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庭教育必知的47大关键
2204300000042

第42章 根据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

超常教育,不仅要面对智力超常儿童这类潜在人才,还要从特殊人才的成才规律出发,去挖掘更大的人才宝藏。诸多研究表明,智力中等偏上的人,如果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即适合于个体发展的教育,大多能成为优秀人才。因此,父母针对自己孩子的兴趣、特长因材施教,进行超常教育。

一、要对孩子实行个性化教育

有些父母会说:“我孩子上学前也挺聪明的,可上学以后就渐渐地没有了灵性。”还有人会说:“我孩子在幼儿园挺聪明的,可进入小学,尤其是升入8年级后,成绩就不行了。”你的孩子成绩怎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你是如何保持孩子的灵性的呢?

苏霍姆斯基曾说过:“教育工作的实践使我们深信,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养一代新人的任务,首先要开发每个学生的这种差异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因此,要因材施教,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发挥孩子的个性优势,进行个性化教育。

“个性化教育”,是针对父母的教育而提出的,以适应孩子个性发展的需要、促进孩子个性发展的教育模式。其内涵是按每个孩子不同的兴趣、能力、素质和性格特点,因人制定,因材施教,使每个孩子的个性心理品质和意识倾向在原有的基础上和可能的发展水平上,获得长足的进步,使孩子在思想品德、智力水平、劳动习惯和身心素质等方面,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并形成自己的个性特长。

传统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单一、机械的模式化教育。面对兴趣爱好、知识基础、认知结构、能力水平千差万别的学生,传统教育模式忽视孩子们的个性差异。孩子犹如被填充的容器,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原有的个性。这显然不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这种教育容易扼杀孩子的创新能力,导致孩子因为别扭、困难而烦恼,丧失原有的灵性。

教育专家赞科夫说:“要求一律,就会压制个性,从而也就压制了学生的精神力量。”

因此,父母必须对自己的孩子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了解孩子的个性,然后根据孩子的个性决定教育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势利导地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挥孩子独特的学习优势;千万别将孩子的学习优势当成缺陷而将它磨掉。那样,孩子就将失去他原有的灵性,孩子的求知欲、学习的主动性将消失殆尽,能够培养出一个高分低能的学习机器都算很幸运了。那么,如何对孩子实行个性化教育呢?

第一,尊重孩子的身心发育规律,不要拔苗助长。如孩子不适合参加奥林匹克竞赛,就别强逼孩子去学。因为如果孩子跟不上,就容易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要注意让孩子置身于水平相当的学习环境中,这样有利于激发孩子的竞争意识,既不至于因同伴太过优秀而产生压抑和失落感,也不至于因同伴成绩略差而懈怠。

第二,要心态平和,不要把分数看成唯一。练习并不是越多越好,题海战术也许短期内会使孩子得到高分,却会加重孩子的负担。孩子作业的量应以掌握知识为标准,适当地复习以加深印象。不要逼迫孩子去做那些简单重复的题目,那样会导致孩子的厌学情绪。少做点题可让孩子把重点放在培养学习能力上,孩子的后劲将是很大的。当然,如果孩子某个知识点比较薄弱,则可视情况适当地为孩子开开小灶。

第三,要善于发现孩子的潜能并重点加以培养。但要注意,孩子在小学和中学是打基础的阶段,所以不能一味地追求“专长”、“特长”,要扬长补短,利用孩子的长处和优势,尽可能去弥补他的短处和不足,以达到全面发展。

第四,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找准切入点,引导孩子。对于喜欢追星的孩子,可通过给他们讲解明星们是如何成功的,以激发孩子的积极上进之心;对个性强、自制力也相应强点的孩子,可让他们自己制定相关规定。这样,孩子觉得受到了尊重,也就比较能自觉遵守了;而对于自控能力相应较弱,但却喜欢“戴高帽子”,也相对比较听话的孩子,则可用表扬与惩罚相结合的方式,给予适度的监督,以养成孩子良好的习惯。

第五,允许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每个孩子喜欢的学习方式是不同的,有的学生喜欢通过讨论强化知识;也有的孩子喜欢独立学习,静静思考;还有的孩子喜欢通过构词法,来帮助记忆英语单词;而有的同学则善于通过阅读增加词汇量。

