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另一半中国史
22647100000003

第3章 春秋霸业 轮流坐庄

【大幕逐渐拉开】

兄弟不听话了

周平王东迁洛邑以后,实力就渐渐不行了,势力一落千丈,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不再朝觐和纳贡,时不时地还要说几句风凉话,这在以前是诸侯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周王室的衰落,让周朝天子虽在名义上还是各国共同的君主,但实际地位却只相当一个中等国的诸侯。

到了周平王的孙子周桓王继位的时候,情况变得更加糟糕了,郑国的郑庄公不服,不去朝觐,这让周桓王很是恼火,自己才上台几天,底下人就敢闹意见、发脾气了,这时间久了,自己的脸还往哪搁!

怒火中烧的周桓王带领周军及陈国、蔡国、虢国、卫国四国部队讨伐郑国,结果郑国部队力挫联军,周桓王战败,败就败了吧,逞英雄的周桓王本想勇猛地冲在部队前头,为将士们做个表率,可是他却表率没做成,反而被郑国大将一箭射中肩膀。

奇耻大辱,奇耻大辱啊!

当大哥的想教训一下兄弟,让兄弟乖乖听话,结果反而被兄弟教训了,这次周桓王的脸是彻底没地方放了。被修理了一顿的周桓王从此威信大跌,本来就不服气的诸侯们越加肆无忌惮了。周朝天子的地位更下降了。

既然老大不行了,那兄弟们就活跃了,其他一些比较强大的诸侯国家用武力兼并小国,大国之间也互相争夺土地,经常打仗,从而拉开了春秋的序幕。

这个时候的中原特别混乱,因为诸侯很多,大家就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相互吞并,打来打去。反正大家都打仗,你闲着只能被别人打。

在这个群雄乱舞的时代,只要是战胜了所有的诸侯,就可以称作霸主了。于是,为了这个奋斗目标,各路诸侯纷纷崛起,大家举着大旗就奔向了沙场,为了夺得更多的土地和人口而战斗。

周王朝从兴盛到衰败历经几百年的时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里,集权制度逐渐形成,统治者们都想维护自己的权力。周朝的衰败,让人类历史进入到了一个弱肉强食、群魔乱舞、战火纷飞的年代。

战争给百姓造成了无穷的痛苦,为统治者带来了无尽的利益。在这些争霸的诸侯中,齐国是胜算最大的一个诸侯国。齐国是周武王的大功臣太公望的封国,本来就地方大、人气旺,是块风水宝地。而且齐国人懂得治国齐家,齐国被他们发展得很是不错,颇有与周朝一争高低的架势。

窝边草不好吃

齐国君主齐襄公对于争夺霸主并不是很感兴趣,因为他是个多情的君主,当然了,人不多情枉少年,但问题是齐襄公多情谁不好,偏偏要去多情自己的亲妹妹文姜。兄妹乱伦,实在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周代的宗法制有严格规定,同姓贵族不得通婚,连姓相同都不行,那么齐襄公和自己妹妹之间的不正当关系简直就是天理难容了。

但是,齐襄公毫不在乎,即便文姜被齐僖公(齐襄公之父)嫁到鲁国(今山东曲阜),成了鲁国国君夫人,齐襄公都不肯放手。他派人暗杀了自己的妹夫鲁桓公,将文姜放到齐鲁边境金屋藏娇起来。

这段不伦恋情被皇室里的许多人唾弃,但没办法,齐襄公是齐国老大,他想做什么事情,别人是没办法阻拦的。

不知道是不是上天对他的惩罚,风流成性的齐襄公虽然拥有女人无数,他也留情无数,但就是没有留下一个儿子。齐襄公在位二十年,居然一个儿子也没有,这真是天大的笑话。一个君主没有儿子,那就是后继无人,也就是说这个君主的椅子将会在齐襄公死后闲置出来,谁都能坐。

齐襄公是属于及时行乐的主儿,他才不管自己死了以后的事儿呢,他继续玩儿他的。但是他不关心,有人关心。

齐僖公有个弟弟叫夷仲年,两人关系很好。夷仲年早死,留下一子名公孙无知,齐僖公对他视如己出,宠爱有加。或许是嫉妒,或许是出于别的原因,反正齐襄公一上台就把公孙无知所有的好待遇都免除了,这让公孙无知很是恼火。

其实不光是对公孙无知使坏,齐襄公对谁都不厚道。《史记》上说他在位期间“杀诛数不当,数欺大臣”。

干了很多缺德事儿的齐襄公,不但对手底下的人不好,对别的国家的人更是差劲。他在位的时候,穷兵黩武,侵郑、灭纪、吞部、平郚,连年征战,拓土开疆,搞得民不聊生,老百姓都没法生活了。

于是,在公元前686年的时候,齐国爆发了一场内乱。内乱就是由被齐襄公夺走特权的公孙无知挑起的。他依靠从被齐襄公冷落的后宫女人那里得来的情报,知道了齐襄公外出打猎未归,便在朝中做好了布置,然后联合那些不满齐襄公不公正待遇的将士们,一起将齐襄公杀死了。

