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华句典3
2224500000024

第24章 古今联事(4)

这时,赵员外觉得吕蒙正言之有理,便请吕蒙正另作一联,以光耀门楣。吕蒙正见盛情难却,就说:“不必重写,只要把对联中的字更动一下,改成‘父业子当承;君恩臣必报’就行。”赵员外见吕蒙正才思敏捷,年少有为,有心再试试他,就合着自己的身份出了一上联,要吕蒙正和:

未老思阁老;

吕蒙正看了倪兴官一眼,微微一笑说:

无才做秀才。

赵员外一听,满口称赞,打算将女儿黛菊许配给吕蒙正为妻。这时,倪兴官醋意大发,恶狠狠地吟出一句:

牛头焉会生龙角?

吕蒙正毫不示弱:

狗嘴何尝出象牙!

倪兴官紧接一句:

一介寒儒妄想攀龙攀凤攀丹桂;

吕蒙正看到客堂正中的一尊佛像。即景生情道:

三尊宝像岸然坐鳌坐象坐莲花。

倪兴官诗才平庸,无言以对,虽气得七窍生烟,也只好灰溜溜地走了。赵员外听了,拍案叫绝,当即要婢女去闺房传话小姐,告知已为其择得佳偶。黛菊小姐自小聪明,能诗善词,才貌双全。听了婢女的传话,就禀明父亲,说自己也有一联,如吕蒙正能对出下联,方可议婚。她的上联是:

因荷而得藕;

吕蒙正一看小姐出的乃是一副谐音联,便一挥而就:

有杏不须梅。

小姐见对得工整,比喻得当,不禁嫣然一笑,默许了婚事。婚后,小两口志趣相投,相亲相爱,形影不离。

乾隆题联旺鞋铺

乾隆喜欢私访。这年除夕,他在皇宫里坐不住,便换上便服,走出紫禁城去了。当时北京城千家万户都新贴上门联,挂着红灯笼,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到处欢声笑语,一片太平盛世景象,乾隆内心甚是舒坦。但当他转过一个街口,发现一座小屋的门口冷冷清清,门上没贴对联,也没挂灯笼,屋里灯火黯淡,还传出乒乒乓乓的声音。走到跟前,他发现一个老人正在做鞋子。原来这是一个鞋铺。

乾隆走进小屋,老人以为来了订做鞋子的客人,赶紧让座。乾隆拿起一双做好的鞋看了看,虽然他是外行,也觉得鞋子的做工很好,老人干活很实在。

“掌柜的,今年生意发财吧?”乾隆开始和老人攀谈。

“发什么财,客官,不是过年不说吉利话。我这活是疥巴打苍蝇现供嘴儿。顾客不多,价钱又低。就是这样,有人还赖账。一天不干,就揭不开锅啊!”

“你为什么不贴对联?”

“纸我买好了,还没请人写。”

“让我给你写吧!”乾隆皇帝来了兴头。老人摆好纸墨笔砚,乾隆皇帝笔走龙蛇,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大楦头小楦头乒乒乓乓打出穷鬼去;

粗麻绳细麻绳吱吱嗄嗄拉进财神来。横批是:天子万年

写完之后,又留下一文大钱说是入股。老人不识几个字,他也不理论对联的内容是什么,就贴在了房门上。

大年初一早晨,刘墉上朝给乾隆拜年。他坐在轿子里,边走边看各家门口新贴的对联。恰好路过鞋铺门口,他一眼便认出了乾隆皇帝的字,赶紧命令落轿,到鞋铺里问明了缘由。他看到鞋铺还没有店号,便挥笔写了四个大字:皇家鞋铺。

刘墉跟乾隆说起此事,乾隆哈哈大笑,并传旨说:文武百官都要到皇家鞋铺定做一双鞋,先交钱后交货。这样,老人发了一笔大财,生意也越做越红火。

妙联一副惊圣上

据说有一年春节,乾隆微服出游,走到一个村子里,见一家门口贴着一副对联:

站街头数一数二;

出门去盖地遮天。

横批:先斩后奏

乾隆皇帝一看,心说:“好哇!站在街头数一数二,数他大了;出门去盖地遮天,多么威风!还敢先斩后奏。我这当今的皇上,还没封过这么大的官呢!”有心要上门问罪,可又一想,常言说能人背后有能人,我还是先了解清楚再说,可别闹出笑话来,于是便走到这家门前拍了拍门。

过了一会儿,从里面走出一人,乾隆一看他身穿粗布短衣,头戴毡窝窝帽,是个平平常常的庄稼老汉。乾隆上前问道:“您老是当家的?”

老头说:“对呀,这位先生有事吗?”

乾隆说:“没事,没事,我看您门口这副对联写得妙,来向您请教呢!”老头儿笑了,说:“唉,俺们满脑袋的高粱花儿,请个什么教啊!”

“您家有当官的?”

