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具中外词语溯源故事大辞典
2215900000009

第9章 B(4)

较《礼记·中庸》稍晚的《后汉书·列女传》就载有乐羊子之妻劝夫不要半途荒废学业的故事。原文是:“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

战国时,乐羊子的妻子是一位十分贤惠的妇女。

有一次,乐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高兴地带回家交给妻子。妻子没有接,却摇头说:“我听说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之水,不吃嗟来之食(带侮辱性的饭食),讨厌它的名字不雅。你怎么会白白拿别人丢失的东西,让品德受到玷污呢?”

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话非常惭愧,就把那块金子送回原处,然后到远方寻师求学去了。一年后,乐羊子归来。妻子问他:“你怎么刚刚学了一年就回来了呢?”乐羊子说:“在外时间长了,非常想家,所以回来了。”妻子听罢,拿起一把剪刀走到织布机旁,说:“这些丝绸,是把蚕茧抽成丝,而通过织布机织成的,是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成寸、成尺、成匹的。现在,如果把它剪断了,就会前功尽弃,从前的时间也就会白白浪费掉。”妻子接着又说:“你在外求学,也是要日积月累,不断地通过钻研提高自己的学识。如果学了一半就回来,这不是与剪断织机上的丝线一样吗?”

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这番话,非常感动,重又外出继续求学,一去就是7年。妻子在家照料婆婆,又给远方的乐羊子送吃穿的东西。乐羊子直到学有成就才回来,后来得到魏文侯的重用。

现多比喻做事中途停止,不能坚持到底。常用来劝告人们不可中断努力。

又作“中道而废”。

【半夜三更】bànyèsāngēng

此语源于我国古代的计时方法。

汉武帝太初年间,我国已开始使用“一日分为十二时”(也叫“十二时辰”)的计时制度。它以十二支(子、丑、寅、卯……)为代号,每个时辰合现在的两小时,十二时辰正合二十四小时。从半夜算起,相当于现在的十一点至一点为子时,一点至三点为丑时,三点至五点为寅时……其余依此类推。清·赵翼《陔余丛书》卷三十四就是这样说的:“以一日分十二时,而以干支为纪,盖自太初正朔之后,历家之术益精,故定此法。”

春秋时,我国已有十二时的名目,不过当时还没有以十二支为代号。晋·杜预《左传集解·昭公五年》的注释中指出: 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南移未到正中),日中,日昳(dié)(日偏西而渐下),晡时(日西沉而傍晚),日入,黄昏,人定。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对此补充说:“夜半者即今之所谓子也,鸡鸣者丑也,平旦者寅也,日出者卯也,食时者辰也,隅中者巳也,日中者午也,日昳(dié)者未也,晡时者申也,日入者酉也,黄昏者戌也,人定者亥也。”

与“十二时辰”相似的,还有分一夜为“五更”的计时方法。“更”是改变、变换的意思。我国汉代时,皇宫里都要指派人值夜,每个晚上分五班轮换,故称为“五更”。作为计时单位的“更”,与“时”相同,每更也是两小时,实际就是夜间的戌、亥、子、丑、寅五个时辰。戌时起更为一更,亥时二更,子时三更,丑时四更,寅时五更,更尽天明。后来,“五更”逐渐演变为代表夜间的名词。当时,值更人叫“更夫”,按时辰敲击木筒,这叫“打更”。

又作“深更半夜”。

【半字师】bànzìshī

因半个字的指点被拜为师。

清代学者龚炜一次出游东海,见一女子作蓝菊诗,有“为爱南山青翠色,东篱别染一枝花”两句。龚炜感到很新颖,但又觉得“别”字不太好,于是提笔把“别”字的右偏旁“刂”抹去,保留了左偏旁“另”。原诗“东篱别染一枝花”便成为“东篱另染一枝花”,使诗的音节圆润,韵味更浓。龚炜故有“半字师”之称。

