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发现,即使歌声停止了,她还可以继续唱,每一个音符,每一句歌词她都记得清清楚楚,还有脑中自动流淌的旋律。
都让她兴奋不已,她可以很轻松的唱出整首歌,这要比背课文简单太多。
她几乎一整天都念念有词,只是声音很小,她觉得自己停不下来,也不想停下。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夜晚睡着,在梦里,她似乎都一直在歌唱。
可是,第二天醒来,她想要接着歌唱,却无论怎样都想不起歌曲的旋律,或是一句歌词,甚至是歌名。
她觉得自己像是失忆了一样,那种你觉得已经到嘴边的旋律,却一个字也唱不出来,她难受的抓耳挠腮,感觉自己失去了特别重要的东西。
可在不经意的某个瞬间,那串记忆又突然出现在她脑中,那段旋律,那句歌词她又可以完完整整的唱出来,她欣喜若狂,她发誓自己再也不会弄丢那段旋律。
这种对歌声的疯狂热爱一直在持续,到了镇里上学,更是得到了更好的资源。
街道上时不时敞开喇叭,播放着流行歌曲。学校资源也更加丰富,还有同学家里有了电脑这一高级玩意,或者MP3播放器,都让宁宁接触到更加丰富的资源。
有一段时间特别流行抄歌词本,专门准备一个硬皮本子,抄录各种各样的歌词,在买些贴纸,将歌词本装饰的漂漂亮亮的,其实是花里胡哨的。
班级也有喜欢唱歌的,几个人拿着本子放声歌唱,不论好不好听,唱的爽就行。
那时候喜欢人似乎是一种流行,或者说荣誉。
男孩借此提升自己在男孩中的声誉,女孩被那个男生喜欢似乎就格外光荣。
五年级时宁宁也被一个男生喜欢,任何时候人们都不会停止八卦的心态。
他们听到那个男生喜欢那个女生,就会到处宣传,各种说小话“哎,知道吗?那个谁喜欢谁谁”“真的吗?对啊,我听别人说的”。
更有甚者,直接问道女生“那个谁喜欢你,知道吗?”女生不论知不知道,都会娇羞的说一句“怎么可能,你别胡说”。实则内心怎么想的谁也不知道。
宁宁大概就是以这种方式得知的,不知道真假,内心却感觉有一种厌恶的感觉,但还是会不时偷瞄那个男生。
有时他会发现那个男生在看自己,她马上别过目光,装着在做其他事。
她忘记那个男孩是否告诉过他,隐约记得似乎写过情书,她不太在意这些,只是装作不知道。
在他们校门口,有一个小型的商店。说是商店其实大了点,小卖部它都不是。
只不过是那家人进货,在家里的门廊下支起一个小摊,用的是可以折叠的铁架木板床,上面铺上旧床单,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小商品。
最贵的一元钱,依次有五毛的,三毛的,两毛的,一毛的。
都是些特别便宜的,卖的极好,下课或放学的孩子们窜出学校,第一站就是那里。
小孩们挤挤攘攘,嘴里喊着“我要这个,我要那个”,店家忙的不可开交,经常从新的包装袋里拿出新的,重新摆上。
已经买到的小孩,迫不及待的撕开包装吃着,还没有买到的眼巴巴的看着,催着店家快点。每次下课都有这样一波高峰。
那时最受欢迎的零食,要数辣条,住校的宁宁他们买的最多的是辣条,餐厅准备的饭菜往往馒头多菜少,并且不好吃。
孩子们卖辣条夹在馒头里吃,一个个狼吞虎咽,吃的格外香;辣条有散卖的一根或是一片一角钱,也有五角钱的,各种各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