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养育完美女孩全书
22669800000003

第3章 教育的99%依靠家庭,家庭是女孩成长的第一站

为女孩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

温馨的家庭与女孩的心灵成长

女孩子的成长主要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身体的成长,一是心灵的成长。一般的家长都会更加注重女孩的身体成长,怕她的饮食不好而影响身体发育,怕她生活习惯不好而产生疾病。但是女孩在成长的过程中,她的心理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心灵的成长需要更多的营养,而这一点恰恰被家长们忽视了,甚至有的家长根本就没能够给予女孩这方面的补养。比如说,帮助女孩建立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就是女孩成长最好的土壤,但是很多家长都忽视了。

曾经有一所小学对学生进行调查,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最希望爸爸妈妈满足你什么样的要求?结果,在接受调查的小学生中,有57%的孩子都说希望自己的爸爸妈妈能够肯定自己、认可自己。不要总是批评他们,也不要总是拿他们和别的孩子比,希望家庭中永远是快乐祥和的。

有的家长对于孩子这样的心理感到不理解,有一位妈妈说:“我的孩子从来没有要求过我什么,也没找我要过什么,在我看来,她只知道吃喝玩,然后就是学习。毕竟都是小孩子,她的年龄还很小,也没有什么生活压力。我想只要多给她一些零花钱,她就会很快乐吧。”看看,我们的家长对自己的女孩有着多么深的误解啊。

当我们走在大街上,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孤儿的时候,相信我们的内心一定会对之报以同情。而在现实的生活中,或许你心爱的女孩,她的心灵正处在饥寒交迫之中,甚至是伤痕累累,正需要家长用爱心来滋润她幼小干枯的心田。

但是,很多爸爸妈妈对此毫无察觉,甚至会在女孩受伤的心灵中再戳一把刀子,再次刺痛女孩的心灵。所以,希望家长们从现在开始,收起我们常用的食指,不要再指着女孩对其指责,而是要伸出我们的大拇指,对女孩多多夸奖。如果父母能够伸开双臂将女孩的心灵拥暖,用充满肯定语气的话语对女孩加以更多的欣赏,为女孩的成长营造一个幸福的童年和少年,相信她以后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给女孩的成长以自由

自由能够让一个女孩焕发出巨大的想象力空间,并且产生发散性的思维,发挥出巨大的潜能。当一个女孩的心灵解开了限制之后,将会充满无穷的活力,更加的天真烂漫。我们要给予女孩安排时间的自由,给予女孩支配零花钱的自由,给予女孩自主选择课外读物的自由,给予女孩发展自己兴趣的自由,等等。给她一片自己的天地,她将开拓出一片新的格局。

教会女孩心理自助

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并非到处都是美好的事物,这个世界也同样有着阴暗丑陋的一面。我们要在日常的生活中教女孩有这样的认识,当她再次遇到挫折之后,就能够很快地调整自己的心态,能够教会女孩用一个正确的心态来面对一切,女孩才会有能力应对将来的挫折,用正确的方法来排解心中的负面情绪。当然,我们要教给女孩一个基本点,就是既不伤害自己又不伤害别人。

女孩对周围的环境更加敏感

很多家长有了孩子之后才有切身体会,原来养个孩子是这样不容易。女孩的很多表现会让他们闹不明白,比如说,女孩小的时候为什么喜欢吃手指头?她为什么会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着迷?为什么她总是喜欢将手中的玩具扔掉,再因为自己没有玩具而哭闹?在这些奇怪现象的背后,有一个容易被家长忽略的至关重要的教育概念,那就是女孩的敏感期。了解女孩的敏感期,并根据女孩的敏感期制定教育方略,这是每个父母的必修课。

女孩在成长过程中的某个阶段,会出现这样的一种现象,那就是只对周围环境中的某一项事物感兴趣,因而只对该事物专心而拒绝接受其他事物,这个时期就叫作敏感期。父母在女孩处在敏感期的时候,应当适当地给女孩一些帮助,利用这个时候女孩的特点来进行顺其自然的教育,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懂得教育的家长应该根据女孩不同的年龄段用不同的方法挖掘女孩的潜能,进行不同的训练方法。经过长期的研究,蒙台梭利归纳出女孩幼年时期的九种敏感期:

语言敏感期(0~6岁):这是训练女孩表达能力的最好时期;

秩序敏感期(2~4岁):当女孩从环境中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的时候,智能也会因此而逐步建构;

感官敏感期(0~6岁):这个时候女孩正在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熟悉环境;

兴趣敏感期(1~4岁):这时正是培养女孩注重细节,培养缜密思维的好时机;

动作敏感期(0~6岁):这时的女孩最为活泼好动,应多让女孩充分运动,同时帮助左右脑均衡发展;

社会规范敏感期(2~6岁):父母要注意与女孩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保证女孩在日后拥有自律的生活;

书写敏感期(3~5岁):这一时期适宜对女孩进行书写训练;

阅读敏感期(4~5岁):父母可以选择多种读物,为女孩布置一个读书环境;

文化敏感期(6~9岁):父母可在此时为女孩提供丰富的文化信息。

抓住成长的关键时期进行教育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敏感期正是教养的重点。敏感期是大自然赋予女孩的成长助力,如果没有抓住敏感期进行适时适当的教育,就会错失学习的机会,日后若再想学习,不仅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效果不一定是最好的。

父母应该明确各自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

细心的家长们可能会注意到,一群小孩在一起玩过家家,而自己的女孩总是喜欢扮演妈妈的角色,她们会学着妈妈的样子,奶声奶气地对布娃娃说:“宝宝,该吃饭了。来吧,让妈妈喂你吃饭。”有的时候,女儿们还会主动地利用现有资源组成一个小“家”,有爸爸,有妈妈,有哥哥,然后“一家人”在一起玩游戏。

这就是女孩将自己生活中所经历的场景搬到游戏中来了,同时,这样的游戏也显示出了女孩的梦想:她希望她的爸爸妈妈永远喜欢她。

爸爸妈妈对女孩的爱就如同游戏中所扮演的那样,即便爱的本质是相同的,但是父亲与母亲,完全是两种不同的角色。

父亲具有一种健壮、理性、创新的特质,可以让女孩感受到的是主见、责任和原则。通过父亲无形的示范,女孩将这些优秀的品质和人生必备的智慧,自然而然地纳入自己的思维世界中来,继而形成了自己人生哲学框架中的一部分。

