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肥胖症自然疗法
2245100000024

第24章 心理疗法(1)

医生的话

心理疗法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来治疗心理疾病和心身疾病。无论是形式上的个别心理治疗、集体心理治疗或家庭心理治疗,还是内容上的说理疗法、教育1疗法心理咨询、暗示疗法、休闲疗法、放松疗法、疏导疗法、生物反馈疗法、脱敏疗法、音乐疗法、色彩疗法、气1味疗法等,都是通过语言、表情、姿势、态度、行为的影响来改变心理失常人的感觉、认识、情绪、性格、态度和行为,使失调的大脑神经功能得以恢复,从而使患者异常的情绪和行为得到减轻和消除。

(一)肥脾症对心理健康的危害

肥胖潜伏着许多近期和远期的危害,它将会给心理发展带来不良后果。与正常体重青少年相比,肥胖青少年显得体态臃肿、动作笨拙,一活动就多汗、易疲乏、气喘吁吁,安静时易瞌睡等。肥胖青少年的活动不灵活,在集体活动中经常受同学的排斥、嘲笑,为保护自尊心就极少参加各项活动或拒绝参加,久而久之形成自卑、退缩、依赖的心理和行为上的障碍。另外,由于肥胖青少年大多不喜好运动,又缺乏应有的体力劳动,因而全身免疫力水平大多低于正常青少年,极易发生呼吸道感染以及各种感染性疾病。极度肥胖的青少年还会因皮下脂肪过度增厚,

限制自身胸廓和横膈的发育与运动,致使肺通气不畅,严重影响心肺功能,甚至会发生心力衰竭症状。临床上发现,相当一部分的肥胖青少年由于脂肪在局部堆积十分严重,可造成外生殖器异常,如男性阴茎相对短小,女性不能展露外阴,加之大腹便便,可能会对他们成年婚后的性生活造成障碍。

心理学家认为,肥胖症的倾向常始于幼童时期。有时父母双亲都肥胖或消瘦,因此总不自觉地给孩子多吃东西,胖的父母希望孩子像自己一样,瘦的父母希望孩子长大后消除瘦弱感。孩子往往在患病时体重减轻,于是某些父母亲会常鼓励孩子长胖,因为他们认为胖是孩子健康的象征。尤其在孩子幼年时期,父母对孩子的良好行为的奖励或不良行为的惩罚多以提供或剥夺美味食品为主,结果这类家庭的孩子往往进食量大进食速度快,爱吃含淀粉多的甜食,吃零食多,因而摄入的热量大大高于身体实际需要量,经过日积月累,大量的热能会在体内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导致肥胖症。

行为心理学家发现,得肥胖症的人往往是那些将饭菜吃得精光的人,也就是不管实际需要与否,胖子一般总是把面前的食物都吃得精光。例如给胖子们一份超量的饭菜,他们也会吃光,假如给予的份额较少他们吃完就不主动添加了。而正常人却不是这样,如果给他们吃的东西比平常多,他们很有可能会留下一点,反之则要求再添加一点。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了一种十分有趣的现象,即正常体重的人通常是靠身体内部的线索(如胃的感觉)了解自己是否饿了,并依据体内状况控制吃饭时间和进食量,而肥胖症患者则根据身体外部的、环境中的因素来判断自己是否饿了,并以此决定吃饭时间和进食量。有一项对比研究表明,胖子和正常体重人对味美或味差食物的反应也有很大差别。实验中给受试者提供味道很美和味道较差的牛奶冰淇淋混合饮料,结果发现无论是胖子还是正常人都更愿意喝味美的饮料,正常人所喝的味道好的饮料是味道差的饮料量的1.5倍,而胖子喝的味道好的饮料是味道差的饮料量的5倍。

有研究表明,肥胖青少年在疲劳、孤独、空闲、焦虑、抑郁、生活乏味时,主要以食物作为消遣对象,这与正常体重的青少年在情绪低落时主要采取娱乐的心理防御方式有很大差别。50%的肥胖症青少年患有周期性贪食现象,他们常有大量进食的欲望和行动,自己不能控制,进食时速度快且量大,尔后又感到内疚烦恼;如遇不良生活事件刺激,贪食现象更为严重。另有一种夜间多食症,约占肥胖症的10%,多见于女青年,患者表现为白天情绪波动大,有烦恼抑郁情绪,夜间多食,常伴有失眠、口渴、饥饿感。在肥胖症的研究中,有医学专家对490名实验对象测试表明,性格外向者比内向者肥胖症的发病率高4.6倍;情绪稳定性低分(有神经质倾向)者比高分(无神经质倾向)者肥胖症的发病率高6.8倍。

