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汉王朝4
2203900000015

第15章 西汉王朝的兴衰(14)

东汉后期,土地兼并的现象越来越激烈,大地主的庄园越来越多。很多庄园主常常兼营商业。他们把田庄里多余的产品拿到市场上去出卖,赚很多很多钱,然后再拿赚来的钱放高利贷,剥削农民。有些大地主的田庄里不但出卖农产品,连池塘里出产的鱼虾和菱藕,丘陵地和山地上出产的木材和油漆,也拿到市场上去卖。有个大地主家里想做家具,他就叫在田庄里干活的农民种梓树和漆树。当时人们笑话他说:想做家具现种树,到什么时候才能做得成?可是过了一些年,他田庄里的梓树和漆树果然都长大了,不但他自己家里做了许多的家具,而且连那些笑话过他的人,也要到他的田庄里去买木材和油漆了。

东汉末年,有个叫崔寔〔shí〕的人,写了一本叫做《四民月令》的书,书中详细地介绍了东汉大地主庄园的情况。

崔寔是涿郡安平(今河北省安平县)人。他出生在一个世代读书做官的书香门第,有较高的文学修养,擅长写政论文。崔寔对农业生产很有研究,也很关心老百姓的生活。桓帝刘志在位的时候,崔寔被任命为五原(今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旗西部)太守。他到任的时候正好是冬天,看到五原街上行人很少,就到老百姓家里去了解情况。他看到许多老百姓穿得很单薄,抖抖索索的显得很可怜。有的老百姓正蜷缩在细草堆里御寒,看到崔寔到来,赶快从草堆里钻出来迎接,浑身上下还挂着不少的细草。崔寔看了觉得很奇怪,开始他只以为老百姓家里穷,买不起衣服,后来日子长了,才知道原来当地老百姓不懂得种麻,也古代画扇不懂得织布,所以没有衣服穿,只好钻草堆。崔寔进一步调查以后,知道五原的土地很肥沃,适宜于种麻,于是他就教老百姓学种麻,还教他们绩麻、织布。这样,五原的老百姓就有衣服穿了,冬天不用钻细草堆了。

汉桓帝延熹六年(公元163年),崔寔被调任为辽东太守。他在赴任途中,因母亲去世,回家办理丧事,在家闲居了三年。在这三年当中,崔寔了解了许多大地主田庄里的情况,他看到豪强地主的田庄拥有宽广的田地,强迫成千的农民替他们干活,而贫穷的农民则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无衣无食,十分可怜。崔寔对这种贫富悬殊的情况很不满意,他特地写了一篇《政论》来评论这种情况,希望引起人们的注意。《四民月令》也是他在这时候写成的一部关于农业生产方面的书。

《四民月令》这个书名中的“四民”,是指士、农、工、商四种人,“月令”是指逐月安排所应做的事情。当时农业生产是根本,手工业和商业都决定于农业生产,至于士,也就是读书人,当然更离不了农业生产供给衣食,所以虽说是“四民”,其实主要还是讲田庄里的农业生产情况。

《四民月令》原书已经散失了,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只是残存的三千二百多个字。从这三千二百多个字和刚才提到的那篇《政论》,再参考一些其他的书籍,我们可以知道东汉大地主田庄的规模大得惊人。最大的田庄里不仅有大片种粮食的田地,并且还有菜园、果园、养鱼池、种林木的丘陵和山地。田庄里种有大片的桑树林供养蚕用,桑树林旁边有养蚕室、缫丝房和染织房。因为田庄里土地辽阔,所以饲养了许多牛马供耕田和运输用,还养了许多猪、羊、鸡、狗等家畜家禽,供吃食用。当时吃狗肉的风气很盛行,养狗不是为了看门,主要是为了吃肉。田庄里有酿造作坊,有人专管做鼬酿酒,作醋作酱,腌制成菜,并且用小麦、高梁等制作饴糖。田庄里有专门给田庄主人缝制四季衣服和做鞋做袜的裁缝;有给田庄主人做饭做菜做点心的厨师;还有专管修造房屋、车轿、家具和农具的泥水匠、木匠和铁匠;还有医药房负责采药、制药和治病,总之,凡是生产和生活上用得着的东西,田庄里几乎都自己生产,不用到外面去购买。一座田庄构成了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单位。

