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不可不知的文化常识
2225100000023

第23章 文学成就(6)

新月社的前身是1923年北京的一个文学沙龙,先以聚餐会形式出现,后来发展为俱乐部。参加者有梁启超、胡适、徐志摩、余上沅、丁西林、林徽音等人。社名是徐志摩依据泰戈尔的《新月集》而起的。1924年12月,胡适、陈西滢、徐志摩等建立现代评论社;1925年10月到1926年10月,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办《诗镌》、《剧刊》。新月社以1928年徐志摩创办《新月》月刊为标志,分前后期。《诗镌》时期的活动,一般认为是前期“新月诗派”,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1928年3月,徐志摩、梁实秋等人在上海创办《新月》月刊,1931年又由徐志摩、陈梦家创办《诗刊》季刊。他们在“新月”的旗帜下重新集结了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邵洵美等一批年轻诗人。1931年底,徐志摩去世后,“新月诗派”的活动浙告结束。上海时期的活动,一般称之为后期“新月诗派”。1933年6月,新月社宣告解散。

语丝社

1924年11月17日,《语丝》周刊在北京创刊。《语丝》周刊在它的发展中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创刊到1927年被查封,刊物设在北京,是为前期;从1927年底到1930年停刊,刊物设在上海,是为后期。以《语丝》周刊为纽带的语丝社,并无严格的组织,只是一个思想倾向和文学态度比较相近的同人团体。除《语丝》外,《莽原》和《京报副刊》也是语丝社的重要阵地。

浅草沉钟社

现代文学团体。1924年,陈翔鹤、陈炜谟、冯至等人先在上海组成浅草社,出版过《浅草季刊》,一般都认为浅草社是沉钟社的前身。1925年秋沉钟社成立于北京,因创办《沉钟》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杨晦、陈翔鹤、陈炜谟、冯至等。沉钟社以翻译与创作并重。曾出版《沉钟丛书》7种,包括冯至诗集《昨日之歌》、陈翔鹤小说集《不安定的灵魂》、陈炜谟小说集《炉边》、杨晦译法国罗曼·罗兰著《贝多芬传》、冯至诗集《北游及其他》、杨晦戏剧集《除夕及其他》、郝荫潭长篇小说《逸路》。

莽原社

1925年4月24日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鲁迅、高长虹、黄鹏基、尚钺、向培良、韦素园、韦丛芜等,因出版《莽原》周刊而得名。《莽原》周刊开始由鲁迅主编,提倡“撕毁旧社会的假面”,注重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办此刊物的宗旨是“率性而言,凭心立论,忠于现世,望彼将来”。后因内部发生矛盾,遂陷分裂。1926年以后改为半月刊,1927年12月《莽原》半月刊出至第2卷第24期停刊,莽原社也即停止活动。

湖畔诗人

1922年4月在杭州成立的新诗团体,主要代表诗人有汪静之、潘漠华、应修人、冯雪峰四人。同年4月,他们的诗歌合集《湖畔》出版,并因此得名为“湖畔诗人”。他们写作抒情诗,但最有影响的是爱情诗,风格清新、自然、天真、率直,表现了对传统封建世俗大胆反叛的精神,艺术上也较成熟。1923年,又有合集《春的歌集》出版,这些诗作很能唤起一代新人的纯真和热情。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简称“左联”,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学界的组织,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领导成员有鲁迅、夏衍、冯雪峰、冯乃超、丁玲、周扬等。它的成立,对于团结和组织进步作家粉碎国民党文化“围剿”和推进革命文学运动,起过很大作用,标志着革命文学运动的新阶段。“左联”根据“五四”以来新文学发展的经验,初步制定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服务的文学理论纲领,提倡文艺大众化,开展工农兵通讯员运动,建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等组织。主办刊物有《北斗》、《文学月报》等。

荷花淀派

1944年孙犁在延安发表小说《荷花淀》,受到广泛赞扬。由于孙犁的作品对青年作家和作者很有影响,50年代,京、津、保定地区有一大批青年作者积极主动地学习孙犁的风格,效仿孙犁的路子写小说,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形成了一个很有实力的作家群体。后来,人们把这个作家群体称之为“荷花淀浓”,也称“白洋淀派”。孙犁自然被这一流派的作家视为领袖。该派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山药蛋派

