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妙联劝青年
晋代时的陶渊明,因受排挤,辞官回乡,过着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
这一天,有个年轻人慕名前来求教。
陶渊明正在田间察看禾苗的长势,年轻人上前施礼道:“久闻先生大名,今日得见,三生有幸。晚生欲求读书之法,还望先生不吝赐教。”
陶渊明听了,谦逊地笑笑,说:“你不见禾苗在长吗?”年轻人伏地细看了看,说:“不见其长。”
陶渊明又让他看田边的一块因长年磨刀而凹下去的石头。青年看罢仍不解其意。陶渊明便叫家人取来文房四宝,写成一副对联:
勤学如春苗,未睹其长日有所长。
辍学似砺石,不见其损日有所损。
年轻人见了,恍然大悟。
神童王勃胸怀奇才
王勃是唐代大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被称为“初唐四杰”。所作《滕王阁序》,成为千古佳作。王勃自幼聪慧过人,七八岁即能诗词,有“神童”的美誉。
王勃的父亲王福峙是朝廷官员。一次,王福峙的一位朱姓朋友生了个儿子。他带着王勃前去祝贺。朱家客人对王勃早有耳闻,便想试试这个神童的才华,于是指着悬挂的珠帘对王勃说:
门上挂珠帘,你说是王家帘,朱家帘?
王勃随口答道:
半夜生孩儿,我管他子时儿,亥时儿。
上联把珠拆成王、朱,王勃把孩字拆成子、亥,无不奇妙。众人听了赞不绝口,纷纷建议王福峙早日送王勃参加科举。
这一年,京城大考。王福峙带王勃前去应考。主考官见王勃还很年幼,心中有些不悦,张口说道:
蓝衫拖地,怪貌谁能认。
王勃马上答道:
紫冠冲天,奇才人不识。
主考官大惊不已,觉得这孩子果然有些才学,便让他考试。后调卷一看,文章甚佳,便录取了王勃。
白居易两次撰酒联
唐代诗人白居易被贬到忠州做刺史时,心情十分苦闷,常到城东苏家酒店饮酒。这家酒店的酒,是用城东门的井水、上等糯米,加上祖传老窖酒曲酿制而成。取名“透瓶香”。喝了“透瓶香”,半日才能发作,因此,为了防止客人醉倒,老板只用一两的酒杯卖酒,当地人都知道这酒的厉害,饮过一杯之后便不再喝了。
白居易初来乍到,见门上贴着一副对联:
杯中酒常满;
店里客常新。
横批是:透瓶香。
白居易向掌柜的问道:“老人家,久闻‘透瓶香’好酒,先来半斤尝尝!”掌柜一听,摇手说道:“客官,本店规矩,只打一两,多了不卖!这酒厉害,只一两便醉。”执意不卖。
白居易不以为然,说:“管你酒怎的厉害,今日我也要一醉方休。”他苦苦央求,掌柜无奈,给他打了二两酒。白居易一饮而尽,只觉得香醇可口,回味甘甜,好不痛快。白居易诗兴大发,提笔为店家写了一副对联:
杯中酒不满,
店里客不依。
不料,这副对联却给掌柜带来了麻烦,人们误以为掌柜打酒不满,坑害顾客,便不再到酒店喝酒了,酒店的生意开始日渐冷淡。
掌柜的十分着急,找到了白居易。白居易听完,大笑道:“这个好办,只需加几个字就行了。”于是添字,将对联改为:
杯中酒不满,哪能过瘾?