田庄里生产这么多东西,都供田庄主人享受。在田庄里劳动的农民,一年忙到头,却吃不饱,穿不暖,死后连块葬身之地也没有。田庄里的农民有个专门的称号,叫做“徒附”,其实就是失掉了政府的户籍,只好供大地主剥削的农奴。徒附不仅自身只能老死在田庄里,甚至他们生的子女也注定了做徒附的命运,不许离开田庄。

田庄里存在这样严重的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自然十分尖锐。田庄主人为了防范徒附们起来造反,在田庄里修了坞堡。坞堡四周有又高又厚的围墙,四角修有瞭望楼监视徒附们的行动。墙外有深沟环绕,只有通过吊桥才能出入。田庄主人还训练了一批家兵来保卫自己,充当镇压农民的打手。

田庄主人住在坞堡中心的深宅大院之中,他们一家虽然只有几个、十几个或者几十个人,居住的房屋却多到好几百间,有的房间是专门用来收藏金银珠宝的,有的房间是收藏四季衣服的。他们的厨房里鸡鸭鱼肉堆积得太多了,有的腐烂发臭,生了蛆,不能再吃了,只好扔掉。清香醇厚的美酒,因为搁得太久了,有的发酸变味,不能再喝,只好倒掉。田庄主人不仅不劳动,甚至连吃饭穿衣、梳头洗脚也要由奴婢在旁服侍。夏天,有奴婢给他们扇扇子,冬天,有奴婢围在身旁给他们挡寒风。田庄主人真是一些十足的寄生虫。

崔寔写的《四民月令》和《政论》,既使我们知道了东汉时候大地主田庄里的生产状况,也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封建社会阶级剥削的历史画卷。它告诉我们,到东汉时候,封建制已经完全确立起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仅表现在男耕女织的个体家庭里,也表现在大地主的田庄里。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而地主压迫和剥削农民则是封建社会的主要阶级关系。封建社会比起奴隶社会来虽然要进步得多,但是地主剥削农民和奴隶主剥削奴隶,在实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它仍然是充满着阶级矛盾的社会。

黄巾大起义

宦官和外戚争权夺利,使得社会不安定,加深了人民的痛苦。而且,从汉和帝刘肇的时候起,全国各地接连不断地闹水灾、旱灾和蝗灾。农民实在没有活路了,只好离开家乡,四处逃亡,形成了一群一群的流民。流民四处乞讨,餐风宿露,饿死冻死的很多,连首都洛阳的街头,也经常可以看到冻饿而死的流民的尸体。当农民被逼得走投无路的时候,他们终于被迫打出了造反的旗号,开始聚众起义。东汉政府对各地的农民起义进行了残酷镇压,可是农民反抗斗争的烈火是扑不灭的。当时民间曾流行着这样一首歌谣:

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

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广大农民群众唱出了这种富有反抗精神的歌谣,他们藐视统治阶级,酝酿着起来斗争。从汉安帝刘祜在位的时候起,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已时有发生。到汉灵帝刘宏在位的时候,终于爆发了一次波澜壮阔的黄巾大起义。

黄巾大起义是张角领导的。张角是巨鹿(今河北省平乡县西南)人,太平道的首领。太平道是道教的一派,他们信奉中黄太一之神,以《太平清领书》作为他们的经典,宣传“黄天太平”思想,认为只有到了太平的时代,人们才能不愁吃穿,过无忧无虑的日子。张角本人懂点医道,常常免费给农民治病,病治好了,他就劝人家参加太平道。穷苦农民为了摆脱眼前困苦的生活,把张角看成是自己的救星,都纷纷信奉太平道,张角的信徒越来越多。在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即今山东、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一带),太平道的信徒很快就发展到了几十万人。

