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庭教育必知的47大关键
2204300000049

第49章 让孩子自己决定发展的方向

培养谁的兴趣?这是一个很简单但又发人深省的问题。既然接受兴趣培养的是孩子,那么应该培养的当然就是孩子的兴趣,而不应该是父母的兴趣。但是,很多父母,是从来不考虑这个问题的。他们往往用自己的喜好,去决定孩子的方向;把自己的兴趣强加给孩子,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孩子。至于孩子是怎么想的,孩子有什么感觉,父母根本不考虑。用理论性的术语来说,就是忽略主体意识的培养。父母的这种致命的缺点,不仅伤害了孩子,也伤害了自己。

一、对孩子要“量体裁衣”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父母的心愿。为培养孩子,许多父母不惜重金,掏钱让孩子参加各种特长学习班,如钢琴班、美术班、英语班等。可事与愿违,有的孩子虽然去学了,也累得够戗,却难有长进,父母因此郁闷不已。

父母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千方百计地让孩子过上好日子,其惜子之情实属可歌可泣。但是,他们对孩子的宠爱,又必须服从于训练和教育的要求。他们爱愈深,教愈严,并完全从自己的意愿出发去管束,放纵和抑制在这里获得了某种统一。

他们可以含辛茹苦,让孩子有一个优越的环境,获得细致周到的照顾。但同时他们又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甚至泯灭其美好的天性,违反孩子的意愿和兴趣,逼着他们去上各种特长班,上奥校,去超负荷地学习,去死记硬背大量超出他们年龄的知识。

培养孩子是父母的职责和应尽的义务。孩子的成长犹如一棵小树,在成材的过程中,既离不开雨露的滋润,也少不了修枝剪叶的阵痛。试想,若为了保护所谓的个性,一味任其发展,这个孩子的将来将难以想象。所以,明智的做法就是为孩子量体裁衣,选择适合的教育方法。

王女士的女儿今年上6年级。她从4岁开始学钢琴,一直学到小学4年级,最后还是放弃了。王女士回忆这6年女儿学钢琴的经历,那真是一段辛酸史。

女儿当初学钢琴时,张女士只想增强孩子的艺术修养和气质,弥补自己在这方面的缺憾,并没有想过非要让她成为一名钢琴家。开始,女儿还对钢琴有点兴趣。但上小学后,学习压力越来越大,逐渐对钢琴产生了厌倦情绪。每当张女士催促女儿练琴时,女儿总是表现出烦躁和不满的表情,甚至怨恨母亲。有一次,女儿练琴时还差一根手指的指法没有练,张女士就批评女儿,女儿竟然气鼓鼓地说:“干脆把这根手指砍掉算了!妈妈,我不想活了。”

“那时我才知道,女儿并不适合学钢琴。”张女士说,“作为父母,我感到自己真的很失败。”

事实上,像张女士这样培养孩子特长的失败经历,许多父母都经历过。他们并没有真正发现孩子的兴趣,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为孩子培养特长。本来不喜欢音乐,非要让孩子学琴;本来嗓子不好,非要让孩子学唱歌;本来喜欢美术,非要让孩子学习跆拳道。这种逆孩子兴趣而培养特长的方式,最终会遭受失败。

孩子并不是父母的附庸,父母不应把孩子看成是父辈的替身,或是其理想和意志的一部分。培养孩子的最初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应是让他们从家庭走向社会,在未来的社会中实现自我的价值。

“小树不修不成材,孩子不教不成才”。好的东西我们要借鉴,要学习,但别忘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孩子“量体裁衣”。

多一些理性,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教育的智慧;少一点压制,少一点逼迫,少一点对时尚观点的盲从,我们的孩子会因此成长得更自然、更健康。

二、让孩子做最适合自己的事情

孩子一出生,就生活在父母为他精心安排的家庭环境中,他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最长。所以,在家里孩子最敢表现自己。做父母的,在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细致地观察,以便发现孩子身上开始显露的成才苗头。

顺应自然天性的成长,就是爱护孩子的未来。人生中的一次选择有时就可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每个人都会以丰富的形式来表现其特有的天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与弱项。孩子也是这样,而且绝大多数孩子从小就会表现出比较明显的能力偏向和兴趣爱好。父母应该让孩子多听、多看、多讲,从中注意发现孩子的智力特点和气质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鼓励、指导和训练,使孩子特有的智力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而非千篇一律,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孩子。

