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每天读一点世界史(近现代卷)
2196100000037

第37章 全球化 (2)

1945年,日本战败后,美国的政策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复兴。到1949年,日本经济已经达到战前的生产水平。正如西欧国家得益于马歇尔计划一样,日本也得益于美国的财政援助和投资,以及战胜国对战争赔款的及时放弃。而且,日本产品进入美国市场也没有受到限制。作为日本的军事保护国,美国对日本经济的长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975年共同防御条约规定,日本用于国防上的开支不得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1%,因此,战后日本领导人将国家收入投入经济发展中。

日本国土狭小,缺乏资源,但它有坚忍守纪的人民。日本的经济设计者通过推动一项强调由低工资支持的出口型经济增长的政策而避开了这些不利条件。日本劳动力的费用却非常低廉,使得生产出的商品在价格上有了竞争力。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已经显示出赶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强国的姿态。然而,20世纪90年代,维持战后初期的增长率显然已不太可能,日本经济进入萧条阶段,并且一直持续到21世纪。

日本的成功鼓舞了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最成功的模仿者是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和中国台湾。快速的增长率使它们赢得了“四小龙”的称号。不久,印度尼西亚、泰国和马来西亚加入“四小龙”的行列,寻求经济发展和繁荣。

中国改革开放后创造了经济奇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4年间,毛泽东领导下的政府开始使经济处于政府的控制之下,并开始了一系列的“五年计划”。在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领导人纠正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路线,开始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鼓励外来投资和引进外国技术。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1992年政府发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号。事实上,过去的计划型经济体系已经让位于以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来决定产量和价格,政府作用仅局限于为市场经济提供稳定的竞争环境。除了成为主要的出口国,中国还得益于它的大量廉价劳动力和广阔的国内市场,使中国成为外国投资选择的目标。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日益接近全球经济超级大国的地位。

对于全球经济的支持者来说,这么多亚洲国家取得的显著的经济成就是全球化可以产生出史无前例的经济繁荣的证明。然而到20世纪90年代末,批评家指出新的全球经济的危险,因为许多亚洲经济强国从经济繁荣走向了经济失败。

经济失败的核心事件是1997年金融危机。在此前的20年间,发展中的亚洲经济已经开始包围世界市场,开放它们的边界,并且想方设法吸引外资。几乎是一夜之间,这些以前曾经很穷的国家成为国际投资者的宠儿,这些国际投资者愿意投入数十亿美元到这些具有吸引力的国家的经济中。一些投资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但另外一些投资却为高投机性企业提供了资金。在多年慷慨地提供贷款后,国际投资团体突然对亚洲日益繁荣的经济失去了信心,开始撤出资金。危机于1997年首先在泰国开始,曾经很容易就注入的投资现在同样迅速撤走,导致了泰铢(泰国货币)对美元比价的暴跌。很快,泰国股票市场损失了75%的价值,国家已处在萧条之中。金融恐慌接着波及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韩国,这些国家经济的崛起和衰落都是由于它们融入了新的全球经济,但新的全球经济既奖励又惩罚了它的新参与者。

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

2007年至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又称次贷危机、信用危机,更于2008年起名为金融海啸及华尔街海啸等,是一场在2007年8月9日开始出现的金融危机。起因是美国的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即使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无法阻止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到2008年9月9日,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间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

人类总是在失败中不断总结教训,在危机中学习尽可能规避风险。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兴盛的背景下,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国家在开放中获得利益,但同时也要承担风险。

移民浪潮

人口迁移并不是一个新的现象,而是自古有之。外地人大量的拥入改变了当地人的种族、语言和文化构成。在18世纪,随着工业化的到来,人口专家对两种类型的移民作了区分:国内移民和外国的或者国际移民。国内移民是指在一个国家内部,人口从农村移到城市,而外国移民是指人口穿过很长的路程和国界的移动。两种类型的移民都是由推力或拉力所导致,或者两种合力推动的结果。缺少土地或食物、人口压力、宗教或政治迫害、针对少数民族的歧视性行为等因素推动了人口移动。相反,更好的就业机会、可以得到适于耕种的土地、更好的服务如健康护理和教育等因素则吸引人口来到新的地区。一般来讲,移民由差异引起,因为国家间的差异是广泛的,移民因此可能增加。

今天最大的人口移动是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在20世纪后半叶,这些国内移民导致了世界许多地区迅速城市化。今天城市化最高的国家是西欧和北欧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美洲温带地区以及北美洲的国家。在这些国家,生活在城市的人口比例超过75%;其中一些国家,如德国,超过85%(近年来,发达国家出现的一个令人注目的现象是相反移动,从城市移到农村)。拉丁美洲热带地区的国家处于城市化的过渡阶段,50%~65%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在非洲和亚洲的许多国家,城市化进程才刚刚开始。尽管大部分人口仍生活在农村地区,但是城市化的速度也是相当快的。