和爸爸的这种理性、创新精神相比,妈妈会显得更加的温柔和秀美,并将这一面淋漓尽致地展现给女孩。母性使然,妈妈会与女儿成为最亲密的无话不谈的朋友,在日常生活中直接影响着女孩的行为小节。

男人与女人,这两种动物天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样的差异决定了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所起到的作用不同,爸爸妈妈分别需要运用不同的教养智慧,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女孩的成长助一臂之力。

同时,父母对女孩不同的教养态度,也决定了女孩的特长以及未来的发展轨迹。

有一位儿童心理学家曾经总结出这样一段话:“父母对女孩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不仅仅塑造着女孩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在悄悄描画着女孩看待自己的表情。如果父母眼中的女孩是正直自信的,那么女孩就不会辜负这份信任;如果父母眼中的女孩是懦弱无能的,那么女孩就会怀疑自己不是一个坚强的孩子。”

小女孩唱歌跑调了,妈妈不耐烦地对她说:“行了,行了,快停停吧,以后不要再折磨我们的耳朵了。”

女孩自己一个人正在带劲地跳舞,爸爸在一旁笑得前仰后合:“乖宝贝啊,你跳的是什么舞,实在是奇怪啊!”

当女孩独自一人“奋战”整个晚上,然后独自拿出一幅画给妈妈看的时候,妈妈严肃地纠正她:“咦?你画的西红柿怎么是黄色的呢?不对啊。”

爸爸妈妈是女孩最为亲近的人,女孩在幼年时期非常重视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看法,一句不经意的话足以鼓舞她们,也足以伤害她们。

有些家长在教育实践中没有做到很好的父母角色转换,特别是在与女孩的关系处理上,给女孩灌输的思想要么过于成人化,要么对女孩的要求过高等等,这会导致在教育女孩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同时使女孩在亲子沟通方面出现障碍。

女孩的家长不管从事何种行业,在女孩面前永远只担当一种角色:爸爸或是妈妈。

爸爸要明确自己的角色

一般说来,爸爸是家庭中的保护伞,也是女孩走向社会的引路人,父亲的示范和启示,将帮助女孩树立远大的志向,拥有完整的精神世界,也必将影响到她今后的人生。但是,现在的爸爸总是扮演着“赞助商”的角色,却很少能够感觉到女孩内心的真实感受。女孩也只能从父亲那里得到金钱,很难感受到来自父亲的爱。

妈妈也要明确好自己的角色

妈妈对女孩的精心照料,能够使女孩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以及爱的美好,在这种环境成长起来的女孩必定心怀善意,能够包容他人,并成为值得信赖的完美女孩。只是,如果妈妈们过于重视生活细节,会很容易让自己的女孩变得不能动手,只知道享受。

父母千万不要在女孩面前吵架

没有一个孩子喜欢整天吵架的家庭环境。所有的孩子都希望自己的爸爸妈妈能够相亲相爱,希望自己的家有一个和睦、友爱、温暖的气氛。但是很多父母却时常忽略女孩的这点心理要求,有的时候,父母脾气一上来,往往就顾不了这么多了:当我们与另一半有分歧的时候,就会毫无顾忌地大吵大闹;吵架的时候忘记了父母应有的榜样作用,说脏话,不顾及家长的形象。

良好的家庭气氛是孩子能够健康成长的重要依托,而家庭气氛又是两种环境关系的产物,它包括家庭物质环境和家庭心理环境。物质条件差没有关系,如果我们可以给孩子足够的快乐,她们依然会生活得非常愉快。

犹太人认为家庭气氛在教育中是具有重要作用的一个因素。尽管世界上大部分的犹太人都在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但是他们依然会竭尽全力为女孩营造出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

曾经有过一位英国学者先后走访了20多个国家,并对1万多名不同肤色、条件各异的学龄儿童进行调查发现,他们对于家庭生活和家庭气氛分外重视,这位学者还总结出了各国儿童对父母的10条要求,其中“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高居榜首。

中国的一位儿童教育专家也对小学和幼儿园的孩子做了“你最喜欢什么样的家庭”的调查。结果发现,孩子们对父母和家庭的要求放在首位的并非是经济、物质条件,他们对吃的、穿的、用的和玩的东西似乎都不大在意,相反,却很关注自己家庭的精神生活。最喜欢的家有5种,而排在第一位的是:和睦、团结、友爱的家。孩子们最喜欢爸爸妈妈和和气气,不吵架、不斗嘴,全家老小和睦相处,让家里始终充满爱。

父母之间能够彼此恩爱,和睦的家庭气氛能够为女孩的身心成长注入生机与活力,增加女孩对于生活的信心与勇气。如果一个女孩长久以来是在一个紧张压抑的氛围中成长,就会逐渐变得性格内向,严重的还会形成心理障碍。

在和孩子说话的时候,要注意用语

有些父母在和女孩说话的时候,常常会使用命令式的口气,像“你为什么不……”“你赶快给我……”难免让女孩产生逆反心理。每当父母发现女孩缺点的时候,可以给女孩一些委婉的建议,像“如果”“不妨”“或者”等等,但是注意不要说伤害女孩感情的话。

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和孩子交谈

吃饭、散步、临睡前、旅行都是很好的交谈机会,这时候女孩的情绪比较放松,常常会表达出自己最想说的东西。女孩在越小的时候越愿意诉说,教师与父母应该以充满耐心与兴趣的姿态来倾听,因为这个时候才是沟通的黄金时期。如果将这种沟通坚持下去,即使是女孩长大了,也会习惯与教师、父母交流。

在孩子面前,别轻易说出“离婚”

在离婚这一事件中,受伤最深的并不是离婚的当事人,而是下一代——无辜的孩子。父母离婚对于一个孩子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孩子内心深处的那道伤疤也许永远无法抚平,将影响其一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为了我们的孩子,在对待离婚这件事情上,需慎之又慎。

