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庭教育必知的47大关键
2204300000056

第56章 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让孩子能正确面对挫折,就是让孩子掌握应对挫折的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有两种人能经受考验:一种是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另一种虽没有逆境可言,但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心胸开阔,有坚强的个性。

现在的孩子,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大多没有遇到过逆境。要想让这些孩子成才,让他们学会正确地应对挫折,便成了挫折教育的重点。

现在的孩子,生活较其父母要优裕得多,但其心理承受力却并不比父母强。饱经风霜的老人,在心理承受方面就有优势,就因为经历得太多,具有丰富的经验。而孩子没有锻炼和体验,遇逆境就不知如何应付。

在逆境中经过挫折千锤百炼成长起来的人,更具有生存力和更强的竞争力。挫折是一种财富,是成功必然经历的阶段。因此,父母必须指导孩子学会直面挫折。

1.培养孩子的好胜心,是“挫折教育”的基础和起点

好胜心的培养需要,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激发孩子的自尊自信:多对孩子进行正面鼓励,使孩子经常感受到自己的成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放手让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实践,允许孩子有广泛探索的自由。

为了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我国老一辈革命家、军事家叶挺同志常常让孩子们到困难中去磨炼。

一次,学校组织野营。初中的同学都要到城郊住3天,自己架帐篷、做饭。这事让叶挺知道了,希望儿子叶正大也去。当时,叶正大才9岁,从未离开过妈妈,什么事也不懂。为了使儿子能有这次锻炼的机会,叶挺特地跑到校长面前一再要求,最后取得了同意。

叶正大想到要和初中生一块去野营3天,一个熟人也没有,害怕被同学欺侮;如不去,又怕爸爸生气,所以只好硬着头皮去了。

最初,叶正大害羞,不习惯,不敢和高年级同学讲话,但肚子饿的时候,慢慢地就和同一组的老大哥们说话了。

到了第二天,人家能做的事,他都跟着大家去做。他不再怕羞,并且还学会了洗菜、切菜、支帐篷……

叶挺同志教子锻炼的事例,值得我们借鉴。

2.要给孩子提供适度的挫折情境,增强耐挫力

挫折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难以避免的。相同的情境,一些人能泰然处之,而对另一些人却构成了挫折。形成这种个体差异的原因,主要与挫折耐受力有关。挫折耐受力是指个人在遭受打击后免于行为失常的能力,亦即个人承受环境打击或经得起挫折的能力。增强这种能力,是进行挫折教育的目的。而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让孩子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磨炼。教育孩子适应和争取改变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挫折。

这里,不妨举美国洛克菲勒集团创始人老约翰为孩子提供挫折情境的例子。

老约翰只有一个儿子——小约翰。有一次,他张开双臂,叫儿子跨越椅子跳到怀里来,小约翰听到父亲呼唤,高兴地冲过来。但老约翰迅速把双臂移开,小约翰重重地摔在地上。对着发怔的儿子,老约翰意味深长地告诫儿子:在生活道路上,什么都会发生。

老约翰的做法虽有些过分,但他为了让孩子明白和接受挫折,有意在日常生活中创设挫折情境,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而以下3点,对父母们应会很有启发。

一是家长思维不要绝对。要让孩子多渠道思考问题,不要把人生的希望放在“必须”和“唯一”的赌注上;一旦失利,就无法承受。要从绝对化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像有的家长教育高考落榜的孩子——“榜上无名,脚下有路”。就避开了“必须”“一定”等绝对概念的左右,取得了好的教育效果。

有这样一个女孩子,上小学时一直学习很努力,成绩也不错。妈妈一天到晚地说:“好好学习,一定要考上好中学,考不上好中学就没有出路。”在妈妈的督促和自己的努力下,她如愿以偿,考上了理想的中学。妈妈又说:“你在班里的成绩要进入前10名,否则就没有发展前途。”这个女孩子不懈努力,进入了前10名。妈妈又说:“你得争第一,这就是出路。”很自然,接下来妈妈会要求考大学,考名牌大学,否则就一事无成。

这个女孩子就在妈妈无休止的要求中艰难地成长。

她在日记中写道:

“妈妈无止境地加码,压得我实在喘不过气来……每当我实现了妈妈的愿望,妈妈就高兴极了,此刻我就成了天上的星星;当我失败,没达到妈妈的要求,我就成了地上的狗熊,无休止的奚落就会劈头盖脸地扑来……

“多少年来,在我的心中只有第一,必须第一,无数个第一整天在追赶着我,我真是太累了……”

试想,这样的孩子一旦失利会怎样呢?

家长把进大学深造,看做是孩子的唯一出路。很自然,孩子就会潜移默化地接受家长的思想,一心一意,努力奋斗,为上大学而学。那么,在竞争激烈、强手如林的考生中,如果孩子一旦失利,没有迈进大学的校门,那你想他会有出路吗?他还会有希望吗?因为他把出路和希望都寄托在“一定”或“必须”上了,因而后果可想而知。

中考、高考失利,自杀、出走的事例还少吗?这还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二是让孩子遇事常想别人。这是最重要的一条。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只想个人利益,不想个人责任,更少关注他人、为他人着想,就会患得患失,心理失去平衡。而多想别人的利益就会明确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就会无私无畏,“心底无私天地宽”。比如,有的孩子动不动就出走,动不动就自杀,他们从不顾及这样做家长、老师、社会会怎样;有的孩子在家里看电视,往前面一站,只顾自己合适,哪管后面的父母能否看得见;有的孩子十分霸道,只要自己想看的,过去就调台,从不尊重别人的选择。

所以,建议家长,在培养孩子时,要教育孩子多念别人的好处,多看别人的长处,多想别人的难处,多给别人益处,强化为他人服务的观点,即四“多”一“强化”的做人原则。

一位教育工作者问一些学生,在学校最大的苦恼是什么?除学习负担重以外,相当一部分孩子说,和同学处不好关系。所以,怎样创造和谐的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有矛盾就有烦恼,所以让孩子当聪明人,在自己的环境里努力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使身体好起来,心情愉快起来,重在创造和谐。要想自己生活自在,首先应该让别人生活自在,原谅别人的过失,理解别人的难处。好事都是伴随着和谐而来的,创造和谐在自己,不在环境,不在别人。

应该告诉孩子,真诚是这个世界上最应该值得珍惜的东西。闯荡人生,你只要携带上“真诚”这个简单的行李,就可以上路了。要让孩子从小树立这个观念。

三是引导孩子平时广交朋友。性格孤僻,没有朋友,遇事只能闷闷不乐,冥思苦想,没有交流,无处发泄。话是开心的钥匙,性格开朗的人心理承受力就强;通过别人看自己,了解别人更大的不幸是治疗自己不幸的良方。

有的孩子,在家与父母意见相悖,发生分歧,父母无休止地唠叨、训斥、指责,使他感到压抑、无助。在他的眼里,此刻的家已失去了往日的温暖。人都有偏激、固执、失衡的一面;此时的他不理解父母的训斥、责备中的爱护和期待,而只是一味强调眼前的不解。这时,如果他把自己的苦恼、不解与朋友交谈发泄,就能分解他的忧愁,平静他的情绪。若有善解人意、开明豁达的朋友,开导他理解父母的爱护和关心,那本来属于不开心的苦恼以及对父母的责怪,也许就会转化为对父母的理解和感激。这样,不仅锻炼了孩子的心理承受力,而且也提高了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