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和储蓄是美德”,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在新加坡的家长和孩子中始终牢固不变。从银行存款额看,早在1992年,新加坡全国中小学生参加储蓄的百分比就超过了53%,平均每名学生大约有1144新元存款。新加坡的学生如此会存钱,在于社会与家庭、学校的合力引导。教育部、邮政储蓄和银行每年都开展全国性的校际储蓄运动。在这种环境下,许多孩子都成了储蓄迷,他们为了防止自己花钱大手大脚,连提款卡也不申请。
让孩子明白储蓄是理财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把一部分钱储蓄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储蓄是一种最基本的理财方式。如果孩子没有一点储蓄的概念,那么,很难想象孩子在成年后能够有节制地使用金钱。因此,对于每一位父母来说,教孩子学会储蓄是相当重要的。那么,怎样引导孩子来储蓄呢?
一、引导孩子学会储蓄
1.学会使用储蓄罐
在孩子年幼的时候,父母就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个储蓄罐,教孩子把零钱装进储蓄罐。
美国作家戈弗雷在他的《钱不是长在树上的》书中指出,孩子在储蓄时应该把自己的零花钱放在三个罐子里。第一个罐子里的钱,用于日常开销,购买在超级市场或商店里看到的“必需品”;第二个罐子里的钱,用于短期储蓄,用于购买“芭比娃娃”等较贵重的物品;第三个罐子里的钱,则长期存在银行里。
当孩子有几角、几元或者几十元的时候,引导孩子把零钱放进储蓄罐里,并养成习惯;久而久之,当有一天孩子发现钱罐里原来有数目不少的钱时,他会觉得很惊喜。这时告诉他,他的存款可以帮他实现一个大心愿,这样更容易帮孩子建立起储蓄抗风险的理财观念。
2.引导孩子把一部分零花钱储蓄起来
父母在给孩子零花钱的时候,可以教导孩子拿出零花钱的一部分用于储蓄。当然,这时候的孩子往往不会听从父母的建议,他们会觉得钱就是用来花的。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不用硬性要求孩子去储蓄,这样反而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导致亲子关系的紧张。
一个较好的办法是,当孩子要求父母购买某件他想要而不是必需的物品时,父母可以对他说:“你现在有自己的零花钱了,我们只为你购买你必需的物品,像这样不是必须购买的物品,你应该用自己的零花钱去购买。如果你现在的零花钱不够,你就应该从今天起把零花钱存下来,等攒够了再去购买。”
在这种情况下教导孩子学会储蓄,孩子往往会比较有目标,而这个目标就会成为孩子主动去储蓄的强大动力。
当然,如果孩子需要的物品可以通过一周的储蓄而得到,父母就应该鼓励孩子自己储蓄。如果孩子需要的物品需要通过两周以上时间的储蓄才能得到,孩子往往会产生挫折感,有时候甚至放弃储蓄。这时,父母可以对孩子说:“这样吧,你自己储蓄一半的费用,其他一半的费用我可以替你支付。”
3.学会银行储蓄
当孩子年龄大一些的时候,父母就可以为孩子开设一个银行储蓄账户了。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把多余下来的零花钱都存进银行。
同时,父母要告诉孩子一些基本的储蓄概念。比如,活期适宜存一些临时性的钱,这样方便支取;对于一些备用性的钱,则可以存定活两便,需要时即可提取,不需要时则继续存着;如果有一部分钱确定在一定时间内不会使用,则可以存定期以获得较高的利息;如果想要购买一个费用较高的物品,则可以通过零存整取的方式来累积资金,存到一定额度后就可以满足自己的愿望,这种方式不仅可以逼迫自己定期去存一笔钱,而且可以获得一定的利息。
当然,有些父母尝试让孩子把钱存在自己这里,并按银行同期利率给孩子支付利息,这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总之,在孩子第一次为某件物品进行储蓄的时候,父母就应该努力帮助孩子达到目标。这样,孩子在成功的喜悦下,往往会加强储蓄的意愿。
一位妈妈在教导孩子储蓄时,采用游戏的方式来引导,孩子一下子就对储蓄产生了兴趣。她是这样描述自己的成功的:
