养!你看怎么样?”丈夫更伤心了:“如果把你卖了,我岂不是更加难过?”于是,妻子想了想,又说:“干脆我们一起卖身为奴,不仅可以供养,还可在一起修行。”丈夫同意了。

于是,夫妇俩找到一个富贵人家,向主人借了一笔钱,要办一场供僧法会,这笔钱如果无法在七天内还清,他们就必须永远在这户人家当奴仆。得到钱以后,贫穷的夫妇便开始不眠不休地筹备法会,并且互相勉励:“现在还能够随自己的心意来修福,应该好好把握因缘,往后的一切就很难预料了!”

到了第六天,眼看所有的事都已准备就绪,寺里却得到了一个消息:国王也要在同一天举行法会。比丘们都认为,应该先将机会让给穷苦夫妇,然而,国王知道后,非常愤怒:“是哪一家小民,胆敢跟我抢日子!”于是立刻命令他们改期。这对穷夫妇虽然无奈,却坚持不改。

国王不得不召见这对穷夫妇,要他们说出一个理由。穷夫妇便把事情的原委一五一十地禀告给国王,并恳求国王:“我们今生如此穷苦,就是因为过去没修福报,这辈子恐怕只剩这一天还能自己做主,以后,就没有机会了,所以我们才极力争取!请求国王成全。”听了这对夫妇真诚的发心,国王不禁心生怜悯,不但准许他们如期进行法会,还赏赐了财宝,划了十个村落让他们居住和管理。

布施是一种付出,而在付出前要有舍己为人的发心。发心为了利益他人而付出,付出自己喜爱的、执著的。

而布施,也不是让人们始终无所得,布施无论在逆境或者顺境,只要有一颗至心,努力地付出爱心,自然会取得善果。

至善无痕,为善不为名

小镇上有一家菜摊,平时顾客不多,因为这里的人都比较穷,买不起菜。不过,经常有些穷人家的孩子来这里转悠。虽然他们只是玩,可店主还是像对待大人一样与他们打招呼。“孩子们,今天还好吧?”

“我很好,谢谢。老板,这些马铃薯看起来真不错。”

“可不是嘛。你妈妈身体怎么样?”

“还好,一直在好转。”

“那就好。你想要点什么吗?”

“不,先生。我只是觉得你的马铃薯真新鲜!”

“你要带点儿回家吗?”

“不,先生。我没钱买。”

“用东西交换也可以呀!”

“哦……我只有几颗赢来的玻璃球。”

“真的吗?让我看看。”

“给,你看。这是最好的。”

“看得出来。嗯,只不过这是个蓝色的,我想要个红色的。你家里有红色的吗?”

“差不多有吧!”

“这样,你先把这袋马铃薯带回家,下次来的时候让我看看那个红色玻璃球。”

“一定。谢谢你,老板。”

每次店主和这些小顾客交谈时,店主太太就会默默地站在一旁,面带微笑地看着他们。她熟悉这种游戏,也理解丈夫所做的一切。

镇上很多贫困的人家没有钱买菜,也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可以交换。为了帮助他们,他就这样假装着和孩子们为一个玻璃球讨价还价。就像刚才的这个孩子,这次他有一个蓝色的玻璃球,可是店主想要红色的,下次他一准儿会带着红玻璃球来,到时候店主又会让他再换个绿的或橘红的来。当然打发他回家的时候,一定会让他捎上一袋子上好的蔬菜。

许多年过去了,店主因病去世。镇上所有的人都去向他的遗体告别,包括以前那些和他交换东西的孩子们,而今他们都已经成了社会上的成功人士。

店主太太站在丈夫的灵柩前。小伙子们走上前去,逐一拥抱她,亲吻她的面颊,和她小声地说几句话。然后,她泪眼蒙蒙地目视他们在灵柩前停留,看着他们把自己温暖的手放在店主冰冷苍白的手上。