下面介绍一位母亲,她在离婚之后发现自己的孩子变得很难管教,性格上出现了严重的扭曲。

我和前夫离异之后,女儿一直是由我们两个人轮流来照顾。我们离异一年之后,我发现女儿在处世上出现了很多异常,也不像从前那样善良了,对这个世界、对周围的人好像充满了恨。

有一次,女儿一个人独自在阳台上用橡皮泥捏了两个小人,然后在小人身上扎很多的孔洞,我问她这两个人是谁,女儿说是爸爸和他的那个女朋友。

女儿的性格逐渐变得越来越偏激、自私和多疑,她经常有事没事地问我:“妈妈,你还爱我吗?你是不是不想要我了?”然后她就举出“铁证”来说明我不喜欢她的原因,比如某天给邻居家的小朋友东西吃了,让表弟玩她的玩具了,姥姥批评她的时候我没有帮她说好话等等。还经常又哭又闹的,怎么讲道理都说不通。

女儿唯一的伙伴就是家里的那只大花猫,但是她总喜欢把绳子系在猫的脖子上,再把猫吊起来,我上前阻止的话她就会说这只猫太调皮了。哎,这个女儿已经狠毒得让我感到害怕了,我要怎样才能纠正她呢?

很显然,父母的离婚已经在女孩的心理上留下了严重的阴影。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冷漠自私的小女孩,但是“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因为女孩从小就是在一个缺少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你能说她小时候不苦吗?一个从来都没有得到过爱的女孩,她又怎么会有能力去爱别人呢?

具体说来,父母离婚会对女孩造成哪些伤害呢?美国有一些心理学家就离婚对女孩的影响进行过调查,在面临父母离婚时,不同年龄段的女孩的反应是不同的:

2岁半~3岁半的女孩所表现出的是倒退行为;

3岁8个月~4岁8个月的女孩所表现出来的是偏激、易怒的行为;

5~6岁的女孩所表现出来的是强烈的攻击性行为;

7~8岁的女孩表现出来的是悲哀、害怕的情绪;

9~10岁的女孩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和孤独感;

11岁以上的女孩会有强烈的厌世情绪,对未来没有信心。

不仅仅是离婚,即便是父母没有离婚,如果他们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张,不能和睦地生活在一起,这样的话也会对女孩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

父母离婚之后,小孩可能会变得更加好斗,更加不爱与人合作,或者是更加的不合群。如果经常对女孩施加“你要站在哪一方”这样的压力,对女孩的伤害尤其大,会使婚姻给女孩带来的伤害增加。

很多父母在离婚之后自己本身就已经很脆弱了,期望女孩会变得懂事一些,希望女孩能够给自己一些帮助。但是实际上,女孩毕竟比我们要脆弱,所以不可以给女孩太多的压力,并且要允许她有正常的感情宣泄。在女孩情绪平稳的时候与她耐心交流。

为女儿建立一个“民主家庭”

在家里,如果家长们从来都不考虑女孩的感受,那么女孩就会感到在家庭中没有了话语权,而且无处发泄心中的不满。久而久之,女孩要么就会成为窝囊废,要么会成为沉默寡言的“闷葫芦”,要么会成为一心只知读书的“书呆子”。

如果定期在家庭中举办一个“家庭会议”,则能够为女孩找到一个说话的窗口。在家庭会议中,女孩可以倾听爸爸妈妈说一些家庭中的事情,了解家庭中的一些实际状况,并且可以参加到交流甚至是解决问题的环节中来。尤其值得提出的是,这一切的活动都是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进行的,并且在无形中可以使女孩思考问题、组织语言、参与活动的能力得到锻炼,并且会使女孩树立让自己慢慢走向独立的意识。

家庭会议是女孩成长的一个小渠道,女孩可以通过家庭会议上讨论的问题而逐渐熟悉自己的家庭情况。女孩会通过爸爸妈妈的谈话了解到原来一个家庭需要考虑的事情是那样复杂,而这些体验,更有利于女孩为以后适应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每到月末,木木就会拿出家庭会议记录本,和爸爸妈妈一起坐在沙发上,开始每个月一次的家庭会议。这天晚上,全家人又都坐在了一起。

“爸爸,您对我这个月的表现满意吗?”木木一脸真诚地问爸爸。

“嗯,没有问题,很好。”爸爸高兴地说道。

“这一段时间,心里总是有一股莫名的躁动,不知道是为什么。”妈妈在一旁说道。

“或许是你平时做的家务太多了,而且前一段时间工作太费心了。”爸爸帮助妈妈分析,“我们可以找一个放松心情的好方法。”

“爸爸妈妈,那我们一起去郊游好不好?”木木开心地提建议。

“嗯,好啊。”接下来,一家人又都聚集在灯光下开始讨论旅行线路。

在召开家庭会议的时候,应该尽量注意些什么呢?

为了保证家庭会议能够长久有效地进行,应遵循哪些原则呢?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爸爸或者妈妈负责主持会议。

2.尽量每位成员都不要缺席。

3.每个成员都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力。

4.不得在会议进程中大呼小叫,或者是说话打岔。

5.每位成员都要相互尊重,不可以有贬损的语言。

6.开会的过程中,应该将电视、电脑、收音机等关掉。

7.在会议中提出问题,希望每位成员都能够提出解决方法。

把孩子看成独立的个体

在父母的意识中,习惯上把女孩当成是自己的附庸,却忽略了女孩是一个独立的人。其实,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就应该有意识培养女孩的独立意识,让她明白自己是家庭中的一个成员,和家里的其他成员一样都是平等的。当家里来了客人的时候,父母一定不要忘记向客人介绍自己的孩子,这个时候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和客人们在一起谈话交流,这正是培养女孩人际关系的最佳时机,同时也会增强女孩的自尊心。

对孩子所说的话要表现得感兴趣

当女孩在和家长说话的时候,如果家长能够表现出十分认真的样子,这就会使女孩对父母产生亲近感。大人还可以一边听女孩说话,一边深深地点头:“是吗?”这样故意打打帮腔,表示“你说的我都明白”的意思,这很重要。女孩一旦发现自己的想法很被父母认同,就会对说话产生信心。

隔代教养不容忽视的弊端

“爷爷奶奶最好”

——如何理性地认识“隔代亲”

随着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很多忙碌的爸爸妈妈纷纷走出家庭外出工作,以至于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的孩子,正是因为如此,照顾孩子的重任就落在了我们的父母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头上了。

这种现象的普遍似乎已经见多不怪了,如果在放学的时候你在学校门口观望一下即可得知:接送小朋友的大多都是他们的爷爷奶奶,而不是爸爸妈妈。这些老人慈祥地搀扶着孩子,或者是抱着孩子,更有甚者还要背着孩子,任由这些孩子在他们面前撒娇撒泼。而老人们的脸上一般都洋溢着幸福、安详的笑容,对孙辈们的疼爱溢于言表,一切尽在不言中。

在这种美满生活的表面之下,掩藏着深重的教育危机,又有多少人能够意识到呢?