后来,人们常把改动自己诗词等作品中的某个字一半,使之更贴切的人称为“半字师”。

【帮人帮到地头/送佛送到西天】

bāng rén bāng dào dìtóu/sòng fó sòng dào xītiān这两句谚语意思一样,都是说做好事、帮助人不要半途而废,而要“完全彻底”。但它产生的背景却不一样。

帮人帮到地头,来自于农业劳动。过去由于没有机械,农民的劳动全靠简单工具和繁重体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尤其收割季节,更是忙碌劳累。在共同收割中,往往一人四垅或一人两垅往前割。由于各人的体力、能力不同,年轻力壮手脚麻利者往往先到地头,而年老体弱者就后到地头。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先到地头的人就回头帮那些收割慢的人。但有些人帮一会儿就不帮了,结果还落个帮人的名义。人们对这种现象看不惯,就劝这些人: 帮人要帮到地头。意思是好事要做到底。时间一长,这句话含义便扩大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已经受人帮助,而仍需进一步帮助的,人们常劝说帮人者: 帮人要帮到地头。

送佛送到西天,则来源于过去的佛事活动。佛教由印度传入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唐宋时期尤为盛行,故有迎佛请佛之大礼。但佛与人同,时间长了也有想家的时候,故又有送佛回西天的礼仪。据说送佛的礼仪相当隆重繁缛。因佛不饮酒,不食荤,所以供佛送佛时,只摆清茶和蔬果。送佛上路时,一拜再拜。因怕其旁适他邦,往往给予嘱咐:“烈火炎炎,南天不要去;冰雪飒飒,北天不要去;极乐乃故乡,只可回西天!”西天十万八千里,怕佛半途而返,所以给佛带足斋饭干粮,送以纸糊的车马、猎犬,鼓励其别怕险阻,别怕驰驱。并再嘱咐:“佛啊,佛啊,你家在极乐之国!佛啊,佛啊,中道不可以回车!”故称: 送佛送到西天。

【包藏祸心】bāocánghuòxīn

祸心: 害人的心。谓表面和善而暗怀不良的企图。语出《左传·昭公元年》:“小国无罪,恃实其罪,将恃大国之安靖己,而无乃包藏祸心以图之。”

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正月)春天,楚国的令尹公子围,借娶亲为名,率兵前往郑国,阴谋吞并郑国。郑国发现公子围别有用心,便派子羽前去婉言拒绝楚国军队入城。子羽对公子围说:“我国京都地盘狭小,不足以容纳公子的随从兵士,请允许我们在城外安排一块地方,举行迎娶仪式吧。”公子围派太宰伯州犁申辩说:“贵君能把丰氏的女儿嫁给公子已是莫大的恩惠。现安排在野外会面,就等于把贵君的恩赐丢入野草堆中。”子羽听后板起面孔,正言厉色地说:“我们郑国国小,但这国小并不是错误,如果依赖大国而不加防备,那才是错误。我们本想郑楚联姻,遇到危难时能得到楚国的保护。可是楚国却包藏祸心,打郑国主意,我们是不能不警惕呀!”公子围见郑人对他早有提防,也就放弃了原定偷袭的计划。

子羽所说的“包藏祸心”,原指公子围对郑国怀有领土野心。后人则多用以比喻不法分子心怀叵测,处心积虑干坏事。也形容外表和善,心怀恶意。

【饱汉不知饿汉饥】bǎohàn bù zhī èhàn jī

指生活在舒适安乐之中的人,体会不到人在穷困患难之中的苦楚。典出《晏子春秋·内篇·谏上》:“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齐景公时,天连续下雪,景公披上了白狐的皮裘。晏子跑进宫去,景公对晏子道:“真是奇怪,下这么大的雪,我却一点也不觉得冷。”晏子回答道:“古代的贤君,在饱时应该知道有人挨饿,温暖时应该知道有人挨冻,安逸时应该知道有人在辛劳,现在您却不知道。”景公觉得晏子的话很有道理,就立即下令取出一些粮食和衣服赈济饥寒的人。