“别说俺这一辈子,往上推个十辈八辈,也没个官!”

“那你们家门口上的对联是怎么回事?”

“哎呀,是为这事啊?那是孩子们瞎写的!”

“站在街头数一数二是怎么回事?”

“噢,我儿子是个贩粮食的,每天到集市上用斗给人家量粮食,量一斗喊一声:‘哎,一斗啦!”哎,二斗啦!’为的是让买主卖主都明白,这不是站在街头数一数二么?“

乾隆一听乐了,”噢,原来是这么回事!“又接着问:“那出门去盖地遮天呢?”

“唉,我二儿子是个棚匠,每天出去给人家搭席棚,搭上棚可不就盖地遮天哪!”

乾隆大笑起来:“那先斩后奏呢?”

老头说:“提起这事,也是笑话,我三儿子是个厨师,给人家做饭,杀鸡宰鹅,再做(方言念奏)成熟的,好让人家吃呀,这不是先斩后奏么。”乾隆听后哈哈大笑,连声称赞说:“妙极!妙极!”

朱元璋深山访贤人

朱元璋起兵反元时,到处招兵买马。

他很懂得“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道理。因此,每当行军跋涉间隙,都会求才访贤,大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意味。

一天,朱元璋来到一处农庄,见一户人家的门上贴着这样一副对联:

天近山头,行到山腰天更远。

月浮水面,捞得水底月还沉。

朱元璋十分喜好对对联,见这副对联文笔流畅,颇富哲理,而且书法苍劲雄健,笔力千钧,便立即向主人打听对联出自何人之手。主人告诉说是“南山朱升先生”写的。

第二天,经过另外一处村庄时,又见一家人家的门上写着另一副对联:

气吞高力士

眼识郭汾阳。

朱元璋一打听,又是朱升的手笔。再一细问,得知这隐居在南山深处的朱升并非寻常之人。朱元璋立即进山拜访。一见朱升,果然生得仙风道骨,器宇轩昂。连忙上前施礼,道过姓名,朱升还礼,二人进屋品茗叙谈。交谈中,朱元璋对朱升的德才十分敬佩,有心请朱升出山辅佐,于是说道:“先生德高望重,满腹经纶。我长年率军东征西讨,至今一事无成,若得先生鼎力相助定能成一统大业,望先生切勿推辞。”

朱升听了,谦逊道:“在下本山野村夫,才疏学浅,何德何能,敢在贵人面前说三道四?”朱元璋苦苦相求,朱升无奈,便拿起笔来,随手在纸上写下九个大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写完,展示给朱元璋,说道:“我这里有九个大字相赠,贵人若能按此九个字行事,必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九个字,一字三个月,共计二十七个月,两年一季之后,在下一定出山,请勿再相强。”朱元璋见此情况,不好再强求,只得起身告辞道:“既然如此,在下先告辞了,两年一季之后,定再来请先生出山。”

朱元璋回去后,认真地按照朱升的九个字去做,果然灵验。两年不到便一统天下,当上皇帝,定国都于南京。

二十七个月后,朱元璋再次来到南山,想请朱升出山,当他来到朱升隐居的茅屋时,只见柴门虚掩,屋内空无一人,桌子上放着一张纸,上面写着一首诗:

山村教读遇皇上,九字真言方得传。

如今天下一统日,何须老儒再出山。

朱元璋见后,一言不发地退出茅屋,就此打消了请朱升出山的念头。

唐伯虎与理发师傅

据说,唐伯虎年轻时为了追求秋香姑娘,从苏州来到无锡东亭,卖身相府,改名华安,做了一名书童。

到华府后,老管家领他到街上剃头改装。理发师傅听说华安善吟诗作对,就请他为店堂题写一副对联。唐伯虎推辞不过,提笔写道:

长发长发长长发

发长发长发发长。

理发师傅看了,连连称妙。唐伯虎以为他只是出于礼貌,才出口恭维,便问:“妙在哪里?”理发师傅指着对联道:“此联虽只用‘长’、‘发’两个字,但含义却十分丰富;‘长’字,有长短的长,生长的长和长远这三重意思;‘发’字,不仅可作头发解释,借音也有发财之意,以音含义,变化出不同的意思啊。”

唐伯虎心中称叹,想不到一个理发师傅竟会有如此好的文学修养,有心与他结交,但是,还想试试他的楹联是否出众,于是,便笑着说:“昨日我到东亭,偶得上联,不知师傅能否对出下联?”说罢吟道:

东亭亭阁阁东亭,

理发师傅一听便知是考他,认真对道:

虎丘丘石石虎丘。

唐伯虎越发高兴,笑着吟道:

无锡锡山山无锡,

理发师傅应声回道:

平湖湖水水平湖。

唐伯虎见理发师傅才思敏捷,对答如流,便和他成为了朋友。据说,后来唐伯虎邀祝枝山来帮自己娶秋香时,就是这位理发师傅去送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