《庄子·内篇·养生主》中有:“为善无近名。”这句话的意思是,做善事是一个人应该做的,并不是为了让别人知道你在做善事才这样。

如果一个人为了做好人而做好事,为了做好事而扬名声,那就不算是真正的做好事。庄子提倡的是人生行为要做到至善,至善无痕。

给予别人恩惠,不要指望回报

诚拙禅师在圆觉寺弘法时,法缘非常兴盛,每次讲经时,人都挤得水泄不通,故信徒间就有人提议要建一座较宽敞的讲堂。

有一位信徒用袋子装了五十两黄金,送到寺院给诚拙禅师,说明是要捐助盖讲堂用的。禅师收下后,就忙着做别的事去了。信徒对此态度非常不满,因为五十两黄金不是一笔小数目,可以给平常人过几年生活,而禅师拿到这笔巨款,竟连一个“谢”字也没有,于是就紧跟在诚拙的后面提醒道:“师父!我那袋子里装的是五十两黄金。”

诚拙禅师漫不经心地应道:“你已经说过,我也知道了。”并没有停下脚步。信徒提高嗓门道:“喂!师父!我今天捐的五十两黄金,可不是小数目呀!难道你连一个‘谢’字都不肯讲吗?”

禅师刚好走到大雄宝殿佛像前停下:“你怎么这样唠叨呢?你捐钱给佛祖,为什么要我跟你说谢谢?你布施是在做你自己的功德,如果你要将功德当成一种买卖,我就代替佛祖向你说声‘谢谢’,请你把‘谢谢’带回去,从此你与佛祖‘银货两讫’吧!”

古人云:“处世而欲人感恩,便为敛怨之道;遇事而为人除害,即是导利之机。”无私的奉献精神才是最可贵的。一个人施恩惠给他人,绝对不要指望得到回报。如果责成人家感恩回报,那么,原来帮助人的一番好心就会变质而面目全非了。

以善为本,为大众谋幸福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骄傲的国王。他要为自己建造一座王宫,因此对大臣们说:“到森林中去找最高的树,我要用来建筑宫殿。”

在森林深处,大臣们找到了这样的树。那天晚上,他们向国王报告:“陛下,我们已经找到您要的树了,明天我们就到森林中去砍那棵大树。”

国王很高兴,就去睡觉。那个晚上,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见大树中住着神灵,神灵出现在他面前,对他说:“国王,请不要摧毁我的住所。你如果这么做,每砍一斧,我都会很痛苦,终将死亡。”

但国王回答:“你是森林中最好的一棵树,我必须用来建造皇宫!”

树神一再恳求,但国王很坚决,强调这树必须砍。树神最后对他说:“好吧,你可以砍。但请你不要像一般的砍树那样从树下面砍断,你可以命令你的人,先爬到树的最上面,逐渐往下一枝一枝砍,直到全树砍完。”

国王听到这个请求感到很惊奇:“如你刚才所说的,那不是比一次从树根处砍下更加痛苦吗?”

树神回答:“你说得不错。我是为森林中的其他生物着想,才建议你这样做。你知道我是棵很大的树。如果一次砍倒,将会压坏周围的小树,并会杀死很多小动物。很多小鸟和昆虫会失去住所,许多小树会被压坏。但你一枝一枝砍,对它们的损伤可以减少!”

国王这时醒过来,心想:“那树神宁肯挨数百次痛苦,却不要让小动物受苦。这树神多么勇敢和仁慈!我要砍树,只为我的享受和骄傲,我多么自私。我不要砍这棵树,我要对它表示尊敬。”于是国王第二天去森林中,向这棵树献花致敬。

从那天以后,国王变成了一位仁慈、公正的统治者。

一棵树尚且能以挨千刀万剐的行动保护小草、小树、小动物,何况是万物之长的人类呢?人不应该只为自己活着,只有心怀一颗普度众生的菩提心,以善为本,处处为众生着想,生命才能释放出最大的能量。

给人欢喜,培植自我大慈悲心

布施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不仅不会造成彼此的负担,还会给你的心理带来更大的满足,因为布施不仅意味着你自身的富有,而且透露出你至真至善的心地。

有一户人家,父亲往生时,留下了十七头牛,遗嘱上写明,其分配方式是大儿子得二分之一,二儿子得三分之一,小儿子得九分之一。十七头牛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和九分之一皆非整数,令三个儿子非常苦恼,甚至发生了口角。

有一位长者,每天看着三个孩子吵闹不休,不禁为他们感到难过。为了息事宁人,他就将自己仅有的一头牛送给他们。这样一来,十七头牛加上长者的一头,共十八头牛,其二分之一是九头牛,三分之一是六头牛,九分之一是两头牛,一共是十七头牛,不多不少,于是兄弟三人便把多余的那头牛还给长者。

一阵忙碌后,长者不但没有丝毫损失,反而替三兄弟解决了天大难题。

布施就是这样一种行为,在满足他人所愿的同时也圆满自己,何乐而不为呢?