过去,“心宽体胖“常被认为是中老年人发胖的健康标志,其实并不尽然。例如,有些神经精神系统不健全的中老年人,平素少言寡语,性格孤僻,懒动,反应迟钝,身体日趋肥胖有些害怕运动或劳动后得病的中老年人,身体日渐发胖。另外,还有些精神忧郁的老人退休以后,深居简出,喜欢静养,而睡眠、饮食量又保持和工作时一样等。这些都是不正常的,且都与心理因素有关。所以,中老年人出现肥胖后不但要防止躯体疾病,而且还要注意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中老年人要注意调整心理平衡,解除思想顾虑,适当参加一些文体活动。

(二)肥脾啶的行为抒法

心理因素是心身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凡是主、客观不适应或个人的愿望、要求等受到阻抑而引起心理矛盾和冲突,都可能成为致病因素。但这些心理因素能否致病,一方面取决于这些刺激的强度、频度和时限另一方面取决于对该刺激的敏感性和耐受度。另外,身体疾病本身可以作为一种心理刺激因素,加重或诱发心身疾病,形成恶性循环。此即中医“因郁致病““因病致郁“的观点。现代心身医学研究证明,社会心理因素的应激刺激一旦超出机体耐受阈值,则引致免疫系统与激素分泌系统功能异常,神经调节功能失衡,作用于靶器官产生病理变化。最先崩溃的是个体平时最虚弱的器官组织,这些薄弱的器官组织和靶器官产生各种病理变化,并与心理因素交叉作用,形成心身疾病。疾病形成后又成为新的刺激源,加之人格缺陷使机体敏感性增加,从而加重心身疾病的病理过程,这就是心理疗法治疗心身疾病的依据所在。采用一定的心理疗法可随着心理状态的改变而相应地改变生理状态促进疾病的好转。

心理因素导致肥胖主要是通过影响人体热量的摄取和消耗而起作用。因此,大家要增加对肥胖症与精神心理因素的关系重视程度,这对我们阐明肥胖症的原因、有效控制肥胖症有非同小可的临床意义。心理疗法减肥是根据条件反射理论,设法纠正肥胖者由异常饮食习惯所造成的过食行为的一种方法。也就是说,须运用心理知识分析肥胖者过食行动的行为特征和运动类型,并且以此为基础,采取心理措施来合理影响导致肥胖的行动,培养有利于减肥的饮食习惯。

不管肥胖的原因如何,主要与不适当的饮食习惯有关。因此,行为疗法就是提倡肥胖者自我控制饮食并改正不良的饮食习惯。行为疗法的特点就是让患者自己主动参与而达到自我控制的目的。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儿童肥胖症患者日益增多,在对儿童患者实施减肥行为疗法时,需要父母参与治疗,由父母来给予分析评价,并实施计划。由于儿童有模仿性强、易受暗示等特点,父母的行为、语言和其他环境条件(如电视广告)对治疗将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行为疗法,又称“行为矫正疗法”是运用条件反射的原理,通过对错误行为的矫正方法,用于心身疾病、神经症、精神障碍的一种新型心理治疗方法。它是在心理医生的指导、家属的帮助和监督之下,使患者逐步自觉地改掉易于引起肥胖的心理状态和生活习惯,代之以有利于减肥的心理状态和生活习惯。行为疗法在肥胖症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已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治疗肥胖要通过行为疗法来克服摄食异常的病态。

行为分析与评价

在治疗前,先要对与自己饮食有关的心身因素及环境条件做出分析和评价,以发现产生不良饮食习惯的内外因素。这种评价包括以下几点:

(1)心理因素:情绪紊乱、紧张、焦虑和沮丧等均可激发多食。请找出导致这些情绪变化的心理因素。

(2)行为因素:分析与自己进食相关联的行为活动,找出不良的习惯。例如有人喜欢一边看小说一边吃东西,也有不少女孩子有边走路边吃东西的习惯。这些都是不良的饮食行为,看小说,走路都有可能成为额外进食的条件信号。

(3)环境因素:有些额外进食是由环境条件引起。有些人家里总是摆满糖果、巧克力等食物,随手可以取到食物,不知不觉中就多吃了不少食物。特定的工作环境也可能增加额外进食。例如,厨师或是其他食品制备过程的参与者,其客观的进食条件就比别人多,喜欢看食品广告的人接受的食品刺激也比旁人多。在进行自我行为分析评价时,不可忽略了这些因素。

行为治疗的实施过程

在分析评价了与进食有关的行为后,可按下列步骤实施:

(1)要对肥胖者进行减肥动机的教育。了解病人要求治疗肥胖的动机,并针对其动机进行宣传教育,告诉病人肥胖对人体的危害,鼓励患者下决心减肥。并让减肥者知道,减肥是长期的和艰苦的,半途停止还会使体重增加,甚至超过减肥治疗前。要鼓励患者建立减肥计划,排除各种干扰因素,使治疗计划贯彻始终,以确保巩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