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华约大对抗
二战结束之后不久,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互为敌手,在政治、经济、军事及意识形态诸方面又展开了一场世界范围内独具特色的战争——冷战。1947年3月12日,美国“杜鲁门主义”出笼,1947年6月5日,美国提出了“马歇尔计划”,1949年4月4日,美国、比利时、加拿大、丹麦、法国、冰岛、意大利、卢森堡、荷兰、挪威、葡萄牙和英国等12国外长云集华盛顿,在美国国务院会议大厅举行了北约签字仪式。8月24日,各缔约国陆续完成批准程序,公约正式开始生效。
北大西洋公约包括14个条款和一个序言,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三、四、五条。第三条规定集体武装防卫,第四条规定协商行动,第五条规定协助受攻击缔约国的义务,“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进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进攻,因此,缔约国应单独并会同其他缔约国,采取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协助被攻击之一国或数国以恢复并维持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该条约并没有明确规定期限,第十三条规定,在本条约生效20年之后,任何缔约国在通知美国政府废止本条约的一年后,得停止为本条约之缔约国。
北约的组织机构是在成员国签字后两年内陆续建立的。北约的最高权力机关——北约理事会,由各缔约国外长组成,每半年开会一次。常设委员会由各成员国驻布鲁塞尔大使组成,在北约理事会休会期间,处理日常事务。防务委员会由缔约国国防部长组成,制订统一的防务计划。防务委员会又下设由各成员国参谋长组成的军事委员会,负责处理军事问题。1949年11月18日,又成立了防务、财政和经济委员会。
北约各成员国的武装部队,划归3个司令部,即欧洲盟军司令部、大西洋盟军司令部和海峡司令部。3个司令部都直属于军事委员会,其中又以欧洲盟军司令部最为重要,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卡斯托。欧洲盟军司令部下辖中欧、北欧和南欧3个地区司令部。
北约成立后,美国为完成其全面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的战略,不断地扩大北约成员国范围,把一些对美国全球战略有影响但并不在北大西洋地区的国家也极力拉入北约。希腊、土耳其于1952年2月,联邦德国于1955年,西班牙于1982年5月分别成为北约的成员国。1974年—1980年10月间希腊一度退出,法国于1966年7月退出北约防务一体化机构。到1982年,北约共有成员国16个。而到了2008年,北约成员国达到了28个。
面对战后严峻的冷战形势,苏联也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来加强与东欧各国的联系,适应新的国际政治斗争的需要。1947年9月,欧洲9国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在波兰成立。在成立大会上,苏联代表号召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团结起来,坚决迎接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挑战。为加强经济技术合作,巩固社会主义阵地,1955年5月11日—14日,苏联和东欧7国政府首脑在波兰首都华沙开会,签订8国《友好合作互助条约》,通称《华沙条约》,建立了军事政治集团。
北约和华约的成立,正式形成了东西方两大阵营和两大军事集团对抗的态势。
参加华约组织的成员国有: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和苏联等8国。其中阿尔巴尼亚于1968年9月13日宣布正式退出华约。1976年以后,蒙古、越南、老挝也向华约派驻了观察员。
在华沙签订的《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的主要内容是:缔约国将致力于国际和平与安全,并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当缔约国之一遇到任何国家和国家集团的武装进攻时,每一缔约国可以一切它认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装部队,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给予援助;缔约国不参加与华约相反的任何联盟或同盟,不缔结与华约相反的任何协定;华约联合武装部队将根据联合防御的需要和这些国家的协议在缔约国领土上驻扎。华沙条约规定有效期为20年,如缔约国各方在期满前一年未提出宣布无效的声明,条约将自动延长10年。1975年,条约自动延长10年,从1985年起,条约再延长20年。
华约的各种组织机构主要有:政治协商委员会、外交部长委员会、联合武装部队司令部和国防部长委员会。
政治协商委员会是华约最高决策机构,最初两次会议由缔约国政府首脑参加的,1960年以后改由缔约国党的第一书记或总书记参加。华约成员国的一切重大政治、军事、外交问题都要在此磋商或解决。
外交部长委员会和国防部长委员会是政治协商委员会两个重要的辅助机构。前者的职能是协调各缔约国的对外政策,后者负责加强各成员国军事力量问题和协调各成员国之间的军事行动。
联合武装部队司令部是华约的军事指挥机关,统率根据缔约国各方协议拨归其指挥的各国武装部队。按规定,武装部队总司令可从缔约国任何一国军事首长中挑选。联合武装部队司令部还下设军事委员会、参谋部、技术委员会3个机构。
在所有华约的组织机构中,主要部门的主要领导职务皆由苏联人担任。联合武装部队总司令一直由苏联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兼任,联合武装部队第一副总司令由苏军第一副总参谋长兼任,华约国防部长委员会主席始终由苏联国防部长兼任。苏联还在华约成员国中派驻大量军队。到1968年苏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之后,苏联驻东欧的军队共达31个师,约65万人。苏军还和波、匈、捷、保、民主德国的一部分军队组成“一体化部队”,由苏联统一指挥,实际上是从军事上加紧了对华约各国的控制。