对于农村人口来说,城市化证明是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变化,他们已经选择或者被迫适应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拉丁美洲、非洲和南亚,许多人移民到大城市以摆脱农村的贫困。但是到了城市后,他们发现自己依然很穷。孟买贫民窟、金沙萨和内罗毕贫民区、利马、墨西哥城和布宜诺斯艾利斯郊区的生活是很凄凉的。1000多万人挤在加尔各答、开罗和墨西哥城里,令城市资源处于重压之下。最初贫民区的居民都可以享受的公益设施——适于饮用的水、电和医疗——随着新人口的不断拥入已经变少了。失业或未充分就业的人中,疾病流行,许多人营养不良。

自愿的和被迫的国际移民已经改变了人口组成,尤其在近500年间。例如,在16世纪和20世纪间,6000多万欧洲移民在美洲、澳大利亚和亚洲北部建立了殖民地。1820年至1980年,在大西洋移民过程中,3700万欧洲移民后裔在美国建立了家园。奴隶移民为这些自愿的移民做了补充。在16世纪至19世纪间,奴隶贸易将1200万非洲人运到了美洲,尽管骇人听闻的条件导致许多人惨死在大西洋航行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政权发起了20世纪最大规模的驱逐行动,将800万人驱逐到强迫劳动的地点和集中营。战后,苏联政权将1000万德国人驱逐出东欧和中欧,并将他们运到德国。20世纪下半叶最大规模的移民由逃避战争的难民构成。例如,1947年,印度次大陆分成两个独立的国家,导致600万印度教徒从巴基斯坦和700万穆斯林从印度移出。在20世纪80年代,至少300万难民逃离遭受战争蹂躏的阿富汗。根据联合国统计,2003年末,大约有1000万难民生活在他们出生的国家之外,由于担心遭到迫害而不能返回。

移民中的许多人是因为逃避战争的蹂躏离开了他们的祖国,但是国家间经济状况不同是大多数国际移民的主要原因。也就是人们离开他们出生的国家,是为了寻找更好的工作和更容易得到的健康护理、教育机会以及新社会提供的其他服务。因此,当代最大规模的移民涉及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的流动。自1960年起,大约有1300万来自南欧、土耳其和北非的外籍劳工在西欧永久地居住下来。1000多万永久移民(主要来自墨西哥)已经进入了美国。目前,在西南亚盛产石油的国家,外国工人的比例占工人总数的一半以上。现在,大约有1.3亿人生活在国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第三次世界性大规模移民浪潮。欧洲是本次大规模国际移民的受益者,但同时也受到越来越重的移民压力。众所周知,欧洲许多国家人口结构失衡,出生率低,人口老龄化加速,出现结构性劳动力短缺;经济全球化加剧了竞争,为了降低成本,欧洲企业愿意雇佣价格低廉的外来移民;同时,欧洲国家对科技人才的需求大。外国移民的进入,满足了它们在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方面的需要,弥补了它们在劳动力数量上和质量上和地理分布上的缺陷。

然而,外来移民的大量拥入也对欧洲构成了挑战。外来移民不仅流量增速加快,而且其文化背景非常复杂,例如意大利目前已经成为了来自约200个不同种族的移民新家园,这为欧洲移民接受国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和文化融合问题。

发展中国家的居民越想移民到发达国家,发达国家限制外来移民的法律体系和管理体制越严格,从而也使得偷渡的利润越高。交通和信息工具的现代化使偷渡变得容易,致使非法移民的人数成倍增长。不仅如此,非法移民往往还与贩卖人口、跨国犯罪联系在一起,威胁着移民流入国的安全。

移民的到来尽管在许多方面丰富了当地社会,也引起了当地人的不满。东道国的人通常认为外国人和他们的生活方式破坏了国家认同。此外,东道国的许多人把移民看作是工作上的竞争者,因为移民即使工资很低也愿意工作,并且不愿意参加工会。当失业率上升时,外国移民往往成了替罪羊,甚至成为暴力和种族冲突的受害者,如英国的光头青年攻击少数民族,德国的新**分子炸毁土耳其工人的社区中心。

因此,尽管移民在他们祖国外重新塑造了世界,但是大规模国际移民向移民自身和他们的东道国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世界三次移民浪潮

15世纪末、16世纪初,“地理大发现”使得欧洲人口大规模迁移到了美洲,这被称为是第一次世界性大规模迁移。尔后,国际迁移继续进行,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殖民者将非洲黑奴贩卖到了美洲,强迫他们从事最繁重的种植园劳动和矿产开采。这被称为被动移民。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大发展,世界上出现了第二次大规模国际迁移高潮,移民人数总计约1亿人以上。

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第三次世界性大规模移民浪潮。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主动迁移成为本次国际移民的特点。据联合国统计,1990年国际移民中有53%生活在发达国家,到2005年这一比例已经提升到61%,其中1/3在欧洲,1/4在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