《四分律》谈到布施之益,诠释道:“所为布施者,必获其义利,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布施,能在给人欢喜的同时,自己也培植大慈悲心,远离吝贪,招感无量福德。

生活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佛光禅师为了推动佛教的发展,创办了许多佛教的事业,弟子们为了达成禅师的理想,努力地向信徒劝募,鼓励信徒布施做功德。

有一次佛光禅师出外弘法回来,弟子们竞相来向禅师报告个人劝募功德的成绩,弟子普道很得意地说:“师父!今天有一位大施主,布施了一百两银子,他说作为我们兴建大雄宝殿的基金。”

弟子普德听了,也报告说道:“师父!城内的陈居士来拜望您,我带他巡礼各处的殿堂,他奉献给我们全年的道粮!”

寺中的香灯师、知客师等都向佛光禅师说明信徒的喜舍发心,只见佛光禅师皱起眉头,制止大家发言,并开示弟子们说道:“你们大家都辛苦了,可惜化缘太多,没有功德!”

大家不解,问道:“为什么化缘多反而不好呢?”

佛光禅师道:“把钱财储存于信徒,让信徒富有起来,佛教才能富有!不可经常要信徒捐献这个功德,赞助那项佛事,杀鸡取卵,何其愚痴!等到有一天信徒们不胜负担,佛教还有什么护法长城呢?”

佛光禅师这一番语重心长的言语,实在值得大家玩味与深思!人说吃水不忘挖井人,佛教所云的布施,也要在“不自苦,不自恼”的原则下进行,而且布施者应该细水长流,不可硬性募化。学佛之人,如果有禅,不但为自己想,更要为别人想,哪里能说禅者只重悟道,不重慈悲呢?

有句话说得好:幸福需要一颗懂得感恩生活的平常心。感恩能让我们用平常心看待一切挫折、磨难,让自己很快找到心里的平衡点,随时拥有一份快乐的心情!为什么有些富有的人天天生活在烦恼之中,而有些贫穷的人却很快乐?就是因为后者不会抱怨命运,而是对生活中的一食一饮、一布一衣都能心存感恩之情。此外,如果我们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就必然会不断地涌动着诸如温暖、自信、坚定、善良等这些美好的处世品格,就能改变我们的心情甚至是命运。

活在感恩的世界里

钦山、雪峰、岩头三位禅师一起出去云游,有一天经过一条河流,正计划要到何处去化缘乞食,看到河中从上游飘来一片很新鲜的菜叶。

钦山禅师说:“你们看,河流中有菜叶漂流,可见上游有人居住,我们再向上游走走看,估计就会有人家了。”

岩头禅师说:“这么完好的一片叶子,竟白白让它流走,实在是可惜了。”

雪峰禅师说:“如此不惜福的村民,不值得教化,我们还是到别的村庄去吧!”当他们三人你一句、我一句的在谈论时,看到一人急匆匆地从上游那边跑来,问道:“师父!你们看没看到水中有一片菜叶流过?我刚刚洗菜时,不小心一片菜叶被水冲走了。我现在正在追寻那片流失的菜叶,如果追不到实在太可惜了。”

雪峰等三人听后,哈哈大笑,不约而同地说道:“我们就到他家去讲法吧!”

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是一种积极的心态,也是一种智慧的生活态度。我们要知道“感恩”是一种认同。这种认同应该是从我们的心灵里的一种认同。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恩赐太多。没有大自然谁也活不下去,这是最简单的道理。对太阳的“感恩”,那是对温暖的领悟;对蓝天的“感恩”,那是我们对蓝得一无所有的纯净的一种认可,对草原的“感恩”,那是我们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叹服;对大海的“感恩”,那是我们对兼收并蓄的一种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