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李叔同说佛
221600000021

第21章 做红尘中的真菩萨

第二篇第一章5 做红尘中的真菩萨

1918年7月1日清晨,天刚朦朦亮,李叔同的弟子丰子恺、叶天底、李增庸三人就侍立在老师的门前。今天,他们要护送老师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出发,前往虎跑寺出家。

一路的缄默。

走到距虎跑寺约半里路的地方,李叔同突然停下来,请大家不要再送了。然后,他打开箱子,取出里面的全套僧装,披上袈裟,穿上草鞋,自己挑起了行李。

他撇下众人,快步向虎跑寺走去。弟子们在后面流泪呼喊,他却头也不回。

他那种姿态,义无反顾。

李叔同是一代风流才子,才华、相貌、身份、财富这些世人所向往的东西一样不缺。他整日在上流社会交错的觥筹间翩然游曳,不知人间几多愁。这样一个仙品人物,竟然放弃奢华的日子去出家,消息传出,社会轰动。

人们一边好奇他出家的动机,一边感慨佛法的魅力。剃度出家,一时间成为了社会的热门话题。

很多人都对佛法充满敬仰,但是却自认没有李叔同毅然决然遁入空门的勇气,只好对佛陀敬而远之。认为学佛就得出家,这实在是一种误会。弘一法师曾亲口说:“有的人,一学佛教想出家,似乎学佛非出家不可,不但自己误会了,也把其他人都吓住而不敢来学佛。这种思想—学佛就要出家,要不得,应认识出家不易,先做一良好在家居士为法修学,自利利他。如真能发大心,修出家行,献身佛教,再来出家,这样自己既稳当,对社会也不会发生不良影响。”

学佛与出家没有因果联系。只要真心向佛,无论身处何处都如在山寺古刹;心中无佛,身披袈裟也仿若身在街头闹市。

一位政客到寺庙上香,结识了一位整日待在寺庙中颂经的小和尚。政客问:“小师父,每天都待在黑暗的大殿里念经诵佛,不枯燥吗?难道你不愿意到外面的世界去吗?”

刚刚皈依佛门的小和尚不解地问,“为什么呢?”

“外面的世界多好啊!宽敞明亮,要什么有什么,有愁吃喝,有何必在这里做苦行僧呢。”

“可我现在也很好啊。我每天一心向佛,佛祖赐我屋檐遮挡风雨,风不吹头雨不打脸,还可以天天和师父交流得道的乐趣。”

“可是你自由吗?”

“……”小和尚沉默了。

于是,政客把小和尚带出了寺庙,为他安排在了一处豪华奢靡的人家住下。随后,政客忙于政务,把这件事情忘记了。过了整整一年,政客忽然想起了小和尚,就去看望他。

他问小和尚:“小师父,你过得还好吗?”

小和尚回答:“我佛慈悲,我过得还好。”

“那好,你能说说在这个精彩的世界里的感受吗?”政客很真诚地说。

小和尚长叹一声,说:“唉,这里什么都好,我每天早上一醒来看见满院的佛光普照,比起我以前的那个小寺庙好多了。只是,这寺庙太大了。”

说话间,小和尚已入定。

小和尚亲近佛法,心中有佛,在不在寺庙对他来说已没有差别。富贵人家的翡翠墙琉璃瓦在他澄澈的眼中闪烁的不是俗气的珠光宝气,而是灿烂瑰丽的佛光。这才是真正的学佛者应有的心态。学佛不是为了把自己交给寺院,而是把自我交托给一种信仰。

出家的功德很大,可是不能出家的,也不必勉强。弘一法师认为,勉强出家却不能如法,还不如在家;只有真切发心,勤苦修行为佛教牺牲自己,努力弘扬佛法,才不愧为出家。

佛教徒要出家,不婚嫁,一方面一方面出于信仰方面的禁欲,一方面也为了脱世界欲累,能专心一意的修行佛法。有许多科学家、哲学家,也会为了学业立志独身,就是怕家庭的琐事牵羁,不能一心投入工作。

在家修行也未必没有殊胜的成果,历史上修成正果的在家人也有很多。佛经中的重要经典《维摩话经》,就是维摩诘居士和文殊菩萨的对话记录。

维摩居士是吠舍离城的首富,他拥有丰裕的财产,成群的姬妾,华丽的房屋。但他却是位货真价实的得道者。维摩居士在与文殊的对话中强调,真正的佛法看的是主观修养,看是否拥有清洁的心境,不一定要出家过严格的修行生活。真正的“菩萨行”是有资产却恒观无常,有妻妾而常远离五欲淤泥。

可见,所谓出家还是在家,只是人为设置的界限。亲近佛的人求的是佛法,而不是求出家。通晓佛理,才是学佛的目的。

我国历史上也曾涌现出诸多成就斐然的在家居士,比如李柄南、夏莲居、黄念祖等老居士,虽不曾出家,可他们深厚的修为让人由衷赞叹。唐朝居士庞蕴更是其中翘楚,他先后参访当时著名的石头希迁禅师和马祖道一禅师,并在马祖的指导下开悟。后来希迁禅师问他要现出家相还是维持在家相,他回答:“愿从所慕”,就是说他要随顺内心希望的形式修行。

就这样,庞蕴终身现居士相,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的修持证量。因为他早已参透了色相,直接面对生命本身,知晓了生命的真意。

滴水佛音

1、比丘 比丘,一般意译为“乞士”,俗称“和尚”。满二十岁、受了具足戒的男子称作比丘。比丘需遵守的戒律多达250条。

2、比丘尼 比丘尼,又作比呼尼、尼、沙门尼,俗称“尼姑”。满二十岁、受了具足戒的女子称作比丘尼。比丘尼需遵守的戒律有500条之多。

3、罗汉 罗汉又称阿罗汉,为小乘佛教修证的最高果位。阿罗汉有三层意思:

第一杀贼:意即杀掉烦恼之贼。

第二无生:阿罗汉断了见思烦恼,跳出了三界生死轮回苦恼,要经过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三个阶段。

第三应供:就是应当受到天上、人间的供养,因为阿罗汉,既然证得了道果,堪受人天的敬仰,供养礼拜,为众生作大福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