我国自古就有“子不教父之过”的古训,强调的就是:爸爸妈妈才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负责人,他们是孩子的主要监护人。现在的家庭已经越来越重视科学教养的作用了,对于养育孩子而言,无论是从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还是知识掌握等各个方面来讲,父母无疑是教育下一代的最佳人选。但是目前的实际情况却非常令人感到担忧:幼儿的教育存在着严重的角色错位问题,也就是说,原本应该由父母担当的家庭教育已经完全由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来担任了。隔代教育已经成为目前教育形式下一个躲不开的话题。

除去父母的工作压力大之外,祖辈们主动地大包大揽也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这些新“上任”的爷爷奶奶中,很多也不过只有五六十岁,他们也正处在精力旺盛、经验丰富的大好时候,有足够的精力和体力来照顾孩子的生活所需。同时,生活的历练也使他们看不惯这些爸爸妈妈带孩子时笨手笨脚的样子。他们不忍心、也不放心自己的子女来带孩子,干脆亲自出马,对孩子的照料实行“一条龙式服务”,绝对服务到家。相反,如果年轻的父母不希望他们带孩子,他们还会感到失落。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使隔代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家庭教育的主要模式,但是这样的教养方式很容易形成一些不好的流弊。比如说“隔代疼”会使老人们出现放纵、溺爱孩子的现象,缺乏科学育儿的观念、态度和系统知识,由老人们带大的孩子会在身体、心理及人格方面存在诸多的缺陷,大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过分的疼爱容易让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平时女孩在家里,爷爷奶奶都哄惯了,凡事都是呼风唤雨,会觉得别人为自己做一切都是理所应当。

2.被娇惯长大的孩子不能吃苦。

3.隔代教养长大的女孩容易形成不健全的人格。因为这些孩子大多数时间都是和老人们待在一起的,所以接触的小朋友少,在个性上就会有点孤独,会显得比较难相处。

4.家庭的教育观念不一致,影响女孩的身心健康。有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在教育观念上与我们有所不同,这使得在教育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分歧,无法形成“统一战线”,这对于孩子来说是极为不好的。

父母尽量不要双方一同外出

做父母的最好不要双方一同外出,而是至少要留一个人在家中工作,做好养育女孩的工作。即便是双方都要外出工作,也要经常回家同女孩进行各方面的交流,给予女孩正确的引导和鼓励,以弥补老人教育上的不足。

提醒自己的父母教育思想要“大换血”

我们可以建议老年人多看看教育方面的书籍,改变自己的观念,为了培养下一代,想方设法填平与女孩的“代沟”,多和女孩进行感情交流,用言行来引导女孩,加强对女孩的思想品德教育。

女孩不在身边

——如何实现“遥控式”的亲子教育

“留守儿童”是如今的一个热门话题,我国现在有大量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为了让自己的家庭过上更好的生活,趁自己身强力壮的时候,纷纷走出了家,来到大城市打拼。在这些忙碌的年轻父母中,有的确实没有经济实力将留在家中的老人和孩子接到大城市里来一起生活,他们大多数只有在春节的时候才能与家中的亲人团圆。屈指算算,家长们能够与孩子守在一起的时间少之又少,甚至可以用天来计算,其他的时候,孩子就只好让老人来带了。

即便是家在城市中的年轻人,由于工作的忙碌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他们也没有足够的时间与孩子相处得更长一点儿,只有利用双休日的时间与孩子们在一起进行互动,以加强亲情。这些小孩子大多从小被爷爷奶奶或者是姥爷姥姥带大,那么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尽最大的可能来防止老人溺爱自己的孩子,纵容孩子养成不良的习性呢?这些问题是很多父母感到挠头的。

曾经有一位妈妈抱怨自己的女孩:“她实在是太疯了,整天与门口的小孩子在一起玩不知道回家,还经常往家里乱带人。我和她爸爸整天上班,没有更多的时间看护她。尽管我们都有手机,但是为了这个孩子,我们还是特意在家中安了一部座机,为的就是能够时时监督孩子在做什么。”哎,这位妈妈坦言,这样做家长,实在是太累了。要知道,女孩是自己长腿会跑的,家长要步步紧跟到什么时候呢?

当今社会科技发达,通信网络已经遍布全球,距离早就已经不是阻隔亲子关系的障碍了,态度的冷漠才是使亲子关系变淡的罪魁祸首。所以,如果爸爸妈妈没有时间与女孩共处,也不要减少投入教育的精力,至少要让女孩感觉到你们是对她很用心的,她才会感受到亲情。所以,这些无法对女孩亲自施教的父母,他们教育孩子的难度要大得多,所付出的精力和心思也更多。

孩子不能经常在身边,这样的一个客观事实已经决定了亲子之间无法长时间地相处,那么,父母努力地保持与女孩适度的联系则是维持亲子关系最好的方法,也是能够及时了解女孩成长动态的最好方法。

保持联系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是传统意义的写信、打电话,还可以包括网络聊天、语音视频等等一些新颖的通信方式。只要家长足够尽心,总会挖掘出更多的方式带给女孩快乐。

总之,父母应对女孩进行“遥控式”的教育,只要经常保持联系,距离将不再是教育的最大障碍,父母们依然可以肩负起教育女孩的主要责任,依然可以培养出女孩优秀的人格品质。

善于和孩子沟通,但一定是感情上的

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斯宾塞曾经说过,如果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再多一些拥抱或者是抚摸的话,会更加促进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只是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父母一般只会与女孩进行语言表达,这种交流的方式并不利于交互感情。著名的语言学家艾伯特·美瑞宾经过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中有高达93%的部分都是通过非语言完成的,他还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沟通公式:沟通的总效果=7%的语言+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能让女孩感受到父母感情的沟通才是成功的,如果父母对女孩多一些拥抱、抚摸,甚至是亲昵地拍打几下,会使女孩在智力、情感等方面更加健康。

