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不可不知的心理常识
2225200000023

第23章 环境心理常识(2)

最简单的,比如我们嘴上起个泡,往往是心里上火、烦躁导致。还有皮肤病,也往往和心情有关,就是着急想解决事情,在现实中却感到力不从心,心里着急,就容易得皮肤病。还有许多疾病都和心情有关。我们自己也会有所体会,就是心情不好的时候,身体也容易出毛病。比如遇上巨大灾难,人会大病一场。自己很清楚这是由心情导致。

心情导致身体生病,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我国中医早已发现心理对健康的影响,如中医经典中早就指出:在过度的情况下,喜伤心、怒伤肝、悲伤肺、思伤脾、恐伤肾。这些观点已被现代医学所证实。

中国俗话说“心病还须心药医”,就是这个道理。我国的名著《聊斋志异》也记载了许多类似的事,比如年轻男女相遇,一见钟情,之后茶不思饭不想而生病。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就是看到了问题的本质,从根上施治才能见效。

那么为什么心情会影响到健康呢?因为人体中生理、生化过程是物质活动,而心理活动是非物质活动,它们总互相伴随着,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相互影响制约,在我们的身体中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身体疾患可以影响人们的正常心理活动,而强烈或持久的心理刺激也往往导致身体健康水平的下降,甚至发生心理疾病或心身疾病。

所谓心理疾病,就是指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引起的疾病,如各种神经症、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疑病症等;所谓心身疾病。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身体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哮喘等。

为了避免身心疾病,我们就应该尽量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其实心态对人的健康和寿命是有很大影响的。许多长寿老人。不一定是参加多少锻炼,而是总能保持乐观、平稳的心态。

心理学家欣克尔博士曾对一群工人进行研究,他发现在这批工人中,那些有明确生活目标,对婚姻、家庭和工作都感到满意的人,身体比较健康。相反,那些没有正确的生活态度、婚姻失败、家庭不幸福、对工作灰心失望的人,则比较容易得病。所以,要防止心身疾病的发生和操持心身健康水平,不仅要优化我们的自然环境和增强个人体质,还要优化我们的社会环境,培养良好的世界观。

卡瑞尔公式

威利·卡瑞尔年轻的时候在纽约州的水牛钢铁公司做事,有一次,需要到密苏里州的匹茨堡玻璃公司去安装一架瓦斯清洁机。目的是要清除瓦斯里的杂质,使瓦斯燃烧时不至于伤到引擎。

这种清洁瓦斯的方法是新的,过去也曾试验过。可是在密苏里州安装的时候,遇到了许多事先没有料到的困难。

经过一番努力,机器勉强可以使用了,然而,远远没有达到他们保证的质量。于是他对自己的失败感到十分懊恼,好像有人在他头上重重地打了一拳。他的胃和整个肚子都扭痛起来,烦恼得简直无法入睡了。

后来,他意识到烦恼不能解决问题。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清除烦恼解决问题的方法,结果效果显著。

这个消除烦恼的方法,任何人都可以使用,非常简单。可以分三个步骤:

第一步。不要惊慌失措,冷静地分析整个情况,找出万一失败的话,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是什么——没有人会把我关起来,或者把我枪毙,这一点我有把握,充其量不过丢掉差事,也可能老板会把整个机器拆掉,使投下的两万块钱泡汤也与我无所谓。

第二步,找出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后,就让自己能够接受它。

有一则既幽默又充满智慧的美国征兵启事是这样写的:来当兵吧!当兵其实并不可怕,无非有两种可能:上前线或者不上前线,若是不上前线还有啥可怕的?而上前线后又有两种可能:受伤或者不受伤,若是不受伤又有啥可怕的?受伤又有两种可能:轻伤和重伤,若是只受一点轻伤有又啥可怕的?重伤又有两种:可治好和治不好,既然可治好还有啥可怕的?治不好更不可怕,因为可能已经死了。

据说,这份启事一出,收效十分明显,青年踊跃入伍参战。如果说起草这份征兵广告的不是一位造诣深厚的心理学家的话,那么几乎可以肯定,他一定是一位对生活有高度热情和深刻把握的超级乐观的人。

第三步,有了能够接受最坏的情况的思想准备后,就平静地把时间和精力用来试着改善那种最坏的情况。要强迫自己面对最坏的情况,在精神上先接受了它以后,才会使我们处在一个可以集中精力解决问题的地位上。

看完这个公式,如果此时我们的感觉还只是模模糊糊的话,那么我们就再来读一位文学大师的作品。俄国大文豪契诃夫是一位对人的心理有深刻研究的出色医生。他曾对一些心理不平衡,并由此萌生自杀念头的人写过这样一篇箴言式的短文:

为了不断地感到幸福,那就需要想:“事情原本可能更糟呢”。

要是火柴在我们的衣袋里燃烧起来了,那我们应当高兴。而且要感谢上苍:因为多亏它只是我们的衣袋里燃烧,而不是火药库。

要是手指头扎了一根剌,那也应当高兴:“挺好!多亏这根刺不是扎在眼睛里。”

如果妻子或者小姨练钢琴,那就不要发脾气,而要感激这份福气,因为我们是在听音乐而不是在听狼嗥或者猪叫。

因此,对于所发生的一切我们都应该高兴。因为我们不是拉长途马车的马,不是夸克的“小点”,不是毛毛虫,不是猪,不是驴,不是被人牵的熊,不是臭虫,不是任人宰割的动物……我们还要高兴,因为眼下没有坐在被告席上,也没有看见债主在面前。

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十分偏远的地方,那一想到命运总算没有把我们送到偏远的地方去,岂不觉得幸福?