可怜的齐襄公就这样被灭口了,暴动分子公孙无知被推举为新的齐国君主,但是好景不长,公孙无知也很快被杀死了。这下齐国没了领头人,大家感到很棘手,便想到了齐襄公的兄弟。

襄公有两个兄弟,一个叫公子纠,当时在鲁国(都城在今山东曲阜);一个叫公子小白,当时在莒国(都城在今山东莒县,莒音jǔ)。他俩是在公孙无知发动战乱的时候逃跑出去的,现在仇人死了,自然是该归位了。

小白即位

齐僖公一共有三个儿子,除了死去的齐襄公,剩下两个儿子都是皇位的合理继承人。但是两人都不在齐国,为了继承这个位子,两人都拼了小命地往齐国赶,要去争夺这个位子。首先来介绍一下这两位公子的背景。

次子公子纠,庶出。他的母亲是一个鲁国女子,而且很受齐僖公的宠爱,而且鲁国是大国,实力雄厚,公子纠可谓是靠山稳当。又有管仲、召忽等贤人辅佐,所以公子纠的呼声最高,大部分人都挺他上位。

而且鲁国也不会放弃这个干涉齐国内政的机会,当时的国君鲁庄公拍着胸脯说要派大队人马护送公子纠回齐国继位。

相比起爹疼娘爱的公子纠,公子小白那可真是一个苦命孩子。母亲卫姬死得早,而且卫国的国君卫惠公整天忙着镇压国内动乱,根本没时间,也没精力去管公子小白的事。看来想要外援支持,是不可能的事了。

小白只能自力更生,他逃到了莒国,在那里安顿下来,打算积蓄力量,东山再起,而他也终于等到了这个机会。

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开始了争分夺秒的夺位赛。

当时公子纠身边有一个师傅叫作管仲,公子小白有一个师傅叫作鲍叔牙,这两个师傅都是绝顶厉害的人物。鲁国的国君鲁庄公决定亲自护送公子纠回齐国,但是管仲想得更长远,他跟鲁庄公说:“公子小白在莒国,离齐国很近。如果让他先进入齐国,那我们的麻烦就大了,我去带人拦住他。”

管仲带了一队人马就奔公子小白去了,果然被管仲料到了,小白得知了齐襄公的事情,正快马加鞭地往齐国赶呢。有君主当这种好事,谁不想抢先啊。

在小白急忙赶路的时候,管仲把他给拦下了。在两队人马混战的时候,管仲伸起胳膊就给小白放了个冷箭。管仲射得很准,当下就把小白射中了。小白躺在地上叫唤了一阵就把脖子一歪,眼睛一闭,不动弹了。

管仲看到小白死了,高高兴兴地回鲁国报信去了。告诉公子纠,对手已经见阎罗王去了,他们可以慢慢悠悠,游山玩水地去齐国当国王了。

其实小白没死,他倒在地上不过是装死,管仲那一箭射中的不过是公子小白衣带的钩子,公子小白大叫倒下,是他的计策。这公子小白也不是个省油的灯,他为了让管仲放心,就用了装死这招,果然骗过了管仲。

等管仲他们走了以后,小白和鲍叔牙就日夜兼程地往齐国赶,哪条路近走哪条,最先赶到了齐国,等到公子纠和管仲游山玩水够了,去到齐国境内的时候,小白早就已经到了国都临淄,当上了国君,他就是齐桓公。

小白刚当上君主,就派人去通知鲁庄公,告诉鲁庄公赶紧杀了公子纠,然后把管仲押送到齐国。鲁庄公怕小白派人打他,只得照办。

玩得高兴的公子纠就这样被鲁庄公派的人砍了脑袋,而管仲也成了阶下囚。管仲傻眼了,没想到对手那么狡猾,管仲被关在囚车里送到齐国。鲍叔牙立即向齐桓公推荐管仲,齐桓公很记仇,他认为管仲射了他一箭,他一定得砍死管仲才算。

但是鲍叔牙劝他:“算了,他那会儿是公子纠的师傅,他拿箭射你,说明他忠心啊,这样的人才可用。”

齐桓公想了想,也对。于是就把管仲放了,不但不办管仲的罪,还立刻任命他为相,让他管理国政。公元前7世纪前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管仲整顿内政,开发富源,大开铁矿,多制农具,提高耕种技术,又充分利用海资源,拿海水煮盐,鼓励老百姓入海捕鱼。

盐是必需品,齐国有大量的食盐,就能卖给其他诸侯国,齐国就越来越富了。

改革不可小视

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齐国(都城临淄,在今山东淄博)的齐桓公。

因为齐国沿海,能够利用沿海的一些资源,比如海产品什么的,就把齐国的生产力提高上来了,国力增强了不少。这其中,管仲自然是出力不少。

管仲其实是个不那么出色的人,这人从小就被认为德行不过关。当兵的时候,大家都是举着家伙往前冲,只有他抱着脑袋往回逃。结果就是大家伙都死了,他活下来了。管仲的理由很动人,他说自己家里有个老母亲,如果自己死了,那老母亲就没人照顾了。