店里客不依,一醉方休。
经此一改,酒店的生意又兴隆了起来。
为娘增寿爹满门
有一个财主略通文墨,极喜欢附庸风雅。一次,他为母亲祝寿,大摆筵宴,厅堂张灯结彩,十分喜庆。他照例请先生写了一幅对联贴在大门上。先生写的是: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很通俗易懂又很常用的一副对联。可是财主看了。却觉得不好:这是在祝寿,应该改动一下才贴切,于是叫先生把上联改为:
天增岁月娘增寿,
先生哭笑不得,财主却很满意:“就是这样,我要为我娘增寿。”先生很无奈,说:“这对联讲究对仗,上联若改了,下联也得改!”财主挥挥手,让先生去改。到了寿诞之日,对联贴了出来。前来庆贺的宾客看了无不笑倒。原来,先生改的下联是:
春满乾坤爹满门。
苏东坡秦少游联对
某一年的冬日,苏东坡和秦少游各骑一头毛驴到郊外赏雪寻梅。走到山脚河边时,迎面遇到一个喝得大醉的老汉,骑在驴背上摇摇欲坠。东坡见状,即题一对道:
醉汉骑驴,颠头簸脑算酒账。
秦少游放眼河中,见一船夫摇橹逆水而上,即对道:
艄公摇橹,打躬作揖讨船钱。
东坡听了,不禁赞道:“好一幅诗中之画。”
二人有说有笑,继续踏雪寻梅。不久,即到了梅竹村。但见茫茫雪海之中,缀映着点点梅花,或红或白,灿若云霞。竹林之上,白雪掩映着绿竹,一阵风吹来,雪落竹现,沙沙作响。秦少游来到一丛白梅前,高声吟道:
雪里白梅,雪映白梅梅映雪。
东坡听了,哈哈大笑,摇着一竿竹子对道:
风中绿竹,风翻绿竹竹翻风。
少游连连点头,拍着马鞍赞道:“好一个‘翻’字,把风声竹影写活了。”
东坡与佛印戏对
佛印和尚是一代高僧,他与苏东坡则是良朋知己,二人经常在一起切磋诗文。两人都以机敏富才情著称,时常会出其不意地戏弄对方。
一日,两人乘舟游玩,行到一个地方,河岸上正有一条狗在啃骨头,东坡顿生玩笑的念头,于是他诡谲地指指河岸,示意佛印。佛印知道东坡一向爱捉弄人,这次肯定也不怀好意。他看着河岸若有所思,突然,他将手中有东坡题诗的扇子扔到河中,回敬东坡。东坡看着洋洋得意的和尚,抚掌大笑。二人心照不宣。
原来,二人对的是一幅哑联。东坡指指河岸,出上联为:
狗啃河上骨,
佛印将扇子丢人水中,则应了下联:
水流东坡诗。
东坡用“河上”与“和尚”谐音,戏谑佛印,意为狗啃了和尚的骨头;佛印明白东坡用意,借“诗”与“尸”谐音,以牙还牙:水中飘着东坡的尸体。语义双关,恰当至极。
吕蒙正联斥小人
吕蒙正是宋代政治家,曾三次拜相,在当时声名显赫。
幼时的吕蒙正家境贫困,父母双亡,求助亲朋故旧无门,沦为乞丐,饱尝世态炎凉。民间甚至有“穷过吕蒙正”之喻。一年过年,吕家家徒四壁,空无一物。吕蒙正伤感之余,写下一幅春联,上联是:
二三四五
下联是:
六七八九。
横批为“南北”。整幅对联藏头明义,暗指缺衣少食,没有东西。该对一出,成为当时的奇谈。
虽然穷困,吕蒙正却胸怀大志。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金榜题名,高中状元。
随着仕途一片坦荡,状元府第来者络绎不绝,无论亲朋故交、士绅旧故、达官贵人还是商贾巨富,纷纷携厚礼重金登门祝贺,一时间门庭若市,车水马龙,与早前之萧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面对这一景象,吕蒙正心下感慨万端。
当管家再次欢天喜地地通报有亲朋故旧来访时,他说:“我只有亲人一家,何来如许亲朋?”管家将礼单呈上,说:“大人亲朋故旧遍四海,怎说仅有一家?”吕蒙正笑而不答,闭门谢客。三天后,他对管家说:“我的亲人已到了。我有一联,张贴于大门之上,有挺胸进门者,即为亲朋,不得怠慢。”
吕蒙正的对联是:
旧岁饥荒,柴米无依靠,走出十字街头,赊不得,借不得,许多内亲外戚,袖手旁观,无人雪中送炭。
今科侥幸,吃穿有指望,夺取五经魁首,姓亦扬,名亦扬,不论张三李四,踵门庆贺,尽来锦上添花。
此联一出,众人无地自容,纷纷离去。只有一名衣衫褴褛、手提一串豆腐干的老者昂首而入。吕蒙正闻报,亲自出门迎接。原来,这位老者一直以做豆腐为生,十分穷苦,但在吕蒙正饥寒交迫的时候,却处处接济帮助他。因为有了这样的雪中送炭,吕蒙正刻苦奋进,最终有了后来的平步青云。
诗鬼绝对成双
