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海底两万里
22148800000002

第2章 飞走的礁石

第一部分

1866年发生了一件神秘的、离奇的事,无法解释,也无可解释,没有人会忘记。且不必说它在港口和内陆引起的各种各样的传闻,就连海员都震惊不已。欧洲和美洲的商人、船主和船长,以及各国的海军军官,甚至两大洲的政府首脑也对此非常关注。

其实,不久以前,已有好几艘舰艇在海上邂逅了“一个庞然大物”——身体硕长,呈纺锤状,不时闪着磷光,与鲸鱼相比,它的个头儿更大,速度更快。

有关这次“邂逅”的实情,好几本航海日志都有记载。关于这个备受质疑的东西,航海日志在以下几点上达成了一致:它的结构、闻所未闻的速度、骇人的牵引动力,以及强大的生命力。如果这东西是鲸鱼,那么它的体型超过当时所知的一切鲸鱼。除非亲眼所见,否则,居维叶、拉塞拜德、杜梅里、卡特尔法热,这些生物学家都无法接受这样一种怪物的存在。

综合数次的观察结果(去掉保守的估算,如长200英尺[1];或过于夸张的观点,宽1海里[2],长3海里),可以肯定,如果这个突然出现的生物确实存在,它的个头儿是远远超过了当时鱼类学家所承认的范围。

但是,它确实存在,而事实本身又是不可否认的。由于人类好奇的心理,这个超自然生物所引起世界范围的震惊是可以理解的。至于将它视作无稽之谈,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因为,1866年7月20日,加尔各答和布纳克轮船公司的希金森总督号蒸汽船在距离澳大利亚东海岸5海里处见过这个令人咋舌的庞然大物。起初,巴克船长认为它只是一块无名礁石;他甚至准备对它进行测量,可它突然喷射出两根水柱,高达150英尺。据此看来,除非这块礁石上有一眼间歇性喷泉,否则希金森总督号见到的定是某种海洋哺乳动物,它的鼻子会喷射出混合着空气和蒸汽的水柱,只是当时这种动物还不被人们知道。

同年7月23日,西印度和太平洋轮船公司的克里斯托巴·科轮号在太平洋海面航行时,也碰到同样的事情。时隔三日,希金森号和克里斯托巴·科轮号竟然在相距700海里的地方见到了它。由此可知,这个超乎寻常的鲸类动物速度惊人,能够很快从一处转移到另一处。

十五天以后,在离上面说的地点有两千海里远的地方,国家轮船公司的海尔维蒂亚号和皇家邮轮公司的香农号在美国和欧洲之间的亚特兰大洋面近舷航行时,分别在格林尼治子午线以西的北纬42度15分、西经60度35分的地方,同时看到这头怪物。虽然香农号和海尔维蒂亚号首尾相接不过百米长,但那头哺乳动物的长度至少有350英尺,比那两艘轮船可长多了。可是,阿留申群岛的库拉马克岛和乌穆居里克岛一带海域出现的鲸鱼,个头最大的也从未超过56米,而比这再长的,从来就没有过。

接连不断地传来的消息,横渡大洋的佩莱尔号轮船最近又碰到了几次。伊兹兰航线的埃特纳号轮船与它擦身而过,诺曼底号驱逐舰舰长撰写的笔录,海军准将菲茨·詹姆斯的参谋部在克利德勋号进行精准定位,这些都在公众中引起强烈反响。这件事在富有幽默感的国家,被看成笑谈;在英国、美国、德国等认真务实的国家,却引来极大的关注。

在各大城市里,海怪成为家喻户晓的事;咖啡馆里有人对它大加赞颂,报纸撰文嘲讽它,剧院将它改编成戏剧。各家小报也借这个机会大肆渲染,登出五花八门的报道。在一些发行量不多的报刊上,出现了各种虚构的巨兽,内容广泛,从极北地区的白鲸,到体型超大的克拉肯——据说它的触须可以缠住500吨的巨轮,拖到海底深渊。有些人甚至引经据典,或者搬出古代的传说——如亚里士多德和普林尼曾承认怪物的存在,彭土皮丹主教的挪威童话,保罗·埃纪德的游记,以及哈林顿先生切实可信的报告——1857年,他声称在卡斯蒂兰号上看到一头巨蛇,目前只出现在北极探险船立宪号到过的海域。

一时间,相信派和质疑派在知识界和科学报纸上引发了一场无休止的争辩。大家对“海怪问题”见仁见智。记者们分成科学派和精神派,大家不吝笔墨,投入这场令人难忘的战斗,有些人从海蛇之争发展到人身攻击,甚至发生了流血冲突。

论战持续了六个月,双方各有输赢。小报持续不断刊写文章,矛头直指巴西地理研究所、柏林皇家科学院、不列颠学术研究会、华盛顿史密斯学院等机构发表的文章,以及《印度群岛报》、墨伊格诺神甫的《宇宙》杂志、皮特曼的《消息报》上的讨论,甚至法国和国外各大报的科学专栏文章。精神派记者模仿对手引用的林奈口吻,支持“大自然不制造蠢材”,恳请大家不要相信克拉肯、海蛇、“莫比·迪克”和疯狂的海员们头脑发热时臆造出来的东西。最终,一份嘲讽性日报发表的文章获得编辑们的青睐,像伊波利特一样,给海怪致命的一击,在一片哄笑中结束了这场混战。于是精神战胜了科学。