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代表作家是赵树理,主要成员包括西戎、李束为、马烽、胡正、孙谦,人称“西李马胡孙”。代表作品有《小二黑结婚》、《吕梁英雄传》、《三里湾》等。这一流派的作品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口语化的写作特点,追求生活的真实,反映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文学史上认为,现实主义是“山药蛋派”的本质特征和灵魂。

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樟寿,号豫才,“鲁迅”是其影响最大的一个笔名。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四川乐山人。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女神》。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新中国成立后,发表了《蔡文姬》等戏剧,著有《奴隶制时代》等书,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他编过《小说月报》和《中学生》等刊物,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散文集《小记十篇》。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主编《小说月报》。1927年第一次用“茅盾”作笔名发表了中篇小说《幻灭》。1932年完成了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此外发表了《林家铺子》、《春蚕》、《霜叶红于二月花》等。

郁达夫(1896~1945),浙江富阳人。“创造社”主要成员之一,主编《创造月刊》。1921年完成了其处女作短篇小说《沉沦》。1923年写了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薄奠》,这是他创作发展的高峰。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队杀害。

田汉:1898~1968),字寿昌,湖南长沙人。我国革命戏剧奠基人和戏剧改革运动的先驱者,我国早期革命音乐、电影、戏剧界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的新歌剧《扬子江的暴风雨》,为革命歌剧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他还同音乐家聂耳、冼星海、贺绿汀合作,创作了《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等优秀歌曲,其中《义勇军进行曲》被确定为新中国的国歌。新中国成立后,创作了话剧《关汉卿》、《文成公主》等。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苏扬州人。祖籍浙江绍兴,文学研究会成员。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

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1921年与茅盾、王统照发起成立我国第一个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先后主编《小说月报》、《文学周刊》和《世界文库》。1937年写成长诗《卢沟桥》。短篇小说集有《取火者的逮捕》。文学研究著作有《文学大纲》、《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等。

闻一多(1899~1946),现代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本名家骅,湖北浠水人,早年参加“新月社”,著有诗集《红烛》、《死水》。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全部著作由朱自清编成《闻一多全集》。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主要作品为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等,著名篇目有《再别康桥》、《在病中》、《沙扬娜拉》、《偶然》等。是新月派主要诗人。

田汉,著名戏剧家,我国革命戏剧的奠基人。主要剧作有《咖啡店之一夜》、《名优之死》、《丽人行》、《关汉卿》、《文成公主》等,另有京剧《白蛇传》、《谢瑶环》等。他是“五四”以后最有成就的剧作家之一。歌词《义勇军进行曲》经聂耳谱曲后广为流传,后定为国歌。

夏衍(1900~1995),原名沈端先。著名剧作家。主要作品为剧本《秋瑾传》、《上海屋檐下》、《***细菌》,改编的电影剧本有《祝福》、《林家铺子》、《我的一家》等,报告文学《包身工》,创作了我国最早的电影文学剧本《狂流》。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代表作有新中国成立前创作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建国后创作的话剧《龙须沟》、《春华秋实》、《茶馆》等。因话剧《龙须沟》的创作1950年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巴金(1904~2005),原名李芾甘,笔名巴金,四川成都人,1928年,写成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后来又写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小说,又发表中篇小说《寒夜》、《憩园》等,1982年曾获“国际但丁文学奖”。

赵树理(1906~1970),山西沁水县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登记》等。他的作品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被誉为“山药蛋派”。

周立波(1908~1979),原名周绍仪,湖南益阳人。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暴风骤雨》,曾荣获斯大林文学奖。

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出生于一个地方家庭。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联盟”,同年被捕。1936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大堰河》。抗日战争期间,写了长诗《向太阳》、《火把》。新中国成立后又写了《在浪尖上》、《光明的赞歌》等。

