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每天读一点世界史(近现代卷)
2196100000036

第36章 全球化 (1)

欧洲一体化

欧洲曾经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孕育了在近代以来领导世界潮流的西方化,也就是现代化。但是欧洲除了在罗马帝国时期以外,从来没有统一过。欧洲是由众多的民族组成的,各自的文明也很发达,从这种意义上讲,欧洲似乎不可能统一。但是,欧洲的地缘政治和各方面的条件,却实实在在地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二战以后,欧洲各国越来越觉得自己说话声音的微弱。在国际上,美国和苏联成了两个超级大国,原来领导世界的西欧各国反而成了美国的附庸。在这种情况下,1950年5月9日,根据法国外长罗伯特·舒曼的提议,西欧大陆诸国同意逐渐建立一个欧洲共同体,目的是通过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来促进欧洲经济发展和欧洲统一,并想以此“套住德国”,防止德国重工业再度发展为战争工业。法国的倡议很快得到联邦德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和意大利5国的响应和赞同,6国于1951年4月18日在巴黎开会,签订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欧洲煤钢联营条约》。1952年6月,6国议会批准了这个条约,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

1955年在西西里岛墨西拿会议上曾讨论过建立西欧共同市场的计划,最后于1957年3月签订《罗马条约》,其宗旨是:一、取消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二、建立一个单一的对非成员国的商业政策;三、最终协调成员国之间的运输系统、农业政策和一般经济政策;四、取消私人和政府所采取的限制自由竞争的措施;五、保证成员国之间劳动力、资本和工商企业家的流动性。共同体最初的成员国有法国、比利时、卢森堡、荷兰、意大利和联邦德国。1958年1月1日欧洲经济共同体开始运作。

1965年4月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57年成立)和欧洲经济共同体(1957年成立)的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European Communities),但3个组织仍各自存在,以独立的名义活动。条约规定:加强彼此间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合作,当任何缔约国受到武装攻击时,其他缔约国应提供援助,建立咨询理事会作为条约执行机构。《布鲁塞尔条约》于1967年7月1日生效。英国、丹麦和爱尔兰于1973年加入,希腊于1981年加入,葡萄牙和西班牙于1986年加入。以前的民主德国作为统一的德国的一部分于1990年被接纳加入。

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的《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2年2月7日,各国外长正式签署“马约”。经欧共体各成员国批准,“马约”于1993年11月1日正式生效,欧共体开始向欧洲联盟(EuropeanUnion)过渡。欧盟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法律大街200号一座十字形的大厦内。

根据“马约”,欧盟的宗旨是“通过建立无内部边界的空间,加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建立最终实现统一货币的经济货币联盟,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均衡、持久进步”,并“通过实行最终包括共同防务政策的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国际舞台上弘扬联盟的个性”。

1995年奥地利、芬兰和瑞典参加了欧洲联盟,于是也加入了欧洲共同体。

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用,除英国、希腊、瑞典和丹麦外的11个国家于1998年首批成为欧元国。2000年6月,欧盟在葡萄牙北部城市费拉举行的首脑会议批准希腊加入欧元区。会议还决定在2003年以前组建一支5000人的联合警察部队,参与处理发生在欧洲的危机和冲突。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欧盟已建立了关税同盟,实行共同外贸、农业和渔业政策,创立了欧洲货币体系,建立了总预算制度。1993年1月统一大市场正式启动,基本实现了商品、人员、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通。1997年10月,欧盟15国签署了《阿姆斯特丹条约》,在加强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及内政司法合作方面取得进展。1999年5月1日,该条约正式生效。

2002年1月1日,欧元现钞开始流通。2002年7月1日,欧元完全取代11国货币,成为欧元区统一货币。英国、丹麦、瑞典、希腊作为非欧元国也在积极向欧元区靠拢。

在2002年12月12日和13日哥本哈根首脑会上,欧盟15国领导人同波兰、匈牙利、斯洛伐克、立陶宛、拉脱维亚、塞浦路斯、马耳他、捷克、斯洛文尼亚和爱沙尼亚10个候选国达成全面协议,这10国于2004年5月1日正式成为欧盟成员国。

2007年1月,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两国加入欧盟。欧盟经历了6次扩大,成为一个涵盖27个国家、总人口超过5亿、GDP14.5万亿美元的当今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联合体。