第六,创设有利于孩子个性化学习的心理环境。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人格,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充满人文关怀、崇尚个性、追求独特风格与创新精神的文化氛围,使孩子处于一种愉悦的心理状态中,促进孩子的个性化学习;而不要为了自己的虚荣心,盲目跟风,不管孩子是否有这方面的兴趣,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的身上,强迫孩子去参加各种兴趣班,学习各种特长。

第七,不要总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其他孩子的长处比,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适时、适度地肯定孩子的长处。因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关键是父母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对孩子的考试成绩,要全面客观地进行评价,根据具体情况,制订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二、重视开发孩子的左右脑

左右脑的完美结合,将大大加速孩子的学习进程和效率。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充满想象力、创造力、直觉力、自信力和超强记忆力的未来。

大脑分为左半球与右半球,大脑的两半球是有明确分工的。左脑被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语言脑”,它主管理解语言的中枢,具有文字的、逻辑的、分析的、数字的、记号的等功能特征;而右脑被称为“音乐脑”,与左脑相对应,它主管接受音乐和形象的中枢,具有直觉的、形象的、综合的、类型认识的功能。

长期以来,人们对智力的理解偏重于左脑的功能特征,而忽视了右脑的开发与使用,致使人的右脑功能日趋退化,大大限制了孩子的智力和创造力,对于孩子的全面发展是有弊无利的。

左右脑到底各自扮演何种角色?孩子需要培养左脑优势,还是右脑优势?专家认为,脑力开发不分左右,要努力做到“全脑开发”。

“全脑开发”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孩子成为“左右脑并重”的“全人”。要达到潜能开发的绝佳效果,父母的态度是关键。为孩子营造极具安全感的教育环境,顺应孩子的习性,给予适度关怀与必要性协助,让孩子在无负担的状态下自然学习,就能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有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一点,会刻意去开发他的左脑功能,例如从小就不断地给孩子讲故事、听音乐等。这样的做法固然有它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偏颇。专家认为,左右脑应该均衡发展,即掌握适当的时期,对孩子的左右脑进行以下几个步骤的开发,这样才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首先,在营养方面,使用益智配方。孩子从出生开始,大脑就不断需要吸收各种帮助大脑发育发展的营养元素,尤其是ARA和DHA,这些营养元素对脑部和视觉发育非常重要。

其次,是益智游戏,它是以游戏和玩具,通过科学的训练和学习方法,向孩子输送精神营养,最大限度地开发孩子的脑部潜能。

最后,是父母的参与。专家告诉我们,在孩子玩游戏时,父母的参与很重要。因为父母的爱心和耐心,能够很好地诱导孩子投入到游戏当中,将精神营养和物质营养有机地联系起来,给予孩子最大的安全感和最好的心灵沟通。

三、发现和引导智力超常的孩子

古今中外有很多智力超常的孩子。有些父母只是听别人说“你家孩子真聪明”,或者自己觉得孩子挺聪明。但是孩子究竟聪明到何种程度,怎样知道孩子是否智力超常呢?除了用智商测查的方式外,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智力超常孩子的特点:

对事物有很强的观察力。善于观察,想象力丰富,超常儿童观察物体比较仔细,且爱提问题,他们还能大胆发挥想象力。他们在观察事物时,比一般孩子更准确和敏锐,更能看出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不同之处。他们不仅感觉器官灵敏,更主要的是有正确的分析事物的方法。

好奇心强,学习兴趣浓。如英国的生物学家达尔文童年时期对昆虫和鸟兽很感兴趣,以至于后来通过不断地探索,创立了生物进化论而成为著名科学家。

记忆力强,注意力集中,积极思考。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记忆力时,应把记忆的材料放到游戏和生活中去,使孩子在娱乐中记住这些内容。一般来说,年龄小的孩子注意力不易集中,但智力超常的孩子却能长时间地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在记忆力方面,也表现出非凡的才能。

动手操作能力强。智力超常的孩子想象力好,做剪纸、玩积木、绘画、装配小机械等活动的能力强,也就是说手指的灵巧度高。

个性特征良好。超常孩子一般都具有坚强的毅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他们不怕困难,在前进的道路中敢于扫除障碍。

在解决问题时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能透过具体现象发现内在关系。表现在他们的问题特别多。

对智力超常的孩子又该怎样引导呢?