曹禺(1910~1996),湖北潜江人,原名万家宝。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北京人》等,建国后,又创作《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和改编《家》等著名剧本。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平安县人。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荷花淀》、小说散文结集《白洋淀纪事》。他的小说写景的抒情熔于一炉,充满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风凰县人,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边城》是其代表作。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代表作:长篇小说《围城》和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散文大都收入《写在人生边上》一书。

王蒙:河北南皮人,1934年生于北京。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由此被错划为右派。这以后著有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中篇小说《布礼》、《蝴蝶》、《杂色》、《相见时难》、《名医梁有志传奇》、《在伊犁》系列小说,小说集《冬雨》、《坚硬的稀粥》、《加拿大的月亮》,诗集《旋转的秋千》,散文集《轻松与感伤》、《一笑集》,文艺论集《文学的诱惑》、《风格散记》、《王蒙谈创作》等。

陈忠实:1942生,陕西西安人。1965年初发表散文处女作,主要从事小说创作,兼写散文。已出版《陈忠实小说自选集》三卷,《陈忠实文集》五卷。《信任》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获1990~1991年全国报告文学奖,长篇小说《白鹿塬》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1998)。现任陕西省作协主席。

路遥(1949~1992),原名王卫国,陕西省清涧县人。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后被改编为电影,轰动全国。1991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荣获茅盾文学奖。

余华:浙江海盐人,1960年生人。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内地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并与叶兆言和苏童等人齐名。着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和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及《战栗》。

苏童:1963年生于苏州。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代表作包括《园艺》、《红粉》、《妻妾成群》、《已婚男人》和《离婚指南》等。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6年出生于山东高密。1981年开始创作,发表了《枯河》、《秋水》、《民间音乐》等作品,1985年以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轰动文坛。1986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代表作还有《金发婴儿》、《红高粱》等。

著名女性作家

张爱玲(1921~1995),原名张瑛,生于上海一个没落的官宦之家,其祖父为张佩纶,外曾祖父为李鸿章。主要作品:《沉香屑·第一炉香》、《金锁记》、《倾城之恋》等。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祖籍福建长乐。主要作品:小说《斯人独憔悴》,诗集《繁星》《春水》,散文《寄小读者》、《往事》等。

丁玲(1904~1986),原名蒋伟,字冰之,湖南临澧人。主要作品:《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暑假中》、《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951年荣获斯大林文艺奖金)。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黑龙江省呼兰县人。主要作品:散文集《商市街》(与萧军合作),长篇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以及中短篇《牛车上》、《小城三月》等。

庐隐(1899~1934),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笔名庐隐女士,福建闽侯人。主要作品有:《海滨故人》、《曼丽》、《归雁》、《象牙戒指》、《灵海潮汐》、《云欧情书集》、《玫瑰的刺》,《女人的心》、《庐隐自传》、《东京小品》、《火焰》。

石评梅(1902~1928),山西平定人。五四运动影响下的文学多面手,她的小说、散文、诗歌、剧本等,都受到鲁迅先生的好评与重视。《这是谁之罪》、《血尸》、《断头台畔》、《红鬃马》等数百篇作品均收入由杨扬编辑整理、邓颖超题签的《石评梅选集》中。

冯沅君(1900~1974),河南唐河人。文学史家、戏曲史家、作家。原名淑兰,字德馥,笔名淦女士、沅君、易安、吴仪等,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妹。主要作品:《旅行》、《隔绝》和《隔绝以后》,短篇小说集《卷麓》、《春痕》、《劫灰》。学术著作有《中国诗史》、《南戏拾遗》、《古剧说汇》、《冯沅君古典文学论文集》等。

苏青(1914~1982),浙江宁波人。本名冯允庄,早年发表作品时署名冯和仪,后以苏青为笔名。主要作品:长篇自传体小说《结婚十年》、《歧途佳人》,散文集为《浣锦集》、《涛》、《饮食男女》、《逝水集》等。

王安忆(1954~),原籍福建省同安县,是作家茹志鹃的次女。主要作品有:《雨,沙沙沙》、《流逝》、《小鲍庄》、《尾声》、《荒山之恋》、《海上繁华梦》、《神圣祭坛》、《乌托邦诗篇》、《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十三章》、《米尼》、《纪实与虚构》、《长恨歌》等。

古诗文名句集锦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