古代集市图张角派弟子去把信徒们组织起来,把八个州的信徒组织成为三十六方,大方一万多人,小方六七千人,每一方都指派一名首领去领导,叫做渠帅。三十六个渠帅都听张角统一指挥。张角还制定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十六字起义口号。“苍天”是指东汉,“黄天”是指起义军要创造的天下,甲子是年号,就是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他们预定在这一年的三月五日,八个州同时发动起义。张角还叫人在首都洛阳和地方州郡官府的门上,用白土写上“甲子”二字,标明这些官府衙门到时候都将改变主人,借以鼓舞人心。

张角手下最得力的弟子是大方渠帅之一的马元义。他经常到首都洛阳联系,传达张角的命令。张角叫他先把荆州、扬州两地的信徒几万人调到邺城(今河南省安阳市北)集中,作为起义军的主力,以便配合首都附近各州郡的起义军进攻洛阳。

在预定的起义日期前一个月,济南的起义军中出了一个名叫唐周的叛徒,他写信给政府告密,起义的消息泄露了。东汉政府逮捕了马元义,在洛阳当众把他杀害。在洛阳受牵连被害的有一千多人,起义者的鲜血染红了洛阳街头。东汉政府还下令搜捕张角。张角得知消息以后,连夜派人赶去通知各地的信徒,叫他们立即发动起义。

叛徒的告密虽然打乱了起义的日程,使得起义军牺牲了一个重要领袖和一千多名战士,但是并不能扑灭起义的烈火。各地的太平道信徒早已组织起来,有了充分的准备。接到张角的命令以后,三十六方立即同时发动起义。起义军用黄巾裹头,作为“黄天“的标志,因此被称为黄巾军。张角自己称为天公将军,他的两个弟弟张宝和张梁称为地公将军和人公将军。他们三个人共同指挥起义军的战斗。

起义军每打到一个地方,就焚烧当地的官府衙门,攻打豪强地主的坞堡,捕杀为非作恶的官吏和地主。地方州郡的长官和大地主吓得纷纷逃窜。十几天工夫,封建统治的秩序就被打乱了。

东汉朝廷十分惊慌,派重兵守住洛阳和附近的关口,又派皇甫嵩为左中郎将,朱隽〔jùn〕为右中郎将,率领四万多名精兵来镇压黄巾起义军。颍川的黄巾军首领波才打败了皇甫嵩,把他围困在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县东)。官军看到黄巾军作战勇敢,声势浩大,都十分害怕。老奸巨滑的皇甫嵩,却看出了黄巾军缺乏作战经验的弱点。他召集自己的部下说:“打仗要用计谋,不在乎人数多少。我看黄巾军结草为营,一定害怕火攻。如果我们乘着月黑风紧的夜晚去偷袭,放火烧他们的营寨,准能取得胜利。”在一个刮风的夜晚,皇甫嵩命令官军偷袭黄巾军,放火焚烧波才古代风景画鉴赏的军营。波才从梦中惊醒,赶快整顿队伍,奋勇抵抗,可是已经迟了。皇甫嵩、朱隽和骑兵都尉曹操率领官军,包围了他们,乘乱砍杀了成千上万的黄巾军战士。汝南、陈国两地的黄巾军闻讯赶来援救,也被打败。波才没有办法,只好退往阳翟。

北方由张角兄弟亲自率领的黄巾军打了胜仗,打败了东汉官军的北中郎将卢植和东中郎将董卓。汉灵帝赶快命令皇甫嵩从河南北上,夹击黄巾军。张角派张梁迎战皇甫嵩,两军在广宗(今河北省威县东)地方大战。张梁作战很英勇,他率领黄巾军奋勇冲杀,打得皇甫嵩招架不住,只好紧闭营门,躲藏起来。就在战局十分紧张的时候,可惜张角得病死了。张梁因为料理哥哥的后事,放松了警惕。皇甫嵩乘机向黄巾军反扑。他命令官军连夜准备,天刚蒙蒙亮就发动进攻,打破了黄巾军的大营。张梁率领部下奋勇抵抗,他和三万多名黄巾军战士英勇战死,另外五万多名黄巾军战败以后英勇不屈,投到河里壮烈牺牲。皇甫嵩居然劈开张角的棺材,砍下他的脑袋,送到京城里去请功。接着,皇甫嵩又去进攻张宝率领的黄巾军。张宝势孤力单,在下曲阳(今河北省晋县西)战死。