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孩子

在朋友的面前,人们一般都会尽量克制自己,轻易不会用命令或是告诫之类的口气,因为人们习惯把朋友看成与自己一样具有足够的智慧和成熟的心态。所以,如果父母可以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自己的女孩,那样教育的气氛就会更加平等。比如,你和4岁的女孩一起在客厅看电视,当女孩看到高兴处时把穿着鞋子的双脚放到了新买的沙发上,父母可能会说:“马上把脚从沙发上拿下来!”这时不如用与朋友般说话的语气告诉她:“那张沙发才买不久,挺贵的,我很爱惜它。”

再忙也要抽出时间进行“亲子教育”

爱女孩是父母的本能,但是这个“爱”不能只藏在心里,因为对于女孩来讲,她需要感受到爱,爱在她的眼中是实际的,既要能够感觉到,而且还要能够摸到。

父母对于女孩的每一次谈话,每一次拥抱都能够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对于女孩来说,父母所给她的爱就如同地球上的生命离不开太阳和水那样重要,所以,让女孩感受到父母的爱是非常重要的。而作为父母,所能够给予女孩最好的礼物也就是“爱”了——无论我们有没有时间,无论我们有多忙,因为这种大爱是无条件的,没有商量的余地。

父母们每天都各自有一堆事情要忙,看到女孩犯了错误往往会使原本就杂乱的心情更加烦躁,于是乎难免会用到一些莽撞的词语,诸如“你滚开,我再也不想见你”“要是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你要是写不完作业,就别想睡觉了”之类的话,无疑是将亲子的关系推上了不和谐的路。这些恶狠狠的话,往往在我们忙昏了头的时候说,但是却会使女孩对父母的爱逐渐麻木,同时我们早晚会失去引导教育女孩的机会。

有很多父母特别宠爱孩子,他们一辈子甘愿为儿女付出,从孩子上幼儿园、上小学、上中学、上大学,到找工作、结婚、生孩子,父母无时不在操心,“为孩子把心都操碎了”,是许多家长都有的感受。然而许多孩子却体会不到这些,他们喜爱和崇拜的人可以是歌星、影星或政界商界的巨头,唯独很少有父母。在一些调查中,孩子们对于为他们“操碎了心”的父母,不但不领情,还有颇多抱怨,惹得很多家长感叹“好心没好报”。

总有一些父母,他们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自己的女孩在物质上应有尽有,但是父母们却常常在精神上忽略女孩的需求,对女孩的感情和人格缺乏应有的尊重,这样也很难让女孩感受到父母无私的爱。

父母应该尽可能多的和女孩在一起,每个女孩都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重视。多创造一些与女孩相处的机会在每天的工作之余,父母应尽量腾出一些时间参与到女孩的游戏当中,和女孩一起读书,或者是为女孩提供一些接触各种东西的机会,并在相处的过程中倾听女孩的心声。通过听女孩说话来了解她们的感受,也是非常有价值的一种方式。与女孩谈话,也为父母提供了一次了解和教育女孩的机会。

在和孩子说话时,注意用语

有些父母与女孩说话的时候,常常使用命令的语气,难免让女孩产生逆反心理。每当父母发现女孩有所欠缺的时候,可以给出一些委婉的建议,像“如果”“不妨”“试一试”“或者”等。还要注意不要说伤害女孩感情的话。

婆媳不和给女孩带来的坏影响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而婆媳不和的情况在家庭生活中实在是太常见了。媳妇和婆婆之间,总会有一些观念相左,以至于无法取得一致的认同。而女孩是家庭教育的中心,怎样来教育女孩又是婆媳不和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围绕孩子教育问题而产生的婆媳矛盾尤其让爸爸感到棘手和不知所措。

对于父亲而言,要劝解婆媳矛盾非常困难,手心手背都是肉,帮谁都不好。对于女孩而言,妈妈和奶奶的观点不一致,又应该听谁的才对呢?有的妈妈会挑拨女孩与老人之间的关系,而有的老人会挑拨女孩与妈妈之间的关系,两面要挟之下,女孩的内心该有多痛苦和为难可想而知。女孩的内心当然希望两位亲人能够和和气气,给自己带来欢乐。在这个时候,如果爸爸不能很好地平衡好婆媳关系,那么遭殃的将是女孩了。

女孩的这种愿望,谁能够给予满足呢?当然是父亲。在婆媳矛盾中,只有父亲能够把这件事情完美地解决。因为婆媳不和的导火线往往就是父亲。婆婆经常觉得自己的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而媳妇却又觉得自己要永远顺从于婆婆未免不甘心。父亲是婆媳不和的起因,而女孩将会导致婆媳不和升级。解铃还须系铃人,能够缓解婆媳关系的,主要还是靠父亲。

因此,如果爸爸在家里能够扮演一个“和面团”的角色,利用婆媳都是为了孩子这个中心,让女孩成为联结家庭关系的纽带,这样不仅可以缓和婆媳关系,同时还可以消除隔代教育的危害。

这种婆媳不和所引起的矛盾中,尤其以性别歧视最为严重。很多年轻开通的父母早已经达成共识,其实生男生女都是一样的,但是观念保守的老人们还会固执地认为生男孩好。所以,有的时候,妈妈生的是女孩,婆婆有可能会脸色不太好,或者是对这个女孩相对轻视,这样的家庭就免不了会出现不和谐了,而这样的隔代教育也注定是要失败的,受损失最大的一定是女孩。爸爸要怎样才能将此事顺利解决呢?