天若有情天亦老,这句话在古代即已闻名。该句原本出自李贺的诗《金铜仙人辞汉歌》,原文是: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原诗的风靡令当时很多文人雅士纷纷以此为对,寻求下联。由于原作是借咏魏人迁移汉宫铜人事,抒写兴亡盛衰的感叹,情感丰富,因而一时成了绝对。到了宋代,有诗人石曼卿对出了下联“月如无恨月长圆”,此语一出,惊动四座,闻者皆五体投地。此事在《蓼花州闲录》中有记载。后人认为,以“月”对天,以“无恨”对“有情”,“月长圆”对“天亦老”,同是拟人手法,同有阴晴圆缺,心境之起伏,且意境深远,两相联配,可谓融为一体,令人拍案叫绝。至此,司马光曾盛赞的“奇绝无对”,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王安石觅下联
北宋文学大家王安石喜欢搜集诗词佳句。据宋代周紫芝《竹坡诗话》记载,一次,王安石在读了白居易的《琵琶行》后,突然发觉该诗最末一句可用作妙联:
江州司马青衫湿
王安石苦思不得下联,十分挠头。一日,其好友蔡天启来访,王安石见面便问:“‘江州司马青衫湿’,下句该用什么来对?”蔡才思敏捷,应声答道:“何不对‘梨园弟子白发新’?”王安石为之倾倒。
“江州司马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梨园弟子白发新”则出自白居易的《长恨歌》。诗人用集句的方式,巧妙化用,信手拈来,其工稳、精巧尤胜大家之作。
苏轼与黄庭坚互对
黄庭坚与苏东坡来往甚密。一日,二人于晚饭后散步,漫步至湖边时,但见晚霞绯红,水天一色,落日的余辉生发出万丈光芒。黄庭坚诗兴大发,吟道:
晚霞映水,渔人争唱满江红。
东坡知道这是在考自己下联,他四顾逡巡,听悠扬的歌声不绝于耳,心念一动,对道:
朔雪飞空,农夫齐歌普天乐。
黄庭坚出对以词牌“满江红”收尾;东坡不甘示弱,借渔歌唱晚汲取灵感,应对词牌“普天乐”,可谓工整、自然,分外精妙。
翌日,苏黄二人在一棵老松下对奕。忽然,有几枚松子掉落在棋盘上,东坡灵机一动,信口念道: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黄庭坚不慌不忙地落子,应声对曰: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异曲同工
宋神宗元丰八年,黄庭坚因才学出众,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在京为官期间,常与学术泰斗,名流鸿儒诗酒相会,切磋诗文书法。
与黄庭坚同朝为官的司马光,正在筹备编撰《资治通鉴》,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借鉴。他见黄庭坚文学造诣深厚,且谙熟古今历史,便力邀请他到书斋一叙。
二人品茗闲话,谈笑风生,不胜惬意。
司马光有心试试眼前这位江西老表的解诗破谜之才,于是捋鬚含笑,赋七言绝句一首:
岭上青松如虎啸,河边柳丝似雨飘。
池内荷花齐作揖,园中牡丹把头摇。
黄庭坚听罢,笑而不语,拿过笔墨挥毫写道: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司马光俯身细看,不禁拍案叹道:“你我异曲同工,异曲同工!真乃妙不可言!”原来,他们所咏的是同一自然现象:风。
不久,司马光就上奏神宗皇帝,奏请黄庭坚参与《资治通鉴》的编撰工作,神宗欣然允诺。
两意对
苏小妹嫁了秦少游后。有一次回家和东坡小聚,二人吃烤栗子。小妹指着栗子出对道:“栗破凤凰见。”意思是栗子被烤爆,缝中可见黄色,取凤凰谐音。东坡乍一听,觉得能对。然苦思冥想数日,竟没有答案。这一天,佛印来访,问东坡是否有新的著述,东坡说:“想作一幅对联,却不可得。”于是说了小妹的上联。佛印一听,道:“何不说‘藕断鹭鸶飞’?”接着又说:“像‘无山得似巫山耸’,也是谐音对,音同两意。”东坡对道:“何叶能如荷叶圆。”不想东坡的弟弟子由在旁边插嘴道:“不如说‘何水能如河水清’。以水对山,最为得当。”
解缙一联写婚丧
解缙少有才名,时常语出惊人。很小的时候就有智对巡抚、尚书的佳话。
某一年年底,一户人家准备择吉日娶媳妇,时间选定腊月二十九。可是万万没想到,腊月二十九当天清晨,这家的老人猝然去世。这样一来,喜丧赶到了一块儿。改婚期吧,亲族好友都已经通知遍了;晚些下葬老人,当地习俗又不允许。
在这种情况下,只好先掩埋老人,再举行婚礼。
婚礼如期,可是对联就要费思量了,该怎么写呢?请来的先生抓耳挠腮半晌也不知如何下笔。同村里的几位秀才也纷纷摇头。
恰巧,解缙这天也赶来帮忙,有人见他挑着水桶走了过来,就提议让他拟一副对联。几位老先生见他年纪太轻,均叹气摇头。解缙一见,闷声放下水桶,提笔就写。只见他运笔如飞,很快写出了上联:
遇丧事,行婚礼,哭乎笑乎,细思想,哭笑不得。
几位先生一见,大吃一惊:“哎呀,起笔不凡哪!”