后来他跟朋友做买卖,也特别不厚道,老是占朋友们的便宜,到最后,大家都不爱跟他玩儿了。总的来说,管仲不算个坏人,就是非常实际,是个实用主义者。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会去在意太多外在的东西。

所以,这样的人最适合当实干家,而改革就需要实干家。管仲在相齐的时候,有一句特别精彩的论断:“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思就是没有物质文明,还谈什么精神文明,只有物质文明丰富起来,精神文明才能同样丰富起来,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古人说话就是精辟,十几个字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一篇论文了。

在管仲的理论支持下,齐国开始了大张旗鼓的改革。本来齐国的地理位置就好,背靠大海,尽享渔盐之利,国君也是个干实事的人,再加上管仲这么一个实干家,齐国很快就做强做大了,成为了诸侯各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为了让别的诸侯国不敢来冒犯,齐桓公还建立起一支多达三万人的常备军。齐桓公这是犯规出牌,按照周公以前定制的规矩,诸侯国的军队规模不能超过七千五百人,结果齐桓公就搞了这么庞大的一支部队,要知道当时周天子自己的部队规模也不过才有三万五千人。有了军事力量做后盾,齐桓公显得底气足了不少,周围的诸侯国都不敢惹他,齐桓公找到了点当头儿的感觉。

但是齐桓公远没有满足于让别人不敢惹自己,他还要去惹别人。当时的诸侯竞争已经发展到了白热化的阶段,大家都是斗得你死我活。通过兼并战,诸侯国已经没有原来那么多了,这个时候,谁能强大到吞并所有的诸侯国,谁就是中原的霸主。

当所有诸侯国的霸主可比当一个诸侯国的君主好多了,齐桓公决心为此而努力。

【大踏步前进中】

开会不捧场

宋国地处中原,最近正在发生一场大内乱,乱得让人头晕,大得过于离谱。

宋国和鲁国打仗,这本来不是什么大事,诸侯国之间没事就打打仗,过过招,但是这次打仗,打出问题来了。宋国猛将南宫长万被鲁军俘虏,宋国国君宋闵公于是轻视南宫长万,觉得他不行。

这对南宫长万是个打击,这位老兄也是个暴脾气,他无法忍受这个耻辱,竟然在被放回宋国后暗杀了宋闵公,改立公子游为国君。因为这个就杀掉自己的主子,这个做法太过偏激了。

逃到别国的宋国诸公子,又向曹国借兵,发起反攻,要为自己老爹报仇,也要夺回君主之位。很庆幸的是,诸公子赢了,带领军队攻进了宋都,杀死公子游,改立公子御说为国君,也就是宋桓公。

而之前还美滋滋的南宫长万在战败后,拉着一辆破车,带着自己的老母亲开始了狂奔逃窜的生涯。有一天,他逃进了陈国,本想着这下宋国人可捉不到自己了。没想到宋桓公向陈国要人,陈国为了不得罪宋国,就把南宫长万逮住,交了出来。

被押送回宋国的南宫长万和他老娘一起被宋桓公杀了。宋国这些乱七八糟的事让周天子很头疼,齐桓公决定乘此机会,召集诸侯开个会,以稳定宋国政局,同时号召大家共同维护周朝,不要重蹈宋国覆辙。

当然了,这是表面上的托词,其实是齐恒公想巩固自己的威信。

周天子那个时候早就是被人遗忘的角落了,大家都纷纷占地盘,谁有空搭理他?可是这次周釐王刚刚即位,齐国居然就带着礼物来看他,所以,周天子很高兴地答应了齐桓公的要求。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就带着周釐王的命令,通知各国诸侯到齐国西南边境上的北杏(今山东东阿县北)开会。

不过,齐桓公的威信并不大,他大张旗鼓地宣传了一番,但是准时来开会的诸侯国只有宋、陈、蔡、邾四个国家。还有几个诸侯国,像鲁、卫、曹、郑(都城在今河南新郑)等国,都处于观望中,他们想看看风头再说。

不过没关系,齐桓公的心很宽,只要有人来,就说明他的这个主意还是起效果的。但是有人心很窄,那就是宋桓公,他本来以为这次大会在自己的地盘上开,那肯定是自己主持,可是没想到,齐国老大跑来他的地盘上充老大了,这让他很郁闷。

宋桓公很有个性,大会还没召开,他就溜走了。这让齐桓公感到很没面子,他简单地给剩下三国喊了几句口号,就草草地将会议结束了。

在这个北杏会议上,大家公推齐桓公当盟主,订立了盟约,这就是齐桓公“九合诸侯”(指九次重要盟会,不包括其他小型盟会)的第一合,虽然没人捧场,也没谈出点实际意义来,但这是周朝有史以来第一次以诸侯身份主持会盟的称霸活动,它代表着中国共主政治的结束,霸主政治的开始,意义还是非常重大的。