成功的隔代教育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让老人发自内心地喜欢自己的孩子。如果婆婆受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而看不起女孩的话,那也就无从谈及教育了。所以,爸爸最好能够引导老人改变陈旧的思想,多向老人讲一讲当今的社会是公平竞争。

爸爸要多在婆媳矛盾之中周旋

作为女孩的爸爸,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有时要倾向于自己的妈妈,而有的时候要倾向于自己的妻子,总之要在中间做好权衡,力求婆媳之间能够相互理解,和平共处。再有就是可以帮助老人改善居住环境,多创造一些社会活动机会,这样就会使老人从小生活圈中走出去,开阔自己的认识。

努力让自己的女孩变得优秀

如果自己的女孩很优秀,人人喜欢,那婆婆自然也说不出话来。若自己的女孩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那么最容易引起婆媳之间的争吵。所以只要女孩健康快乐地成长,婆媳的矛盾就会少很多。

让女孩在优越的幸福感中长大

告诉女孩“我爱你”

恋爱中的女孩会比男孩更希望听到“我爱你”三个字。曾经有人说,女孩是水做的骨肉,而“我爱你”的呢喃,就好像是丝丝的甘露,沁人心脾。女孩这种与生俱来的秉性注定了她们需要沐浴在“爱”的氛围之中,她们从小就喜欢被爸爸妈妈娇宠,在她们的眼中整个世界都是粉色的,在她们心目中,整个世界都是甜蜜的。

而有些父母抱怨自己的女孩不能和自己沟通融洽,甚至会出现尴尬的局面,其实父母也有一定的责任,因为作为女孩,她们本身也希望得到爱,也渴望父母对她说“我爱你”,从她们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天,她们这样的渴望从来没有停止过。当然,这些爱的养料是否充足,也影响到了她们今后的一生。

小丽今年8岁,很内向,不喜欢和别人玩,同时也很排斥自己的爸爸妈妈,她总是习惯以敌对的情绪来面对周围的一切,口里时不时就会冒出一句“你是坏蛋,快滚开!”弄得周围的邻居和小朋友一头雾水。

等到妈妈发现问题严重时,小丽已孤僻到极点,她整天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妈妈很担心,但怎么问她,她就是不张口说一句话。

有一天,妈妈在给小丽整理书包时,无意中发现小楷本上歪歪斜斜写满了这样一些字:

“爸爸妈妈都不爱我,他们不爱我,他们只知道做他们自己的事!”

“这个家里,有谁能爱我啊?”

“妮妮的妈妈就经常和她说‘我爱你’,我想做妮妮妈的孩子!”

看到这张纸条,妈妈马上放下手上的事,和女儿坐在一起聊了许久。

从此每天只要有机会,她就一定会对小丽说“我爱你”,并且随时都关注着小丽,现在她明白了,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对孩子意味着什么,她也要让女儿知道,父母永远是她的朋友,是最爱她的人。

在美国,“爱”字的使用并不像中国那样扭扭捏捏。美国的家长们总是大大方方地对自己的孩子说“我很爱你”,而我们中国的父母则会竭尽全力用行动表达自己对女孩的爱,是那样的朴素、深沉和内敛。其实在适当的时候对女孩说“我爱你”,是对女孩爱的一种最好的表达方式。

学会几种对女孩表达爱的方法

父母可以在女孩睡觉前一边抚摸她的背部,一边用手指在背上写着“我爱你”。或者也可以在临睡觉之前给女孩一个亲切的亲吻,婉转地告诉她:“谢谢你,我的孩子,你给我们带来了最大的乐趣。”不论女孩多大,给她一个深情的拥抱总是会令她感到难忘的。

让女孩知道,你的心中永远装着她

当你外出旅行的时候,一定记得为女儿带点小礼物回来,或者在当地寄一张明信片回来,告诉女孩“我在外地的时候很想念你”,这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思念的方法。

和女孩一起分享每一种或大或小的悲喜

当一个人产生了某种喜怒哀乐的情绪时,总是希望能够和他人一同分享。同样,女孩虽然小小年纪,也希望有人能够和她一起分享她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因此,父母们要注意倾听女孩的喜怒哀乐。

倾听并分享女孩的喜怒哀乐,有助于协调父母与女孩之间的关系,并且会让女孩感受到父母在关心她、爱护她,从而取得女孩的信任。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关心和信任可以使女孩感到她与父母会处在平等的地位,从而使她对自己的父母更加尊敬和亲近,并且乐于向父母倾吐心声。

由于性别的特殊性,女孩的心理有其特点,父母能够认真观察女孩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特点,更有助于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首先,女孩总是希望父母们能够倾听她们的告白。当女孩找父母聊天的时候,她们更希望爸爸妈妈们能够专注地倾听,分享她沮丧的感觉或者是宣泄她遇到的问题。她们所需要的是支持而不是解决问题的途径,因为在女孩的思维中,只要发泄完了,问题也就解决了。

其次,女孩喜欢被人珍视的感觉,所以家长要尽其所能地表达对女孩的爱。如果女孩可以从爸爸妈妈那里得到更多的关切和体贴,那么这样的女孩会更加有安全感。父母要给女孩更多的爱,但是千万不是把女孩看成“弱者”,只有在父母理性的爱和呵护下,女孩才能够独立,才能够更快地成长。

最后,女孩更加注重人际关系。女孩们喜欢根据各自的个性差异,组成一个个趣味相投的小圈子,如果女孩感到自己被孤立,就会产生自卑、怯懦等不良情绪。女孩喜欢与同龄人交往,并且习惯两两组成“最好的朋友”。

总之,父母与女孩一起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不但有利于家庭之间的协调和睦,更有利于培养女孩健全的人格。

分享女孩的沮丧与无助

当女孩面对压力和危难的时候,就会变得越来越不知所措以及变得情绪化。她们希望能有个人在这个时候了解并且帮助她。而父母在这个时候最应该做的就是和她一起讨论问题的细节,然后和她一起分享那种沮丧、迷惑和无助的感觉。这样女孩就不会感到孤单,而且会产生舒服和快乐的感觉。

女孩通过类似的话来表达她的烦恼、失望和挫折。如果倾听者关心她的挫折与失望,她会感到受支持,当然,她并不需要你的解决方案,她需要的只是发泄,如果有人听她抱怨,不用太长时间,她自己的情绪就会慢慢好转,不再觉得这些是压力。

不可以在女孩伤心的时候骂她

当一个人遭受挫折的时候,十分需要人们的同情。若女孩考试成绩不好,有的家长会一味责备:“真是个木头脑袋,没出息!我看你根本就不是读书的料。”这样的态度只会使女孩加倍痛苦。如果家长能够同情安慰,积极开导女孩:“这次是题目不对路是吧?没有关系,爸爸年轻的时候考试也曾经失利过,争取下次考出好成绩。”相信这样的态度会使女孩的信心增加百倍。