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最终会使得欧洲各国越来越用一个声音说话,从而在世界上占有一极。从政治经济情况来看,欧洲各国的实力还在美国之上,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统一欧洲的出现,势必带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结束美国独霸天下的局面,使世界更加走向多极化,对世界历史的走向产生影响。

当然,自从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欧盟可谓步履维艰。主权债务危机不断蔓延,冰岛、希腊、爱尔兰等国家,一个接着一个。人们在谈论欧盟分裂的可能性。看来,谈论建立“欧洲合众国”(United Statesof Europe)还为时尚早。欧盟各国领袖最近统一建立近1万亿美元的贷款及担保计划以支持陷入困境的政府,但这个计划只是一个消除债券市场恐慌的短期性措施。

从公开的新闻来看,一些欧盟国家领袖都在竭尽所能避免发生“欧盟寿终正寝”的悲剧,他们都在大谈维持这个拥有5亿人口、并是全球第五大贸易地区的政治和经济稳定性的好处。

德国外交部长吉多·韦斯特威勒表示:“德国外交政策的基础仍然是维护欧洲统一和推动欧洲取得成功。”“我们毫无疑问都是欧洲人——我甚至可以说我们都是欧洲爱国者。”

欧洲的文化认同与文化差异

欧洲在漫长的中世纪,一直是基督教一统天下,各国共属基督教文化圈,这是他们走向统一的文化基础。但同时,欧洲各国又有着强烈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个性。在这个拥有23种官方语言的组织内部,各国国民性格具有根深蒂固的差异,而且都非常敏感。法国对法语的自豪在其法律上表现明显——在该国电台播放过多英语歌曲都是违法的。奥地利的宗教传统使该国禁止商店在周日营业,这种做法会使很多将商店延长营业时间视为国民权利的英国人感到极为震惊。意大利人总是在喝下午茶的时候迟迟不肯散去,这与一向以严谨守时著称的德国工人形成了鲜明对比。

很多人认为,欧洲各国的差异——既有文化上的又有财政政策上的——正是加重目前欧洲混乱局面的因素。北欧国家的厌恶情绪正在酝酿发酵。北欧国家的人习惯于较长工作时间,习惯了政府对个人收入实行更为严格的控制,但现在北欧人却要为南欧邻居——日光浴和午睡已经成为这些人生活的一部分——肆意挥霍造成的恶果买单。

经济全球化

1990年后,全球经济开始为公众所注意。经济学家指出新的经济秩序的特征是国家间贸易的扩大,对外投资的增加,资本的自由流动,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减少和新型合作的出现。支持新的全球经济的是通信技术的发展;半导体、纤维光学和卫星实际上已经消除了地理上的距离,引起市场经济的日益一体化。推动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的力量促进了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开端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建立。1944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成立。成立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始推动市场经济、自由贸易和高增长率。

国际贸易被证明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跨区域贸易在塑造历史中起到了突出的作用,至少在过去的500年间,它充当了使世界走向一体化的力量。它较近的起源是“自由贸易”(free trade),这意味着跨越国界的贸易摆脱了国家施加的限制和制约。自由贸易问题引起了关于自由贸易在多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繁荣的争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来自工业化国家尤其是美国的领导人对这个问题持坚定的立场。

美国政治家和商界的重要人物希望建立符合他们利益的国际贸易体系,他们推动取消了阻碍自由贸易的制约性贸易准则。最初,23个国家于1947年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关贸总协定成员国带着取消或者减少贸易壁垒的目的进行了一系列的协商。在1994年结束的一轮谈判后,成员国签署了建立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协议,1995年,该组织接管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已经发展成为解决国际争端的舞台,拥有行使决定的权力。下列数字表明了自由贸易发展的情况。

1948—1966年世界贸易增长了6.6%,1966—1977年增长了9.2%。尽管20世纪80年代贸易发展速度慢了下来,但是到20世纪90年代世界贸易额超出6万亿美元,大约相当于1980年的两倍。

新型合作对新经济秩序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全球合作已经大大取代了更传统的国际或者跨国形式的合作企业。许多全球公司应运而生,它们以一个小规模的总部为基础,其他机构遍布全球,以寻求尽可能低的营业成本。许多跨国公司,如通用汽车公司、西门子公司和雀巢公司,已经将自己转变成全球公司,既从正在进行的全球化中获益,又对全球化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

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也得益于东亚和东南亚的经济发展,在这些地区,日本、中国和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而亚洲“经济奇迹”主要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