齐桓公始称霸

宋桓公的半道溜号让齐桓公很是不爽,他回家后越想越憋气,就跟管仲商量要不要去教训一下宋国。

管仲考虑了考虑,说成,但要先跟周天子商量一下,这样才师出有名啊。

齐桓公表示同意,他去了成周一趟,给宋桓公告了一个大黑状,他说的宋桓公简直就是非揍不可了。周天子当然没意见,他也不敢有意见,他不但同意齐桓公去打宋国,而且他还派了周卿士单伯,率领王师与诸侯联军一同伐宋。

于是,在公元前680年春,齐桓公叫上了陈国和曹国的君主,三人带着一队人马就跑宋国去兴师问罪了。

在经过上次的会盟之后,齐桓公的势力是发展得越来越大了。宋国哪惹得起他,宋桓公看到齐桓公雄赳赳气昂昂地前来,吓得赶紧求饶,说自己再也不敢了,求齐桓公放过他。齐桓公也风度了一把,他大方地表示自己原谅宋桓公了。

齐桓公还说咱们两国一定要团结起来,团结力量大嘛,只有团结起来,咱们才能一起发展,一起进步。

被吓坏了的宋桓公只能点头说是,从此以后,宋国就跟在齐国屁股后头,鞍前马后地效命了。

在这年冬天,周大夫单伯与齐桓公、宋桓公、卫惠公、郑厉公在鄄地(卫地,今山东甄城县西北)会见,商谈会盟事宜。第二年(公元前679年)春天,齐桓公又召开了“九合诸侯”的第二合,在这次会议上,宋、卫、郑三个中原大国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左传》称:“甄之盟,齐始伯也。”

齐桓公的霸主地位终于被大家承认了,这不光是齐桓公的荣耀,也是赋予了他更多的责任。在那个混乱不堪的春秋乱世,他当了老大,就要担起老大的担子。齐桓公花了七年时间,坐上了春秋霸主头把交椅,但是他这椅子还没坐稳当,就有人来给他捣乱了。

公元前678年秋,宋国的一个属国被山戎欺负了,他们来找齐桓公给自己做主。

公元前664年,燕国(都城在今北京)派使者来讨救兵,说燕国被附近的一个部落侵犯,打了败仗。燕国的使者哭着喊着求齐桓公给自己国家主持公道,于是,齐桓公义不容辞地决定率领大军去救燕国。

这也是他称霸天下的战略之二——攘夷。

打个没完没了

刚替兄弟出完气、打完仗回来,齐桓公还没来得及喘口气,邢国又出事了。

这打完一拨又来一拨,齐桓公有些不耐烦了,他不大想管这事了。但是他的好帮手管仲站出来说话了,“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宴安鸩毒,不可怀也。请君恤邢之患,速速往救。”

就是说咱们是一家人,自己家人被别人欺负了,你作为老大,怎么能见死不救呢?你必须得去帮忙。

没办法,齐桓公收拾了收拾又得出门干架去了,这次他还没走到地方呢,听说齐国大军到来的敌人非常识时务地提前跑了,齐桓公这架没打成,又原路返回了。

仅仅过了一年,也就是公元前660年冬十二月,比邢国更有钱的卫国被一个部族侵略。本来卫国也算是一个中原大国,还是能够应付的。齐桓公也是这样想的,他就没有前去帮忙,在家歇着了。

但是不巧的是,他们的君主卫懿公很不争气,这家伙好吃懒做不理朝政也就算了,他居然还玩儿起了收藏,卫懿公喜欢收藏鹤,成天和鹤待在一起的卫懿公什么事也不干,就欣赏鹤走来走去的姿势。

面对部族的入侵他也不着急,因为他自己家里就已经闹翻天了,卫国在闹内乱,乱得是一团糟,内忧外患的。但就这样,齐桓公也没去管,不是他不想去,而是他没工夫管,因为在中原的南边,一个更加强大的少数民族崛起了,他的实力甚至都超过了齐国这样的霸主国家。

这个势力强大的就是楚国,楚国因为地处中原南部,相隔较远,一向不和中原诸侯来往。楚国国君嫌地位低,所以干脆自称为王,跟天子平起平坐。当时的天子周昭王不高兴了,亲自去楚国讨个说法。楚国人听说天子要来,派出一艘船去迎接,没想到那船是拿糨糊粘的,下水就散架了,周昭王一众人全部落水葬身鱼腹。

就这么个楚国居然日益强大,现在不把他们放在眼里了。这还了得,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约会了宋、鲁、陈、卫、郑、曹、许七国军队,联合进攻楚国。

楚国也积极备战,楚成王派人跟齐桓公商量:“我从没招惹你,你干吗打我?”齐桓公说:“你们也是周天子封的,你们干吗不服从周天子,从来不进贡啊?这样我肯定得打你。”