请给爱美的女孩一块钱

爱美是女孩的天性,所以她们从小就喜欢偷偷地穿妈妈鞋架上的高跟皮鞋,喜欢一个人在房间里用妈妈的化妆品,尽管再疼也要哭闹着让妈妈带她去穿耳洞。

当女孩找父母伸手要钱买那些与学习无关紧要的东西时,有些爸爸妈妈就会咬牙切齿地说:“小小年纪,不好好读书,尽忙着收拾打扮,这样长大了还得了,谁能管得了你。”

但是,女孩的天性使然,她们天生喜欢小饰品,喜欢首饰和洋娃娃。再小的女孩也爱美,也喜欢打扮。父母的这种反应也可以理解,他们并非舍不得花钱,只是不想让女孩为这些琐事分心,但是女孩的这种与生俱来的爱美之心被扼杀的话,对将来培养成一个完美的女孩不知要造成多少伤害。

只有在富足的情感和关爱下长成的女孩,长大之后才会变得温柔贤惠、善解人意且心地善良。有一位家境并不富裕的妈妈说过自己的育女经验:

家里的经济条件一直不好,看着自己可爱聪慧的女儿不能拥有漂亮的衣服、更多的玩具,我也曾经暗自垂泪。但是我在内心暗自发誓,一定要把女儿培养成一个真正的小淑女,让她具有其他女孩都不具备的品质与气质。

穿着上,虽然不能给女儿买高档时装,但我编织的手艺却是一流的。因此,女儿的服装虽不昂贵,却件件博得了众人的羡慕。女儿也很为自己的“时尚而不庸俗”感到自豪。日常习惯上,我更是严格要求女儿。为了让女儿养成干净整洁、有节制的习惯,我甚至定了这样一条家规——宁可不吃饭也要干净!

为了增强女儿的知识修养,我带领女儿一同去图书馆办理了一张借书卡,每个月我都会陪女儿一同去图书馆一次或两次。在我的严格教育下,女儿不仅在学校是同学眼中的榜样,更成为了左邻右舍眼中标准的小淑女。

如果,女孩有一天想让你带着去买饰品,并不意味着她的思想有问题,但是如果你生硬地拒绝肯定是走入了教育的误区。女孩是需要“富着养”的,但是这并不代表金钱的充裕和物质的绝对满足,而是一种教育的投资,一种教育的态度。通过这样的教育,相信你的女儿会变得更加乖巧快乐,优雅温柔,懂得美,懂得爱护自己。

珍惜孩子的请求

女孩渴望父母的关怀和理解,当她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时候,十分希望父母能够给她勇气和支持,也希望父母能够和她一样从中分享到快乐。因此,当女孩向父母提出“小小的请求”的时候,父母最好是尽自己的全力来满足女孩的小愿望,让女孩感受到父母对她的理解和尊重。

用艺术感染孩子的情绪和灵魂

与女孩一起学习名著、排演戏剧、朗读诗文是很好的接触艺术的方式,做女孩的听众,让她在家里演奏乐器,就像开自己的演奏会一样,这是激发女孩学习的最好方式,也是让女孩的心灵得到爱的最好方式。

让女孩在淘气中增长智慧

让女孩在淘气中开发潜能,很多家长把握不好分寸。其实,聪明的家长应该学会试着“纵容”女孩的“破坏”行为,并借机挖掘她的潜能,培养女孩的兴趣,说不定你的女孩就会是下一个“爱迪生”。

一个孩子的母亲,因孩子把她刚买回家的一块金表当新鲜玩具给拆坏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不料,这位老师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这个母亲不解其意,老师就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就有动手的机会。”

“那我现在该怎么办?”这位母亲听了老师的话,对自己的行为后悔不迭。

“补救的办法是有的,”老师接着说道,“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钟表铺,让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这样修理费就成了学费,你孩子的好奇心也可以得到满足。说不定,他还可以学会修理呢!”

这个故事发生在半个世纪前,故事中的那位老师就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研究人员发现,手指活动灵巧的孩子,她们大脑的思维活动往往非常活跃。在手工活动中,孩子在进行拆装、连接、装配等一系列的动作时,都要通过看、听、触摸等感官刺激系统传入大脑的运动区,大脑的运动区再发出指令,不断地调整手的动作,这样反复循环刺激,能使脑细胞的功能得到加强,从而使思维水平得以提高。因此,孩子在她们感兴趣的手工活动中,能够得到智能的发展。然而,很多父母在不知不觉中,总是以种种理由抑制孩子这一好奇心驱使下的美好天性。

杨振宁教授曾经说过:“淘气、好玩的孩子好不好呢?我的回答很简单,我觉得这样是好的。也许淘气的孩子会做一些破坏性的事情,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些破坏无关紧要,反而使孩子的好奇心得到了很好的开发。至少,‘乖乖很听话’这样的现象在美国不会被认为是一种好的现象。正是因为他们不是好孩子,所以他们的胆子比较大,他们念中学、念大学,念了两年之后就不再念了。这在中国是不允许的,但是在美国人的眼中他们可以容忍,而且确实也产生了一些非常成功的人,比如比尔·盖茨。”

家长千万不可把培养乖女孩作为目标,不要再对你的女孩说:“好孩子,你要听话。如果你不听话,爸爸妈妈都不会喜欢你。”应让女孩那颗被弯曲、被压抑的心灵回归自然。

为女孩提供淘气的道具

父母们不妨为女孩提供专门的衣服和擦手用的抹布。至于女孩使用的剪刀、针等危险工具,父母们可以逐步指导女孩使用,然后再放手让女孩独立使用。这样既可以避免女孩在初次使用时受到伤害,同时也能达到训练女孩心、眼、手的协调性和灵活性的目的。实际上,在一些“破坏活动”中,只要是注意培养女孩的一些好习惯,许多问题都可以解决好。父母们千万不可因小失大,使女孩失去锻炼自己的机会。