黄巾军的主力被东汉政府镇压下去了。但是各地的黄巾军仍然在战斗,沉重地打击东汉朝廷的统治。在黄巾军影响下的各地各族农民起义军,也纷纷起来跟地主阶级斗争。直到汉灵帝的儿子献帝刘协的时候,农民起义的浪潮还没有平息下去。

洛阳遭劫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豪强乘机扩充自己的势力。东汉朝廷害怕农民起义,也派宗室大臣到各地担任州牧,交给他们军政大权。这些人跟当地豪强地主勾结起来,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也就是军阀。豪强地主和大小军阀之间,弱肉强食,互相兼并,战争连年不断,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京都洛阳,被凉州军阀董卓洗劫一空。

董卓是陇西临洮〔táo〕人,年轻的时候曾经到羌族〔羌qiāng〕地区游历,和羌族的豪强贵族交朋友,互赠礼物,培植自己的势力,因此在陇西一带渐渐有了名气。后来,他因镇压黄巾起义有“功”,步步升官,势力越来越大。

正当董卓极力扩展势力的时候,东汉朝廷外戚宦官争权夺利的斗争,又一次发展到了高潮。外戚何进任大将军,负责守卫洛阳。何进是汉灵帝何皇后的哥哥。他的势力强大,引起了宦官的不满和反对。当时宦官蹇硕〔蹇jiǎn〕担任上军校尉,即皇宫禁卫军的统帅。他想谋杀何进,不料走漏了消息。何进先下手为强,将蹇硕杀了。汉灵帝病死以后,何进就立皇子刘辩继承皇位,这就是少帝,改年号为光熹元年(公元189年)。担任中军校尉的袁绍,建议何进利用这个时机把所有的宦官全部杀掉。可是何太后不同意袁绍的意见。何进就想依靠凉州军阀董卓的力量,箝制何太后。他于八月间召董卓来洛阳。不想,这消息被宦官知道了,先下手杀了何进。袁绍又带人攻进皇宫,杀了大批宦官。朝廷上下乱成一团。正在这时候,董卓来了。

董卓只带了三千人马进入洛阳。他为了虚张声势,叫军队夜里偷偷出城,白天再打着旗子,敲着鼓,浩浩荡荡地从四个城门开进来。这样一连搞了四五天。不明真相的人,还以为董卓调来了许多兵马。负责京城及其周围治安工作的长官丁原看出了董卓的野心,对董卓的行为深表不满。董卓也知道不除掉丁原就不能专权。他知道丁原的部将吕布是个反复无常的人,就用金钱财物去收买吕布。吕布接受了董卓的贿赂,果然很卖力气,不几天就把丁原杀掉,替董卓扫除了障碍。这年九月间,董卓废了少帝,立陈留王刘协做皇帝。这就是东汉的末代皇帝汉献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初平元年(公元190年)。

从这时候起,董卓自封为丞相,独揽了朝政大权,在洛阳为所欲为。有一天,董卓带兵去洛阳郊外游玩。正好百姓祭神赶庙会,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残暴的董卓竟然命令士兵冲进人群,把赶庙会的男人全部杀掉,驾走他们的牛车,抢走妇女和财物,还把那些砍下来的脑袋,绑在车辕车轴上,带回洛阳。在路上,董卓让士兵狂呼乱叫:“打了大胜仗回来啦!”

董卓在洛阳的专横残暴,引起了社会上各个阶层的强烈反对,就连那些官僚地主也对董卓没有好感。袁绍因为和董卓意田园风景画鉴赏见不合,逃到渤海郡。典军校尉曹操也怕董卓对他下毒手,逃出洛阳,回到陈留,公开打出了反对董卓的旗号。在这时候,有十多个州郡也先后起兵反对董卓。他们集合在一起,共同推袁绍做盟主,组织联军,讨伐董卓。这支联军,历史上叫做“关东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