双方商量来商量去,没个结果。

于是齐国和诸侯联军又拔营前进,一直到达召陵(今河南郾城县,召音shào)。楚国又派了使者前去,齐桓公故意在使者面前展示实力,让他看看自己的部队有多厉害。使者回去以后告诉了楚成王,楚成王想想这样打,只怕两败俱伤,于是他就认了错,答应进贡,只要齐国他们退兵。

就这样,中原八国诸侯和楚国一起在召陵订立了盟约,各自回国去了。后来,逐渐年迈的齐桓公又在宋国的葵丘(今河南兰考东)会合诸侯,招待天子使者。并且订立了一个盟约,主要内容是:修水利,防水患,不准把邻国作为水坑;邻国有灾荒来买粮食,不应该禁止;凡是同盟的诸侯,在订立盟约以后,都要友好相待。

这是“九合诸侯”的最后一合了,公元前645年,管仲病死了,之后过了两年,齐桓公也病死了。

齐桓公死后,他的五个儿子开始争夺君主之位,齐国内乱,公子昭逃到宋国。齐桓公的死也昭示了齐国霸主地位的结束。

【下任霸主接力赛】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宋国是齐国的好帮手,宋襄公看到自己的老大家里出事了,不能不管,于是他就通知各国的诸侯,请求他们和自己共同护送公子昭到齐国去接替君位。可惜宋襄公面子不够大,没人搭理他,只有三个小国家带着少数人马来了。

于是,宋襄公就和这三国人马一起去到齐国,要求让公子昭继位。齐国正在搞政变的大臣和公子们,一看宋国带了这么多人来,就好汉不吃眼前亏吧,乖乖地把公子昭迎进了齐国,让他当上了君主,他就是齐孝公。

齐国本来是盟主国家,但是经过这么一闹,威望就大不如以前了,而以前一直依附于齐国的宋国,经过这次事件之后,地位顿时提升了一大截。宋襄公尝到了甜头,就想更进一步,他也想尝尝当霸主是什么滋味。

但是宋国太小,实力薄弱,他要当霸主,那大家都能当霸主了,宋襄公就想去找楚国合作,希望能借着楚国的力量去制服其他国家。但他的大臣公子目夷对他这个馊到家的主意表示了反对。

他认为宋国是个小国家,小国家一没人,二没钱,争着去当盟主没什么好结果。但是已经飘飘然了的宋襄公哪里肯听这样的忠告,他邀请楚成王和齐孝公先在宋国开个会,商议会合诸侯订立盟约的事。楚成王、齐孝公都同意,决定那年(公元前639年)七月约各国诸侯在宋国盂(今河南睢县西北,盂音yú)地方开大会。

看到两个大国都同意自己的建议,宋襄公更是高兴,他的大臣公子目夷又站出来劝他,他们可能会有什么阴谋。

宋襄公没听。

到了那天,宋襄公颠儿颠儿地前往,公子目夷再次站出来说:“主公你可不能就这样空手去啊,咱们为了以防万一,还是带点兄弟过去吧。万一打起来,也好应付啊。”

但是宋襄公断然拒绝:“咱们不是为了打仗才去开会的,不带!”公子目夷怎么也说不服他,只好空着手跟着去。

果然,在开大会的时候,楚成王和宋襄公都想当盟主,争了起来。楚国仗着人多势力大,占了上风。宋襄公本来想以理服人,以德服人,但楚国可不跟他讲道理,随行的一帮楚国人上前就把宋襄公逮了起来。

后来,在鲁国和齐国的调解下,让楚成王做了盟主,才把宋襄公放了回去。宋襄公回去后,越想越不服气,他不甘心把这口气就这样咽下去,正当他想办法报复的时候,他的邻国郑国投靠了楚国。

宋襄公想自己打不过楚国,但能打过郑国。于是他就把郑国打了。挨了打的郑国向楚国求救。楚成王可厉害了,他没支援郑国,倒是派人去端宋国的老窝了。这下慌了神的宋襄公赶紧撤退,宋军和楚军就在泓水(在河南柘城西北,泓音hóng)处打了起来。

楚军把宋军打败了,宋襄公在逃跑中,腿上中了一箭,回去后,过了一年就死了。临死前,他也没忘记报仇,他跟自己儿子说:“一定得给爹报仇,晋国的公子重耳到时候肯定能帮咱这个忙。”

说完他就死了。

东奔西跑的日子

宋襄公嘴里那个万能的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也是个命途多舛的人。晋献公年迈的时候,宠爱一个妃子骊姬,想把骊姬生的小儿子奚齐立为太子,把原来的太子申生杀了。太子一死,太子的两个兄弟重耳和夷吾就赶紧跑到别的国家避难去了,怕晋献公哪天想起来,把他们也杀了。