后人引用“饱汉不知饿汉饥”,比喻对某种难堪的情况缺乏直接感受,因而漠不关心。

【宝贝】bǎobèi

原为动物名,属软体动物腹足类。壳卵形,大小因种而异,壳色美丽,光泽如瓷,栖于海滨岩礁,壳可为装饰。

在我国古代,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产生了贝币,贝作商品交换的媒介,有体小质硬、携带方便、容易保藏等优点,大致在夏代已成为“货币”,至商周时期,贝币的使用达到高峰,仅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就数以万计。随着商业的发展,真贝供不应求,后来又出现了一些石、骨、蚌、青铜等质地的仿贝币,其中青铜贝(称无文铜贝)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铸币,距今已有3000多年。至东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刀币兴起,海贝及石骨仿贝的使用退居次要地位,直到秦始皇统一货币废贝行钱,贝才最后退出了流通领域。然而在云南地区,直至元明时代,海贝仍作为货币在使用。

由于贝在历史上曾充当过流通中的货币,成为财富的象征,是人们极力聚敛的财宝,故后人把珍贵之物称之为“宝贝”。

后来,宝贝常用作对自己的配偶、恋人或年轻小辈的昵称。

【抱冰】bàobīng

源自《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越王念复吴仇非一旦也。苦身劳心,夜以接日,目卧则攻之以蓼,足寒则溃之以水;冬常抱冰,夏还握火;愁心苦志,悬胆于户,出入尝之。”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而求和,越王一心想报仇雪恨。他刻苦自身,劳乏心神,日日夜夜都如此,眼睛疲倦得要闭上时就用蓼草来熏,脚冻得开裂时就用冷水来浇,冬天常常把冰抱在怀里,夏天手里还握着火。他心怀无限忧愁,无比严格地要求自己,把苦胆挂在门上,进出都要尝一尝。十年后,越国国富兵强,终于灭掉吴国,洗雪了当年的耻辱。

后来,人们便借“抱冰”比喻坚定意志,刻苦自励。

【抱头鼠窜】bàotóushǔcuàn

原作“奉头鼠窜”。奉: 捧。捧着头像老鼠一样逃窜。语出东汉·班固《汉书·蒯通传》:“始常山王、成安君故相与为刎颈之交,及争张黡、陈泽(即陈释)之事,常山王奉头鼠窜,以归汉王。”

汉王刘邦的大将韩信打败齐国后,自封为齐王。韩信的谋士蒯通劝韩信背弃刘邦,与刘、项(羽)三分天下。韩信则对蒯通说:“汉王待我厚道,我怎能见利而忘恩呢?”蒯通说道:“当年常山王(张耳)与成安君(陈余)两人结为生死之交,可是为了争张黡、陈释之事,二人结仇。后成安君袭击常山王,吓得常山王捧着头,像老鼠一样逃窜,投奔了汉王刘邦。后来借兵东下,杀成安君于泜河之南。他们俩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人的欲望大而其心难测的缘故。现在您忠心报效汉王,交情不会比常、成二人深;可您与汉王争论的事却远比他们大。您以为刘邦不会害您吗?那可错了。当年文种为勾践灭吴,立功之后却被赐死。常言道: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论交友没人比得上常山王与成安君;论忠信没人比得上文种。从这两件事您就可以接受教训了。俗话说:‘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您现在为汉王立下的功劳无人能比。有这么大的功劳,您归楚,楚人不信任您;归汉,则汉人害怕您。这些您多多考虑吧。”蒯通后来多次劝韩信,但韩信始终也不忍心背弃汉王刘邦。

“抱头鼠窜”始见于北宋·苏轼《拟侯公说项羽辞》:“夫陆贾,天下之辩士,吾前身遣之,智穷辞屈,抱头鼠窜,颠狈而归。”而“奉头鼠窜”后来亦作为成语,均用来形容狼狈逃窜的样子。