读完契诃夫的这篇名著,多数人应该已经认识到了卡瑞尔公式的效果。所以,如果有了烦恼,我们应该用卡瑞尔公式来做。步骤如下:

问自己,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是什么?

接受这个最坏的情况。

镇定地想办法改善最坏的情况。

正如威利·卡瑞尔所说:“唯有强迫自己面对最坏的情况,在精神上先接受了它以后,才会使我们处在一个可以集中精力解决问题的地位上。”

疼痛麻木定律

我们大概都听说过《三国演义》中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

关羽在战斗中负伤,臂上中了毒箭。名医华佗听说后,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为关羽做手术。这种情况一般人肯定无法忍受。但是关羽拒绝了把手臂固定在铁环中,用被子蒙住头的减痛方法。他命人摆上酒席,与马良谈笑下棋,同时让华佗割开皮肉,挤出毒血,用刀刮去骨上的毒质,再散上药,用线缝好。这个过程中,周围的人都吓得捂住眼睛不敢看。

这个故事令我们读来咋舌。因为我们最怕的事情,除了死亡,恐怕就是疼痛了。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吾之所以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是啊,人之所以有恐惧心,很大程度就是因为身体会有痛感。是疼痛让人恐惧。

但是这个世界真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偏偏就有人和我们大多数人不同,他们似乎并不像我们那么怕疼。难道他们对疼痛麻木不仁,没有感觉吗?

当然不是。因为某些相互的心理状态可以使疼痛减轻。

心理学家们和医学研究者们发现,疼痛并不完全是身体的问题,它有很大的心理成分。疼痛是身体感觉与我们对这些感觉的心理反应的混合体。而心理反应有个奇妙的作用,就是可以夸大或者缩小疼痛的强度。我们前面说过,注意力是有选择的,如果注意了这方面,对另一方面注意力就少了。关羽正是凭着意志,把注意力集中在下棋上,而使疼痛不能引起他足够的注意,从而不感觉到太多的疼痛。

类似的例子在生活中也有。锦标赛的拳击家、足球运动员和其他运动员,通常是很能忍受严重损伤的,而且并不知道他们已经受伤。这是因为,他们的运动需要引起剧烈的和持久的注意,就充分地把注意力从疼痛上转移开了。

有时,一种情绪也会影响到对疼痛的感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在部队野战医院工作的医生发现,那些多处受伤的士兵们并不要求止痛。而医生知道,从伤口的数量来看,这些士兵肯定感觉到疼痛。但是奇怪的是,当给他们提供止痛药时,他们却拒绝了。为什么这些士兵不感到疼痛呢?

原来这也有心理上的原因。他们从战场上幸存下来,并知道自己的伤势足以要求广泛的治疗,就感到很高兴。因为他们可以长时间脱离战场,避免了死亡的威胁。这种心理上的高兴,减轻了他们生理上的疼痛。

相反,在平民医院里,大多数病人在手术之后便要求止痛药,即使这种手术中的疼痛比战场上士兵们受伤的疼痛要轻得多。由此看来,当心情高兴时,会使我们觉得疼痛无足轻重,从而不觉得它给我们带来很多痛苦。

迁移效应

秃鹫是一种十分凶猛善飞的大鸟,可是如果猎人把捕获的秃鹫关进一个不到一平方米的围栏里,尽管围栏的顶部完全敞开着,从围栏里面可以仰视天空。但一旦秃鹫身处这样的围栏,它就飞不起来了,只得乖乖地做囚徒。

原来,秃鹫已经在自然界中习惯于先在地上奔跑三四米,然后才飞起来。当秃鹫在围栏里无法奔跑起来的时候,它便放弃了起飞的念头,甚至不做任何一点其他的尝试,就选择永远在围栏里徘徊。

因为环境的细微变化,导致无法起飞的奇怪情况。在动物界不光是秃鹫,还出现在蝙蝠的身上。

一般情况下,蝙蝠常在夜间出没,黑暗中在低空飞行盘旋。它是一种稀罕而非凡的飞行类哺乳动物,具备敏捷的飞行才能。奇怪的是,这种动物无法从水平位置上起飞。假如我们把一只蝙蝠放置在地板或者平坦的路面上,就会观察到这只蝙蝠接下来唯一能做的,就是拖着一双脚。在水平地面上四处无助地来回挪动,始终飞不起来。

这时,如果我们将一块厚木块放置在它眼前的水平地面上,蝙蝠立刻就会借助厚木块,凭借着仅比地面高出来一点的海拔高度,像一道闪电,飞向空中。

奇怪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特的现象呢?