解缙头也不抬,又是一阵紧写,只见下联道:
辞灵柩,入洞房,进耶退耶,再斟酌,进退两难。
写罢,解缙把笔一放,挑上水桶又去干活了。
众人正看得津津有味,见解缙走了,忙喊:“解先生,对联还没横批呢!”
解缙回过头,喊了四个字:“乐--极--生--悲!”
巧言书生对歪才宁王
明朝时朱宸濠被封为宁王,地位显赫。然而他野心勃勃,暗地里招兵买马,准备伺机举事。一天,作威作福惯了的宁王被一名书生顶撞,心中大怒,命人将书生锁进后花园的铁笼中。过了些日子,宁王来花园视察正在此处修建的一个水池,触景生情,他出了一个上联:
地中取土,加三点以成池。
宁王此对工妙,不但合事理,而且拆分得法,一时间周围的随从无人对得上。宁王正不免孤芳自赏时,铁笼中传来一个声音:
囚内出人,进一王而得国。
原来是关在花园里的书生听见了,巧接下联。对联选词恰切,数词、虚词对仗整齐,更重要的是,书生联对中有问鼎皇权之意,正中宁王下怀。宁王欣喜之余,让人开笼放了书生。书生获释后,立即收拾行囊远走他乡。
李时珍巧对药联
赵南星是明朝万历年间的进士,历任汝宁通判官、户部主事、吏部考功、吏部尚书等职,同时也是东林党的重要人物。作为一名文学家,赵南星工诗善对,时常与好友切磋技艺。他与医学家李时珍就有一段诗对趣话。一天,赵南星慕名前往拜访李时珍,偶见墙头一丛丛的淡竹叶,即信口吟道:
烦暑最宜淡竹叶,
李时珍听后笑曰:
伤寒尤妙小柴胡。
进屋落座后,赵南星兴致不减,又出一联:
白头翁,持大戟,跨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不愧将军国老。
满腹才学的赵南星以为这次会难住李时珍,不想李时珍略一沉吟,即接道:
红娘子,插金钗,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芙蓉出阁,宛若韵母天仙。
李时珍的下联工巧雅致、蕴藉丰富,与赵句两相呼应,堪称完美。这一药物荟萃的名联,不仅展示了一代大家的博学风范,更令后人眼界开阔,心生无限叹服。
唐伯虎小改生意联
唐伯虎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与文征明、祝枝山、徐祯卿有“吴中四才子”之称。他机敏过人,能诗善对,名声远扬。
相传,有商人仰慕唐伯虎大名,特地登门求字,希望唐伯虎能为其店面书写一幅对联。唐伯虎满口答应,按照商人既要具体,又要体现生意兴隆等吉祥寓意的要求,才子这样落笔:
生意如春意,
财源似水源。
商人看后,觉得太中规中矩,并不满意,摇头说:“好是好,只是读起来不够过瘾。”唐伯虎笑笑,立即挥笔重写一幅:
门前生意,好似夏日蚊虫,队进队出。
柜里铜钱,就像冬天虱子,越捉越多。
商人看后十分满意,作揖道谢而去。实际两联均别有韵味,上一幅分别隐藏两个“意”,两个“源”,祝愿商人生意如春意盎然,财源如同水源滚滚不断,语言精练,用字考究。下一幅浅显通俗,以蚊虫、虱子入联,商人却赞叹叫好,只因妇孺皆懂,更合乎买卖人之心意。两联风格迥异,均显大家手笔。
处处飞花声声笑语
明朝时,江苏如皋县东乡,出了个孙秀才,满腹诗书,年轻人都爱称他孙大哥或秀才哥。
孙秀才爱花,家里前后庭院里种了很多花。
一天,他在家侍弄花,前前后后忙个不停。一阵风来,落花飞了满院,他随口吟出一联:
处处飞花飞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