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诗词年代:唐诗宋词名家纪事
22389500000003

第3章 王之涣:黄河绝恋

“孩子,你要记住,这人世之间,没有人是不可代替的,没有东西是必须拥有的。看透了这一点,将来你身边的人不再要你,或你失去了世间最爱的一切时,你也应该明白,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王之涣的父亲王昱这样对16岁的儿子说。

王之涣祖上是太原的名门望族,但到了他曾祖父和祖父这辈,却都是县令小官了,王之涣的父亲王昱更是区区小吏。所以,王之涣的父亲是领略过家道破败,能看懂世道人心的,他给儿子留下这段遗训后便溘然长逝。

王之涣自幼聪颖好学,不到20岁便能精研文章,穷经典之奥。可他对参加科场考试却一点兴趣也没有,时常和豪侠子弟交往,一边饮酒一边谈论剑术,到而立之年了还是一事无成,只在衡水当地谋了个掌管文书簿记的佐吏。虽然官这么小,衡水县令李涤还是将三女儿许配给他,这时是开元十年(公元722年),王之涣已有妻室且年已35岁,而李涤的爱女才18岁。县令的千金嫁给已婚的小小县尉,这一举动颇耐人寻味,唯一的解释只能是李涤为王之涣的才华所倾倒。

小官吏的生涯让王之涣很知足,衡水百姓们喜爱他的人品与文才,他要求得不多,不图仕途显达,只想宽心自在、爱民如子,几乎是个没出息的男人。但王之涣不屑的蝇头小利,却恰恰是市井俗人奋勇争抢的。在逐利的世界上,别人不和他讨论手段是不是体面。有人诬陷、攻击王之涣,他觉得憋屈,可他才高气盛不愿多解释,不愿为了衡水主簿的微职而折腰,便愤然辞官而去。离职的前夜,他伤心地看了一眼办公室里堆积如山的文档,想起自己倾注的辛劳,又想起父亲临终的话:“将来你身边的人不再要你,或你失去了世间最爱的一切时,你也应该明白,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王之涣从此化游青山,酷嗜闲放,在家过了15年闲散自由的生活,辞官闲居的王之涣成了开元盛世年间唐代士子中最资深的失业男人。他漫游高山大河,过蒲州,出洛阳,下长安,走蓟庭,饱览山川秀美,尽享烟霞从容。他生命与诗情的巅峰状态都与黄河有关,触景生情的是黄河,气吞万里的是黄河,怆然泪下的还是黄河。《登鹳雀楼》如黄河水般的气势从胸中蓬勃涌出,短短五言绝句后来成了世世代代中国幼童入学启蒙的励志必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盛唐时代的王之涣站在鹳雀楼上遥望,但见西边远山日落,东边滚滚黄河。绵绵不绝的滔滔流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虽然失业无着落,他却毫无沮丧失意。失业算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呢?同样站得高看得远,像拥有“千里眼”一样,能放眼看到“黄河入海流”,这是只有盛唐才有的气象。

又是一年,王之涣长途跋涉来到敦煌玉门关,为眼前的景象所震撼。汹涌澎湃的黄河宛如一条丝带迤逦飘入云端,塞上孤城倚山扼险。此时,他不禁想到那些戍边的征人,他们年年岁岁与兵甲为伴、与黄沙为邻,日日翘首望穿双眼,思念着故土风物、父母妻儿。王之涣心潮涌动,神思飞扬,随即吟出了那传扬千古的绝唱《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流传下来的诗篇只有区区六首,可竟有两首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两句诗足以使王之涣风流千古了。

长期失业在家的王之涣结识了王昌龄、高适、畅诸、崔国辅等著名诗人,他们寄情山水,饮酒歌啸。开元年间的一个冬日,天寒微雪,四野俱寂,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出游,三人进旗亭小酌,巧遇十余名梨园伶人和四位歌伎在此会宴。伶人奏乐,歌伎唱曲,演唱的均是当时诗人的作品。王昌龄突发奇想,提议:“我们三人各擅诗名,平日难分高下,今日就来见个分晓,看歌伎唱谁的诗多,就算谁拔得头筹。”王之涣、高适都觉得这个主意不错,欣然应允。

悠扬的古筝声中,第一个歌伎唱的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满心欢喜,举手在墙壁上画了一道作为记号。第二个歌伎唱的是《哭单父梁九少府》,高适听了,也得意地在墙上画了一道。第三个歌伎上场的时候,王之涣心里郁闷地想,这回该唱我的诗了吧。不料人家唱的是王昌龄的《长信秋词》,王昌龄喜不自禁,又在墙上画了一道,得意喊道:“两首了,两首了。”

这时,王之涣脸上有些挂不住了:“她们都是下里巴人,哪里懂得阳春白雪?”然后用手指指着四位歌伎中最清雅的那位说:“倘若她唱的不是我的诗,我甘拜下风,从此不与二位争衡。”不一会儿,那位歌伎怀抱琵琶,款款上场,琴弦慢挑,朱唇轻启,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哈哈,你们两个老土,我没有说大话吧?”王之涣戏谑的口吻中带着几分自豪。随后,三人一同大笑。伶人歌伎听到如此爽朗的笑声,上前打听原委,一问才知道眼前的三位都是时下声名如雷的大诗人,当即邀他们一同入席。

这“旗亭画壁”的传奇成了典故,后来元人还将其编成杂剧上演,可见当时王之涣诗名之盛。但风流千古的诗名总是属于身后的,满足不了任何现实利益。诗酒唱和的岁月的确畅快,但柴米油盐的生计也不能不顾。王之涣闲居在家15年,亲朋好友为他担忧,认为这样一直沉于下层不是办法,便劝他入仕,以解生活的清苦。于是,王之涣再入官场做了文安县尉,还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职。他在职清风廉洁,治理政务以公平著称,颇受当地百姓的称道,但时间不长,竟染病不起,55岁就英年早逝。王之涣如此有才华,可惜终不见用,天也不假其年。不过,他一生想得很开,心里的空间像黄河一样宽阔,父亲告诉过他:“没有人是不可代替的,没有东西是必须拥有的。”江河之水终将复归于大海,他总是试图站高看远一些,看准“黄河入海流”才是终极的归宿,而这恰恰是“更上一层楼”的目的。

王之涣死后,不到40岁的李氏守寡,她不由得想起夫君生前的诗句:“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共饮这芬芳的菊花酒吧,明天就又要漂泊宛若断蓬、各奔东西了,抑郁和思念年复一年。六年后,李氏也患病而死。因王之涣有前妻,两人竟不能合葬。李氏临终前嘱托晚辈们:“孩子,把我葬在黄河边吧,就像我从来没有离开过你们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