在1867年的最初几个月,海怪问题似乎已经结束,不再被提起。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新情况又出现在公众面前。这时,涉及的不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而是一个需要回避的、真实而严峻的危险。海怪问题换了一副迥异的面孔。海怪变成了小岛、岩石、暗礁,但它是会飞走的,难以确定,无法掌控。

1867年3月5日,蒙特利尔海洋航运公司的莫拉维昂号在夜行到北纬27度30分、西经72度15分的洋面上,船右舷尾部撞上一块岩石,但是没有一张地图标明这片海域存在岩石。当时莫拉维昂号以400马力的动力,加上风力,行驶的速度是每小时13海里。毫无疑问,如果船体不是足够坚固,莫拉维昂号连同从加拿大上船的237名乘客都将葬身海底。

事故发生在早晨五点左右,恰逢破晓之际。船上值班的军官疾步走到船的后部,仔细观察洋面。结果一无所获,只看见六百米远的地方有一个正在消散的漩涡,似乎平静的海面经受了剧烈的撞击。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是将出事地点准确地记录了下来。莫拉维昂号没有受到任何损伤,继续航行。它是撞上了一块暗礁,还是海难船只残骸?无人得知。后来,回到船坞对船下体进行检查时,发现部分船骨已经碎裂。

这件事本身是极为严重的,可是,如果三周后没有发生类似事件,它可能也会和其他事情一样,逐渐被人们淡忘。这次新事件,由于受损船只所属的国家以及所属公司的声望,就足以引起极大的轰动。

英国船商丘纳德的大名无人不知。1840年,这位精明的实业家用3艘400马力、1162吨的轮式木船开辟了利物浦和哈利法克斯之间的航线。8年后,公司的轮船变为4艘650马力、1820吨的邮轮。两年后,又增加了两艘马力更大、吨位更大的邮轮。1853年,刚获得邮政快递特许权延期的丘纳德公司陆续增加克阿拉伯号、波斯号、中国号、斯科提亚号、爪哇号、俄罗斯号等船只,这些都是速度一流的轮船,也是仅次于大东方号的航海轮船。到1867年,这家公司拥有12艘邮轮、8艘外轮驱动和4艘螺旋桨式轮船。

我之所以将上面的情形简单地介绍一下,是为了让大家明白这个因经营有方而闻名于世界的航运公司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没有任何一家跨洋航运公司经营得比它优秀,也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比它更成功。26年来,丘纳德公司的邮轮跨越大洋数千次,从未发生一起事故,从未延误过一单邮件,更未损失过一封信、一个人或一只船。也因为如此,即便面临法国公司的有力竞争,丘纳德公司仍是旅客的首选,这一点从最近几年的官方公布数据中可见一斑。所以,丘纳德公司最好的汽船发生意外引起的极大反响,谁也不会感到惊讶。

1867年4月13日,海上风平浪静,斯科提亚号航行至北纬45度37分、西经15度12分的海面,在1000马力的推动下,以每小时13.43海里的速度行驶。驱动轮规律地拍打海面,当时的吃水深度是6.7米,排水量是6624立方米。

下午四点十七分,旅客们正在大厅用餐,斯科提亚号左舷轮后部受到一阵轻微的、几乎难以察觉的碰撞。

斯科提亚号不是撞到了什么,而是它被撞了,被某种切割或钻孔性质的东西戳到了,而不是被某种钝器碰了。撞击非常轻微,船上的人没有感到不安,但是货舱监装员跑上甲板,大声叫喊:“漏水了!漏水了!”

旅客们立刻慌乱起来,船长安德森急忙安抚大家。事实上,危险并非如此紧迫。斯科提亚号共有七个船舱,都用防水舱壁隔开,对付一个漏水洞应该绰绰有余。

安德森船长立即来到底舱。他发现五号舱灌入海水,从进水的速度可以推断漏洞很大。幸运的是,舱里没有锅炉,炉火可是遇水就会熄灭的。

安德森船长立即下令停船,一个水手潜入水中查探损坏的程度。片刻之后,他确认蒸汽船吃水线以下有一个直径两米的窟窿。这样一个大窟窿不可能没有影响,斯科提亚号必须拖着几只半浮出海面的驱动轮继续航行。这时,它距离克利尔海角还有300海里。三天后,在利物浦人焦急的等待中,斯科提亚号缓缓驶入公司的船坞。

斯科提亚号在干船坞上接受工程师们的检查。他们几乎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吃水线以下两米半的地方开了一个规则的等腰三角形的断裂口。钢板的切口极为整齐,即便用打孔钻也无法做到。这么看来,造成这个断裂口的钻孔工具一定使用了不太常见的淬火技术,在巨大力量的推动下,它穿透了4厘米厚的钢板后还能全身而退,简直不可思议。

这起事故的经过大致就是这样。结果它又一次点燃了公众的兴趣。从此刻起,所有不明缘由的海难都被归结到这头海怪身上。这头奇怪的动物就此承担起所有的沉船事故。不幸的是,发生的事故极多。根据维里塔斯署的统计,每年约3000艘受损的船只中,因不明下落而被视作人货俱失的蒸汽船或帆船至少有200艘!

不管公正与否,“海怪”应该对这些海难事故负责。因为它,大陆间的交通越来越危险。公众要求不惜一切代价,将这头海怪从海洋中清除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