这个情况可用心理学中的迁移效应来解释:

所谓迁移效应,是指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它有三种效应方式:先行学习A促进了后继学习B的效应,称为正效应,又叫做前摄易化或倒摄易化;先行学习A干扰和阻碍了后继学习B的效应,称为负效应,又叫做前摄抑制或倒摄抑制:先行学习A对后继学习B无产生任何影响,称为零效应,一般来说,零效应出现的机会不大。

因此,正是由于秃鹫和蝙蝠从出生以来所学习的起飞模式已经在它们的脑中根深蒂固,反而阻碍了他们学习新的起飞动作。实际上,迁移效应不仅出现在动物界中,在我们人类的身上反映更为鲜明。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如果迁移效应运用得好,可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如在棒球队员中选拔出高尔夫球的集训队员;让会英语的人去突击学习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一般都会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而相反,如果不注意理解迁移效应产生的条件,就会发生不必要的麻烦,日本的司机到美国开车,经常发生困难,甚至出现车祸。这主要是因为在日本是“车左、人右”,而在美国却恰好相反。日本司机在本国的驾驶学习经验。对其在美国开车产生了负的迁移效应。因而,在生活中我们必须避免这种情况,才能抑制迁移效应的负面产生。

迁移效应也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并广泛存在于人类学习知识以及改进、提高、巩固各项技能等活动中。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学习中要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学一件东西,必须主动运用学习的正迁移效应,并通过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同时也应注意通过有目的地练习,来消除负迁移效应的产生。

心理疲劳定律

当有人问沃伦,巴菲特他的成功之道时,他回答:“我和你没有什么差别。如果你一定要找一个差别,那可能就是我每天有机会做我最爱的工作。如果你要我给你忠告,这就是我能给你的最好忠告了。”

也许我们曾经好奇过,许多杰出的人物和我们一样,没有什么三头六臂,可是为什么他们能做那么多的工作,取得那么多的成绩呢?

其实,人和人在智力上的差别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沃伦·巴菲特的话向我们揭示了这个奥秘,那就是成功人士大多热爱他们的工作。

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做喜欢的事,不容易疲劳。

那么,是什么使我们感到疲倦呢?

心理治疗专家们都说,我们所感到的疲劳,多半是由精神和情感因素所引起的,本质上就是所谓的“心理疲劳”。生理疲劳对人们来说比较容易理解,因为它比较直观,体现为人的体力或脑力的下降。并进而造成工作效率的下降。而人们对心理疲劳了解得则比较少。心理疲劳虽然也经常在我们身上出现,但是心理学家对心理疲劳的揭示还处于初级阶段。因为心理疲劳常和生理疲劳掺杂在一起,其外在表现和内在机制很难认识、描述清楚。

心理疲劳的表现是:注意力不集中、思想紧张、思想迟缓、情绪低落和行动吃力,更主要指情绪浮躁、厌烦、忧虑、倦意、感到无聊等现象。在感知敏度方面,心理疲劳者除有与生理疲劳者共同的的感知敏度减弱外,还有其独特的表现,就是对某些刺激特别敏感,如饥饿、姿势不舒服、睡意等。

心理学家认为,心理疲劳的原因主要是对工作的厌倦。也就是说。心理疲劳造成的工作效率降低,本质是“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比如有时候,我们做脑力劳动,做了一定时间后,就感到心烦意乱,不想再做了。但是反观自己,似乎也并不疲劳,但是一种不可知的原因就是不想做了。这种感觉其实呈厌倦感。

人的心理活动有一个特点是,做一件事如果过久,就会感到厌倦而不爱做。李开复曾说过,他在学校里的学习方法是:同时把好几个科目的书摆在附近。如果看一科看烦了,就换另一科。这样换来换去,脑子不容易厌倦而麻木,头脑始终能保持比较活跃的状态。

造成心理疲劳的原因还有其他一些,比如是否受到鼓舞。在体育比赛结束时,胜负双方本来在体力上的消耗相差无几。但是胜方却远远没有负方感觉那么疲劳。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胜方为获胜和周围观众的掌声而感到自豪,受到鼓舞,情绪激昂,所以感觉不到心理疲劳,就连体力疲劳也似乎恢复了。负方则不然,他们感到懊丧,感到来自观众、教练和亲朋好友的压力,无精打采,比赛中的疲劳就向他们袭来。

焦虑有时也会让我们心理疲劳。比如做一项工作时,非常担心做不好它。这种担心的情绪如果总来骚扰我们,会使情绪上浪费大量能量,从而感到非常疲劳。总之,引起心理疲劳的因素有好多种,大多是消极的情绪,比如:厌倦,心烦意乱,无能为力,优柔寡断等等。

凯西定律

一位农民要了一块河水已经干枯的小河谷。这片荒芜很久的土地覆盖着瓦砾、石块,杂草丛生,到处坑坑洼洼。他只好每天都去那里整理,辛勤地耕耘它。由于他的不断劳作,最后荒地终于变成了风景怡人的花园。为此他深感骄傲,并且有一种成就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