等到晋献公死了,夷吾回国夺取了君位,他担心重耳眼红他的位子,就也想把重耳除掉。重耳就四处躲藏,不让兄弟找到他。

别看重耳命都保不住,但却是个特别有人格魅力的人,他在晋国有一批拥护者,这群拥护者都乐意跟着他,于是重耳带着那批拥护者先在狄国住了十二年,因为发现有人行刺他,又逃到卫国。

可是卫国国君是个势利眼,看他一穷二白,就把他赶走了。重耳一行人又去到齐国,那个时候齐桓公还在世,对重耳挺客气,送给重耳不少车马和房子,还把本族一个姑娘嫁给重耳。

重耳觉得齐国真是个好地方,在这里可以不愁吃不愁喝的,就想永远留在齐国了,但是他手下的人不乐意了,他们想回晋国。他们跟重耳商量着回晋国谋事业去,可是重耳不愿意走,没办法,既然来软的不行,那就来硬的吧。

一天晚上,他们把重耳灌醉,乘他熟睡的时候,把他扔上了马车,一路狂奔,等到重耳醒过来,已经离齐国很远了。

后来,重耳来到了宋国,宋襄公对重耳很是看重,但可惜的是,那一阵宋襄公正在害病,没工夫管重耳的事儿,重耳就又离开宋国到了楚国。

楚成王倒是很器重重耳。他天天大鱼大肉地招待重耳,一天他问重耳:“公子要是回到晋国,将来怎样报答我呢?”

重耳认真地说:“我要是能回去,肯定跟楚国好好相处,但要是有一天咱们两国战场上见了,我就退避三舍(古时候行军,每三十里叫作一“舍”。“退避三舍”就是自动撤退九十里的意思)。”

楚国的大臣们听了这话不乐意了,重耳不过是个流亡在外的小子,居然敢跟大名鼎鼎的楚国君主说这么不客气的话,干脆宰了算了。但是楚成王不同意,他挺欣赏重耳的个性,觉得重耳是个人才。

重耳在楚国待了一段时间,秦穆公就派人来接重耳了,楚成王就把重耳送到秦国(都城雍,在今陕西凤翔东南)去了。

秦国不是故意去管重耳的事的,而是因为秦穆公曾经帮助重耳的异母兄弟夷吾当了晋国国君。没想到夷吾做了晋国国君以后,反倒跟秦国作对,这让秦穆公对这个白眼狼很是不满意。

现在夷吾死了,可是他的儿子也是不知好歹,于是秦穆公才决定帮助重耳回国。在公元前636年,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了晋国,成了国君,结束了流亡十九年的生活,他就是晋文公。

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

晋文公是个好君主,他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看到自己的丰硕成果,晋文公也想当霸主,尝尝当老大的滋味。

但那个时候,楚国实力强大,之前也说楚庄王是霸主。晋文公开始开动脑筋,看自己如何登上霸主之位。

这时,正巧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原来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一个部族借兵,夺了王位。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被赶出来的周襄王向诸侯们发出命令,让诸侯们送他回洛邑去。

但是,诸侯们都按兵不动,当没听见,顶多有的诸侯会来给周襄王送点吃的、用的,帮助他维持一下日常生活,但是想要诸侯送他回去,没一个人肯开口。

绝望的周襄王得到了一个建议,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的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敌人,别人恐怕不中用。”于是,周襄王就请晋文公送他回去。

既然周襄王开口了,那晋文公就不好再装聋作哑了,他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把敌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护送天子回到京城。

晋文公干完这件事,没过两年,宋成公又来讨救兵,说是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宋成公是宋襄公的儿子,宋襄公当日对晋文公不错,再加上晋文公也想教训教训楚国,就立马答应替宋国出头了。

奔着霸主的位子,晋文公带着大军就去营救宋国了,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

楚成王本来不想跟晋国打仗,但晋国既然都欺负到他眼跟前了,他也不能坐视不理了。他立刻派兵去跟晋军火拼,晋文公看到楚国派大军过来了,他也不着急打仗,反而是命令大军向后退九十里地。

晋文公这是为了兑现当年说过的话,晋国和楚国一旦交战,他就要退避三舍。于是晋军一口气后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才停下来,布置好了阵势,楚国军队也跟着过来了,非要和晋国军队拼个你死我活。

当时带领楚国军队的是大将成得臣,他很傲慢,向晋文公下了战书,说要好好教训教训晋文公。晋文公也不怕他,大战开始了,才刚交手,晋国的将军就用两面大旗,指挥军队向后败退。他们还在战车后面拖着伐下的树枝,战车后退时,地下扬起一阵阵的尘土,显出十分慌乱的模样。

成得臣看这架势,觉得晋国真是不堪一击,他想立个大功,就赶紧追上去了。但却在半路上中了埋伏,被晋国的精锐部队杀了个措手不及,慌忙逃掉的成得臣带了败兵残将回到半路上,想回去也没法交代,肯定也是被楚成王砍了脑袋,不如自己了结了算了,于是就自杀了。