傅聪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位伟大的父亲。在傅聪艺术成长的道路上,是父亲傅雷发现了他的天赋,不辞劳苦地寻找适合他的成长道路,循循善诱地引导他进入音乐的殿堂,从而使他的天赋与他的事业找到了最佳的契合点,在世界乐坛一举成名。

在傅聪小的时候,父亲就时常对他说:“你爱好什么,我绝不干涉你。你要记得,一定要做适合自己的事情。”

傅雷非常注意观察傅聪的细小爱好,并从中发现了他音乐智力的萌芽,保护了他爱好音乐的天性,并承担起了教育培养他的责任,不辞辛劳地帮助他找老师,还循循善诱,鼓励傅聪:“你爱好音乐,就不要放弃。人只有做适合自己的事情,才能取得成功。”因此,铸就了“钢琴诗人”。

傅聪的弟弟傅敏曾对此评价说:“我和哥哥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完全是父亲的鼓励。父亲非常尊重我们的爱好和兴趣,并经常教导我们,要做适合自己的事情。我们如果不是有这样一位好父亲,哥哥这个天才的大音乐家极有可能就在萌芽时期被扼杀了。因此,做最适合你的事情,也成了我们家的家训。”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不能悖天赋而行。必须尊重孩子自然天性的成长,而且从小就注意发现和激发孩子的天赋,在必要的时候加以中肯的引导和支持。

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最适合做的事情,也只有把精力放在最适合自己的事情上,才能够有所收获,才能获取成功。

三、让孩子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孩子能否早日成才,关键是父母能否早日发现并引导孩子的兴趣稳定地发展。鼓励孩子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平时多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这对疏导、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是大有好处的。有些父母望子成龙心切,总是强迫孩子去学这个、学那个,结果事与愿违。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根据他们的兴趣及特长,理性地进行选择和培养,李师傅夫妇都吃了少文化、没专业技能的亏,以致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处处受限,日子过得很不舒坦。所幸他们5岁的儿子强强壮实、聪明。李师傅发誓,无论日子多苦,一定要让儿子读大学,尤其要选一个既风光体面又能挣大钱的专业。当然,这事得从小抓起。

让他学什么呢?李师傅想,有文化首先要把字写好,不如先把孩子送到书法班去。谁知,这孩子学习书法心不在焉,胡乱涂鸦一阵,便又跑到后院去弄他的小草小树。李师傅为此恼怒异常,每每以武力强迫孩子去练字。结果,孩子脾气越来越怪,甚至以不吃饭来抗议,父子关系十分紧张。

李师傅本想培养儿子对书法的兴趣,结果事与愿违。

这种现象,在现代家庭中较为普遍。其原因在于:父母没有弄清对孩子是培养兴趣,还是对其兴趣加以培养这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

面对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很多父母及早抓家庭教育,这原本是好事。但像李师傅那样,因为自己少文化、没特长,便强令儿子去练书法,根本没注意和发现孩子已对后院的植物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一种极大的失误。如果他能有所发现,顺着孩子的这种兴趣去培养孩子,在后院和孩子共同劳作,多带孩子去植物园见世面,发展这种兴趣,说不定儿子长大后真会在生物学上大有作为呢!所以说,对兴趣加以培养远比培养兴趣重要。

美国社会家庭学家康斯坦丁·尼诺指出:“家庭教育定向的一个关键,是要让自己与孩子在平等关系中来认识、研究、对待和决定。其中,父母去发现孩子的兴趣,远比父母让孩子去产生兴趣重要得多。”换言之,就是说父母不能刻意去培养孩子的兴趣。因为,每个父母的人生观、世界观、文化素养与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经历千差万别,他们对孩子培养兴趣的想法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往往会受社会潮流和自我经历的影响与制约。

如果要培养的兴趣与孩子原本的兴趣巧合,那就如鱼得水,为孩子所接受,并在二者的共同努力下,获得极佳效果;倘若父母想要培养的这种兴趣,与孩子原本的兴趣相悖,那就会南辕北辙,被孩子拒绝,全家将在二者的抗衡中不得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