【抱薪救火】bàoxīnjiùhuǒ

薪: 柴草。抱着柴草救火。语出《史记·魏世家》:“苏代谓魏王曰:‘……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战国时代,魏国在安釐(xī)王时期,连续遭到秦国的侵略。安釐王元年,秦军占领了魏国的两个城;第二年又夺取了两个城,并且进逼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韩国派兵去救,也被秦军打败,魏国又割让了一部分领土给秦国,才算结束了这次战争。可是第三年,秦国又发动进攻,强占了魏国的四个城市,杀害了魏军4万人;第四年,更把魏国和韩、赵两国的军队,一起打得大败,杀伤约15万人,魏国的大将芒卯也因此失踪。魏国的另一将领段干子建议再把南阳割给秦国,以便换取暂时的和平。

当时,有个名叫苏代的人,不赞成魏国的这种妥协政策。他是“合纵抗秦”的创立者和主持者苏秦的弟弟。那时苏秦已死,苏代继承他哥哥的遗志,主张联合六国,一致抵抗秦国。他对安釐王说:“侵略者贪得无厌,你这样牺牲领土、主权,想换取和平,是办不到的。只要你的领土没完,它的贪欲就永远不会满足。这好比救火而用柴草,将柴草一把又一把地投入大火,想这样去扑灭火焰,怎么办得到?你的柴草不完,火也就永远不会熄灭!”

魏王听了段干子和苏代的话,始终拿不定主意,致使魏国的土地不断被秦国侵占,魏国终于被秦国所灭。

后人引用“抱薪救火”比喻以错误的做法消除患害,反而使患害扩大。

又作“负薪救火”“泼油救火”。

【抱柱】bàozhù

典出战国·庄周《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古代,有一个男子名叫尾生,他与一位心爱的女子相约在桥下会见,谁知,女子失约没有来,大水却上涨了,尾生不离开约会地点,仍然等待。水不断上升,尾生抱住桥柱,直到被水淹没,始终没有离去,最后淹死在水里。

此后,“抱柱”一词常出现在古诗词中,如: 《玉台新咏·古诗八首之八》:“安得抱柱信,皎日以为期。”李白《长干行》:“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后来,人们便借用“抱柱”比喻坚守誓言,决不失约;也比喻死守陈规而不知变通。

又作“尾生抱柱”“尾生之信”。

【暴虎冯河】bàohǔpínghé

暴: 空手搏斗。冯河: 徒步涉河。谓空着两手与虎搏斗,无船而蹚水过河。源自《诗经·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意思是:“不要赤手空拳去跟老虎搏斗;不要不准备船只、泅具,就赤脚蹚水渡河。”

《论语·述而》将此语简缩为“暴虎冯河”。原文是:“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意思是: 孔子对颜渊说道:“用我,我就去做;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能做到这样的,只有我和你吧!”好胜心很强的子路马上问道:“老师,如果您统率三军,那么您会和谁在一起?”孔子说:“赤手空拳打老虎、赤脚蹚水过河、死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在一起的。我要的是遇事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

“暴虎冯河”即由此而来,现用来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的做法。

【暴殄天物】bàotiǎntiānwù

暴: 暴露。引申为耗损。殄(tiǎn): 灭绝。天物: 原指草木鸟兽等自然生物。不按照礼制规矩打猎,滥加捕杀,古人称作“暴天物”。原指灭绝、耗尽人间一切天生之物。语出《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商朝末年,政治腐败。商纣王(商朝末代帝王,姓“子”,名“辛”,“受”是他死后的“谥号”)为满足荒淫无度的欲念而肆意杀戮各种生物,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危害,人民对此极为痛恨。武王伐纣时,将商纣王的十大罪状公布于世,其中一条是:“商王子辛,残忍无道,耗尽天下百姓物,而且杀害了许多人民。”说的就是他违反规定纵情狩猎,滥杀各种生物的罪行。由此“暴殄天物”被视为一种犯罪而为历代王朝列入刑法。

成语“暴殄天物”即源于此,后用以比喻不知爱惜财物,随意毁坏糟蹋。其比喻义比原来的范围小了。

【爆冷门】bàolěngmén

本义指冷僻的、不引人注意的方面。此语最早来自江苏、上海一带,原来不说“爆冷”,叫做“出冷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