晋军占领了楚国营地,把楚军遗弃下来的粮食吃了三天,才凯旋回国。晋国打败楚国,为宋国维护了正义的消息传到了周天子那里,周襄王认为晋文公是个大功臣,对他很是赞赏,后来借这个热乎劲,晋文公约各国诸侯开了个会,讨论了一下谁当霸主的问题,大家一致推举晋文公。

就这样,晋文公当上了中原的新霸主。

口才的艺术,头脑的智慧

晋文公成了新老大,顿时气粗起来,他为了让其他诸侯国都服他,时不时地就要搞个会盟,开开会,大家坐一起联络联络感情。

因为晋文公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就连一向归附楚国的陈、蔡、郑三国的国君也都来跟着凑热闹了,但郑国是个墙头草,他又害怕晋国,又不愿意得罪楚国,所以他两边都讨好,这件事情被晋文公发现以后,很是生气,他要打算再一次会合诸侯去征伐郑国。大臣们说:“会合诸侯已经好几次了。咱们本国兵马已足够对付郑国,何必去麻烦人家呢?”

想想也是,晋文公就不麻烦别人了,但秦国之前跟晋国有约定,有事就一起出兵,不麻烦别人,也得麻烦秦国。

秦国听到这个消息,很是豪爽地答应了,因为秦穆公正想向东扩张势力,就亲自带着兵马到了郑国。晋国的兵马驻扎在西边,秦国的兵驻扎在东边。两国军队搞的声势十分浩大,吓得郑国的国君没了主意。

幸亏他手下有一个大臣口才十分了得,能把死的说成活的,活的给说死了。郑国国君就派这个人去劝秦穆公,希望秦穆公能够退兵。这人收拾了收拾就去了,此人就是烛之武。语文课本上的《烛之武退秦师》讲的就是这个故事。

见到了秦穆公,烛之武就开始游说:“秦国和晋国这样两个大国一起来打我们,那我们肯定是抵抗不住了,抵抗不住就得亡国。那亡了的郑国不就得你们两个国家瓜分了吗?可是您想想,郑国和秦国相隔得那么远,您肯定不如晋国占便宜啊,他到时候把郑国全占领了,然后势力就更强大了,到时候,秦国可就危险了。”

烛之武句句都说到了秦穆公的心坎上,他思量了好几遍,决定跟郑国单独讲和,还派了三个将军带了两千人马,替郑国守卫北门,自己带领其余的兵马回国了。

秦穆公这个举动可是把晋文公闪得够戗,他看秦穆公闪人了,自己打郑国也怪没意思的,但是也不能白来一趟。于是他就想尽办法把郑国拉到晋国一边,订了盟约,撤兵回去了。秦国听说郑国又跟晋国绑一块去了,很是不爽。

秦穆公虽然很生气,但也暂时不想跟强大的晋国闹翻,就只好忍着了。又过了两年,公元前628年,晋文公病死了,他的儿子襄公即位。有人再一次劝说秦穆公讨伐郑国,他们觉得晋国现在正在忙活晋文公的丧礼,肯定没工夫管郑国的事。

留在郑国的将军也给秦穆公送信,说现在郑国北门的防守掌握在他们手里,如果秦国偷袭,肯定能成功。

但是秦国两个经验丰富的老臣蹇(音jiǎn)叔和百里奚都反对,他们认为调动大军去偷袭遥远的郑国太不理智了,肯定会被发现的。

但是秦穆公不听,他派了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为大将,蹇叔的两个儿子西乞术、白乙丙为副将,率领三百辆兵车,偷偷地去打郑国。

走到半路上,有个自称是郑国使者的人拦住了秦军,那个人说自己叫弦高,特地来送上四张熟牛皮和十二头肥牛作为礼物迎接秦军的。孟明视一看郑国已经知道了自己要来搞偷袭,就赶紧拉倒了,他当下掉头就回了秦国。

而其实弦高并不是什么使者,他不过就是个牛贩子,半道上他看到了秦国大军,得知了秦军的来意,为了救自己的国家,才用了这样的计策。弦高给郑国报了信,郑国国君赶紧派人去郑国北门查看,果然看到秦国将军有异样,他当机立断把那三人赶走了。

报仇十年不晚

秦国的大军想偷袭郑国这个事情并没有秦穆公想的那么秘密,晋国早就得到了这个情报。晋国的大将军先轸认为这是打击秦国的好机会,他劝说晋襄公在崤山(今河南洛宁县北,崤音xiáo)地方拦击秦军,将秦军杀个措手不及。

晋襄公亲自率领大军开到崤山,在那里布下了天罗地网,就等着秦军前来受死呢。果然,孟明视他们一进崤山,就中了埋伏,被晋军团团围住,进退两难。慌乱的秦军死伤无数,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员大将全都被活捉了。

秦穆公想捡个便宜,却被人耍了,气得直跺脚。得胜还朝的晋襄公很是高兴,但是他的母亲文嬴(音yíng)原是秦国人,不愿同秦国结仇,就劝晋襄公不要杀了俘获的三个秦国大将,将他们放回去,两国也好和气说话。