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总书记之后,不断调整对东欧的政策,改变了过去对东欧的严密控制。在此情况下,东欧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从1989年初开始,一场严重的社会政治动荡席卷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丧失了全部或大部分权力,国家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与此相适应,华约组织也发生了根本性转折。
华约各国纷纷对30多年的苏东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越来越强烈地反对在苏东关系中苏联表现出来的大国主义和强权政治,强调相互之间的平等地位。1989年12月4日,苏、保、匈、波和民主德国5国领导人在莫斯科宣布:1968年他们出兵捷克斯洛伐克是对捷内政的干涉,应当受到谴责,从而为这次行动定了入侵的性质,华约威望在东欧各国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东欧新上台的当权派对这个冷战时期的军事政治组织兴趣不大,他们表示其军队限于保卫本国主权和领土完整范围内,华约的基础即东欧国家的共同军事战略已为各国所摒弃。1990年6月初举行的华约政治协商会议上,与会各国代表指出,由于“意识形态敌人的形象经过双方的彼此努力而消除”,需要“重新研究华约的性质、职能和活动”。1990年10月3日,两个德国的统一,使华约联合武装部队失去了一支重要的力量。东欧各国政权易手后,捷、匈、波纷纷要求苏联从这些国家撤出全部军队,并收回对本国军队的指挥权,不再参加华约的联合军事演习。华约已名存实亡,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1991年2月25日,华约政治协商委员会特别会议在布达佩斯召开。会上作出从1991年4月1日起解散华约军事机构的决定。7月1日,在布拉格召开的华沙条约国政治协商委员会会议上,正式签署了宣告华约解散的议定书。
华约一解散,北约好像一个独自挥拳的拳击手,没有了对手。很显然,北约组织是否有必要继续存在下去,成了其全体成员国所面临的问题。
在此局势下,北约组织的国防部长们在布鲁塞尔召开紧急会议,就北约组织的未来进行磋商,经过激烈辩论,终于取得共识。会议认为:欧洲和北约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但是苏联(几个月后苏联解体,其军事力量为俄罗斯所继承)保持的大量核武库和常规武器仍然是欧洲安全的威胁,同时剧变中东欧局势不稳,另外世界其他地区也存在各种“危险”,因此北约不能解散,只能是调整策略,改变军事结构和部署。
北约最重要的策略调整就是进行东扩。
1995年9月,北约正式公布东扩计划研究报告,1997年北约东扩启动。北约秘书长索拉纳把1997年北约的发展总结为4个“新”字,即新成员、新伙伴、新任务和新结构。
新成员是波、捷、匈三国。1997年12月16日,北约16国外长在布鲁塞尔北约总部签署了接纳波兰、捷克和匈牙利三国入盟的协议书,按计划,1999年波、捷、匈已经成为北约新成员。
毫无疑问,北约东扩,是美国与西欧在冷战结束后为进一步巩固西方利益,防止任何潜在的来自俄国与东欧的军事威胁采取的措施,其在东扩时标榜的“欧洲安全”,就足以说明问题。因为所谓“欧洲安全”,必须是符合美国、西欧利益的“安全”,否则它们就要“维持和平”,加以干涉。因此俄罗斯坚决反对北约东扩,俄罗斯清醒地认识到,北约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军事集团,由于俄罗斯经济十分脆弱,在美国和西欧做出一定让步后,不得不同意北约东扩。
美国做出的让步包括不在新成员国部署核武器,同意修改常规武器条约,根据俄方要求将《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生效时间推迟五年,接纳俄国参加七国集团,许诺向俄提供经济、财政援助等。但北约只是做让步,并不想与俄国建立真正伙伴关系,因此北约的矛头始终是指向俄国。
近年来,北约组织有恃无恐,耀武扬威,四处出击,在巴尔干危机激化后,不惜直接使用武力对南斯拉夫、波黑等联盟国家进行打击,使欧洲的局势和世界格局更加复杂。
北约成员国
截至2010年,北约成员国共有28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比利时、丹麦、加拿大、卢森堡、挪威、葡萄牙、土耳其、希腊、波兰、匈牙利、捷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阿尔巴尼亚、冰岛。
两大阵营内部开始分化
战后形成的两大对立阵营,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其各自内部都在不断地发生冲突与分化。在社会主义阵营中,战后初期苏联强制东欧各国照搬其模式,服从苏联利益,而南斯拉夫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场,对苏抵制。1948年6月28日,作为“情报局”的发起者,南斯拉夫居然被开除出该组织。次年初,苏联和东欧各国先后与南断绝外交关系,并陈兵边境对南进行军事威胁,苏南关系恶化。铁托领导下的南斯拉夫走上与苏联模式不同的道路,建立了自治社会主义制度。
苏南冲突时,苏联在东欧掀起了清洗“铁托分子”运动,消除异己,挟植亲苏势力。在波兰,1956年6月28日爆发了波兹南事件。该城斯大林车辆制造厂的工人,因要求增加工资、降低赋税遭拒绝而游行示威,但为人利用,演变成武装骚乱,政府出兵平息。对此,苏联认为是美国策划的“反人民暴乱”,但波党持不同意见,并妥善处理后事。同年10月,波党二届八中全会开幕。赫鲁晓夫亲抵华沙干预波党政治局人选安排,并派驻波苏军包围华沙进行威胁。波党据理力争,且做军事对抗的准备。苏方只好退却让步,曾被“清洗”的哥穆尔卡出任波党第一书记。
在匈牙利,则爆发了匈牙利事件。1956年10月底,亲苏势力下台,曾被迫害的纳吉组成新政府。纳吉要求撤走苏军、匈牙利退出华约,并就此与苏方会谈。11月初,苏军再次出兵干预。匈政府采取对抗行动,苏军摧毁了匈方的抵抗。纳吉等要员躲入南斯拉夫大使馆,后为苏军逮捕并被处死。
1968年,在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被莫斯科的严寒所“摧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