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汉王朝4
2203900000040

第40章 医圣张仲景

华佗精通医术,最擅长的是外科手术。跟华佗同时候的张仲景,以擅长内科出名,尤其对伤寒病最有研究。

古代田园风景画鉴赏张仲景名机,仲景是他的字,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县东北)人。他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很早就以知识渊博闻名乡里。当时的读书人都忙着追逐权势,不关心民间疾苦,他不满意;当时迷信盛行,人们有了病不去求医而盲目相信巫师,他也不满意。他很早就立志要学医,为人们解除病痛做出贡献。为此,他拜同郡名医张伯祖为师,学到了老师的全部本领,在乡里间为人们治病。汉灵帝在位的时候,张仲景被选拔出来做官,一直做到长沙太守。他为官清廉,很受老百姓的爱戴。

汉献帝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由于战乱频繁,瘟疫大为流行,人们病死的很多。张仲景的家族,原有二百多口人,不到十年工夫,就病死了三分之二,其中十分之七的人是患伤寒这种流行病死的。那时候所说的伤寒病,是包括霍乱、痢疾、肺炎、流行性感冒一类的急性传染病。在东汉末年,大多数医生对这种流行病还束手无策,没有对症治疗的办法,所以人们成百上千地被这种病夺去了生命。

张仲景为了解救人们的疾苦,也是受了自己家族中家破人亡的刺激,他下决心要探求出一套治疗伤寒病的办法来。他结合自己给人治病的经验,对伤寒病的各种症状都做了详细记录。还细心地询问病人及其家属,了解伤寒病发病的原因和服药以后的种种变化。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张仲景终于总结出了一整套关于伤寒病的病理、诊断、治疗、用药的理论和方法。他认为伤寒病从初起到病危,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对不同的病人,应当有不同的治疗方法。有的病人需要让他发汗,有的病人则不能发汗;有的病人应当让他下泻,有的病人则绝对不能下泻;有的病人可以用艾火灸,有的病人则千万灸不得。张仲景说:“如果不应当发汗的病人服了发汗药,那就会使病人的津液枯竭,断送性命;应该发汗的病人不让他服药把汗发出来,那就会使病人的毛孔闭塞,窒闷而死,不应当泻下的病人服了泻下药,会使病人开肠洞泄不止而死;应当泻下的病人不服泻下药,就会使病人胀满烦乱,浮肿而死,不当灸的病人一灸,就会使病人火邪入腹,加重其烦恼而死;当灸的病人不灸,会使病人冷结重凝,无法消散而死。”总之,给人治病必须弄清楚病人起病的原因,病症发展到了什么程度,曾经服过什么药,只有把这种种情况全都了解清楚了,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为了要弄清楚病人的全部情况,张仲景反对当时医生治病时墨守成规而又十分草率的做法。有些医生只是简单地问问病人哪儿不舒服,切脉的时候三个指头没有由轻到重地切,仔细辨别病人的脉象跟正常人有何不同,就匆匆忙忙地铺开纸开药方了。张仲景说,这些医生对病人如此不负责任,又怎么能治得好病呢。张仲景给人看病,很好地运用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发明了的望、闻、问、切四诊法。望是观察病人的气色,闻是听病人说话和呼吸的声音,向是询问病人的自我感觉和饮食大小便等情况,切是由轻到重地按病人两手的脉搏,必要的时候还得按脚上的脉搏。张仲景认为只有很好地运用四诊法,并且把通过四诊得到的各种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病情已经发展到了什么程度的可靠结论,从而才能制订出正确的治疗方案,开出对症下药的方剂。只抓住某一个诊法得到的片面印象,就匆匆忙忙地制订治疗方案,肯定不会正确,开出来的方剂也决不会是对症的,病人服了这样的药,一定不会减轻痛苦。

张仲景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仔细研究,已经能够根据四诊分辨病人的症状是阴症,还是阳症;病在浅表,还是已经深入脏腑;是虚症,还是实症;是寒症,还是热症。这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被称为中医诊断学的八纲。四诊八纲辩证施治的理论原则是中医学的核心思想。张仲景对这个理论原则的奠定,做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

除了伤寒病以外,张仲景对其他疑难杂病也下了很大功夫去探求治疗方法。杂病的范围很广泛,大致上以内科病为主,也包括妇科、儿科和外科等疾病。张仲景对每一种遇到的疾病都不轻易放过,下功夫去进行病因病理的研究,对已经治好的病人,也常常去跟踪追访,问他们病后有什么感觉,是否复发。张仲景治病不一定都给病人用内服药,也经常采用针灸、温熨、药摩、浸足、吹耳、喷鼻等等治疗方法。他认为对某些疾病来说,这些治疗方法的效果也许会比内服药更好。

张仲景主张有病要及时治疗,无病要及早预防。他说,预防疾病的方法是饮食有节,劳逸适当。能做到这两条,基本上就能保持身体健康,少患疾病了。

张仲景一边行医,一边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记录行之有效的方剂。在多年行医经验的基础上,他撰著了一部《伤寒杂病论》,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贡献给同行。后来,晋朝的名医王叔和,在仔细钻研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以后,把这部重要的医书分开改编成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伤寒论》专门分析伤寒病的病理,提出治疗方法,附载有效方剂。《金匮要略》则是治疗各种杂病的医方汇集,载有大量药方。这两部医书都是中医的经典著作,张仲景以他自己的杰出贡献被后人尊称为“医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