培养好学、好问、好动儿童的“六大主张”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过“六大主张”,即“解放儿童的头脑,使其从道德、成见、幻想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双手,使其从‘这也不许动,那也不许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嘴巴,使其有提问的自由,从‘不许多说话’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空间,使其接触大自然、大社会,从鸟笼似的学校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时间,不过紧安排,从过分的考试制度下解放出来;给予民主生活和自觉纪律,因材施教。”

陪女孩参加各种活动

陪伴女孩的过程就是教育女孩的过程,因此家长们要抓住每一次与女孩共同参与活动的机会,教会女孩更多的一些技能与本领。

曾经有一位母亲,她在写给女儿的信中说过:

你是一个铁杆的球迷,为了看球甚至可以不吃饭、不睡觉。说句实话,这些原本是我不能理解的,但是对于我来说,足球只是一堆人争夺一个球的无聊游戏。那次你深更半夜起来看英超、意甲转播,虽然你把音量放到了最低,但是你那压抑激动的声响,和偶尔控制不住的大声喝彩,还是会惊醒到我。那时我总是免不了对你一阵训斥。可是有一天,一个念头突然冒出来:为何足球会让你这样一个女孩如此着迷?我是否也能够体会到你看球的快乐呢?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要自己亲自尝试一下。

后来,这位女儿的日记中出现了这样的记载:

奇迹果然出现了!不但是塞内加尔的奇迹,也是我妈妈的奇迹——她竟然从此迷上了足球,每天抢着看报纸,准时看球赛,关心贝克汉姆,询问罗纳尔多。当我们同时情不自禁地站起来,面红耳赤地给中国队加油的时候,我感到我们的心灵第一次如此相通。我心里只想说:“能跟妈妈分享我的快乐,我真高兴!”

作为父母一定要知道,能够与女孩共同参与活动,对于亲子关系非常重要。那么,你能够与女孩换位思考,走进女孩的精神世界中吗?

女孩对于某一种业余爱好有所狂热,你能够给予理解与支持?

孩子在学校中有比赛,或者邀请你去观看,你会尽力抽时间吗?

一个女孩通常会有自己的社会活动,比如学校中组织的风筝大赛、校际篮球比赛、乒乓球赛等。一些家长可能会认为,这只是一个毛孩子的游戏,关我什么事呢?其实这样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教育学家们建议家长,要积极参与女孩的这类活动,因为你的参与就是对她们的肯定。

腾出时间与女孩一起做她所热衷的事情,是无比重要的。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养成持之以恒的品质,掌握其他与工作、生活相关的技能,你就要参与到女孩的活动中来,用你自己的兴趣以及独特的指导为女孩树立榜样,只有这样才是明智的。

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用心发现女孩最感兴趣的是什么,然后再着力来培养,这是培养女孩爱好的最好方法。家长可以先用心观察女孩对哪一方面比较敏锐,然后再慢慢有意识地来培养。比如家长发现女孩对色彩比较敏感,那就可以为女孩买一些填图游戏给她玩,以后再给她买更高级的绘画用具。需要注意的是,兴趣的培养不要走入功利的误区,否则的话女孩将很难感受到生活中的快乐和美。家长更不能单纯为了培养女孩而强迫她学这学那,甚至以分数来衡量价值,这样对女孩的成长极为不利。

不要怕孩子“搞破坏”

手指活动灵巧的女孩,大脑的思维活动往往非常活跃,并且能使脑细胞的功能得到强化,思维水平得以提高。所以,父母千万不要因为怕麻烦而抑制女孩的这一美好天性,不仅要“纵容”女孩“搞破坏”,还要鼓励女孩把破坏掉的东西复原,这样才能使女孩动手的信心得到加强,有利于女孩创造能力的发展。

父母别做女孩的反面教材

在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一幕:

在争抢公交座位的时候,有的家长竟利用孩子来抢占座位。车子刚停稳就有人紧挨着车子的窗口,先把孩子从窗口塞进车内,也有的让孩子先拼命往车里钻。其他上车的人怕挤伤了孩子,看见孩子往里面挤,都会自觉地退一步让他们先进去。等到大家上了车才发现,先上车的孩子已经连人带物占了两三个座位了。

父母是女孩心目中最值得信赖的人,通过与父母的朝夕相处,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女孩的心灵深处埋下相应的种子,父母的反面行为,对女孩的未来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一个女孩,她的思想观念、政治信仰、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等多少都会带上家庭的烙印。父母就是女孩的影子。

也许,父母的许多行为是无意的,但是在无形中我们会形成女孩错误行为的“始作俑者”。

一个叫花花的小女孩,本来非常诚实可爱,但到4岁左右就变成了一个好说谎话的孩子。原因何在呢?原来是受她母亲的影响。花花的母亲平时爱占小便宜。

一次,她带花花去买水果,趁卖主没看见,便拿了几个梨放在自己提兜里。这情景被花花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也开始变得爱说谎起来。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当一个社会对现实的道德状况不满意的时候,它首先应当求助于教育。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他每天都会反省自己“今天的道德有没有进步?”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权力越大,作恶的能力也就越大。当前社会中的非诚信教育行为对女孩的污染已经相当严重。由此我们提醒各位家长,千万要注意以身作则,不要当女孩的反面教材。

接纳并正确引导孩子的天性

教育并不是违背人的天性,而是要利用女孩的需要,对女孩加以正确的指导,最重要的是让她明白走向自己的目标从来都没有捷径,唯有努力地付出。如果女孩想要得到什么,比如说她想要得到最红最大的苹果,父母就应该告诉她:“那你的表现一定是要最出色的,才能够获得。”同时还要告诉女孩,竞争是公平的竞争,不能总想歪点子。

拒绝焦躁,教育者需要先打开心门

女孩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发脾气的时候,譬如激烈地反驳家长。面对女孩的激进做法,做父母的一定要在这个时候保持清醒的头脑,千万不能勃然大怒。这个时候不妨先静下心来想一想:女孩做事情欠考虑,大人要和孩子一般见识吗?然后再接下来考虑:女孩情绪激烈的原因是什么?女孩自以为是的判断是否正确?家长应该在保证自己威严的前提下和女孩一起讨论,分析女孩考虑不周到的地方,帮助女孩打开心结,能够让女孩心服口服,我们不仅帮助了她,同时也保持住了做家长的威信。