“我女儿5岁的时候,我就觉得应该让孩子养成储蓄的习惯,但是,我觉得如果单纯跟她讲储蓄理财,孩子还太小,可能无法理解,于是,我想到了用游戏的方式。
“有一次,我把女儿带到超级市场,女儿总是非常喜欢逛超级市场,她往往会要求我给她购买一些漂亮的、有意思的物品。那天,她看上了一条漂亮的白纱裙。她非常希望我给她购买这条漂亮的裙子。但是,我当时并没有给她买。
“我对她说:‘宝贝,你想不想用自己的钱买一条漂亮的裙子?这样,小朋友会非常羡慕你的。’女儿明显有点心动,但是,她又有些犹豫,因为她看到裙子的标价是150元。于是,我对她说:‘上次奶奶给你的100元钱,妈妈替你收着呢,这次可以用来买裙子了,但是,你还需要自己存50元钱。只要你每天把零花钱存下来,两个礼拜你就可以得到你心爱的裙子了。’
“年幼的女儿尽管有些不大愿意,但还是同意了。回家后,我们一起用一个透明的塑料罐做了一个储蓄罐,并在罐子上贴了一张储蓄进度表。这样,女儿每天往储蓄罐里投两元钱,我和她爸爸有时候看女儿表现不错,会额外奖励她一元两元的,女儿都把这些钱投进了储蓄罐。每天晚上睡觉前,女儿都会在储蓄进度表上写下当天的储蓄额。就这样,经过12天的储蓄,女儿终于攒足了50元,买到了她心仪的白纱裙。这条裙子女儿一般的时候舍不得穿,看来她是非常珍惜通过自己储蓄买来的东西。”
是的,在辛苦储蓄后购买的物品,孩子往往比较珍惜、爱护,因为,这个物品来得太不容易了。
二、让孩子了解家庭状况
告诉孩子真实的家庭情况,让孩子了解家庭的经济状况,培养孩子与父母同甘共苦的品格,让孩子承担起作为家庭一分子的责任。
现在的许多孩子口袋里没有缺少过零花钱,少则几块,多则几十甚至几百,这些零花钱大部分都用来买吃的、喝的、玩的,能真正用在合理的途径上的很少。在这里,我们做家长的应该让孩子知道钱的来之不易,并引导孩子正确对待金钱。
对于我们周围大多数的家庭来说,父母情愿苦自己,也要满足孩子提出的各种要求。而孩子们呢?今天要吃洋快餐,明天要去买名牌运动鞋,后天要出去游玩,他们不知道父母是如何节省每一分钱来维持这个家的。也就是说,孩子对于家庭的经济状况都不甚了解。
也许中国的父母吃了太多的苦,当生活条件稍好一些后,就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再吃苦。于是,许多家长宁肯苦自己,也要让孩子在蜜罐里生活。遗憾的是,父母的苦心并没有得到孩子的回报。我们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但现实中的许多穷孩子却不知体谅父母。
有一对含辛茹苦的父母靠卖血来支撑孩子念大学,而孩子却不知用功学习,只知和同学比阔气,讲排场,最终也没有能完成大学的学业。
有报道说,靠别人资助上学的贫困大学生,不懂得珍惜别人的资助,花上千块钱为自己添置西服,上网打游戏花掉别人资助的几千块钱的学费等。
这些“寒门逆子”之所以这样,可以说是父母教育的失职。作为父母,不能只为孩子提供一切的物质条件,也要让孩子有一份应该承担的家庭责任,培养孩子应有的责任感。
可能很多家庭都避讳和孩子谈论家庭的经济问题,觉得孩子太小、太单纯,正处在学习知识的成长阶段,怕孩子过早地染上世俗的金钱观。还有就是因为钱财是父母应该操心的事情,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也要让孩子花钱富裕。
家长的这种避讳其实是多余的。现在是经济社会,每个人的生活都和金钱息息相关,让思想活跃、交往频繁的孩子与金钱隔离是完全不切实际的。
美国儿童文学《雷梦拉与爸爸》曾获得纽伯瑞经典儿童文学奖。这本书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每个月爸爸发薪水的日子,是雷梦拉最高兴的一天。因为这天爸爸总会买些礼物送给雷梦拉和姐姐,甚至会带全家上“汉堡大王”吃一餐。
这天,又到了爸爸发薪水的日子,雷梦拉盼望爸爸能带大家到“汉堡大王”去吃味美多料的汉堡。但是,爸爸回来时,却只给了一包嘎嘣熊,便要雷梦拉和姐姐回房去。雷梦拉和姐姐在房里分糖果时,隐隐约约听到爸妈的谈话——爸爸失业了!
从此,雷梦拉的家里起了很大的变化。
雷梦拉的妈妈为了维持生活,不得不到医院去找了一份工作,每天早出晚归的。雷梦拉的爸爸每天忙着找工作,但是屡遭失败,因此,爸爸的脾气变得越来越坏。雷梦拉的姐姐也变得越来越不高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