首先,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智力超常的孩子不能整天只沉浸于自己感兴趣的事,还要让他们多了解周围其他事物,多与人交往,培养活泼开朗的个性。

其次,要鼓励孩子胜不骄、败不馁。智力超常的孩子往往受到周围人们的称赞,这个时候父母要鼓励孩子不能骄傲,要坚持不懈地学习。有时孩子因失败会气馁,这个时候父母也要鼓励孩子不要灰心,开动脑筋,努力解决问题。

同时,还要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外智力超常孩子的成长史,都证明了环境对孩子智力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给孩子提供一个能积极动手、动脑的学习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如给孩子提供一只旧闹钟,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拆装,探索其构造原理,既是废物利用,又开发了孩子的智力。

最后,还要制订教育计划,进行科学的早期教育。人的智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说,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父母不能以为智力超常的孩子接受能力强,学的知识越深越好,这是不符合科学育儿原理的。

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制订一套适合孩子身心特点的教育计划,安排的内容既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太深的学习内容,孩子会因学不会而觉得沮丧,对学习失去兴趣;太浅的学习内容,孩子会觉得自己懂了而不感兴趣。

四、超常教育应该是先人后才

超常儿童在心理发展,尤其是智能发展方面,显著超过同年龄儿童的水平。据心理学工作者的研究,超常儿童在婴儿期就表现出感知特别敏锐;超常儿童在幼儿阶段的智能发展,也大大超过同年龄儿童的水平。他们除了具有精细的视听辨别能力、较强的记忆力和稳定的注意力之外,还进一步发展了一定的抽象概括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超常儿童在学龄初期的一般特点是:求知欲望强,学习自觉,不仅记忆力强,而且思维敏捷;有的形象思维能力发展突出,有的逻辑推理能力有相当高的发展。由于他们心理发展的水平较高,因此他们的学业成绩往往大大超过同年龄儿童。

超常教育以分数论英雄的方式,已经不适合时代的发展。曾有老师对该校少年班进行了一次心理素质状况的调查,发现50%以上的小学生都有“忧虑、抑郁、烦恼多、紧张困扰”的情况。而美国最新的研究发现,普通人中性格内向的约占30%,超常儿童中性格内向的高达60%。

超常人才的培养,到底是要培养几个心理不健康的疯子,还是要发现培养一群人才,成为父母们所关注的共同话题。

长期以来,教育界存在一种错误认识,认为超常人才只是对几个高智商人才的培养。其实真正的超常教育应该是,教育者去发现和挖掘受教育者的禀赋、兴趋、潜能,更好地发展他们身上的优点和特长,这样才能使更多杰出人才出现。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告诉我们,国家要的不是几个天才,而是大量的杰出人才。

每个孩子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经过几年的训练,都可以成为人才,环境和心理对超常孩子的培养至关重要。其实,现在孩子的智商都比较高,关键还是环境和心理因素。学校和家庭应该创造宽松的环境,让孩子把自己的特点和兴趣展示出来;兴趣的充分展示,就是天才发展的最好契机。超常教育应该是研究学生的特点和情趣,而不是生硬地把几个经过测试、认为智商高的学生,弄到封闭的教室里灌输。很多特殊人才是有比较特殊的地方的,比如个性和脾气方面,我们不应该再人为地给他们造成性格上的缺陷。

不少学者认为,孩子的早期教育决定其今后的智能发展水平,对于超常孩子的早期教育更是如此。

首先,对孩子的教育既要适当,又要全面。所谓适当,是指进行教育的时间并不是绝对地愈早愈好,同时要注意孩子个性的全面发展,避免孩子智能过早地只偏于某一方面的发展。正确的早期教育,会使更多儿童的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错误的早期教育,反而会糟蹋其未来的才能,或者破坏其种种能力之间的平衡,或使儿童负担过重,反而有害于他们的正常发展。

其次,父母不要对孩子操之过急,急于求成,甚至拔苗助长。有些父母和教师把早期教育看成单纯的知识教授,片面追求知识量,忽视了智能和个性的全面发展。还有些父母和教师,则不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如果这相当多的超常儿童能及早被发现,及时给予正确的教育,因材施教地进行定向培养,将是早出人才、多出人才的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