听了母亲的话,晋襄公觉得有道理,他就把秦国的这三个将军给放了。前脚刚放,大将先轸就赶来了,“怎么能把我们好不容易捉到的敌人给放了呢?”在情绪激动的先轸的感染下,晋襄公也反悔了,他赶紧派将军阳处父带领一队人马飞快地追上去。

孟明视三人被释放之后,拼了老命地跑,等到阳处父追上的时候,他们早已经跳上一只小船,划远了。阳处父在岸边大喊大叫,说晋襄公给他们准备了马车,让他们走旱路回去,这样快。

但是孟明视可不是三岁小孩子,他跟阳处父一边打着哈哈,一边赶紧划船,“多谢晋国君主的好意了,我们划船就挺好了,就不上岸了。”说话间,小船就划远了,看着到手的敌将逃之夭夭,阳处父只得回去向晋襄公如实汇报了。

捡了一条命的孟明视等三个人回到秦国,本来想着秦穆公不杀他们也得骂他们,可没想到秦穆公一身素服,亲自到城外去迎接他们,还对他们承认错误,说自己不该不听他们父亲的话,才酿成这样的错误。

三个人感激得热泪盈眶,打这以后,他们就认真工作,努力操练,一心一意要为秦国报这个仇。到了公元前625年,孟明视要求秦穆公发兵去报崤山的仇,秦穆公答应了。孟明视等三员大将率领四百辆兵车打到晋国,没想到晋襄公早有防备,孟明视又打了败仗。

接连的打败仗让孟明视崩溃了,他发誓一定要挽回颜面,于是他天天苦练,想着一定要把晋国打败。功夫不负苦心人,公元前624年,孟明视再次带着大军去攻打晋国,这次他终于打赢了,晋襄公赶紧认输。

这次胜利不但挽回了秦穆公的面子,也为他提升了人气,他成了新的霸主。

个个都神气

秦穆公当了霸主,中原大地安生了十几年,没什么大事发生。可是南方的楚国却是一天比一天强大了,楚国也想来中原当回霸主,尝尝鲜。

公元前613年,楚成王的孙子楚庄王即位,做了国君。晋国逮住机会,把几个一直都是归属于楚国的国家拉到了自己这边,这是赤裸裸的攻击,楚国的大臣们很多都很不服气,想要教训教训晋国。

但是楚庄王似乎没这个打算,他当君王是为了享受,而不是为了操劳,他白天打猎,晚上听音乐,日子过得很滋润,这样一过就是三年。这样下去,楚国迟早会败亡的,大臣们忧心忡忡,但是楚庄王不听这一套,他下了一道命令,谁要是敢劝谏,就判谁的死罪。

有个名叫伍举的大臣,实在看不过去,决心去见楚庄王。伍举抱着必死的心态跟楚庄王说:“大王,猜个迷怎么样?”

楚庄王点点头,伍举就开始说了:“楚国山上,有一只大鸟,身披五彩,样子挺神气。可是一停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

这说的就是楚庄王自己,楚庄王是个明白人,他知道眼前这个人是在激励自己,他让伍举退下了,他说自己明白。可是过了一段时间,楚庄王还是老样子,该吃吃该喝喝,另一个大臣苏从忍不住了,又去劝说楚庄王。

楚庄王问他:“你难道不知道我下的禁令吗?”

苏从想死就死了,他硬着脖子说:“知道啊,但是只要大王能够振作起来,我就算死了也认了。”

楚庄王很高兴有这样的臣子辅佐自己,从那以后就开始发奋,酒也不喝了,觉也不睡了,一心一意地改革政治。

他破格提拔了敢说真话的伍举、苏从,让他们帮着自己好好干活,一年时间,就收服了南方许多部落。六年时间,打败了宋国,一直打到周都洛邑附近。

楚庄王的确是个人才,别看平时玩得厉害,可是干正经事的时候,一点没见含糊。为了彰显楚国的威力,楚庄王在洛邑的郊外举行了一次大检阅,这是明摆着的威胁。楚庄王这一手,把周天子吓坏了,他赶紧派一个大臣王孙满到郊外去慰劳楚军。

看到周天子对自己这么客气,楚庄公心满意足地回去了,后来,他又请到了孙叔敖当令尹(楚国的国相)。孙叔敖很有实干精神,一上任就甩开膀子大干了起来,开垦荒地,挖掘河道,奖励生产。为了免除水灾旱灾,他还组织楚国人开辟河道,能灌溉成百万亩庄稼,每年多打了不少粮食。

在劳模孙叔敖的带领下,楚国更加强大起来。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带兵攻打郑国,晋国多管闲事地去了,结果被楚军杀得大败而归。从那以后,楚庄王奠定了他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从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到楚庄王,前前后后总共五个霸主,历史上通常称他们是“春秋五霸”,一个比一个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